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光同行,在留守儿童心中“种太阳”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s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留守儿童心中种一个太阳,播洒阳光,这是李可欣的愿望,也是她持续推进“种太阳”公益项目的源源动力。2009年,还在武汉大学读大二的李可欣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休学成立了“种太阳”工作室,在乡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从一个小小的学校社团发展成一个专业的非营利性教育与公益机构,李可欣这一坚持,就是12年。
  “世界的改变,和你有关”
  “世界的改变,和你有关。”李可欣经常用这句话勉励志愿者们,这也是她成立“种太阳”工作室的初心。时间回到2008年,刚上大一的李可欣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物资捐赠活动。第一次深入大别山,乡村凋敝落寞的景象让在城市出生、成长的李可欣心头为之一震。村里的学校发动家中有多余床铺的学生带志愿者们回家休息,李可欣跟着琪琪回了家。一进门,几乎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昏暗灯光映射着黢黑的墙壁,屋内几乎没有家具,床铺就搭在灶台旁边。看到家里来了客人,琪琪的爷爷奶奶连忙拿出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的腊肉,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饭招待李可欣。
  直到晚上,李可欣还是没看到琪琪父母的身影。问了琪琪才知道,她的父母一年里只有过年时会回来几天,其余时间都在城里打工。当时,“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尚未被广泛关注,李可欣惊讶之余,对琪琪产生了怜悯之心。晚上,李可欣去上厕所,琪琪拿起手电默默跟在她身后为她照路。“他们不善言辞,但他们的善良和淳朴令人感动。”离别时分,孩子们问她“什么时候再回来”,李可欣一时语塞。“再回来时,一定要带来更多改变。”她暗下决心。公益的种子就这样在她心底悄悄萌芽。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等激起国内各界的慈善热潮,其中迸发出的巨大民间力量使得2008年被称为“中国民间公益元年”。李可欣在赴四川进行灾后援助的过程中,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做了调研。在此之前,李可欣认为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是功能性的,但在了解了这些留守儿童的故事后,她内心的社会情感觉醒了。用她的话来形容,“就像一座被点亮的孤岛,与其他的小岛产生了连接”。她想守护孩子们眼中的清澈,帮他们点亮心中的那盏灯。
  另一位撬动李可欣“公益之心”的人是黄冈罗田大别山乡村教学点的一位老校长。他的子女一个在美国读博士,一个在武汉工作。退休后,他没有选择回到儿女身边颐养天年,而是在教学点负责起70多个乡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年事已高的校长尽职尽责地照顾学生,但有时还因为琐碎小事受到个别家长的指责。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在大山里,为乡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遇到他李可欣才發现,原来人是能够为他人创造价值的。
  这些舍己为人的师者和淳朴善良的孩子让李可欣日夜牵挂。2009年,她决定申请休学一年,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这一决定遭到了亲友师长的强烈反对,但她对自己要走的这条路坚定不移:“大学生不只有完成学业这一件事要做,如果让梦想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殆尽,我这一生都会为此后悔。”休学手续办完后,她只身前往北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调研。
  中国农业大学的叶敬忠教授是专门研究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专家,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李可欣完善了公益方案。朋友帮她联系了一个记者,她把自己的方案和盘托出,却遭到对方的质疑:“休学做公益?不会是为了博眼球出名吧?”从电视台出来后,李可欣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和委屈,坐在马路边失声痛哭。梦想不能因此停滞,伤心过后,她擦干眼泪继续四处奔波寻求支持,几经周折,终于募集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
  2009年,武汉大学“种太阳”工作室成立,首个公益项目就招募到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几百名学生志愿者。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与世界共生”的感受力与创变力,成为“种太阳”崇高的愿景。
  孩子的笑脸就是最美的“太阳”
  李可欣认为,公益的教育效果是很难被量化呈现出来的,“乡村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什么”。十多年前,偏僻山村还没有网络,有些地方甚至连手机都没有普及,跟着老人生活的留守儿童很少有机会和远方的父母沟通。环境的封闭,关爱的缺失,管教的错位,都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不利因素。
  2010年,李可欣复学后的第一个暑假,“种太阳”工作室组织了武汉6所高校的志愿者赴黄冈市罗田、大悟、英山等农村地区开展“共同陪伴留守儿童”活动。针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向日葵”信箱、“一本书”图书角计划、一对一帮扶、“流动的心声”义教和“牵手打工子女”文艺晚会等项目,让孩子们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志愿者们明白,这就是他们种下的“太阳”。
  大学时光转瞬即逝,毕业后李可欣做过记者,也当过教师,但她的心始终牵挂着那些乡村孩子们。2016年,她辞去工作,转身回到“种太阳”,联合几位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注册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种太阳社会发展与创新中心”,基于全球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研发适合中国乡村的教育项目,不断实践于乡村土壤。在原有支教模式的基础上,“种太阳”进入了“2.0”时代。
