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张大复,自称是病居士。四十岁以后,他除了在昆山片玉坊(今南街)闲居读书,就是生病,偏头痛、伤寒、一年要发作几次的肺炎,及至因青光眼而双目失明。
然而,这位布衣文人蜗居在息庵(或称梅花草堂)那几间祖传的平房里,难得外出,却始终心安理得。他把自己独坐息庵的感觉,与归有光先生居住在项脊轩相类比。归有光“輒扃其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而他是“邻家树能分绿阴,娱人春鸟滑滑如簧”。恰如归先生所说,扬眉瞬目有奇景。可是他说,很多人并不知道,归有光先生读书项脊轩,心中怀有“丹穴陇中之想”。张大复也不觉得疾病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多少危害,相反从理性的层面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价值,以一种特异的姿态,对待周遭的一切,且思想不息。
读他的《梅花草堂笔谈》,不难发现有“独坐”一节:“月是何色,水是何味,无觸之风何聲,既烬之香何气。独坐息庵下,默然念之,觉胸中活活欲舞而不能言者是何解。”这正是张大复对自己的形象写照。病居士甘心情愿地“块处一室,梦游千古,以此终其身。”事实上,他的思想并不虚妄。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上有许多事物,往往在静观中,在无意间,会令人得到哲理的启迪。
张大复游弋在他构筑的精神世界里,面前并非混沌一片,乌黑一团。哪怕息庵内药气蒸鼻,愁声溢耳,僵卧床上如坐在釜甑中,还有蚊蚋撩乱。他走到庭院里,看见曙光初露,太阳即将探头,心里就感到很高兴。尽管自己也明白,家里已“粟无徵君之瓶,薪无怪魁之山,庭无高安之菊”,天亮以后,妻子烧早饭,洗净了镬子问他要米,他根本拿不出来。张大复足以自慰并不断自励的,是自己所居住的息庵,“大是学问之具”,眼前所遇到的那些困难,何作挂齿?
张大复的命运不可谓不坎坷。他自幼聪慧,又十分勤奋,在父亲张维翰的传授下,十岁时《论语》的功底,就可以反过来做塾师的老师了。十七岁时,他的文章已在名扬苏州。然而,三十四岁那年,张大复才勉强考中了秀才。考中秀才几个月,父亲张维翰突然撒手人寰。恰恰自己的身体又每况愈下。最初,他仅凭一线微弱的视力,仍坚持著述,挣钱养家。后来不得不典卖了祖传的字画和良田,请江湖游医铁鞋道人医治,视力却丝毫不见好转,终致双眼失明。但他不愿与世界隔绝,依然设法找各种机会与朋友披襟长谈,然后在息庵独坐静思,以自己口述、请人记录的方式,写下了整整十四卷《梅花草堂笔谈》,以及《嘘云轩文字》、《昆山人物传》、《昆山名宦传》、《张氏先世纪略》等著作。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梅花草堂笔谈》。一共记载了八百五十三则,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侣、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红尘梦境,无不耐人寻味。彼时的人物风貌、社会习俗,栩栩如生。
显然是因为生活在昆曲发源地,而娄江畔的片玉坊又是诸多词曲家和优伶的聚集之地,张大复时常参与其间。他对于度曲技巧的理解,就非常专业:“喉中转气,管中转声,其用在喉管之间,而妙出声气之表……”与此同时,他还把那些奇闻轶事记录在《笔谈》里。其中关于梁辰鱼(伯龙)的几则是最生动的:“粱伯龙风流自赏,修髯美姿容,身长八尺,为一时词家所宗。艳歌清引,传播戚里间。白金、文绮、异香、名马、奇技、谣巧之赠,络绎于道……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不祥。人有轻千里来者……”“风筝一名纸鸢,吴中小儿好弄之。然当其抟风而上,盖亦得时,则驾者欤。梁伯龙戏以彩缯作凤凰,吹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观者大骇。伯龙死久矣,其新翻杂调往往散入侯王将帅家,至今为侠游少年所传咏。”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梁辰鱼这位既能引喉度曲,又擅长写作传奇的昆曲创始人,在民间有多少人追随。娄江俞二娘读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后,用蝇头小楷在剧本间做了许多批注,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运也像杜丽娘一样,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这个感人的故事,也是由《梅花草堂笔谈》披露的。
