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销自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肆意发展,屡禁不止。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传销成员深陷传销组织的的心理机制,指出仪式化活动、认知改变、暗示是传销人员深陷传销组织的重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四位一体的帮助传销人员脱离传销组织的援助体系。
关键词:传销组织;精神控制;援助体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31-02
1、引言
传销, 即金字塔营销(pyramid selling),又称为多层次直销(multi-level direct selling),俗称“老鼠会”。近年来,各类传销及变相传销组织如同毒瘤一般不断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传销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经济邪教”,它破坏了社会和谐、经济秩序、家庭幸福、个人前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公安、工商等部门曾多次严厉打击传销组织,可这种强制压制传销组织的效果却越来越小,传销组织不但没被压制,反而越来越猖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强制压制只治标不治本,没有触及传销活动蔓延的根本原因。国内很多心理学界人士已经注意到了这点,并对其做了不少研究。本文对传销成员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建立一个帮助传销成员脱离传销组织的援助体系。
2、研究综述
2.1 传销的概述
2.1.1传销的定义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1]
2.1.2传销对社会的破坏力
(1)传销具有潜在的犯罪倾向性。传销组织在邀约过程中存在欺骗行为,是个诱骗人上当的过程,有诈骗罪的倾向。(2)传销组织是一个“经济邪教”,严重破坏着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3)传销组织是一个潜在的对抗政府的力量。近年来,已经出现不少传销组织成员攻击当地公安部门的案例。
2.2前人研究成果
姚成高、黄任之的研究认为,传销心理形成的主要个体因素有以下几点:(1)心态浮躁,渴望暴富;(2)自卑、内向、沉默寡言等性格弱点;(3)缺乏社会经验,不适应社会;(4)缺乏法制观念。
纪佳妮的研究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陷入传销的主要个体因素有:(1)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无法处理好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2)自身经济原因,陷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多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2]。
秦星野在他的研究中认为,有四类人易被洗脑而从事传销。他们是:(1)是对收入不满的人;(2)具有不切实际梦想的人;(3)信息闭塞、偏听偏信的人;(4)不适应特定氛围,容易被表象迷惑的人[3]。
王艳荣、李娜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传销组织的精神控制。罗顺元认为,洗脑可以和电脑软件安装类比。何焱则从态度改变方面研究传销心理的产生机制。传销组织首先利用传销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影响着新成员的认知,以改变其对传销的基本态度;然后传销组织利用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的压力进一步固化新成员对传销的认同态度;最后是传销组织强化新成员对传销态度的稳固程度的过程,方法就是满足新成员的需要。
在传销人员传销心理的形成方面,姚成高、黄任之的研究将传销心理的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排斥阶段,一个新成员被骗进传销组织一段时间后,他会发现这个组织的真相。此时,新进者会有非常强烈的排斥心理。大部分传销组织会采取软暴力和洗脑活动共同实施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排斥心理。然后是饱和阶段。经过传销组织的洗脑,传销者的认知已经发生改变,此阶段传销者对传销组织既不赞同也不反感,不过心理的天平已经在倒向传销。最后一个阶段是相融阶段。随着洗脑活动的持续,传销者的心理结构逐渐发生改变,其传销心理已经形成,不仅非常认同传销组织,而且会尝试施骗活动[4]。
刘松山在他的研究中认为,中国独特的熟人关系信任为传销的网络运作提供了机制。传销组织利用熟人关系信任进行“邀约”、“洗脑”致使新进成员一步步陷入传销[5]。“杀熟”是传销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志光等人的研究发现就业难的社会环境与传销的渗透存在相关性。
3.1传销人员深陷传销的原因分析
3.1.1仪式化活动使传销成员越陷越深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仪式化活动可以理解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特定文化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活动,这类行为活动具有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过渡、强化秩序的功能。
传销组织对传销者的生活做了许多规定与限制,新成员一旦涉足传销,他的生活和工作将被强迫性地变得非常有规律。传销组织为他们设定好的生活工作路线就是一整套的仪式化活动路线,传销组织的仪式化活动是使得传销者深陷传销难以自拔的重要因素之一。
3.1.2认知的改变
1957年,费斯汀格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思想。所谓认知不协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到的行为。
当个体在认知上产生不协调时,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这种不适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不协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的“被迫依从”实验很好地验证了这个理论。1959年费斯汀格等让被试者从事一系列枯燥无味的工作,接着诱使他们告诉别人工作有趣,付给被试的报酬或者为1美元,或者为20美元,最后询问被试者是否喜欢这一工作。结果拿1美元报酬的被试比拿20美元的被试者更积极地评价了这项工作。对此, 费斯汀格的解释是,仅拿1美元报酬的被试者失调的程度要高于拿20美元报酬的被试者,所以,他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就更大。