  调研过程中,李可欣和研发人员发现,乡村儿童学习动力普遍不足,社会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于是,“乡村儿童营地教育”项目诞生了——通过引入“体验式学习”和“营地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帮助乡村儿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完善情感和社交发展,弥补乡村儿童在成长关键期的社会教育缺失和多样性教育的不足。
  在四川,“种太阳”与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合作举办夏令营,面向当地十多个村镇的187名特困事实孤儿开展夏令营支教活动。他们普遍家庭条件艰苦,监护人缺失或不具有监护能力,个别儿童患有重大疾病。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他们存在无人监护和辅导、缺少正确引导等成长问题,暑假期间情况尤为严重。
  小瑜是一名留守儿童,在建筑工作坊,她和其他24个孩子一起亲手设计并搭建了一组空间装置。最初,志愿者们也曾想过用范例作品指导孩子们创作,然而第二天他们就打消了这个想法——没有想象中的“不能理解”和“无法沟通”,孩子们真正成为创造的主体,而不是单纯“被关爱的对象”。在展示环节中,他们的装置吸引了周边百余名学生和居民前来观赏。奇思妙想的空间创造伴随着孩子们的欢歌笑语,上演了仲夏夜最美的嘉年华。   在四川小凉山营地的音乐工作坊,导师带着孩子们采集风音、雨声,观察云的变化,创作出属于大山的歌——《云端的童话》,让教育回归乡土,用音乐丰满人生。“风是温暖的,鸟是欢快的,我是平凡的”,小凉山营员佳佳第一次学会用歌词表达内心感受,营地体验对她来说就像小凉山的云,有的轻盈,有的厚重,有的在山间堆积,有的又随风散开,但无论如何都会在心头留下痕迹。
  创新公益主题营为平凡的乡村孩子带来无限可能,让教育回归本真。过去几年,“种太阳”已为云南、四川、湖北等地的一万多个乡村孩子带去一系列以美育、科学、人文等为主题的工作坊。“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和项目,让乡村儿童真正成长为内心丰盈的人。”李可欣说。
  夏令营时间短,覆盖有限,想要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还需赋能乡村教师。李可欣带领研发团队基于乡村教育特殊的需求和目标,联合相关县域共同发起“乡土课程共创”项目,针对当地特色构建课程,并义务为教师培训指导;“乡村小学一小时”工程将“种太阳”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成熟的课程进行整合,产出课程指南和教学工具包,以最大程度支持乡村教师,构建多元化、多样性教学模式。
  找回梦想,让改变发生
  在“种太阳”志愿者的努力下,乡村孩子找回了梦想和自信。
  2019年,大别山营地,20位加入建筑工作坊的孩子用4天时间创作了大型建造作品“白日梦蓝”——由钢筋、水管组合起来的长短不一的装置被调试出不同的音阶,成了一所“会唱歌的房子”。另一边,音乐工作坊和英语戏剧工作坊的营员也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傍晚时分,客人们欣然而至,来享受这场“艺术盛宴”。
  “雨水管乐队”的小成员们不再羞赧,用激情四射的演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随后,“白日梦蓝”变为罗马式剧场,上演了原创戏剧 Apple Girl。那个入营时反复说着“我英语不好”的女孩,化身為善良勇敢的女主角,自信流利地讲着大段的英语台词。
  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在启蒙学生学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打破自我局限、提升团队协作与领导力,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学习者将通过‘种太阳’,拆掉与世界的‘墙’。”李可欣说。
  对夏令营的评估回访显示,经历了启蒙与赋能夏令营后,80%的孩子觉得自己变得开朗,更乐意主动与人交流;99%的营员发展了对不同领域的学习兴趣,愿意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对未来有更丰富、多元的期待和愿景。
  作为首批大别山夏令营的一员,程淮现在已经是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回忆起当年,他依旧心存感激。报名的那天,带大学生回家的“名额”很快被抢完了。妈妈领着程淮找到表弟家的大学生志愿者,想让她给程淮补习英语,程淮却觉得胆怯和自卑,一整天都没有和志愿者讲一句话。志愿者没有强迫他沟通,只是送了他一本英语词典,首页写着“The world is big”。
  后来他们在村小上课,志愿者给他们看了武汉大学的照片,在被问及“有谁想上大学”时,他和几位同学举起了手。“我要上西安交通大学。”程淮心虚地说了一个从电视里听来的大学名字。彼时在学校里“无恶不作”的“待优生”程淮,还不知道上大学意味着什么,但他知道,向着榜样的方向努力,一定没错。那个暑假是他表现最好的一个暑假。“有谁不想在优秀的人面前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呢?”他说。
  徐旌巾是“种太阳”公益机构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不满一岁时她就成了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城市志愿者,她更能理解留守儿童的“苦”和“痛”——略显冷淡和尴尬的亲子关系,颠沛流离的成长和求学过程,敏感又脆弱的内心……“至少要让他们学会爱,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徐旌巾回忆这些年的经历,因为感受过爱,所以更愿意去爱别人。在“种太阳”的十多年,她用自己的爱温暖了留守儿童孤寂的心,也种下了希望。她坚信,这些被爱、被鼓励和被支持的记忆,将成为他们未来前行的能量。“如果说‘种太阳’的目标是帮助每个孩子都考上大学,我认为那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是,‘种太阳’给了他们一双看见外面世界的眼睛。”她说。
  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热爱脚下的土地、感受与社会的连接,是李可欣们在大山深处“种太阳”的原因。“种太阳”致力于推动乡村教育创新,促进教育普惠与公平。十多年间,“种太阳·乡村公益”已累积服务乡村学童16959人,覆盖17座城市、29个乡镇、52所学校。团队志愿者有一个温暖的称谓——“Sunner”,给乡村儿童带来温暖和希望,是他们不变的初心。
  (文中学生名字均为化名)
其他文献
周德华,四川省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陶行知研究协会初中委员会副理事长,自贡市初中语文“周德华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自贡市唯一的校长工作室——周德华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曾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全国研究型校长”“全国立德树人先进个人”“四川省中小学名校长”“四川省‘两基’先进个人”“四川省骨干教师”“四川省优秀校长”“四川省川派初中名校长”等多项称号。  “出世为