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张大复是苦行僧、书呆子。其实他很懂得生活,也很能享受生活。不妨举三个例子。一是品茶。他说,名茶须用名泉之水相配,凡善饮者,均十分讲究茶之用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有人甚至认为,假如把他在《梅花草堂笔谈》里谈论品茶的文章拿出来,也可以印成一本书。二是品鳖。有一个官家子弟吃鳖肉,方法与众不同。先把鳖放进金铁锅里加水,用文火煮,锅盖上有几个小孔,鳖受热难忍就把头从孔中向外伸,这时用佐料汁喂它们,直到把鳖煮熟,其味自然佳美。三是品橘。他写道:“橘之品出衢、福二地者上。衢以味胜,福以色香胜。”一直到今天,浙江衢州的人们还用他的这段话作为衢橘的软广告。我看到有人在网络上发帖说,经过多年品种不断改良,现在衢橘的口味更好了。
张大复谈书法,也是颇有真知灼见的。他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此善论也。字渐玄妙方可草书,而世人竞率意为之,自谓天放,岂复有书意乎……古来疾书无如怀素颠旭。古诗云:兴来绝叫三两声,粉壁纵横千万字。读此者要得其踌躇满志之态,正不当先以豪放目之也。病久废书,今日独坐息庵下,戏取粉板作掌大数十字,如壮士囚缚,愈法愈野,不觉哑然自笑。”字里行间,充满了艺术辩证法。“如壮士囚缚,愈法愈野”这一句,更是形象地表明了如何掌握书法的法度,令人玩味无穷。
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张大复同样判析得很辩证。他说:“世间会讨便宜人,已是世间曾吃亏过者。何也?会讨便宜的人,灵利玄通其于天下一切情形,精徽透脱,无不照瞭,然后熟审便宜所在而力就之。如老聃冯道之徒,胸中垒块无所不抹杀,故无所不便宜……”随即他又借用别人的话说,最讨便宜的,那还不如那种没有孔窍的人,饥食渴饮,夏葛冬绵,胡乱酣酣醉,随地昏昏睡。对于世相的讽刺,实在是一针见血。
然而,这位布衣文人蜗居在息庵(或称梅花草堂)那几间祖传的平房里,难得外出,却始终心安理得。他把自己独坐息庵的感觉,与归有光先生居住在项脊轩相类比。归有光“輒扃其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而他是“邻家树能分绿阴,娱人春鸟滑滑如簧”。恰如归先生所说,扬眉瞬目有奇景。可是他说,很多人并不知道,归有光先生读书项脊轩,心中怀有“丹穴陇中之想”。张大复也不觉得疾病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多少危害,相反从理性的层面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价值,以一种特异的姿态,对待周遭的一切,且思想不息。
读他的《梅花草堂笔谈》,不难发现有“独坐”一节:“月是何色,水是何味,无觸之风何聲,既烬之香何气。独坐息庵下,默然念之,觉胸中活活欲舞而不能言者是何解。”这正是张大复对自己的形象写照。病居士甘心情愿地“块处一室,梦游千古,以此终其身。”事实上,他的思想并不虚妄。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上有许多事物,往往在静观中,在无意间,会令人得到哲理的启迪。
张大复游弋在他构筑的精神世界里,面前并非混沌一片,乌黑一团。哪怕息庵内药气蒸鼻,愁声溢耳,僵卧床上如坐在釜甑中,还有蚊蚋撩乱。他走到庭院里,看见曙光初露,太阳即将探头,心里就感到很高兴。尽管自己也明白,家里已“粟无徵君之瓶,薪无怪魁之山,庭无高安之菊”,天亮以后,妻子烧早饭,洗净了镬子问他要米,他根本拿不出来。张大复足以自慰并不断自励的,是自己所居住的息庵,“大是学问之具”,眼前所遇到的那些困难,何作挂齿?
