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作文教学一直是令师生头痛的难题。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割开来的现象,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造成阅读教学枯燥乏味,写作教学骑马找马,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本文旨在以模仿法为纽带,将阅读与写作还原为一个有机整体,引导学生在教材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并在模仿教材范文进行写作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希望能为写作教学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指导教材范文模仿
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作文教学一直是令师生头痛的难题。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割开来的现象,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造成阅读教学枯燥乏味,写作教学骑马找马,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要把阅读与写作还原为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而指导学生写作应让学生从模仿开始。
如何模仿?模仿哪些范文呢?不必东寻西找,我们手中的语文教材就是极好的范文。初中语文课本名篇荟萃,每一篇文章无论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都是值得借鉴的,用好用足这个宝藏,对写作大有裨益。
笔者曾尝试模仿法作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模仿法作文教学就是将把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写作范文,针对学生平时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时有意识地将文章的教学与写作指导挂上钩,这样既完成了阅读教学,又进行了写作教学,一举两得。
一、从教材范文中挖掘素材,丰富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只得胡编乱造,于是就产生了令人生厌的“假、大、空”的文章。其实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
1.挖掘文中的略点、隐点、续点、触点进行写作训练
①写出略点。所谓略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略写的部分。如教了《春》后让学生扩写“春耕图”;教了《邓稼先》后,针对“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让学生写一段稼先的心理描写。
②补写隐点。所谓隐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没写的部分。利用文中已写的内容指导学生模仿它的写法去写作隐写的内容,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这一段动词运用很贴切,让学生找出并细细品味,然后仿照捕鸟,运用一些贴切的动词补写塑雪罗汉的具体情境;课文《芦花荡》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让学生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③续写续点。有些课文学生学了后往往觉得意犹未尽,这时就要用续写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如教了《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续写《皇帝回宫以后》;教了《喂——出来》后,让学生展开想像,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下面是包阳曦对《喂——出来》的续写:几天后,有一个带着绳子的秤砣从天而降,砸到了一个工匠的头上,工匠当场死亡……但随即下来,城市里出现了很多的原子能废物,国家机密文件保险柜等都飞出来了,无数的得了传染病的动物尸体与不少的流浪者的尸体夹杂着污水,全部都毫不客气地从洞中涌出来,伴随着臭味与腥味……很快传染病开始肆虐,这个美丽城市的人们都因此得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疾病,整座城市的人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很快,这里成了生命的禁区。
④想像创编。初中生的想像能力还比较丰富,笔者经常让他们进行想像创编,学生也很乐意做这类作业。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设想假如菲利浦夫妇在船上遇到了一个很像于勒的百万富翁,那么会发生什么事?让学生想象创编;《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以外,还有同学黄二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此类训练,学生很感兴趣,既对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2.变换文体。变换文体写作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如把《望江南》改写成一篇散文;学了《孙权劝学》后,让学生做导演,把这篇文言文改编成剧本,学生热情高涨,不仅改编成剧本,而且强烈要求上演,由于学生兴趣浓厚,全身心投入,不仅改得不错,演得也很成功。
3.变换视角。有时变换视角写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最后一课》是从小弗朗士的角度,如果换成韩麦尔的角度,故事又会怎样?让学生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改写课文。学了蒲松龄的《狼》后让学生分别以狼和屠户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
