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年腰鼓队喝彩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镇化和社会老龄化来得真快,一栋栋六七层楼高的现代房舍仿佛一夜之间崛起,在纵横交错、布局有致的大街小巷和花园小区,我们随处都能瞧见老人在散步、健身。而且我还发现近些年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健身场所、老年棋牌室似乎比前些年建的幼儿园还多,大有夕阳之下,余晖闪烁,尽显桑榆美景。
  我是去年退休的,遵循自然法则,我走进了老年人的行列。奔波忙碌了几十年,骤然缓下来,闲来无事时,我常到街上溜达溜达。有一次在街上,忽然一阵铿锵的鼓声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见一支“红色之旅”从街心公园那边走来。两名身穿白色服装的女士分列队伍的前面,共同高举着主题标语,由远而近,后面的腰鼓队员一律头戴红色鸭舌帽,身穿红色上衣。铿锵的鼓点和齐刷刷的步伐把我带回到了那个踩十字步扭秧歌的峥嵘岁月……
  腰鼓队越走越近,突然,一张熟悉的面孔跳入我的眼帘,那不是我中学时的同学吗!她家原住在离县城60多华里远的乡下,毕业回乡后,她当过村里的文艺队员。那年,我作为县委下派的工作队员,看过她的表演,她不仅热情好客,而且充满对新生活的向往。那时她就是农村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的积极分子。当年,她是村里第一个脱去“大面襟”老式女装、改穿西装的女青年,她那西装开襟外露出的尖领衬衫曾吸引过多少青年悄然顾盼啊!搞新农村建设时,当我再次下乡想再睹这位同学的风采时,才知她已随儿子进城居住了。
  不想,在这里见到了她!看,她神采奕奕,身穿与众不同的绿色运动衣和黑色的健美裤,走在腰鼓队前列的正中,显然她是领队。看上去,她的年龄可打8折,她的指挥姿态不减当年文艺队员的风采。我抬眼望去,她正挥动着指挥铃,引领着腰鼓手们疾徐有致地走来。在她的身后,还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其中不乏局长太太、科长太太,当然更多的是一般的市民。这时,一个念头忽然从我的脑际闪过:她们是因为缺钱,还是缺物?虽然驻足两边的观众也不时有一些疑惑和评论,甚至惹来不屑一顾的白眼,不言而喻,有些围观的人在说三道四:一大把年纪的人还招摇过市,太惹眼了。然而,这有什么可责咎的呢?有什么可费解的呢?这不是玩世者的纵乐,这是新时代的老人们在抒发生命激情,在留恋流金岁月,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节日的快乐,或为县里重要项目上马鸣锣开道,贡献余热。
  或许你还达不到这成熟的境界吧;或许你正潜心于事业,忙碌于功名吧。但别忘了,无情的岁月正从你身边匆匆走过,你的青春、你的年华正在流逝。
  瞧,这群忘却忧虑、抖落风尘的老年腰鼓队员,正享受这和谐之风的拂抚,正泰然、淡定地面对未来的人生。
  老年腰鼓队请放开脚步,意气风发地向前走吧,我为你们喝彩!
