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工作工程为导向,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中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广大一线教师从各自学科特点出发进行大量实践和创新。笔者认为,理论实践一体化不是一句空话,它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师生活动体现出来,基于此观点,笔者结合地铁供电订单班二年多的教学实践进行行动研究,提出了“五结合专业课教学法”,以期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 “五结合” 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具有心智、言语、肢体综合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法”的思想,就是要从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边做、边教、边学,知行合一,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这一教学改革领域,我校围绕地铁供电订单班的专业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和行动研究。基于理实一体化理念的“五结合专业课教学法”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在当前中职专业课主流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涵更丰富、可操作性更强的一体化教学观点。二年多的实践和行动研究表明:“五结合专业课教学法”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用人单位和同行院校教师的认可。
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的观点,最早出现在西欧,这一观点引入我国后,引起了广大职教专家学者的关注。时间、地点、内容上理论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事倍功半,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目前中职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来看,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专项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整体优化,理论和实践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手脑并用的“学中做、做中学”一体化学习,才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并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案制定相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我国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即: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学校教学方案因此而制定。通过首都地铁建设的市场调研和国家发展规划分析,我们了解到:由于北京地铁的“爆炸式”发展,人才需求在“量”的方面存在仅千人的用工缺口,在“质”的方面,从过去的单一工种提高到“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精一、会二、懂三”的高标准复合型人才。就供电技术和设备特点而言,从1969年第一条地铁开通到2011年,北京地铁一直采用的是750V三轨供电方式,而2012年、2013年相继开通的北京地铁六号线和十四号线采用的是1500V接触网供电方式,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随着市场发展、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动、走、转、变”,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就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我们在充分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合作完成了地铁供电典型工种的职工素质模型,并以此为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四阶段教学方案(见图1)。
图1:“四阶段”教学方案
二、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
德国的双元制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核心思想就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提高工作能力,丰富自身的职业素养。中职教学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实际工作流程、典型职业活动的基础上,提炼教学载体,运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学生主体”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工作任务→小组制订工作计劃→实施→工艺检查→成果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三实”和“三点”的特色,即:充分运用“实物、实景、实际案例”,使学生突破“知识重点、技能难点、安全关键点”。教师所提出的任务一定是真实并与培养目标匹配的,小组在制订工作计划时要包括职业人员分工、时间进度、工具材料准备等,在实施阶段一定模拟工作场景和岗位角色,工艺检查的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最后的成果评价不仅是对本次的可见性作品、业务表现进行客观的判断,更要发现不足,制订今后努力的方向。
地铁供电的教学场所,就是一个模拟变电所,学生中有所长、值班员、操作人、监护人、安全员、电力调度、试验员……,教师充当怎样的角色呢?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担当这个变电所的所长,指挥学生进行各项职业活动,现在,我们完全把这个工作领域放手交给学生,教师更像一个观察者、研究者,他可以静静地欣赏学生们的成长过程,反思自己课前的教学准备是否完善,有没有进一步优化、创新的空间?