二、从教材范文中寻找主旨,自由表达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存在立意不够深刻的问题,笔者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主旨,然后自由表达。如学习了《珍珠鸟》后,试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信赖,往往会创造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学习了《故乡》后,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内涵,并举社会和人生中的事例印证这句话;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出这一段中的某一观点,举出社会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下面就是彭彩云同学学了《珍珠鸟》后仿写的《信赖》:那是几年前的事了 ,那年我刚满11岁,生日时爸爸送我了一双溜冰鞋,我把它视为宝贝,一天,我穿着它在楼下的空地上玩,这时,邻楼的小璇姐姐对我说:“小云,能借我玩一天吗?”小璇姐姐的妈妈下岗了,生活都靠她爸爸一人支撑,我想她爸爸一定不会给她买轮滑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助人之心胜过了私心,我把溜冰鞋递给了小璇姐姐,她兴高采烈地穿上了鞋,慢慢地滑着,滑着……两天后小璇姐姐没来还鞋,。好友欣欣说:“小璇这么喜欢溜冰鞋,肯定不想还你了。”但我相信小璇姐姐不是那种人。第二天,小璇姐姐拿着溜冰鞋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说:“对不起,小云,这几天我去了外地的姑姑家,真不好意思。” 我微微一笑说:“没关系。”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信赖,往往会创造美好的境界。
三、从教材范中把握技巧,迁移运用
1.学会精当剪裁
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普遍存在不懂得紧扣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写作内容的问题。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为了凸显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①作者为什么详写自己爬悬崖的心理和行动,而对其他小伙伴的行动却一笔带过?②爸爸是怎么知道“我”被困悬崖的?文章为何不写杰利去告诉爸爸这一情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明白:详写自己爬悬崖的心理和行动是为了突出悬崖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困难,能够突出本文的中心。小伙伴们爬悬崖衬托“我”的体弱胆怯,所以略写。杰利告诉爸爸“我”被困悬崖的消息,根据上下文就可以得知,而且也与中心无关,所以不写。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一篇文章,中心确立后,应该选择最具表现力,感染力的情节来表现中心,突出中心的情节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但不很重要的情节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情节坚决不写。然后让他们将自己平时的作文拿出来,就材料的详略进行修改。
2.学会细腻描写
学生的作文还普遍存在写人无血无肉,像个影子,记事简略概括,写景也是三言两语的问题。总之,既不具体也不生动。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描写。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写出与课文相似的人物、场面或景物描写片断,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领悟到作者的独具匠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之后,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类似的描写。他们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把刚吸收来的方法用于写作,可谓一举两得。如笔者教朱自清的《春》之前,要求学生写春景。尽管时值冬日,可学生凭借经验印象都能写出片断。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景相似,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亲切自然,采用了什么方法。学完之后,再让学生描写。此时,学生就会将作者采用的诸如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由远及近等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写得很不错。学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让学生模仿文中描写左拉的方法写一段莫泊桑的肖像描写。
3.学会以小见大
许多名家名篇都善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就是要从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描写父亲车站买橘,赞美伟大的父爱。下面就是陈伟学了《背影》后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的《母爱》: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外出而忘了告诉妈妈,那天上午,妈妈便一遍一遍地拨打着我那设了静音的手机,而我却丝毫不知。后来同学的手机响了,接起来,竟是我妈妈,妈妈劈头就问我:“你没出什么事吧?怎么不接电话?害我担心死了。”我一看自己的手机竟然有12个未接电话,我吃惊妈妈怎么知道我同学的手机号码,原来妈妈辗转问了好几个同学才得到的。我一时无语,只觉得眼眶发热,这就是妈妈,其实对于15岁的我,妈妈大可不必如此担心,但那母爱的本能却让她一遍又一遍地拨打无人接听的手机。从那以后,每次出去,我总会记得先告诉妈妈,因为我知道妈妈时时刻刻牵挂着孩子。
4.学会一波三折
大部分初中生能够按照记叙的“六要素”将事情叙述完整。但往往平铺直叙,给人平淡乏味的感觉。“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何指导学生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呢?《爸爸的花儿落了》运用双线并行和插叙手法,将对现实生活的叙写与往事的回忆交错起来进行,这样就避免了流水帐式的平铺直叙,显得跌宕有致。笔者教后让学生学习运用双线并行和插叙手法写作。在教《变色龙》时,着重让学生领会本文情节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注意处处埋下伏笔,情节的转变要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然后让学生运用一波三折的方法写作。
5.学会托物言志
