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ximu19840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从小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小学数学的教学,还存在着重考试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不依常规而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的程度,向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反映了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对问题尽快联想、进行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的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的同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创新 思维
  一、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学“1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等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在求异、变通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感觉到自已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在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在获得问题多解的追求中得到更大的乐趣,备受创新思维的成功喜悦,渐渐养成求异的意识,发展稳定的心理倾向,这样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做出“还有其它的解法吗”、“再多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一下”的求异思考。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的驱使下,相遇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等才会处于活跃状态,才可能对问题的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思考,逐步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变通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要对问题实行变通,摆脱传统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原理和方法后,要注意诱学生摆脱原来的思维定势,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实现思维的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10天加工这批零件的,这样,剩下的零件还要加工多少天才能完成?学生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的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以对解题思路作如下诱导性提问:1、完成这批零件还零要多少天?或2、已做零件数是剩下零件数的几分之几?3、剩下零件数是已做零件数的几倍?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中数量的相等关系寻求用方程解答和用比例解答。这样就会使学生自觉地从一种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种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三、在助手实践中鼓励独创,培养学生思难的严谨性和批判性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使学生思维不但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能从总体上把握问题,在发散中求集中,在批判中求发展,不断提高思维品质,如:“一张桌子有四只角,锯掉一只角,还剩几只角?”照常规的经验,学生便能回答:“还剩五只角,但是,老师若提示学生动手操作,就可能得出”还剩三只角”的不同答案。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答案不唯一或条件不充分的开放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
  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训练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如:“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从不同,因为在这五个数中,“10”是最小的两位数,2与众不同,因为2在五个数中最小,接着,6与众不同,7与众不同……到底哪个答案正确?经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在这个题中,不论回答哪个数与众不同,只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都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今天,教师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有责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向横向与纵向发展。
  五、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急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 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传授学生“双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其他文献
俗话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既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受制于学生的非智力的积极因素。恰当的引入新课,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013年2月,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同年3月,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通过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对外公布,社会各界再
社会的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标强调:“数学对社会的影响说明了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在未来社会中,人们在数学方面应具备更高素养。”这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大家共同学习。  一、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倡导: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
课堂是学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可以说是学生大部分的数学基本能力是在这里培养的,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即听、读能力和说、写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在课堂上脑力劳动和动手能力的效率,并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以及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理念下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在听、说、读、写
学位
【摘 要】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中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及能力培养传统的基础上,对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都有了更高的标准。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挖掘数学对于学生最根本的意义,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意识。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学生  那么老师应该如何正确解读新课标的内容,并在其思想的指导下,构造高效率、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呢?
数学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实践性的课程。可以说,数学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六年级的学生自控意识,自主学习意识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如何让他们参与到数学活动课中,着实让我费了不少脑力。在各位同仁的建设性的意见下,我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总算找对了方法。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实施数学活动,关键在于要突出学生主体。由于数学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课程,因而,必须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这个词的最主要是在“高效”二字。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高效,是老师上课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建立在有效教学基础之上的,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学焕发出活力?本人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优化组合,并且要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和质量。  课堂问题的设置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