  责编/海燕
其他文献
泸水河发源于武功山,在我家门前经过,终年流水潺潺,不知疲倦地唱着欢乐的歌。   在外多年,而今每每念及家乡总是梦绕魂牵,而最不能忘却的,是那条陪着我从童年到小学,再到中学,周而复始日日趟过的泸水河。   那是一条我们从家去学校的必经之河。河面很宽,却没有桥。幸亏有些河段的水不算深,挽起裤脚儿就可趟过去。每天我们都来到河边,先脱掉鞋袜,用一只手拎着,再把裤脚挽到大腿根,手牵着手下河。河里的鹅卵石又大
期刊
一天,孩子和父亲一起去种树。把树种下后,孩子问父亲:“爸爸,小树能长多高?”父亲笑着说:“你看,天有多高,它就能长多高。”“能撑起一片蓝天吗?”父亲严肃地看着孩子说:“能,一定能!”孩子疑惑地看着父亲,但没有再说了。   一年过去了,小树换上了新装,个头也长高了,并时常与在它身上休息的小鸟聊天,孩子也成了它的新朋友。   10年过去了,小树已经成为大树了。枝繁叶茂,朝气蓬勃。树上,一群小鸟在你追我
期刊
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林区公路上的冰霜,我们来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溪县马头山林场。在该场的杨树坑山场,笔者采访了年过古稀的退休工人赵宝信。   老人今年72岁,55岁那年因特繁工种提前退休后,在县城置了一套住房,供儿女读中学用。后儿女考上大学外出,房子就长期空着。赵宝信和老伴17年来一直在这大山窝里义务造林护林不辍。林场张副场长告诉我们,老人这么多年共造林1000多亩。   握着赵宝信满是厚茧
期刊
公公去世后,82岁的婆婆搬到城里来和我们同住。婆婆小脚,不识字,82年从来没有走出过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想儿子的时候,她会到村头等待,踮着脚张望,却从来没有提过来我们家看看。   婆婆来了。尽管她内心有千种不愿。   为了让婆婆过得舒心,丈夫把主卧让出来,特意换了新的被褥,加厚了床垫。   为了让婆婆过得省心,丈夫给儿子约法三章,一个宗旨就是以婆婆为主。   为了让婆婆过得放心,丈夫特意为我“缝制”
期刊
是卷尽黄沙后的洁净,是直逼视线的沧桑,是历史沉淀的厚重,是一生的诉说。   已经老了,满是深凹的洞穴,看不见底了。然而泛在面上的岁月怎么也挡不住干涩的滋味,松了,将要落下来的屑片已经分成不同层次的黑褐色,等候结束。   如何能直面这一种生存?就像我们预想自己的暮年,那时的血液不再澎湃,那时的声音不再洪亮,那时的肤色不再润泽,还有思想,还有情感,都将不复有现在的敏锐和热烈。   的确是老了,许多的根
期刊
在我的一本陈旧的日记本中,珍藏着一张江西红都糖厂生产的苹果硬糖包装纸。这张极为普通的糖纸,伴随我度过了40多个春秋。每当我欣赏它的时候,我的思绪总会回到那遥远的抗美援越战场。   那是1966年春节期间,中央军委派出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组成的慰问团来到越南,代表全军指战员和祖国人民慰问援越抗美的将士。慰问团不仅带来东方歌舞团为我们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还送给我们每人一袋(1市斤)水果糖。在
期刊
“鹤发童心在,花甲莫谓迟。修史扬正气,撰文颂今时。恒心集旧报,妙手编新诗。笔耕永不止,朋辈赞为师。”这是一位好友赠予我的诗,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退休后的工作与生活。2005年我退休后,仍然过着忙碌充实的日子,或收藏报纸,或撰文编书,并参与了《横峰县民政志》的编撰工作。有人说我的一生以书报为友,与笔墨结缘,堪称“文字人生”。   集报藏报   说起集报,我完全是出于爱好。由于投稿的需要(以便掌握报社
期刊
外婆家住在上饶县朝阳乡一个两面皆山的夹皮沟里,我的童年,有3年是在外婆家里度过的。那时我最感兴趣的有两件事:一是过年时吃年夜饭,守岁,吃汤圆,放鞭炮;二是县里的电影队每到春秋时节都到外婆家的山村来放电影,什么《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地道战》。影片的故事我虽然说不上来,但山村露天放映的情趣却是那样使我记忆犹新,印象深深。   大约在1962年农历九月的一天,生产队长在外婆家门口敲了几声长长的铜锣
期刊
编辑同志:   因为我退休得早,退休前企业没给我们办医疗保险,看病产生的医疗费用我们都要凭医药费收据到单位核销。这几年企业效益不好,我们退休职工手上积攒的许多药费收据都不能及时核销。去年年底,企业领导让财会科把我们的医药费收据都收了上去,并按核销数额给每人开了一张欠据,并承诺等企业经济状况一有好转,就把药费支付给我们。但最近企业进行了人员调整,老领导退居二线,新领导态度迥然不同,退休职工一去找他谈
期刊
原料:黑芝麻100克,花生米150克,橄榄油1勺, 蜂蜜或盐适量(依个人口味或情况而定)。   步骤:   1.将黑芝麻用水洗干净后,用小火稍炒,炒出香味,装盘待用。   2.把花生米炒熟,待其凉后去红皮,再与炒好的芝麻拌匀。   3.用搅拌机把花生米与芝麻的混合物磨成酱状,装在大碗里。   4.在磨好的酱里放入1勺橄榄油和适量蜂蜜或盐,拌匀即可装入干净、干燥的容器。   吃法任选:   1.每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