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另外,还要不断关注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鼓励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地位
笔者在学生学习新课前,就通过课堂提问、课堂作业、个别谈话甚至是测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某课的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全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这些来自宁南山区的孩子更好地融入银川这个相对发达的城市文明中;更好地融入未来快速发展的社会;更好地为家乡做出更多的贡献。
1.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只有有疑问,有问题,才会出现思考,才会出现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还要向学生多提出一些质疑的方式,以此来对他们做科学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还需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只有存在异,才会有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加讨论及思索,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再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想象,世界上一切创造都少不了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前提。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形成驾驭语言的能力。而驾驭语言中的各种要求,就理解而言,则主要表现在语感能力上。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首先激起学生乐读的情感,通过多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领悟课文中丰富的语言蕴涵,以便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课文内容。其次,语感及语感能力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获得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行为环境在培养语感能力方面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开展情境演示等活动,使学生能够以语言实际使用者的身份进入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另外,教师还必须依赖自身的学养悟性,精神气质以及人格力量去点拨、引导、感悟、熏陶自己的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实质上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突破课堂的界限,并跨越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问题的潜能。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只靠学生的参与和教者的激发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要特别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就是教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技巧和策略,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学习。
在这一方面,我们采用的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课文阅读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所谓主体性教学方法即指在阅读中一看,二问,三分析,四归纳,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本位性。以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例,所谓"看"主要是指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看课文以及和课文有关的提示、注释等,在"看"的方法上,又根据每篇古文不同的体裁,不同的篇幅,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程序,并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培养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所谓"问",一般安排在对文章的阅读、分析和思考之后,有关字词读音和解释方面的疑问,则一般安排在学生查阅工具书以后。所谓"分析",是指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发动和组织学生按照有关要求去主动讲解。只有主动了,学生的分析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和透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才有可能形成。在主体性教学方法中,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3.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与此同时,兴趣与学生的情感紧紧相连,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材料,当然消极的情绪也会抵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以鲜活的现实素材使语文内容变成课堂教学的一泓活水。在课程实施上,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其思维的品质有关。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其品质,如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等,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他们才能正确地思维,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在听课时,若能循着教师的思路走,甚至搞清了教师讲课的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规律,那么,学生一定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其智力水平相关。教师的启发诱导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都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可更换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或者将其问题再分解成有梯度的相关的若干个小而易解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理解解决了,大的问题自然而然得以解決。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开展。当然,所分出的小问题应有价值,既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关。教师应有全新的观念,民主开放的教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大胆完整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视为自己的需要和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起来。也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下,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想法才容易产生,才会放飞思维的灵感。从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并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2-08-20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地位
笔者在学生学习新课前,就通过课堂提问、课堂作业、个别谈话甚至是测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某课的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全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这些来自宁南山区的孩子更好地融入银川这个相对发达的城市文明中;更好地融入未来快速发展的社会;更好地为家乡做出更多的贡献。
1.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只有有疑问,有问题,才会出现思考,才会出现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还要向学生多提出一些质疑的方式,以此来对他们做科学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还需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只有存在异,才会有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加讨论及思索,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再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想象,世界上一切创造都少不了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前提。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形成驾驭语言的能力。而驾驭语言中的各种要求,就理解而言,则主要表现在语感能力上。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首先激起学生乐读的情感,通过多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领悟课文中丰富的语言蕴涵,以便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课文内容。其次,语感及语感能力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获得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行为环境在培养语感能力方面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开展情境演示等活动,使学生能够以语言实际使用者的身份进入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另外,教师还必须依赖自身的学养悟性,精神气质以及人格力量去点拨、引导、感悟、熏陶自己的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实质上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突破课堂的界限,并跨越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问题的潜能。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只靠学生的参与和教者的激发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要特别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就是教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技巧和策略,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学习。
在这一方面,我们采用的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课文阅读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所谓主体性教学方法即指在阅读中一看,二问,三分析,四归纳,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本位性。以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例,所谓"看"主要是指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看课文以及和课文有关的提示、注释等,在"看"的方法上,又根据每篇古文不同的体裁,不同的篇幅,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程序,并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培养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所谓"问",一般安排在对文章的阅读、分析和思考之后,有关字词读音和解释方面的疑问,则一般安排在学生查阅工具书以后。所谓"分析",是指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发动和组织学生按照有关要求去主动讲解。只有主动了,学生的分析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和透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才有可能形成。在主体性教学方法中,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3.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与此同时,兴趣与学生的情感紧紧相连,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材料,当然消极的情绪也会抵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以鲜活的现实素材使语文内容变成课堂教学的一泓活水。在课程实施上,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其思维的品质有关。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其品质,如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等,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他们才能正确地思维,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在听课时,若能循着教师的思路走,甚至搞清了教师讲课的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规律,那么,学生一定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其智力水平相关。教师的启发诱导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都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可更换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或者将其问题再分解成有梯度的相关的若干个小而易解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理解解决了,大的问题自然而然得以解決。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开展。当然,所分出的小问题应有价值,既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关。教师应有全新的观念,民主开放的教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大胆完整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视为自己的需要和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起来。也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下,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想法才容易产生,才会放飞思维的灵感。从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并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