期刊
“学本治理”是指在治理理论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本,学校教职工、家长、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教育方面的社会组织人士、媒体人士等作为治理主体,联合起来对学生问题进行共建、共管、共责,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989年,世界银行在描述非洲状况时首次使用“治理”一词。此后,治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关于学校治理的研究并不多。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
期刊
“精巧别致,寸土寸金”是苏州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田家炳初中”)给人的第一印象。采访当天,如烟的雨丝飘落校园中,使小巧玲珑的田家炳初中别有一番景致。田家炳初中虽然面积不大,但内涵不浅。学校曾先后获得“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省基础教育优秀课程基地”称号,并分别与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了“教育研究基地”“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在2016年的国家城调队满意度测评中,学校家长
期刊
“我一直想在全国找一个加强教师队伍的典型,今天终于在伊金霍洛旗找到了。”2020年9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宋磊一行到鄂尔多斯市宣讲调研,对伊金霍洛旗(以下简称“伊旗”)近年来取得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成果给予高度肯定。  同年10月、12月,伊旗教体局局长贺占平两次受邀登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讲台,分别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教育局局长分享“伊旗教改”。  伊旗是全国第三大产煤县和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
期刊
密云区第一小学“十三五”期间承担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利用评价引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研究”,该课题于2017年9月开题。在研究工作中,学校确立了“以课题为抓手、以专家做引领、以团队促进步”的研究思路,立足学校实际,严格常规管理,扎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科学分析,定位研究方向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而抓住课堂教学,就抓住了教学质量管理的主动权,把住
期刊
“八大习惯”是思维教学着力培养的内容之一  陶继新:你们学校所构建的思维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且科学的工程,可否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其中的“八大习惯”?  陈祥春:“八大习惯”即预习、听讲、整理笔记、反思质疑、阅读、讲题、锻炼、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是我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做文雅南武人”对学习习惯的要求,也是我校思维教学着力培养的内容之一。我校思维教学体系的核心价值追求是“思考·思维·思想”,我们
期刊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发挥教研支撑作用。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科学讲究证据,讲究规律寻找和科學精神的弘扬,教育要遵循规律办教育,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教育要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快速发展,就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以科学精神为引领,使科学精神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教育工作者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借鉴科学
期刊
广东省惠州中学以创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素质教育为总抓手,创设和谐高效的教育教学环境,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提供保障。惠州中学《五彩育人,办生命力学校》获评2020年教育部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构建“五彩”育人体系
期刊
宁波,长三角诸多实力雄厚城市中的一员,山明水秀,海天辽阔,古韵与现代相融,秀雅与壮阔共生。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汇流于此,东入大海,“海定则波宁”,宁波由此而得名。在富庶的江南,这座港口工业城市,从2018年官宣GDP破万亿,现已跻身世界港口物流排名前三甲,成为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  随着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要在复杂的世界大变局中步伐从容更上一个台阶,突围成为全球港口名城的“大宁波”,宁
期刊
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原名香格里拉上海高级中学,是沪滇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学校自2007年9月开始筹建,于2009年9月正式招生办学。目前,全校有42个教学班,2300余名学生,共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专任教师168人。学校秉承“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的办学理念,确立“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牢固确立教书育人、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