许多名篇都善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给人言近旨远的感觉。如《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课后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写作;散文诗《组歌》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浪”和“雨”的生活,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课后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写一首散文诗。
四、从教材范文中模仿语言,增加文采
学生作文中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干巴巴,味同嚼蜡。而课文中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让学生学会灵活地用句组段,使作文文采斐然。如教完《五柳先生传》,笔者让学生仿写,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摘录刘扬同学的《我的小传》:
《我的小传》
刘扬,姓刘名扬是也,现不兴字,因而无字,但兴小名,保密不说。生于东莞市清溪镇,现年十四,正值苦学之年,家有三十七岁母亲,三十八岁父亲,外带一个八岁小弟,合家欢乐,正可谓“五口之家,笑之海洋”。
三岁之时,闲散无事,甚重玩耍,每日必要四处乱跑,走两山一坑,辩草之品种,捡一捡木块,稍有差池,哇哇大哭,泪流成河。……
通过模仿课文语言,学生既能认真阅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借鉴了写法,又能写出具有一定深度和创新性的文章,可谓一举两得。
五、从教材范文中学得文体,形式多样
大多学生写作都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为主。文体比较单调。笔者在教诗歌、戏剧、寓言、小说、书信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写作此类文体。如在教《秋天》时,着重让学生领会作者通过“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图画来表现秋天的特点,语言要有跳跃性。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写《春天》、《夏天》、《冬天》,也选择三个场景来表现季节的特点。学生的创作欲望很高,出现了“春天藏在孩子们的眼里”、“夏天荡漾在秋千上”、“冬天静默在雪地里”等佳句;教《伊索寓言》后指导学生编寓言;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让学生写家信,就某一话题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平时这样训练后,写作时文体就丰富多彩了,诗歌、戏剧、寓言、小说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当然,写作技法的积累途径是多方面的,他山之石随手可拈。但现成的课本摆在面前,近水楼台总比舍近求远要明智方便得多。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阅读与写作还原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亚萍,《阅读与写作(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张天定,《写作心理学》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3]李丽,《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携手》《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11月总第426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指导教材范文模仿
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作文教学一直是令师生头痛的难题。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割开来的现象,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造成阅读教学枯燥乏味,写作教学骑马找马,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要把阅读与写作还原为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而指导学生写作应让学生从模仿开始。
如何模仿?模仿哪些范文呢?不必东寻西找,我们手中的语文教材就是极好的范文。初中语文课本名篇荟萃,每一篇文章无论从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都是值得借鉴的,用好用足这个宝藏,对写作大有裨益。
笔者曾尝试模仿法作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模仿法作文教学就是将把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写作范文,针对学生平时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时有意识地将文章的教学与写作指导挂上钩,这样既完成了阅读教学,又进行了写作教学,一举两得。
一、从教材范文中挖掘素材,丰富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只得胡编乱造,于是就产生了令人生厌的“假、大、空”的文章。其实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
1.挖掘文中的略点、隐点、续点、触点进行写作训练
①写出略点。所谓略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略写的部分。如教了《春》后让学生扩写“春耕图”;教了《邓稼先》后,针对“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让学生写一段稼先的心理描写。
