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初探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b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教育的突破需要改革,改革需要教育观念,教育观念需要解放,解放在教师,教师需要创新,创新在课堂,课堂的高效需要方法。
  学生现状的分析:
  1、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教育,接受的都是家长的“远程教育”,表面上答应得都很好,内心的世界与表面是格格不入的,典型的表里不一。
  2、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如果问他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回答是不知道,內心是一片茫然,虽然现在的中职、高职学校比较多,但是有很多学生他们认为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还来得快些,不要耽误时间。导致每年的中考、高考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比率不断下降。
  3、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一些学生常常是打着读书的旗号,每天摇摇晃晃的从学校大门进进出出,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用钱的机器。上课钟一响,才懒洋洋地走进教室,老师的讲课就变成了他们的催眠曲,老师提醒他时,有的学生还会愣住眼睛盯着老师,有的还会大吼一声……老师能怎么样?下课的钟声一响,犹如睡狮猛醒一般,精神百倍地就要冲出教室;更有一些学生不是到校读书,是为了学校生活有保障,为了谈情说爱,没有生活费就找低年级的学生去明借暗敲。
  家长现状的分析:
  1、百分之九十的家长都认为:只要学生一进学校,学生在学校发生所有的事都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没有关系。
  2、家长对学生的惯养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家长替学生向老师打招呼不做作业;有的家长与老师打招呼对他的孩子不要管得太严了;有的家长每周给孩子的钱太多。
  3、有的家长表面上与老师打招呼说:请老师对我的小孩严格管理,我们家长没有意见,从不护短,但老师只要对他的孩子严格一点,他(她)马上就会到学校来找老师的麻烦,辱骂老师、学校等。
  4、还有一部分家长与老师是明说,他的孩子读书不是为了考什么学校,是来校养身子,等孩子身子大一点后,就带他(她)到外面去打工。
  教师的现状分析:
  1、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很低,待遇还不如那些打工的,导致学生的家长瞧不起老师;老师要到一些单位去办点事,往往都不很顺利,导致有能力的老师想方设法改行,跳出教育行业。
  2、由于几千年来的关系网,在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一些高文凭低能力的,导致有能力的教书,无能力的当领导,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3、教师队伍呈现老年化,那些老教师往往是高职称,但在教育教学中,却又是低效率,教学效果不一定好,可是他们都是高待遇;而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上很有冲劲,教育教学效果很好,但没有职称,领的是低工资,并且教育教学任务很重,导致他们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4、学校领导不能以身作则,校级领导一般每周0—3节,中层领导每周6—8节课,理论家比比皆是,实践家少,导致老师们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有的领导在未任职之前非常积极,一旦当上领导以后就判若两人,在其位不谋其政,导致学校工作懈怠。
  5、学校的学科师资结构部不合理,有的学校语文教师多,有的学校数学教师多,有的学校英语教师紧缺,有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几乎没有,生物、地理根本没有专业教师。
  笔者认为教育的突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每个学期放学前,实行优化组合,学校选拔各年级各班的班主任,班主任再选科任教师,实现教师优化组合;学校核定每周工作量,教师根据各学科的课程设置按专业选班级;如果没有班主任选的教师,该教师提出申请由学校安排工作,并自己加强业务学习;如果到下两个月内没有找到工作的教师,就作为待岗处理。
  2、家长、学生选班级,把主动权放到家长、学生,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班级,有利于提高家长、学生的积极性,但只能选一次;同时班主任也要选学生,家长、学生与班主任达成之后,就签订安全责任制及相关的承诺。
  3、学校可以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制定相关的制度,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就不得”的分配原则。
  4、还可以考虑低职高聘。调动年轻教师的积极性,让年轻教师把课堂作为是自己的价值最大的体现。
其他文献
聪明的教师在教学里为学生传授知识,伟大的教师在灵魂里为学生点燃智慧。作为新生代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拥有前者的“聪明”,而且还必须具有后者的“伟大”。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亮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伟大”的教育者呢?  一、让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亮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论语》中也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期刊
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知识性、人文性、自主性。学生从语文课堂中所获得的收益,最大程度来源于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如何高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成为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学生的阅读习惯日渐丢失,阅读能力日渐减弱,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曾在牌头教办举行的“中小学课堂衔接”的活动中听取中、小学语文课堂的课,诧异地发现同样的课程,小学
期刊
一、个案基本情况  奇奇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独生子。他聪明伶俐,活泼大方,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敏捷,但是学习行为、学习习惯较差,情绪忽高忽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人际关系较差。奇奇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非常注重奇奇的兴趣爱好,但是对奇奇的生活、行为方面管理过于宽松。  二、问题行为表现  1.生活学习习惯较差。奇奇有一段时间因患感冒时常流鼻涕,每当鼻涕流出时总是随处乱抹,甚至在衣服上乱擦,同
期刊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期刊
一、在描述性文字中扮形、仿声、画意  这类文字或写人,或叙事,大多描形拟态,塑造一定的艺术形象。于是,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针对人物语言自由仿声,在亲自体验中比谁最能准确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心理;或让学生装扮人物形象,从自我操作中比谁最能形象逼真地再现艺术形象;或让学生内化课文内容,对艺术形象作再造性描形画影,比谁更贴切生动;有时还可以师生合作分析人物性格,分扮角色形象,即兴过一把演出瘾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被语文课堂内外的诸多因素制约着,这些因素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体现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现实的经验告诫人们:能把语文课工具性与综合性的两者关系恰当而又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课的效率就高。如果对工具性与综合性的关系处理不当,语文课的效率就会降低。  一、教为考与教为用  语文课应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让他们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升学竞争空前
期刊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极强的学科,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理念的日渐深化,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与运用也日趋成熟。然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在日趋定格成型的教学中突破框框,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事实上,教师在平时只要善于动脑,在课堂中略施“小计”,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小计一”:漫画法  漫画即对一些篇幅不长、内
期刊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朗读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永正老師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  朗读
期刊
德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然而,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中的“慎独”“主敬”与西方的“有得于内,无待乎外”,对培养学生自律能力方面有所启示,具体做法如下:  一、挫折教育  也称逆境磨炼,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驾御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是说让学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
期刊
中国经济新常态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已是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教师要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学习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创新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又应该构建怎样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呢?下面就以初二语文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