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究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最为深邃的部分,也是最应传承下去的文化。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都是经久流传的名篇佳作。然而,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语文教师并没有对古诗词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恰当,如:一些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忆和默写古诗词,不能理解其意蕴,更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古诗词的教学问题日益突显,特别是古诗词解读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这样发展下去会严重影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初中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那么,如何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和吸收古诗词,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古诗词进行感悟和积累,并能对其加以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古诗词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当然,古诗词在初中的各类考试中都是重点和必考点,由此可见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是,现行的初中古诗词读解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具体表现为:
  1.语文教师只注重语言传授,轻视古诗词诵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广大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格外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把古诗词最为本质的东西——吟咏和诵读给忽视了。他们普遍认为古诗词的语言与我们现行的语言已脱节,学生对古诗词不易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往往把古诗词当作文言文来讲解,将其逐字逐句翻译成白话文,把解词释义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讲解完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后,整首古诗词的学习就宣告结束了,很少有教师给学生吟咏和诵读的机会。但是,对于古诗词来讲,吟咏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到古诗词的灵性风韵之中,有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和人格品质。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问题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关,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2.学生对待古诗词的态度不端正
  学习古诗词对初中生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底蕴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强调背诵的做法没有科学依据,有些教师甚至把对古诗词的预习变成背诵,而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了诗词的含义。这种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会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消极态度,甚至有些学生会形成反感的心理。这样一来,将直接影响到古诗词的教学。由于学生每天要完成繁重的各科作业,因此,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古诗词的韵味,对诗人就更没有兴趣了。虽然古诗词在考试中是必考项目,但是它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很自然地会选择分值较高的数、理、化来进行学习。
  二、解决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关策略
  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古诗词教学理念
  首先,要树立人文教育观念。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师应改变自身落后的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古诗词诵读,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道理;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来克服专项训练所形成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诱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加强对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了解,让学生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 不局限于作品自身,充分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处世态度及生平经历;最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形象、生动地讲解古诗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配合教学活动,创造一种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幻灯片及图画等方式来进行教学。
  2.采用多种解读方法
  解读古诗词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细读法、实用法、文化解读法及审美解读法等。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来自主选择读解方法。细读法是以文本为中心,注重语境、语义以及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的解读方法,因此,它要求学生从语言方面着手,仔细推敲诗词的语言和结构。当然,细读法主要是从语音解读、语义解读以及语法解读这三方面着手的。例如:对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进行语义解读时,从该诗的诗眼着手,可以很快发现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为诗眼。“绿”的活用,既展现了江南的美丽春色,又蕴含了诗人的丰富情思,使整首诗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实用法解读则侧重于古诗词的迁移和创新;文化解读法注重古诗词文化部分的策略,强调学生透过古诗词了解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审美解读法是指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将古诗词的美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当然,审美解读法主要是从古诗词的语言、情趣及诗意等方面着手的。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模式有极大改变。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操作,注重生活应用,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强化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学习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此,笔者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具体分析了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一、注重实践操作,增强体验,深化认识  在现代数学教育中,提倡“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通过动手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最为直接的沟通方式。一次恰到好处、有技巧的提问,对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性与自觉性是非常有益的。在实施有效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防止满堂问的极端,在某节45分钟的公开课上,据统计,授课教师提了56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1.2个问题,其中,在某个提问“高峰期”的5分钟内,就提了12个问题,平均每分钟2.4个问题。这种满堂问的串讲串问的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精辟讲解,也需要善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表达欲望,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而不是学“哑巴”英语。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口语训练巧妙地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既把握语言知识,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一、利用教材各模块,强化口语训练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 安排Comic strips and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Vocabul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程,掌握该门语言技能主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主体,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作为英语教师,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引入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将生活场景引入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学只有涉及到学生实际的应用,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情绪,才能够发挥其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长期以来教师过于重视提问,强调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而忽视学生本身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真正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提问,这样才能真正激活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师拥有绝对的提问权的现状,要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练习就是一条很重要的实践途径。练习设计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对其的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语文练习的设计,应该根据课堂教学评
诗歌意境深远,形象丰富,长于抒情。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使得古诗词隐晦曲折,也增加了我们理解、鉴赏的难度。近几年的诗歌鉴赏试题的题型由客观选择题过渡到主观表述题,这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诗人抒情总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暗含着深刻的哲理,倾注了诗人的审美倾向,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
函数思想是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最常用、最有利的工具。目前,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函数思想进行过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精选一些实例,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探讨、梳理、归纳出函数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一、函数思想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二、函数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在立体几何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转化,进而利用函数思想加以求解,函数思想让立体几何代数化,使求解更加得心应手。  三、函数思想在实际
一堂成功的课,教材的把握与运用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教师也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例如教师是否认真研读教材,是否真正理解与把握教材内容。只有透彻理解教材,才能突出重点。其次,教师还需要结合具体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活化教材,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让他们更好地领悟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及挑战  在当前的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中
一、学生解答诗歌鉴赏题难以得到高分的原因  中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而诗歌作为四种文学样式之一,学生对之必须能够理解和鉴赏。但是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一直认为诗歌鉴赏是文学作品鉴赏的难点, 很难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诗歌中蕴含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其素材浩如烟海,很难琢磨清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诗人当时的心情境遇;其次是诗歌的语言大都简洁而又优美,古今语序的不同和极大的语言跳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