一个刚进入传销组织的新成员,不管其对传销了解不了解,在组织内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会产生一些疑问。这时,他的上线会给他灌输组织预先就设定好的答案,引导他进入陷阱。随着洗脑活动的进行,新成员原有的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和重要性都在急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不协调项目的数量和重要性的直线上升。这样,新成员的认知不协调程度越来越深,这驱使他设法消除这种不协调。由于组织的束缚,还有对组织其他成员的观察学习,新成员最终改变了他的态度,其行为趋于和组织其他成员一致。此时,新成员的传销心理已经内化,传销组织内的一切洗脑活动已经开始变成强化新成员的传销心理。不难发现,传销组织有个共性,就是阻断一切和外界的联系。当新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已经改变后,其认知已经逐渐变成协调。由于传销组织的封闭性以及传销组织不间断的洗脑,能引起传销人员的认知不协调项目的数量和重要性都趋于零,因此传销成员的认知是高度协调的。这也就是传销人员为什么会深陷传销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因。
3.2传销人员脱离传销组织援助体系的建立
前文已经分析了传销者深陷传销组织的原因,现在该做的是如何对症下药,建立起一个援助体系。本文试图建立一个融合政府打击、社会支持、家庭协助、专业援助的四位一体的援助体系。
3.2.1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是这个援助体系里很重要的一项,利用政府力量执行援助是打击传销组织、救助传销人员离开传销组织的关键的一步。
3.2.2社会支持
打击传销组织、援助传销人员,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活动,让社会人群了解传销,认清传销的本质。
3.2.3家庭协助
家庭永远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对于从传销组解救出来的传销人员,亲情更是不可或缺。家庭成员对他们的劝说、宽容、鼓励、认可是促使他们彻底脱离传销组织的一个精神支柱。
3.2.4专业援助
主要是心理援助,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传销人员进行矫治,在矫治过程中,适当添加各种积极暗示,以帮助他们脱离“洗脑”的阴影,重新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重新回到社会。
因此打击校园传销活动,从学生个体角度来说分析提高个人的防范意识是基础,打消暴富心理是根本,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筑起坚固的精神防线,利用各种生动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让高校学生认清传销的本质。只有通过当学生理解劳动致富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投机心理者没有生存的空间,类似的欺诈活动才可能减少或者消失,才能使“经济邪教” 传销组织彻底瓦解。
参考文献:
[1]直销管理条例[G].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3号,2005-08-23.
[2]纪佳妮. 大学生陷入传销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2.
[3]秦星野. 从宗教社会学看传销新特点[J].福建论坛,2009.8(7).100~101.
[4]姚成高,黄任之. 传销心理分析与矫治[J].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0.
[5]刘松山.熟人关系信任和传销的网络运作机制[D].吉林大学社会学系.2007.
关键词:传销组织;精神控制;援助体系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31-02
1、引言
传销, 即金字塔营销(pyramid selling),又称为多层次直销(multi-level direct selling),俗称“老鼠会”。近年来,各类传销及变相传销组织如同毒瘤一般不断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传销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经济邪教”,它破坏了社会和谐、经济秩序、家庭幸福、个人前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公安、工商等部门曾多次严厉打击传销组织,可这种强制压制传销组织的效果却越来越小,传销组织不但没被压制,反而越来越猖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强制压制只治标不治本,没有触及传销活动蔓延的根本原因。国内很多心理学界人士已经注意到了这点,并对其做了不少研究。本文对传销成员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建立一个帮助传销成员脱离传销组织的援助体系。
2、研究综述
2.1 传销的概述
2.1.1传销的定义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1]
2.1.2传销对社会的破坏力
(1)传销具有潜在的犯罪倾向性。传销组织在邀约过程中存在欺骗行为,是个诱骗人上当的过程,有诈骗罪的倾向。(2)传销组织是一个“经济邪教”,严重破坏着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3)传销组织是一个潜在的对抗政府的力量。近年来,已经出现不少传销组织成员攻击当地公安部门的案例。
2.2前人研究成果
姚成高、黄任之的研究认为,传销心理形成的主要个体因素有以下几点:(1)心态浮躁,渴望暴富;(2)自卑、内向、沉默寡言等性格弱点;(3)缺乏社会经验,不适应社会;(4)缺乏法制观念。
纪佳妮的研究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陷入传销的主要个体因素有:(1)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无法处理好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2)自身经济原因,陷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多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2]。
秦星野在他的研究中认为,有四类人易被洗脑而从事传销。他们是:(1)是对收入不满的人;(2)具有不切实际梦想的人;(3)信息闭塞、偏听偏信的人;(4)不适应特定氛围,容易被表象迷惑的人[3]。
王艳荣、李娜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传销组织的精神控制。罗顺元认为,洗脑可以和电脑软件安装类比。何焱则从态度改变方面研究传销心理的产生机制。传销组织首先利用传销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影响着新成员的认知,以改变其对传销的基本态度;然后传销组织利用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的压力进一步固化新成员对传销的认同态度;最后是传销组织强化新成员对传销态度的稳固程度的过程,方法就是满足新成员的需要。
