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转变忽视人的灵性与创造性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其不断得以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心理状态 “要我学”引导为主动探求知识的“我要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我们可以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任务的探究、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氛围的创设等方面有效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有效的教学以学生为主能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为首要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了有什么用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引导学生根据导学内容确定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 确定学习目标。
3.引导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学习的目标。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并带任务学课文,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尺度,就可以为自主学习起导向作用,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在教学阅读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导学内容和课后练习,制定出如下的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激励学生自主完成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程不再是静态的文本,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还是在动态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体验与会话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时,要注意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以丰富学生的各种感官认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1.激励学生探究并完成视听方面的任务。如学习完《我们家的猫》后,教师鼓励学生听听其他动物的叫声,探究其不同的特点;学习完《草船借箭》后,鼓励学生把故事复述给家人或同学听;同时鼓励学生多听新闻、学播新闻等。
2.激励学生探究并完成培养想象性的任务。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鼓励学生根据诗句描写画出脑海出现的画面;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鼓励学生续写故事。
3.激励学生探究并完成实践方面的任务。如学习《向往奥运》后,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奥运会的资料,了解历届奥运会举办的国家和城市,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诱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激励学生探究并完成具有创造性方面的任务。如鼓励学生给课文配乐、配插图,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文体自编作文集等。
三、指引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掘学习资源
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要求进行课堂改革的同时,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充分发掘语文学习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注意指导学生利用查阅书籍、调查研究、上网等手段从各方面发掘学习资源,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学习资源,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1.利用相关课程的资源。随着课程的改革以及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课程与课程的关联日益密切,课程与课程间往往互相渗透,相得益彰,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经常提示学生课程与课程的关联,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时,由于学生生活知识少,学生对诗人所描写的景观体会不深,特别对前半句的理解,许多学生只是把这些颜色简单累加而已,教师如指导学生利用自然课学过的光的折射与反射的原理理解课文,体会意境,学生对诗人描写雨后壮观景象才会引发了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一方沃土。
2.利用课外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如我们教学了人教版第九册《燕子》《古诗三首》(都与春天有关)后,可以引導学生走进大自然找春,画春,拍春,颂春等等。这样,通过利用广阔的课程资源和课外资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实践精神,也可以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教育的魅力。
四、鼓励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学贵有思”,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并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述能力。
1.提倡同一意思不同的语言表述。如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要求学生概括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时,有学生说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的爱国工程师;有学生说詹天佑是个有超凡智慧的、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的人,也有学生说他是个有高度责任感,有严厉的工作作风,有不凡的创新精神的人。学生不同的语言表述,教师均要鼓励,表扬。
2.鼓励同一意思不同的角度表述。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相同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创见。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结尾时,老师问:“班长马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此时,他为什么只说这一句话?”一个学生说:“班长心中有千言万语,但时间来不及了,敌人已经爬上来了。”“班长心中虽有千言万语,但此时,他不知道要说什么好,觉得这句话最重要,最能代表他此时的想法。”对学生的不同角度的思考,教师应充分肯定,并大力倡导学生的这种多向思维。
3.疏导表述正确的错误思想。小学生由于受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有时会提出一些自以为独特的但其实错误不小的理解,教师应当及时疏导、纠正。如学习完《将相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人,为什么?有同学说喜欢廉颇,因为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有同学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能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但有一同学说喜欢秦王,因为他想方设法算计赵国也是为了抗大自己的国土,是爱国的表现。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秦王虽说有爱国的表现,但却是在伤害赵国基础上的坏行为,这是不义之举,不值得提倡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正确的思维导向。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有效的教学以学生为主能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为首要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了有什么用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引导学生根据导学内容确定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 确定学习目标。
3.引导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学习的目标。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并带任务学课文,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尺度,就可以为自主学习起导向作用,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在教学阅读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导学内容和课后练习,制定出如下的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革命传统教育。(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激励学生自主完成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程不再是静态的文本,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还是在动态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体验与会话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时,要注意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以丰富学生的各种感官认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1.激励学生探究并完成视听方面的任务。如学习完《我们家的猫》后,教师鼓励学生听听其他动物的叫声,探究其不同的特点;学习完《草船借箭》后,鼓励学生把故事复述给家人或同学听;同时鼓励学生多听新闻、学播新闻等。
2.激励学生探究并完成培养想象性的任务。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鼓励学生根据诗句描写画出脑海出现的画面;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鼓励学生续写故事。
3.激励学生探究并完成实践方面的任务。如学习《向往奥运》后,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奥运会的资料,了解历届奥运会举办的国家和城市,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诱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激励学生探究并完成具有创造性方面的任务。如鼓励学生给课文配乐、配插图,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文体自编作文集等。
三、指引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掘学习资源
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要求进行课堂改革的同时,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充分发掘语文学习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注意指导学生利用查阅书籍、调查研究、上网等手段从各方面发掘学习资源,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学习资源,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1.利用相关课程的资源。随着课程的改革以及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课程与课程的关联日益密切,课程与课程间往往互相渗透,相得益彰,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经常提示学生课程与课程的关联,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在指导学生理解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时,由于学生生活知识少,学生对诗人所描写的景观体会不深,特别对前半句的理解,许多学生只是把这些颜色简单累加而已,教师如指导学生利用自然课学过的光的折射与反射的原理理解课文,体会意境,学生对诗人描写雨后壮观景象才会引发了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一方沃土。
2.利用课外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如我们教学了人教版第九册《燕子》《古诗三首》(都与春天有关)后,可以引導学生走进大自然找春,画春,拍春,颂春等等。这样,通过利用广阔的课程资源和课外资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实践精神,也可以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教育的魅力。
四、鼓励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学贵有思”,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并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述能力。
1.提倡同一意思不同的语言表述。如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要求学生概括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时,有学生说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的爱国工程师;有学生说詹天佑是个有超凡智慧的、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的人,也有学生说他是个有高度责任感,有严厉的工作作风,有不凡的创新精神的人。学生不同的语言表述,教师均要鼓励,表扬。
2.鼓励同一意思不同的角度表述。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相同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创见。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结尾时,老师问:“班长马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此时,他为什么只说这一句话?”一个学生说:“班长心中有千言万语,但时间来不及了,敌人已经爬上来了。”“班长心中虽有千言万语,但此时,他不知道要说什么好,觉得这句话最重要,最能代表他此时的想法。”对学生的不同角度的思考,教师应充分肯定,并大力倡导学生的这种多向思维。
3.疏导表述正确的错误思想。小学生由于受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有时会提出一些自以为独特的但其实错误不小的理解,教师应当及时疏导、纠正。如学习完《将相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人,为什么?有同学说喜欢廉颇,因为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有同学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能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但有一同学说喜欢秦王,因为他想方设法算计赵国也是为了抗大自己的国土,是爱国的表现。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秦王虽说有爱国的表现,但却是在伤害赵国基础上的坏行为,这是不义之举,不值得提倡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正确的思维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