三、教学材料与技术资料、人文信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
随着职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各校专业课教师普遍有这样的看法:由于各专业的特殊性,特别是设备的多样性和技术发展的动态性,社会上发行的规划教材往往更偏重于专业理论,不可能涵盖门类繁多的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所以,许多学校都在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人才培养目标自主开发专业教材,并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形成了一系列体现学生为主体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导学手册、任务单、多媒体素材库等学材。我们通过对大量精品课例的观摩与研究发现:一堂生动有特色的专业课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教学材料,其特色和亮点在于教师更广博得专业视野和更敏锐的信息组合能力,因此广大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把最新的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国内外新闻咨讯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中。
如:我校的地铁供电系统课堂上,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岗位技术资料和企业规程案例分析,每天的新闻事件都有可能是第二天课堂上的素材:“地铁2号线东直门站外环,一乘客不慎将雨伞掉进列车与站台间缝隙处,致该站至雍和宫段停电14分钟……”;“伦敦市长Boris.Johnsen体验乘坐北京地铁一号线……”;“目前,北京地铁运行里程456公里,已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忙、建设速度最快的城市地铁……”。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一种职业敏感,善于从专业的视角,解读身边的新闻事件。 四、听、看与做、创相结合
每一位教师都懂得“授之以渔”,对于中职毕业生而言,他们在校的3~4年时间,能收获的知识与技能是有限的,况且供电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程”层出不穷,学生在获得各门课程一个个显性分数的同时,拥有一种隐性职业素质――自主探究的意识、勇气、能力、技巧尤为重要。分数可能决定学生的初次岗位选择,而隐性的职业素质将决定学生的晋职晋级和长远发展。
中职专业课的教学,学生的状态大多是:听老师讲课→看老师示范→模仿老师的动作→向老师呈现作品。以供电课程的继电保护图纸分析为例,学生在学校可能学过若干保护的原理图、安装图,但他们一到现场就傻眼了:怎么有这么多图纸呢,各个变电所的图纸好像也不一样呀?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就知难而退了,其实真的高不可攀吗?在我们的综合专业强化阶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发给每个同学一个压缩文件夹,“这是目前一个新建变电所、也可能就是你未来工作变电所的电路图纸”,学生们非常兴奋地将电子文件夹解压缩后,却遇到了一连串的问题,文件格式打不开、图纸标识都是英文……,老师用了激将法:“这就是企业交给你的工作,如果你不能胜任,只有自动辞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开始出谋划策:下载.dwg阅读软件、借助金山词霸进行在线翻译、现场考察、小组分工承包……,同学们对照老师曾经教过的图纸,从“眼熟”的开始,再到实际设备上将各种英文参数和提示语对号入座,其实,只要学生独立突破一、二张图纸后,感悟出适合自己的“闯关套路”,后面的问题就像推多米诺骨牌一样,迎刃而解。这样的学习正是今后上岗的前期准备,也体现了德国“为了工作而学习”的职教理念,其学习成果不就是工作成果吗?
五、教、学与考、评相结合
“教与学”,“考与评”不是二个独立的过程,过去那种“学生围着老师转,一切听老师指挥,我教你学,你考我评“的课堂早已被否定,我们现在的中职教育倡导“学生为本、能力为重”,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结盟为“学习共同体”,共同面对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体现了师生地位的平等,这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和积淀,教师不仅要有专业实力,还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应对课堂上意料之外的偶发事件;一定的应变能力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
教育专家认为:每一堂优质精品课,一定伴随着有特色的考核与评价,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广大教师针对专业和学生的特点,摸索出了一系列多主体、多元素、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评价的意义不在于给学生分出等级,而应在于约束、激励和引导,时机和措辞恰到好处的点评能开发心智、开阔视野,点燃学生专业学习的激情。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不仅要根据国家标准和企业规程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也要对学生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意志品质发表看法,强化优点,发现不足,提出今后改进的方向和策略。评价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能力,是人际沟通与互相学习的手段,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你认为自己哪一点进步最大?××同学哪一点最值得你学习?你能给他(她)提出改进建议吗?你认为谁的综合表现最好?……”。我们目前正在大胆尝试着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学生的水平如何应该由企业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应该由学生来衡量,只有学生学得好,才能说明教师教得好,只有教师有足够的水平和宽容,才敢于当堂接受学生的评判。师生之间互教互学、互考互评,有助于实现平等地位和內心深处的共情,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探讨“五结合专业课教学法”的现实意义在于:学生——从过去对学习的畏难心理中解放出来,激发职业兴趣,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实现“高分高能”;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角色定位,从驾驭课堂到享受课堂。教师在付出大量的心血之后,有效地提高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学校——优化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明显提高办学“软实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二次晋升率,形成生源、声誉、效益的良性循环;企业——解决“质”与“量”的用工瓶颈,实现“能招到、能上岗、能留住、能发展”的人力资源储备,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理论实践融为一体,不是一句空话,它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细腻的师生活动体现出来,专业技能与人文视野、业务悟性与道德品行、岗位能力与心理素质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和职商,培养出企业、行业和社会满意的中职毕业生。