②补写隐点。所谓隐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没写的部分。利用文中已写的内容指导学生模仿它的写法去写作隐写的内容,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这一段动词运用很贴切,让学生找出并细细品味,然后仿照捕鸟,运用一些贴切的动词补写塑雪罗汉的具体情境;课文《芦花荡》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让学生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③续写续点。有些课文学生学了后往往觉得意犹未尽,这时就要用续写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如教了《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续写《皇帝回宫以后》;教了《喂——出来》后,让学生展开想像,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下面是包阳曦对《喂——出来》的续写:几天后,有一个带着绳子的秤砣从天而降,砸到了一个工匠的头上,工匠当场死亡……但随即下来,城市里出现了很多的原子能废物,国家机密文件保险柜等都飞出来了,无数的得了传染病的动物尸体与不少的流浪者的尸体夹杂着污水,全部都毫不客气地从洞中涌出来,伴随着臭味与腥味……很快传染病开始肆虐,这个美丽城市的人们都因此得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疾病,整座城市的人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很快,这里成了生命的禁区。
④想像创编。初中生的想像能力还比较丰富,笔者经常让他们进行想像创编,学生也很乐意做这类作业。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设想假如菲利浦夫妇在船上遇到了一个很像于勒的百万富翁,那么会发生什么事?让学生想象创编;《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以外,还有同学黄二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小故事。此类训练,学生很感兴趣,既对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2.变换文体。变换文体写作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如把《望江南》改写成一篇散文;学了《孙权劝学》后,让学生做导演,把这篇文言文改编成剧本,学生热情高涨,不仅改编成剧本,而且强烈要求上演,由于学生兴趣浓厚,全身心投入,不仅改得不错,演得也很成功。
3.变换视角。有时变换视角写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最后一课》是从小弗朗士的角度,如果换成韩麦尔的角度,故事又会怎样?让学生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改写课文。学了蒲松龄的《狼》后让学生分别以狼和屠户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
二、从教材范文中寻找主旨,自由表达
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存在立意不够深刻的问题,笔者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主旨,然后自由表达。如学习了《珍珠鸟》后,试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信赖,往往会创造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学习了《故乡》后,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内涵,并举社会和人生中的事例印证这句话;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出这一段中的某一观点,举出社会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下面就是彭彩云同学学了《珍珠鸟》后仿写的《信赖》:那是几年前的事了 ,那年我刚满11岁,生日时爸爸送我了一双溜冰鞋,我把它视为宝贝,一天,我穿着它在楼下的空地上玩,这时,邻楼的小璇姐姐对我说:“小云,能借我玩一天吗?”小璇姐姐的妈妈下岗了,生活都靠她爸爸一人支撑,我想她爸爸一定不会给她买轮滑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助人之心胜过了私心,我把溜冰鞋递给了小璇姐姐,她兴高采烈地穿上了鞋,慢慢地滑着,滑着……两天后小璇姐姐没来还鞋,。好友欣欣说:“小璇这么喜欢溜冰鞋,肯定不想还你了。”但我相信小璇姐姐不是那种人。第二天,小璇姐姐拿着溜冰鞋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说:“对不起,小云,这几天我去了外地的姑姑家,真不好意思。” 我微微一笑说:“没关系。”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信赖,往往会创造美好的境界。
三、从教材范中把握技巧,迁移运用
1.学会精当剪裁
在记叙文写作中,学生普遍存在不懂得紧扣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写作内容的问题。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为了凸显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①作者为什么详写自己爬悬崖的心理和行动,而对其他小伙伴的行动却一笔带过?②爸爸是怎么知道“我”被困悬崖的?文章为何不写杰利去告诉爸爸这一情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明白:详写自己爬悬崖的心理和行动是为了突出悬崖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困难,能够突出本文的中心。小伙伴们爬悬崖衬托“我”的体弱胆怯,所以略写。杰利告诉爸爸“我”被困悬崖的消息,根据上下文就可以得知,而且也与中心无关,所以不写。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一篇文章,中心确立后,应该选择最具表现力,感染力的情节来表现中心,突出中心的情节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但不很重要的情节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情节坚决不写。然后让他们将自己平时的作文拿出来,就材料的详略进行修改。
2.学会细腻描写
学生的作文还普遍存在写人无血无肉,像个影子,记事简略概括,写景也是三言两语的问题。总之,既不具体也不生动。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中缺乏描写。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描写。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写出与课文相似的人物、场面或景物描写片断,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领悟到作者的独具匠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之后,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类似的描写。他们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把刚吸收来的方法用于写作,可谓一举两得。如笔者教朱自清的《春》之前,要求学生写春景。尽管时值冬日,可学生凭借经验印象都能写出片断。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景相似,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亲切自然,采用了什么方法。学完之后,再让学生描写。此时,学生就会将作者采用的诸如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由远及近等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写得很不错。学了《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让学生模仿文中描写左拉的方法写一段莫泊桑的肖像描写。
