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不受重视,改变这一局面,必须从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改革。本文结合实际,仅就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谈谈我的点滴做法,敬请同行指正。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习欲望
中学生处在充满幻想的年龄阶段,他们崇拜一切美好的人和事,崇拜英雄,抓住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可以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
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许多都成为学生心中崇拜的偶像。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明代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清代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日战争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解放战争时的董存瑞,抗美援朝的邱少云等,这些都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英雄,由于对英雄的崇拜,而产生对于英雄的事迹的求知欲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丰富教学内容,理解学习意义
广义的历史,指人类的各种活动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科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举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从远古到现代都可作综合的分期或分类的研究。教材第一册有的一幅插图,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直观说明。这幅插图生动地展示了历史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知识宝库,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原各个方面,包括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内容。插图上的人物事件多是学生熟悉的。我通过描述插图上的内容,使学生把历史从“很久以前”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幅插图中政治方面是开国大典。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济方面是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原始瓷器。汉唐以来,我国瓷器大量出口,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军事方面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击美国侵略军的战斗场面;中外交往方面是唐代僧人玄奘西游的情景:玄奘西游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还有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内容。
在讲闻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时,有个同学大喊道:“我家也有景德镇瓷器,晶莹洁白,好漂亮”;提到抗美援朝: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讲到唐代高僧玄奘西游时,学生自然想起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每逢这时,我总会因势利导,结合课文插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阐明每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课文知识的对比理解。很容易改变“历史是死板的、枯燥乏味的古文字记载”这一成见,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加强学科渗透。培养综合能力
“文史哲不分家”,从中学角度说,是历史与语文,政治等文科知识联系紧密。不仅如此其实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学科,与数学、英语、地理、化学、物理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理解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
比如,在回答“哪些事实可以说明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问题时,我把郑和远航和欧洲十五世纪新航路开辟作对比,之后将问题一转:“英语课上常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说,美国人为什么说英语呢?”先埋下伏笔,接着说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接踵而来;在世界各地开拓殖民地。现在的美国人大多是那时英国殖民者和移民的后裔。所以美国人说英语。这不仅解决了学生英语课上的问题促进了英语的学习,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
“明朝文化”一节:讲到徐霞客时,我本想多讲一些关于西南地区石灰岩地形的知识。因为这是徐霞客最早在他游记中揭示的,并且在世界上他也是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没想到刚一开头,不少学生不以为然说:“地理课上早讲过了”’,这说明学生已经注意到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历史课上的问题了,我只好作罢。讲课过程中,我还会的意识地加强学科的知识范围的渗透,把其他课程相关知识引到历史课上来解决。比如地图册上的停火线、未定国界、地名的变迁,数学课上圆周率的推算、勾股定理的提出等问题都可以在历史课上找到圆满的答案。以此来加强学科问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抓住社会热点。引导主动学习
课余时间,我曾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怎样才能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你对上历史课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老师最好能把历史知识编成故事,讲给他们听。鉴于此种情况,我在讲课过程中尽量把所学内容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东西结合起来,以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到“贞观之治”的内容时,当时,中央电视台下在热播电视连续剧《唐明皇》。学生们立刻想到了“血战玄武门”的镜头,并且有声有色地说起其中的故事情节。手是,我因势利导地问大家:“李世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然后引入“贞观之治”的讲述,接着我用史实说明,李世民虽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但他依然不愧为我国古代杰的政治家,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开明政策、措施,促成了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也为唐朝前期的繁荣、甚至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授课过程中,我还结合一些电视电影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学过的历史知识发现其中的问题。以电视剧《封神榜》为例,文、武是我国古代帝王死后的谥号。电视剧中却当面直呼“武王”,这显然是不对的。同时,我向学生指出姜尚辅佐武王伐纣,纣王自焚是史实,并说明电视剧情节与史实的出入,帮助学生把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区分开。这些内容,在平时讲课过程中,我碰到就讲。所以,有一年初中毕业会考模拟试题中的一题:“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自称宋太祖”,学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错误。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还结合课本内容给他们讲清明节、端午节的来历,一些民间俗语,成语的由来;现行公历、足球、围棋,一些水果蔬菜的来源等,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习欲望