(作者单位: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 “五结合” 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具有心智、言语、肢体综合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法”的思想,就是要从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边做、边教、边学,知行合一,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这一教学改革领域,我校围绕地铁供电订单班的专业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和行动研究。基于理实一体化理念的“五结合专业课教学法”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在当前中职专业课主流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涵更丰富、可操作性更强的一体化教学观点。二年多的实践和行动研究表明:“五结合专业课教学法”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用人单位和同行院校教师的认可。
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的观点,最早出现在西欧,这一观点引入我国后,引起了广大职教专家学者的关注。时间、地点、内容上理论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事倍功半,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目前中职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来看,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专项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整体优化,理论和实践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手脑并用的“学中做、做中学”一体化学习,才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并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案制定相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我国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直接的服务。即: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学校教学方案因此而制定。通过首都地铁建设的市场调研和国家发展规划分析,我们了解到:由于北京地铁的“爆炸式”发展,人才需求在“量”的方面存在仅千人的用工缺口,在“质”的方面,从过去的单一工种提高到“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精一、会二、懂三”的高标准复合型人才。就供电技术和设备特点而言,从1969年第一条地铁开通到2011年,北京地铁一直采用的是750V三轨供电方式,而2012年、2013年相继开通的北京地铁六号线和十四号线采用的是1500V接触网供电方式,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随着市场发展、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动、走、转、变”,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就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我们在充分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合作完成了地铁供电典型工种的职工素质模型,并以此为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四阶段教学方案(见图1)。
图1:“四阶段”教学方案
二、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
德国的双元制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核心思想就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提高工作能力,丰富自身的职业素养。中职教学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实际工作流程、典型职业活动的基础上,提炼教学载体,运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学生主体”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工作任务→小组制订工作计劃→实施→工艺检查→成果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三实”和“三点”的特色,即:充分运用“实物、实景、实际案例”,使学生突破“知识重点、技能难点、安全关键点”。教师所提出的任务一定是真实并与培养目标匹配的,小组在制订工作计划时要包括职业人员分工、时间进度、工具材料准备等,在实施阶段一定模拟工作场景和岗位角色,工艺检查的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最后的成果评价不仅是对本次的可见性作品、业务表现进行客观的判断,更要发现不足,制订今后努力的方向。
地铁供电的教学场所,就是一个模拟变电所,学生中有所长、值班员、操作人、监护人、安全员、电力调度、试验员……,教师充当怎样的角色呢?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担当这个变电所的所长,指挥学生进行各项职业活动,现在,我们完全把这个工作领域放手交给学生,教师更像一个观察者、研究者,他可以静静地欣赏学生们的成长过程,反思自己课前的教学准备是否完善,有没有进一步优化、创新的空间?
