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息庵的思想者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z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张大复,自称是病居士。四十岁以后,他除了在昆山片玉坊(今南街)闲居读书,就是生病,偏头痛、伤寒、一年要发作几次的肺炎,及至因青光眼而双目失明。
  然而,这位布衣文人蜗居在息庵(或称梅花草堂)那几间祖传的平房里,难得外出,却始终心安理得。他把自己独坐息庵的感觉,与归有光先生居住在项脊轩相类比。归有光“輒扃其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而他是“邻家树能分绿阴,娱人春鸟滑滑如簧”。恰如归先生所说,扬眉瞬目有奇景。可是他说,很多人并不知道,归有光先生读书项脊轩,心中怀有“丹穴陇中之想”。张大复也不觉得疾病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多少危害,相反从理性的层面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价值,以一种特异的姿态,对待周遭的一切,且思想不息。
  读他的《梅花草堂笔谈》,不难发现有“独坐”一节:“月是何色,水是何味,无觸之风何聲,既烬之香何气。独坐息庵下,默然念之,觉胸中活活欲舞而不能言者是何解。”这正是张大复对自己的形象写照。病居士甘心情愿地“块处一室,梦游千古,以此终其身。”事实上,他的思想并不虚妄。万物静观皆自得,世上有许多事物,往往在静观中,在无意间,会令人得到哲理的启迪。
  张大复游弋在他构筑的精神世界里,面前并非混沌一片,乌黑一团。哪怕息庵内药气蒸鼻,愁声溢耳,僵卧床上如坐在釜甑中,还有蚊蚋撩乱。他走到庭院里,看见曙光初露,太阳即将探头,心里就感到很高兴。尽管自己也明白,家里已“粟无徵君之瓶,薪无怪魁之山,庭无高安之菊”,天亮以后,妻子烧早饭,洗净了镬子问他要米,他根本拿不出来。张大复足以自慰并不断自励的,是自己所居住的息庵,“大是学问之具”,眼前所遇到的那些困难,何作挂齿?
  张大复的命运不可谓不坎坷。他自幼聪慧,又十分勤奋,在父亲张维翰的传授下,十岁时《论语》的功底,就可以反过来做塾师的老师了。十七岁时,他的文章已在名扬苏州。然而,三十四岁那年,张大复才勉强考中了秀才。考中秀才几个月,父亲张维翰突然撒手人寰。恰恰自己的身体又每况愈下。最初,他仅凭一线微弱的视力,仍坚持著述,挣钱养家。后来不得不典卖了祖传的字画和良田,请江湖游医铁鞋道人医治,视力却丝毫不见好转,终致双眼失明。但他不愿与世界隔绝,依然设法找各种机会与朋友披襟长谈,然后在息庵独坐静思,以自己口述、请人记录的方式,写下了整整十四卷《梅花草堂笔谈》,以及《嘘云轩文字》、《昆山人物传》、《昆山名宦传》、《张氏先世纪略》等著作。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梅花草堂笔谈》。一共记载了八百五十三则,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侣、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红尘梦境,无不耐人寻味。彼时的人物风貌、社会习俗,栩栩如生。
  显然是因为生活在昆曲发源地,而娄江畔的片玉坊又是诸多词曲家和优伶的聚集之地,张大复时常参与其间。他对于度曲技巧的理解,就非常专业:“喉中转气,管中转声,其用在喉管之间,而妙出声气之表……”与此同时,他还把那些奇闻轶事记录在《笔谈》里。其中关于梁辰鱼(伯龙)的几则是最生动的:“粱伯龙风流自赏,修髯美姿容,身长八尺,为一时词家所宗。艳歌清引,传播戚里间。白金、文绮、异香、名马、奇技、谣巧之赠,络绎于道……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不祥。人有轻千里来者……”“风筝一名纸鸢,吴中小儿好弄之。然当其抟风而上,盖亦得时,则驾者欤。梁伯龙戏以彩缯作凤凰,吹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观者大骇。伯龙死久矣,其新翻杂调往往散入侯王将帅家,至今为侠游少年所传咏。”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梁辰鱼这位既能引喉度曲,又擅长写作传奇的昆曲创始人,在民间有多少人追随。娄江俞二娘读了汤显祖的《牡丹亭》后,用蝇头小楷在剧本间做了许多批注,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运也像杜丽娘一样,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这个感人的故事,也是由《梅花草堂笔谈》披露的。
  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张大复是苦行僧、书呆子。其实他很懂得生活,也很能享受生活。不妨举三个例子。一是品茶。他说,名茶须用名泉之水相配,凡善饮者,均十分讲究茶之用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有人甚至认为,假如把他在《梅花草堂笔谈》里谈论品茶的文章拿出来,也可以印成一本书。二是品鳖。有一个官家子弟吃鳖肉,方法与众不同。先把鳖放进金铁锅里加水,用文火煮,锅盖上有几个小孔,鳖受热难忍就把头从孔中向外伸,这时用佐料汁喂它们,直到把鳖煮熟,其味自然佳美。三是品橘。他写道:“橘之品出衢、福二地者上。衢以味胜,福以色香胜。”一直到今天,浙江衢州的人们还用他的这段话作为衢橘的软广告。我看到有人在网络上发帖说,经过多年品种不断改良,现在衢橘的口味更好了。
  张大复谈书法,也是颇有真知灼见的。他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此善论也。字渐玄妙方可草书,而世人竞率意为之,自谓天放,岂复有书意乎……古来疾书无如怀素颠旭。古诗云:兴来绝叫三两声,粉壁纵横千万字。读此者要得其踌躇满志之态,正不当先以豪放目之也。病久废书,今日独坐息庵下,戏取粉板作掌大数十字,如壮士囚缚,愈法愈野,不觉哑然自笑。”字里行间,充满了艺术辩证法。“如壮士囚缚,愈法愈野”这一句,更是形象地表明了如何掌握书法的法度,令人玩味无穷。
  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张大复同样判析得很辩证。他说:“世间会讨便宜人,已是世间曾吃亏过者。何也?会讨便宜的人,灵利玄通其于天下一切情形,精徽透脱,无不照瞭,然后熟审便宜所在而力就之。如老聃冯道之徒,胸中垒块无所不抹杀,故无所不便宜……”随即他又借用别人的话说,最讨便宜的,那还不如那种没有孔窍的人,饥食渴饮,夏葛冬绵,胡乱酣酣醉,随地昏昏睡。对于世相的讽刺,实在是一针见血。
其他文献
