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鼓拓展课程是基于传承传统文化设置的,它以音乐课为节奏铺垫,以校鼓团为技艺训练,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鼓文化活动和对课程内容、实践方略以及评价制定研究展开,初步形成“参与式教学”“个性化展示”“作品探究式训练”三种实践途径,意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对鼓文化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鼓文化的知识、操作、技能的认识。
关键词: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
一、研究缘起
(一)源远流长的鼓文化
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有记载,称“中华鼓”是中国音乐史上历史悠久、用途广泛的乐器之一,它被称为“众乐之长”。笔者来到良渚之后,发现这里的人们特别喜欢利用这一乐器在一些喜庆的场合营造热闹的气氛。为更好地传承学校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校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由街道拨款,把我校列为研究“中华鼓”的基地学校,以中华鼓文化为载体,结合特色课程创建工作,努力打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二)教育传承的使命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产业进入我们的眼帘,这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
地,开展了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活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而鼓乐教学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天性,通
过开展这样一门传统课程来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可以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下去。
(三)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拓展课程
近年来,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要深化课改,我校根据课改精神及学校规划,以培育“以鼓为友 文化传承”的“鼓乐少年”为核心,致力于发展中华鼓文化的课程,根据学生发展以及教师特长,开发以中华鼓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拓展课,课程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性强。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中国鼓文化指的是基于拓展性课程的理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将各类具有学校特色的鼓文化与“鼓韵”课程等鼓文化活动结合,通过特色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鼓的基础认识与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国鼓少年”。
(二)研究目标
开发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的拓展性课程,首先必须明确小学音乐课程的目标,从而进一步确立拓展性课程的开展模式。从课程定义上看,“铿锵鼓乐”小学音乐拓展性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之上而衍生出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时,笔者结合了音乐常规课与音乐拓展课两者的目标,再根据不同年级的学情进行整合。
(三)研究内容
1.目标框架研究
通过音乐课、社团课制定符合小学阶段孩子学情的目标框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
2.课程开发研究
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教材的编撰,是整个课程研究的基础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课程必须体现“以鼓为友,文化传承”的特征。
3.拓展研究
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程要求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感受”,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更丰富、有趣、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4.课程评价
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评价体系要建立在学生掌握鼓文化知识、基本敲打技能之后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能充分感受到鼓文化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研究实践
(一)课程内容制定
作为课程开发的重点,拓展性课程的内容设计需要体现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交互性及与学习者的关联性,其关键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将外在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活动。根据中华鼓音乐拓展课的课程目標,课程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出基础的节奏练习,打好基础之后再选择适合的鼓曲展开学习。
1.搜集鼓乐知识及鼓谱整理成册
为了让学生更快速全面地了解鼓乐、喜欢鼓乐,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学情特点,与学校的几位专职音乐老师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将大部分的鼓乐知识用学生喜欢易懂的方式整理成册,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对音乐的掌握情况,将适合的鼓乐曲加入册子中。上图是笔者搜集成册的部分内容,其中包括中华鼓的基本知识、中华鼓的敲击方式等。笔者将整理成册的鼓乐内容运用到鼓乐教学当中,发现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比原先更快地接受了鼓乐知识。
2.选择中华鼓教学内容的原则
根据小学音乐拓展课的特点,笔者将标准确定为以下几点:
(1)符合学情:在众多鼓乐作品中,有的节奏符合学生,如《青春》《普天同庆》等,有的节奏非常复杂,配合鼓乐的舞蹈动作难度也很大。(2)趣味性:小学期间的孩子是活泼可爱、喜欢打打闹闹的,而中华鼓就很适合小学期间的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在选择合适的鼓乐作品时,既要完全掌握基础节奏,也要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可以在学习节奏的时候设计一些小游戏。