3.学会以小见大
许多名家名篇都善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就是要从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描写父亲车站买橘,赞美伟大的父爱。下面就是陈伟学了《背影》后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的《母爱》: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外出而忘了告诉妈妈,那天上午,妈妈便一遍一遍地拨打着我那设了静音的手机,而我却丝毫不知。后来同学的手机响了,接起来,竟是我妈妈,妈妈劈头就问我:“你没出什么事吧?怎么不接电话?害我担心死了。”我一看自己的手机竟然有12个未接电话,我吃惊妈妈怎么知道我同学的手机号码,原来妈妈辗转问了好几个同学才得到的。我一时无语,只觉得眼眶发热,这就是妈妈,其实对于15岁的我,妈妈大可不必如此担心,但那母爱的本能却让她一遍又一遍地拨打无人接听的手机。从那以后,每次出去,我总会记得先告诉妈妈,因为我知道妈妈时时刻刻牵挂着孩子。
4.学会一波三折
大部分初中生能够按照记叙的“六要素”将事情叙述完整。但往往平铺直叙,给人平淡乏味的感觉。“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何指导学生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呢?《爸爸的花儿落了》运用双线并行和插叙手法,将对现实生活的叙写与往事的回忆交错起来进行,这样就避免了流水帐式的平铺直叙,显得跌宕有致。笔者教后让学生学习运用双线并行和插叙手法写作。在教《变色龙》时,着重让学生领会本文情节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注意处处埋下伏笔,情节的转变要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然后让学生运用一波三折的方法写作。
5.学会托物言志
许多名篇都善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给人言近旨远的感觉。如《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课后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写作;散文诗《组歌》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浪”和“雨”的生活,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课后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写一首散文诗。
四、从教材范文中模仿语言,增加文采
学生作文中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干巴巴,味同嚼蜡。而课文中有许多句式优美、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对照这些典型的句、段进行仿写,让学生学会灵活地用句组段,使作文文采斐然。如教完《五柳先生传》,笔者让学生仿写,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摘录刘扬同学的《我的小传》:
《我的小传》
刘扬,姓刘名扬是也,现不兴字,因而无字,但兴小名,保密不说。生于东莞市清溪镇,现年十四,正值苦学之年,家有三十七岁母亲,三十八岁父亲,外带一个八岁小弟,合家欢乐,正可谓“五口之家,笑之海洋”。
三岁之时,闲散无事,甚重玩耍,每日必要四处乱跑,走两山一坑,辩草之品种,捡一捡木块,稍有差池,哇哇大哭,泪流成河。……
通过模仿课文语言,学生既能认真阅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借鉴了写法,又能写出具有一定深度和创新性的文章,可谓一举两得。
五、从教材范文中学得文体,形式多样
大多学生写作都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为主。文体比较单调。笔者在教诗歌、戏剧、寓言、小说、书信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写作此类文体。如在教《秋天》时,着重让学生领会作者通过“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图画来表现秋天的特点,语言要有跳跃性。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写《春天》、《夏天》、《冬天》,也选择三个场景来表现季节的特点。学生的创作欲望很高,出现了“春天藏在孩子们的眼里”、“夏天荡漾在秋千上”、“冬天静默在雪地里”等佳句;教《伊索寓言》后指导学生编寓言;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让学生写家信,就某一话题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平时这样训练后,写作时文体就丰富多彩了,诗歌、戏剧、寓言、小说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当然,写作技法的积累途径是多方面的,他山之石随手可拈。但现成的课本摆在面前,近水楼台总比舍近求远要明智方便得多。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阅读与写作还原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亚萍,《阅读与写作(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张天定,《写作心理学》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3]李丽,《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携手》《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11月总第4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