在《劝学》中有这样的论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论述的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专心致志。社会发展到今天,升学考试的压力对学生有增无减,学生极易产生急躁情绪,并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培养专心的学习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加强这一学习品质的培养。   (一)急躁情绪的表现  据我观察, 现在有很多中学生不能静下
期刊
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诚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30年来,马克思
期刊
批评性话语分析当中三个重要的分析对象就是话语中的身份、差异和权利。传统的关于话语中的身份问题的研究一般是建立在话语体现自我身份这个前提下的。本文从相反的观点出发,以话语构建自我身份为前提,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并采集语料进行了分析。    一、通过话语构建自我和社会身份    当我们与人交际的同时,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话语向我们交际的对象透露我们的身份。传统的观点认为:话语是自我身份的体现。
期刊
托马斯·哈代,维多利亚时期最后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伟大的小说和诗作。他的很多的小说、故事、诗作都发生在“如真似梦”的英国英格兰东南部的“威塞克斯”郡。他的作品通常都很有悲剧色彩,充满了讽刺意味,和当时流行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作品令人读起来会感到有些粗糙、用词不够雅致,但作品却极尽所能地描写烘托出了那“无形的力量”的作用。  最近五年以来,托马斯
期刊
在普通法系,行政合理性原则起源于英国。英国行政合理性原则的确定对世界行政法学领域,特别是在自由裁量权控制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在大陆法系国家,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起源晚于英美法系。但德国在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方面并没有直接确定合理性原则,而是发展了别具一格的比例原则。合理性原则要求政府合理行政、依法行政,比例原则要求政府行为合法、成比例。在目的上两者同样要求达到限制自由裁量权的扩张,保护公众利益。  如
期刊
见义勇为人员为了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保护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惜流血、负伤致残,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但是由于见义勇为尚未从一个道德概念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在实践中也还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立法,所以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对其调整状况呈现出一种非体系化的零散模式——主要依赖于散见在各个部门法中的相关制度来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调整和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损失,往往面临直接受益人拒绝赔偿、诉至法院得不到支
期刊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经学研究绵延不断,直至民国初年学校废除读经而告一段落。但梳理经学史的困难不应简单地归之于该学科漫长的历史,本文试图以新的视角,宏观考察经学史。确切地说,本文构建经学史的框架将借用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总的来说:将十三经比作半亩方塘,将汉学比作天光,将宋学比作云影,将清代顾炎武对汉学与宋学的融会比作共徘徊,将学者的
期刊
司法的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或者审判组织根据自己的认识、经验态度、价值观以及对法律规范的理解而选择司法行为和对案件做出裁判的权利。司法的自由裁量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该被限制还是被扩大?本文试分析司法自由裁量权优越性以及需要被限制的理由,提出在司法中实现最优化自由裁量权的对策。    一、 从自由裁量权的历史看权力的滥用    司法的自由裁量权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就以德国为例,在十九世纪
期刊
西方、印度和中国的古典文学理论体系是世界三大主要古典文学理论体系。西方古典文学理论以古希腊为源头,以欧洲为中心。印度雅利安语族属于印欧语系,公元前2000世纪的《梨俱吠陀》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在最古的吠陀文献中只有零星的关于美和艺术的论述。公元前 六世纪左右,佛教、耆那教以及其他各派哲学有很大发展,但美学思想还没有完全系统化。这以后,对语言、诗律、祭仪、乐舞开始有所研究,史诗也开始创作并
期刊
青海史称千山始祖、万水之源。境内屹立着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还是举世闻名的黄河与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目前,除汉族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40多个。各民族长期相处,在风俗习惯、道德信仰、文化教育、语言文字诸多方面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经历了一个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江河源文化。和黄河、长江流域其他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