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到底应着眼于什么,如何做才能使学生长期保持一颗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每一名物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在“从自身基本功着力”“切实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开展丰富多样的物理竞赛”等方面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快乐课堂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到底应着眼于什么,如何做才能使学生长期保持一颗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每一名物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要从自身基本功着力,为魅力课堂加分
1. 从新课导入着力,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如以谜语的方式导入。学生对电磁波的认识很陌生,我在导入前抛出一个谜语:“来无影,去无踪;能传景,能傳声。”如此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以打油诗的方式导入。对于枯燥的浮力计算,我以打油诗的方式问学生:“正方木块水面漂,不深不浅浸半腰;不知体积和质量,却问密度是多少?”如此以轻松、欢快的语言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不失教学重点。
2. 运用图画方式,衬托学习氛围
如学习“导致电流过大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时,我运用辛勤劳动而大汗淋漓的形象,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了其中的原因。又如学习“摩擦力”时,我用简笔画画了一辆自行车,指导学生分析摩擦力的作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起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3. 注重教学设计的梯度,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如在学习机械效率的计算时,我从设计习题的梯度着手,如先从动滑轮的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三方面的计算着手,分析解题思路,待同学们都顺利解答后,再增加难度,将动滑轮的分析改为竖直滑轮组用功、总功、机械效率三方面的分析。最后,我抛出另一简单机械——斜面机械的效率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后,便发现了其中奥秘,所求问题与第二种情况完全相同,分析的思路也是大同小异。整个环节犹如冲关比赛,每一道问题就是一道关口,学生在攻克关口后,分析解答能力、思维迁移能力也随之提升。可见教师注重教学设计的梯度是非常必要的,不但能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使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实现有机融合。
二、切实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感受科学实验探究中的快乐
初中阶段的学生,稚气未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开展有效的分组实验,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辨析真伪,获得感性认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谐的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掌握重要的物理学习方法。有效的学生分组实验成了学生获得兴趣的源泉,真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物理,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进行“液体压强特点实验”的探究时,各小组都准备了一个矿泉水瓶,用圆规竖直扎3个孔,灌上水后,观察有何现象发生。实验虽小,但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了,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出下方孔射程最远、压强最大,在轻松的氛围里探究出了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时,我给各小组提前配备好了塑料漏斗和乒乓球,学生将乒乓球托于手中,从漏斗嘴对球吹气,各小组都会观察到球不会落下,推翻了之前“球会落下”的猜想。当时课上有个学生提出:“如果将球至于上方,人通过漏斗嘴再向上吹气,球一定会向上的。”基于学生的猜测,我顺势说,各小组都实际做一做。带着好奇,各小组纷纷动手实验,从中发现无论气力小的还是气力大的,最后球都没被吹起。小小的实验不仅解开了学生心中之谜,更让学生明白:流速快的地方压强一定小。实验是最好的解疑方式,学生不仅从中感受到了实验的乐趣,更感悟到科学的规律和隐藏的奥秘。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物理竞赛,使学生乐在其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由学生全体参与进来。开展物理竞赛,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将典型的、有创意的题目或知识点摘录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来讲解。该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还从不同的学生讲解中,体会到学生的思维的碰撞——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开阔。
针对一套试卷,我通常采用小组分题制,即一个小组承担几道题,组长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分配题目的难易程度,最后教师评出等级。一套试卷,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不仅省时、有效,还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强烈的竞争氛围。学生之间只有密切合作,才能取得一份高水平的试卷,而学生乐此不疲,使教学收到了双倍的效果。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不断向前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是教师的任务。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是知识学习上的设计,更是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设计。教师应该肯下功夫、多想点子、敢于尝试,不代替、包办,不程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竞争下的成功与喜悦,从而潜移默化地完成对人文素养的塑造。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快乐课堂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到底应着眼于什么,如何做才能使学生长期保持一颗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每一名物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要从自身基本功着力,为魅力课堂加分
1. 从新课导入着力,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如以谜语的方式导入。学生对电磁波的认识很陌生,我在导入前抛出一个谜语:“来无影,去无踪;能传景,能傳声。”如此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以打油诗的方式导入。对于枯燥的浮力计算,我以打油诗的方式问学生:“正方木块水面漂,不深不浅浸半腰;不知体积和质量,却问密度是多少?”如此以轻松、欢快的语言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不失教学重点。
2. 运用图画方式,衬托学习氛围
如学习“导致电流过大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时,我运用辛勤劳动而大汗淋漓的形象,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了其中的原因。又如学习“摩擦力”时,我用简笔画画了一辆自行车,指导学生分析摩擦力的作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起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3. 注重教学设计的梯度,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如在学习机械效率的计算时,我从设计习题的梯度着手,如先从动滑轮的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三方面的计算着手,分析解题思路,待同学们都顺利解答后,再增加难度,将动滑轮的分析改为竖直滑轮组用功、总功、机械效率三方面的分析。最后,我抛出另一简单机械——斜面机械的效率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后,便发现了其中奥秘,所求问题与第二种情况完全相同,分析的思路也是大同小异。整个环节犹如冲关比赛,每一道问题就是一道关口,学生在攻克关口后,分析解答能力、思维迁移能力也随之提升。可见教师注重教学设计的梯度是非常必要的,不但能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使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实现有机融合。
二、切实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感受科学实验探究中的快乐
初中阶段的学生,稚气未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开展有效的分组实验,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辨析真伪,获得感性认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谐的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掌握重要的物理学习方法。有效的学生分组实验成了学生获得兴趣的源泉,真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物理,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进行“液体压强特点实验”的探究时,各小组都准备了一个矿泉水瓶,用圆规竖直扎3个孔,灌上水后,观察有何现象发生。实验虽小,但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了,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出下方孔射程最远、压强最大,在轻松的氛围里探究出了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时,我给各小组提前配备好了塑料漏斗和乒乓球,学生将乒乓球托于手中,从漏斗嘴对球吹气,各小组都会观察到球不会落下,推翻了之前“球会落下”的猜想。当时课上有个学生提出:“如果将球至于上方,人通过漏斗嘴再向上吹气,球一定会向上的。”基于学生的猜测,我顺势说,各小组都实际做一做。带着好奇,各小组纷纷动手实验,从中发现无论气力小的还是气力大的,最后球都没被吹起。小小的实验不仅解开了学生心中之谜,更让学生明白:流速快的地方压强一定小。实验是最好的解疑方式,学生不仅从中感受到了实验的乐趣,更感悟到科学的规律和隐藏的奥秘。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物理竞赛,使学生乐在其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由学生全体参与进来。开展物理竞赛,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将典型的、有创意的题目或知识点摘录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来讲解。该做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还从不同的学生讲解中,体会到学生的思维的碰撞——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开阔。
针对一套试卷,我通常采用小组分题制,即一个小组承担几道题,组长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分配题目的难易程度,最后教师评出等级。一套试卷,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不仅省时、有效,还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强烈的竞争氛围。学生之间只有密切合作,才能取得一份高水平的试卷,而学生乐此不疲,使教学收到了双倍的效果。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不断向前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是教师的任务。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是知识学习上的设计,更是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设计。教师应该肯下功夫、多想点子、敢于尝试,不代替、包办,不程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竞争下的成功与喜悦,从而潜移默化地完成对人文素养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