中学生处在充满幻想的年龄阶段,他们崇拜一切美好的人和事,崇拜英雄,抓住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可以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望。
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许多都成为学生心中崇拜的偶像。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明代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清代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日战争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解放战争时的董存瑞,抗美援朝的邱少云等,这些都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英雄,由于对英雄的崇拜,而产生对于英雄的事迹的求知欲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丰富教学内容,理解学习意义
广义的历史,指人类的各种活动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科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举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从远古到现代都可作综合的分期或分类的研究。教材第一册有的一幅插图,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直观说明。这幅插图生动地展示了历史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知识宝库,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原各个方面,包括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内容。插图上的人物事件多是学生熟悉的。我通过描述插图上的内容,使学生把历史从“很久以前”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幅插图中政治方面是开国大典。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济方面是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原始瓷器。汉唐以来,我国瓷器大量出口,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军事方面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击美国侵略军的战斗场面;中外交往方面是唐代僧人玄奘西游的情景:玄奘西游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还有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内容。
在讲闻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时,有个同学大喊道:“我家也有景德镇瓷器,晶莹洁白,好漂亮”;提到抗美援朝: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讲到唐代高僧玄奘西游时,学生自然想起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每逢这时,我总会因势利导,结合课文插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阐明每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课文知识的对比理解。很容易改变“历史是死板的、枯燥乏味的古文字记载”这一成见,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加强学科渗透。培养综合能力
“文史哲不分家”,从中学角度说,是历史与语文,政治等文科知识联系紧密。不仅如此其实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学科,与数学、英语、地理、化学、物理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理解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
比如,在回答“哪些事实可以说明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问题时,我把郑和远航和欧洲十五世纪新航路开辟作对比,之后将问题一转:“英语课上常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说,美国人为什么说英语呢?”先埋下伏笔,接着说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接踵而来;在世界各地开拓殖民地。现在的美国人大多是那时英国殖民者和移民的后裔。所以美国人说英语。这不仅解决了学生英语课上的问题促进了英语的学习,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
“明朝文化”一节:讲到徐霞客时,我本想多讲一些关于西南地区石灰岩地形的知识。因为这是徐霞客最早在他游记中揭示的,并且在世界上他也是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没想到刚一开头,不少学生不以为然说:“地理课上早讲过了”’,这说明学生已经注意到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历史课上的问题了,我只好作罢。讲课过程中,我还会的意识地加强学科的知识范围的渗透,把其他课程相关知识引到历史课上来解决。比如地图册上的停火线、未定国界、地名的变迁,数学课上圆周率的推算、勾股定理的提出等问题都可以在历史课上找到圆满的答案。以此来加强学科问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抓住社会热点。引导主动学习
课余时间,我曾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怎样才能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你对上历史课有什么意见或建议。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老师最好能把历史知识编成故事,讲给他们听。鉴于此种情况,我在讲课过程中尽量把所学内容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东西结合起来,以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讲到“贞观之治”的内容时,当时,中央电视台下在热播电视连续剧《唐明皇》。学生们立刻想到了“血战玄武门”的镜头,并且有声有色地说起其中的故事情节。手是,我因势利导地问大家:“李世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然后引入“贞观之治”的讲述,接着我用史实说明,李世民虽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但他依然不愧为我国古代杰的政治家,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开明政策、措施,促成了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盛世”——“贞观之治”,也为唐朝前期的繁荣、甚至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授课过程中,我还结合一些电视电影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学过的历史知识发现其中的问题。以电视剧《封神榜》为例,文、武是我国古代帝王死后的谥号。电视剧中却当面直呼“武王”,这显然是不对的。同时,我向学生指出姜尚辅佐武王伐纣,纣王自焚是史实,并说明电视剧情节与史实的出入,帮助学生把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区分开。这些内容,在平时讲课过程中,我碰到就讲。所以,有一年初中毕业会考模拟试题中的一题:“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自称宋太祖”,学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错误。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还结合课本内容给他们讲清明节、端午节的来历,一些民间俗语,成语的由来;现行公历、足球、围棋,一些水果蔬菜的来源等,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