三、教学材料与技术资料、人文信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
随着职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各校专业课教师普遍有这样的看法:由于各专业的特殊性,特别是设备的多样性和技术发展的动态性,社会上发行的规划教材往往更偏重于专业理论,不可能涵盖门类繁多的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所以,许多学校都在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人才培养目标自主开发专业教材,并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形成了一系列体现学生为主体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导学手册、任务单、多媒体素材库等学材。我们通过对大量精品课例的观摩与研究发现:一堂生动有特色的专业课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教学材料,其特色和亮点在于教师更广博得专业视野和更敏锐的信息组合能力,因此广大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把最新的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国内外新闻咨讯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中。
如:我校的地铁供电系统课堂上,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岗位技术资料和企业规程案例分析,每天的新闻事件都有可能是第二天课堂上的素材:“地铁2号线东直门站外环,一乘客不慎将雨伞掉进列车与站台间缝隙处,致该站至雍和宫段停电14分钟……”;“伦敦市长Boris.Johnsen体验乘坐北京地铁一号线……”;“目前,北京地铁运行里程456公里,已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忙、建设速度最快的城市地铁……”。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一种职业敏感,善于从专业的视角,解读身边的新闻事件。 四、听、看与做、创相结合
每一位教师都懂得“授之以渔”,对于中职毕业生而言,他们在校的3~4年时间,能收获的知识与技能是有限的,况且供电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程”层出不穷,学生在获得各门课程一个个显性分数的同时,拥有一种隐性职业素质――自主探究的意识、勇气、能力、技巧尤为重要。分数可能决定学生的初次岗位选择,而隐性的职业素质将决定学生的晋职晋级和长远发展。
中职专业课的教学,学生的状态大多是:听老师讲课→看老师示范→模仿老师的动作→向老师呈现作品。以供电课程的继电保护图纸分析为例,学生在学校可能学过若干保护的原理图、安装图,但他们一到现场就傻眼了:怎么有这么多图纸呢,各个变电所的图纸好像也不一样呀?遇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就知难而退了,其实真的高不可攀吗?在我们的综合专业强化阶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发给每个同学一个压缩文件夹,“这是目前一个新建变电所、也可能就是你未来工作变电所的电路图纸”,学生们非常兴奋地将电子文件夹解压缩后,却遇到了一连串的问题,文件格式打不开、图纸标识都是英文……,老师用了激将法:“这就是企业交给你的工作,如果你不能胜任,只有自动辞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开始出谋划策:下载.dwg阅读软件、借助金山词霸进行在线翻译、现场考察、小组分工承包……,同学们对照老师曾经教过的图纸,从“眼熟”的开始,再到实际设备上将各种英文参数和提示语对号入座,其实,只要学生独立突破一、二张图纸后,感悟出适合自己的“闯关套路”,后面的问题就像推多米诺骨牌一样,迎刃而解。这样的学习正是今后上岗的前期准备,也体现了德国“为了工作而学习”的职教理念,其学习成果不就是工作成果吗?
五、教、学与考、评相结合
“教与学”,“考与评”不是二个独立的过程,过去那种“学生围着老师转,一切听老师指挥,我教你学,你考我评“的课堂早已被否定,我们现在的中职教育倡导“学生为本、能力为重”,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结盟为“学习共同体”,共同面对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体现了师生地位的平等,这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和积淀,教师不仅要有专业实力,还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应对课堂上意料之外的偶发事件;一定的应变能力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
教育专家认为:每一堂优质精品课,一定伴随着有特色的考核与评价,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广大教师针对专业和学生的特点,摸索出了一系列多主体、多元素、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评价的意义不在于给学生分出等级,而应在于约束、激励和引导,时机和措辞恰到好处的点评能开发心智、开阔视野,点燃学生专业学习的激情。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不仅要根据国家标准和企业规程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也要对学生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意志品质发表看法,强化优点,发现不足,提出今后改进的方向和策略。评价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能力,是人际沟通与互相学习的手段,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你认为自己哪一点进步最大?××同学哪一点最值得你学习?你能给他(她)提出改进建议吗?你认为谁的综合表现最好?……”。我们目前正在大胆尝试着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学生的水平如何应该由企业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应该由学生来衡量,只有学生学得好,才能说明教师教得好,只有教师有足够的水平和宽容,才敢于当堂接受学生的评判。师生之间互教互学、互考互评,有助于实现平等地位和內心深处的共情,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探讨“五结合专业课教学法”的现实意义在于:学生——从过去对学习的畏难心理中解放出来,激发职业兴趣,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实现“高分高能”;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角色定位,从驾驭课堂到享受课堂。教师在付出大量的心血之后,有效地提高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学校——优化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明显提高办学“软实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二次晋升率,形成生源、声誉、效益的良性循环;企业——解决“质”与“量”的用工瓶颈,实现“能招到、能上岗、能留住、能发展”的人力资源储备,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与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理论实践融为一体,不是一句空话,它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细腻的师生活动体现出来,专业技能与人文视野、业务悟性与道德品行、岗位能力与心理素质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和职商,培养出企业、行业和社会满意的中职毕业生。
(作者单位: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