张大复的命运不可谓不坎坷。他自幼聪慧,又十分勤奋,在父亲张维翰的传授下,十岁时《论语》的功底,就可以反过来做塾师的老师了。十七岁时,他的文章已在名扬苏州。然而,三十四岁那年,张大复才勉强考中了秀才。考中秀才几个月,父亲张维翰突然撒手人寰。恰恰自己的身体又每况愈下。最初,他仅凭一线微弱的视力,仍坚持著述,挣钱养家。后来不得不典卖了祖传的字画和良田,请江湖游医铁鞋道人医治,视力却丝毫不见好转,终致双眼失明。但他不愿与世界隔绝,依然设法找各种机会与朋友披襟长谈,然后在息庵独坐静思,以自己口述、请人记录的方式,写下了整整十四卷《梅花草堂笔谈》,以及《嘘云轩文字》、《昆山人物传》、《昆山名宦传》、《张氏先世纪略》等著作。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梅花草堂笔谈》。一共记载了八百五十三则,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侣、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红尘梦境,无不耐人寻味。彼时的人物风貌、社会习俗,栩栩如生。
显然是因为生活在昆曲发源地,而娄江畔的片玉坊又是诸多词曲家和优伶的聚集之地,张大复时常参与其间。他对于度曲技巧的理解,就非常专业:“喉中转气,管中转声,其用在喉管之间,而妙出声气之表……”与此同时,他还把那些奇闻轶事记录在《笔谈》里。其中关于梁辰鱼(伯龙)的几则是最生动的:“粱伯龙风流自赏,修髯美姿容,身长八尺,为一时词家所宗。艳歌清引,传播戚里间。白金、文绮、异香、名马、奇技、谣巧之赠,络绎于道……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不祥。人有轻千里来者……”“风筝一名纸鸢,吴中小儿好弄之。然当其抟风而上,盖亦得时,则驾者欤。梁伯龙戏以彩缯作凤凰,吹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观者大骇。伯龙死久矣,其新翻杂调往往散入侯王将帅家,至今为侠游少年所传咏。”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梁辰鱼这位既能引喉度曲,又擅长写作传奇的昆曲创始人,在民间有多少人追随。娄江俞二娘读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后,用蝇头小楷在剧本间做了许多批注,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运也像杜丽娘一样,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这个感人的故事,也是由《梅花草堂笔谈》披露的。
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张大复是苦行僧、书呆子。其实他很懂得生活,也很能享受生活。不妨举三个例子。一是品茶。他说,名茶须用名泉之水相配,凡善饮者,均十分讲究茶之用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有人甚至认为,假如把他在《梅花草堂笔谈》里谈论品茶的文章拿出来,也可以印成一本书。二是品鳖。有一个官家子弟吃鳖肉,方法与众不同。先把鳖放进金铁锅里加水,用文火煮,锅盖上有几个小孔,鳖受热难忍就把头从孔中向外伸,这时用佐料汁喂它们,直到把鳖煮熟,其味自然佳美。三是品橘。他写道:“橘之品出衢、福二地者上。衢以味胜,福以色香胜。”一直到今天,浙江衢州的人们还用他的这段话作为衢橘的软广告。我看到有人在网络上发帖说,经过多年品种不断改良,现在衢橘的口味更好了。
张大复谈书法,也是颇有真知灼见的。他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此善论也。字渐玄妙方可草书,而世人竞率意为之,自谓天放,岂复有书意乎……古来疾书无如怀素颠旭。古诗云:兴来绝叫三两声,粉壁纵横千万字。读此者要得其踌躇满志之态,正不当先以豪放目之也。病久废书,今日独坐息庵下,戏取粉板作掌大数十字,如壮士囚缚,愈法愈野,不觉哑然自笑。”字里行间,充满了艺术辩证法。“如壮士囚缚,愈法愈野”这一句,更是形象地表明了如何掌握书法的法度,令人玩味无穷。
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张大复同样判析得很辩证。他说:“世间会讨便宜人,已是世间曾吃亏过者。何也?会讨便宜的人,灵利玄通其于天下一切情形,精徽透脱,无不照瞭,然后熟审便宜所在而力就之。如老聃冯道之徒,胸中垒块无所不抹杀,故无所不便宜……”随即他又借用别人的话说,最讨便宜的,那还不如那种没有孔窍的人,饥食渴饮,夏葛冬绵,胡乱酣酣醉,随地昏昏睡。对于世相的讽刺,实在是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