在传销人员传销心理的形成方面,姚成高、黄任之的研究将传销心理的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排斥阶段,一个新成员被骗进传销组织一段时间后,他会发现这个组织的真相。此时,新进者会有非常强烈的排斥心理。大部分传销组织会采取软暴力和洗脑活动共同实施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排斥心理。然后是饱和阶段。经过传销组织的洗脑,传销者的认知已经发生改变,此阶段传销者对传销组织既不赞同也不反感,不过心理的天平已经在倒向传销。最后一个阶段是相融阶段。随着洗脑活动的持续,传销者的心理结构逐渐发生改变,其传销心理已经形成,不仅非常认同传销组织,而且会尝试施骗活动[4]。
刘松山在他的研究中认为,中国独特的熟人关系信任为传销的网络运作提供了机制。传销组织利用熟人关系信任进行“邀约”、“洗脑”致使新进成员一步步陷入传销[5]。“杀熟”是传销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志光等人的研究发现就业难的社会环境与传销的渗透存在相关性。
3.1传销人员深陷传销的原因分析
3.1.1仪式化活动使传销成员越陷越深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仪式化活动可以理解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特定文化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活动,这类行为活动具有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过渡、强化秩序的功能。
传销组织对传销者的生活做了许多规定与限制,新成员一旦涉足传销,他的生活和工作将被强迫性地变得非常有规律。传销组织为他们设定好的生活工作路线就是一整套的仪式化活动路线,传销组织的仪式化活动是使得传销者深陷传销难以自拔的重要因素之一。
3.1.2认知的改变
1957年,费斯汀格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思想。所谓认知不协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到的行为。
当个体在认知上产生不协调时,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这种不适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不协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的“被迫依从”实验很好地验证了这个理论。1959年费斯汀格等让被试者从事一系列枯燥无味的工作,接着诱使他们告诉别人工作有趣,付给被试的报酬或者为1美元,或者为20美元,最后询问被试者是否喜欢这一工作。结果拿1美元报酬的被试比拿20美元的被试者更积极地评价了这项工作。对此, 费斯汀格的解释是,仅拿1美元报酬的被试者失调的程度要高于拿20美元报酬的被试者,所以,他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就更大。
一个刚进入传销组织的新成员,不管其对传销了解不了解,在组织内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会产生一些疑问。这时,他的上线会给他灌输组织预先就设定好的答案,引导他进入陷阱。随着洗脑活动的进行,新成员原有的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和重要性都在急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不协调项目的数量和重要性的直线上升。这样,新成员的认知不协调程度越来越深,这驱使他设法消除这种不协调。由于组织的束缚,还有对组织其他成员的观察学习,新成员最终改变了他的态度,其行为趋于和组织其他成员一致。此时,新成员的传销心理已经内化,传销组织内的一切洗脑活动已经开始变成强化新成员的传销心理。不难发现,传销组织有个共性,就是阻断一切和外界的联系。当新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已经改变后,其认知已经逐渐变成协调。由于传销组织的封闭性以及传销组织不间断的洗脑,能引起传销人员的认知不协调项目的数量和重要性都趋于零,因此传销成员的认知是高度协调的。这也就是传销人员为什么会深陷传销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因。
3.2传销人员脱离传销组织援助体系的建立
前文已经分析了传销者深陷传销组织的原因,现在该做的是如何对症下药,建立起一个援助体系。本文试图建立一个融合政府打击、社会支持、家庭协助、专业援助的四位一体的援助体系。
3.2.1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是这个援助体系里很重要的一项,利用政府力量执行援助是打击传销组织、救助传销人员离开传销组织的关键的一步。
3.2.2社会支持
打击传销组织、援助传销人员,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活动,让社会人群了解传销,认清传销的本质。
3.2.3家庭协助
家庭永远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对于从传销组解救出来的传销人员,亲情更是不可或缺。家庭成员对他们的劝说、宽容、鼓励、认可是促使他们彻底脱离传销组织的一个精神支柱。
3.2.4专业援助
主要是心理援助,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传销人员进行矫治,在矫治过程中,适当添加各种积极暗示,以帮助他们脱离“洗脑”的阴影,重新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重新回到社会。
因此打击校园传销活动,从学生个体角度来说分析提高个人的防范意识是基础,打消暴富心理是根本,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筑起坚固的精神防线,利用各种生动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让高校学生认清传销的本质。只有通过当学生理解劳动致富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投机心理者没有生存的空间,类似的欺诈活动才可能减少或者消失,才能使“经济邪教” 传销组织彻底瓦解。
参考文献:
[1]直销管理条例[G].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3号,2005-08-23.
[2]纪佳妮. 大学生陷入传销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2.
[3]秦星野. 从宗教社会学看传销新特点[J].福建论坛,2009.8(7).100~101.
[4]姚成高,黄任之. 传销心理分析与矫治[J].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0.
[5]刘松山.熟人关系信任和传销的网络运作机制[D].吉林大学社会学系.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