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落实新课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积极主动地探索,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一是由于语言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二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只要引导得法,就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但是,创新能力的形成决非自发的,需要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我们认为,创造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具有浓烈探究色彩的活动过程。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努力去进行新的具有一定创造性意义的活动。因此,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又要注重学习激情的重要性,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感染力,借此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学中有一段描写各种各样的鱼,在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海底中除了书上说的之外,还有很多颜色不同、形态各异的鱼类,你能通过联系课外书上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一幅“海中的鱼”的画吗?在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造力可窥一斑。
三、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概括地说就是“会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的串讲、串问上,学生是听、记、背,被动地学习,读书的机会很少,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机会减少了,也很少有独立进行语言实践的活动。课后,学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机械的、重复的、毫无价值的作业和习题上。这样做,不仅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首先改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怎样才能让学生“会学习”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真正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作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导,挪出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师还应根据课文内容、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增强观察、质疑、判断推理的能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变盲目地练为有的放矢地练。
四、加强对学生的质疑训练,鼓励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由此可见,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动脑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激发其自主性,使其成为阅读的主体,大胆想象,打破思维定势,想人之不敢想,说人之未曾说。只有在反复的质疑训练中,学生才能真正具有创新意识。
五、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我在《丰碑》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老军需处长死后的样子,想象军需处长临死前的情景。同学们就从老军需处长“倚靠一棵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也许想靠旱烟那微弱的热量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从他“神情十分镇定,自然”,想到他可能对自己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了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于是我又让学生想象他让棉衣的事,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很积极。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为造就21世纪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一是由于语言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二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只要引导得法,就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但是,创新能力的形成决非自发的,需要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我们认为,创造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具有浓烈探究色彩的活动过程。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努力去进行新的具有一定创造性意义的活动。因此,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又要注重学习激情的重要性,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感染力,借此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学中有一段描写各种各样的鱼,在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海底中除了书上说的之外,还有很多颜色不同、形态各异的鱼类,你能通过联系课外书上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想象,创作一幅“海中的鱼”的画吗?在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造力可窥一斑。
三、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概括地说就是“会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堂的串讲、串问上,学生是听、记、背,被动地学习,读书的机会很少,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机会减少了,也很少有独立进行语言实践的活动。课后,学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机械的、重复的、毫无价值的作业和习题上。这样做,不仅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首先改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怎样才能让学生“会学习”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真正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作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导,挪出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教师还应根据课文内容、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增强观察、质疑、判断推理的能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变盲目地练为有的放矢地练。
四、加强对学生的质疑训练,鼓励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由此可见,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动脑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激发其自主性,使其成为阅读的主体,大胆想象,打破思维定势,想人之不敢想,说人之未曾说。只有在反复的质疑训练中,学生才能真正具有创新意识。
五、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正如古人所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我在《丰碑》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老军需处长死后的样子,想象军需处长临死前的情景。同学们就从老军需处长“倚靠一棵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也许想靠旱烟那微弱的热量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从他“神情十分镇定,自然”,想到他可能对自己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了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于是我又让学生想象他让棉衣的事,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很积极。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为造就21世纪的新型人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