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小学生自主提问的情况不容乐观,教师自己提出问题的现象较常见,而学生主动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少之又少。教师教育观念、学生提问水平、课堂教学氛围是影响到小学生提问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提问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他还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博士的这些见解指出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给我们教师指出了教书育人的方法。新课程改革中由于注重学习时空的预设,注重“引导并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能有机会真正表述自己的观点,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并提出一些精彩的、富有個性化的问题。
一、原因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小学生课堂提问还是不令人满意,有人做过调查统计,主要有以下表现:会提问的人少;提出问题的数量少;所提问题质量不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到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呢?
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是严重影响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观念原因之一。虽然,新课改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还是有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如果让学生自己提问,会出现这样那样与本课教学内容不相关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回影响教学进度,耽误时间,效率低。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这也使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失去了很好的机会,过分强调理性与智力因素,而忽视非理性、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是造成学生缺少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而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问题意识日渐减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低年级的学生要比高年级的学生课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要高,年级越高的学生课上主动回答问题的越少,更别说提出问题了,这也许就和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关了,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提出问题和不敢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因此只有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切实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才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胆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提问水平不高
在课堂上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学生表现比较积极,但是提出的问题质量很低,有的可以说是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更多的学生许多时候,受兴趣的影响,很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以解开心中的谜团,但他们不懂得如何去问,缺乏提问的技巧,有些问题虽然想了,但词不达意,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与语言表达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提问的积极性。
3.课堂教学氛围不和谐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心理学研究得出,人自出生后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总是喜欢问个为什么,他总是在疑惑中成长。现实学习生活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越来越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学生不是没有疑惑,而是不敢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提出自己的疑惑,更多的学生是怕:提出了问题会遭受同学说是“笨”,还有的学生以往提问题时,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还被老师认为是上课不专听讲,喜欢打岔,让学生感到很没“面子”。久而久之,就抹杀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了好问的必理倾向。显然,教学的不民主氛围在压抑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二、方法
1.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予理睬或反应冷淡,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在回答学生提问的时候,老师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制止,这样的结果是让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过于肤浅,没有问题的必要。长期这样,必然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性格越来越内向,进而排斥学习。教师要用心并关心学生提的每个问题,每个问题里都带有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把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打消,应鼓励学生说出来并帮助学生分析,不管学生的想法对错,能大胆说出来是一个好的兆头。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提问和选择,并尊重其想法。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2.提供更多机会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思维:课堂上提问是老师的“专利”,学生回答是似理所当然。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觉得是重点且意义重大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学生觉得有趣的问题,教师认为不值一提,如此便导致意见出现分歧,不利于教学。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实际上,教学的成功不在于教师输出的有多少,而在于学生接收并能消化的有多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心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有疑惑时要给学生时间把问题讲出来。
3.创设合理情景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
教师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
教师应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让学生间相互提问共同解决。这种提问方式,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间的问题不拘于某种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类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3)让学生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
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为了当好“老师”,学生定会用心钻研教材,这样学习才能深入,对知识的把握会更牢固;同时为防止自己被难住,“老师”会全面的考虑问题;同时,其他学生的发言更积极,想“考”住这位“老师”,看看“老师”的反应如何,课堂上气氛活跃非常。这样的课堂,学生的顾虑少了,问题多了,学到的自然也多了。
三、结语
“敢问”路在何方,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就一定能探索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2005,(14).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提问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他还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博士的这些见解指出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给我们教师指出了教书育人的方法。新课程改革中由于注重学习时空的预设,注重“引导并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能有机会真正表述自己的观点,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并提出一些精彩的、富有個性化的问题。
一、原因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小学生课堂提问还是不令人满意,有人做过调查统计,主要有以下表现:会提问的人少;提出问题的数量少;所提问题质量不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到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呢?
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是严重影响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观念原因之一。虽然,新课改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还是有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如果让学生自己提问,会出现这样那样与本课教学内容不相关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回影响教学进度,耽误时间,效率低。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这也使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失去了很好的机会,过分强调理性与智力因素,而忽视非理性、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不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是造成学生缺少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而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问题意识日渐减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低年级的学生要比高年级的学生课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要高,年级越高的学生课上主动回答问题的越少,更别说提出问题了,这也许就和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关了,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提出问题和不敢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因此只有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切实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才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与胆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提问水平不高
在课堂上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学生表现比较积极,但是提出的问题质量很低,有的可以说是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更多的学生许多时候,受兴趣的影响,很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以解开心中的谜团,但他们不懂得如何去问,缺乏提问的技巧,有些问题虽然想了,但词不达意,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与语言表达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提问的积极性。
3.课堂教学氛围不和谐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心理学研究得出,人自出生后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总是喜欢问个为什么,他总是在疑惑中成长。现实学习生活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越来越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学生不是没有疑惑,而是不敢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提出自己的疑惑,更多的学生是怕:提出了问题会遭受同学说是“笨”,还有的学生以往提问题时,不但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还被老师认为是上课不专听讲,喜欢打岔,让学生感到很没“面子”。久而久之,就抹杀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了好问的必理倾向。显然,教学的不民主氛围在压抑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二、方法
1.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予理睬或反应冷淡,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在回答学生提问的时候,老师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制止,这样的结果是让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过于肤浅,没有问题的必要。长期这样,必然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性格越来越内向,进而排斥学习。教师要用心并关心学生提的每个问题,每个问题里都带有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把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打消,应鼓励学生说出来并帮助学生分析,不管学生的想法对错,能大胆说出来是一个好的兆头。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提问和选择,并尊重其想法。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2.提供更多机会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思维:课堂上提问是老师的“专利”,学生回答是似理所当然。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觉得是重点且意义重大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学生觉得有趣的问题,教师认为不值一提,如此便导致意见出现分歧,不利于教学。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实际上,教学的成功不在于教师输出的有多少,而在于学生接收并能消化的有多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心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有疑惑时要给学生时间把问题讲出来。
3.创设合理情景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
教师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
教师应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让学生间相互提问共同解决。这种提问方式,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间的问题不拘于某种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类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3)让学生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
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为了当好“老师”,学生定会用心钻研教材,这样学习才能深入,对知识的把握会更牢固;同时为防止自己被难住,“老师”会全面的考虑问题;同时,其他学生的发言更积极,想“考”住这位“老师”,看看“老师”的反应如何,课堂上气氛活跃非常。这样的课堂,学生的顾虑少了,问题多了,学到的自然也多了。
三、结语
“敢问”路在何方,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就一定能探索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2005,(14).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