3.阶梯式教学
初级鼓乐教程:针对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孩子,教程可以分为两块,第一块以简单的话语介绍中华鼓的知识,第二块以感受简单的节奏为主,可以通过常规音乐课中学到的不同歌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节拍和基本节奏型。
中级鼓乐教程:针对中年级(三、四年级)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中华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节拍与节奏,教师可以在巩固节拍和节奏的基础上筛选一些简单短小的鼓乐作品进行学习。
注:上图为中级教材中的片段,学生在进行实战练习。
高级鼓乐教程:针对高年级(五、六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不管从对中华鼓的知识方面还是打鼓的基本功上都已经驾轻就熟,可以进行一些难度适中且较长篇幅的鼓乐曲目练习。 (二)课程实践方略
音乐拓展课程的开发不仅要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下功夫,也必须将此进行实践来检验课程效果。本课程的实践主要由“实践条件”“实践介质”“奖励机制”这三个部分组成。
1.实践条件
根据小学音乐拓展课的特点,低年级的孩子自控力较差,注意力特别容易不集中,所以拓展课时间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在常规音乐课上教师也可在课堂中加入简单的节奏练习。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上课时间可定在每周三下午的拓展课课堂,学习时间40~60分钟左右,教师必须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有效性。而高年级的学生对中华鼓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将课程分设定在周三下午和周六上午的拓展课学习课堂,60~120分钟以内比较合理。
2.实践介质
有了能够保证课程的实践条件,还需要保证能够高效地将中华鼓课程融入教学当中。从活动设置来看,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的学习时间比较充足合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奖励机制
为了让学生能够有自我练习的动力,笔者将奖励机制分为两个部分:冲关卡和等级卡。学生参与每日的中华鼓练习便可以拿到一张冲关卡,同时学生能够成功完成教师课上布置的重难点内容,也可以获得额外的一张冲关卡,冲关卡累计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等级,获得不同等级卡的学生,学习的程度也就不同。通过这种奖励机制,可以长时间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对中华鼓的兴趣。
(三)课程评价制定
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程的评价制定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拓展课程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两个板块又分别由“设计评价”“活动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四项组成。
1.课程评价
中华鼓课程评价指的是对课程的设计和课程中的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了对课程内容和整节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1)设计评价:中华鼓音乐拓展性课程的目标、内容、实践都是经过教师设定的,设定得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课程中如过分强调乐理知识,则会失去趣味性,如过分强调趣味性,音乐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有所降低。(2)活动评价:在理想状态下设计出的课程活动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知是否行得通。
2.學生发展评价
在中华鼓音乐拓展课程中,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不需要根据某一套标准来进行,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进行评价。教师评价: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生提出的三个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评价。
3.自我评价
在笔者设计的中华鼓音乐拓展课的评价结构中,评价的对象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他们可以通过表演、回答问题等来表达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自主表达,也可以在不自觉中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梳理,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程实践研究路径
1.“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样式
不管什么类型的教学方式,前提都是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鼓乐教学也是如此。根据儿童心理学表明:小学阶段的孩子精力旺盛,好动、好奇心非常强,喜欢敲敲打打的东西,只要用对教学方法就很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比较情绪化,注意力不够集中。
2.“个性化展示”的实施样式
(1)秀“鼓艺”,展现“传统风采”
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建设中,课程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机会,让孩子们秀出“鼓艺”,展示“传统风采”。在学校“快乐童年”的校园拓展课程展示活动中,全体鼓团成员在体艺馆中表演了《普天同庆》这首具有代表性的鼓乐作品,他们穿着鲜艳的鼓服,跟着音乐有节奏地进行敲打,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2)各类竞赛,敢“创新提升”,成“团队精神”
中华鼓这门拓展课本身就有很强的展示性和表演性,以鼓为媒的各类比赛,为普及鼓的知识、宣扬传统文化、探讨鼓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每年,学校都会举办“中华鼓知多少”的比赛,“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征文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区及社会上举办的一些乐器比赛,短短几年时间,孩子们连续三年参加了余杭区假日杯器乐比赛。
3.“作品探究式”的实施样式
“作品探究法”是一种以鼓乐作品作为载体的实施样式,围绕着学生展开一系列教学。作品探究式的实施样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确定探究的作品,第二阶段为合作研究作品中的重难节奏型,第三阶段以表演的形式将鼓乐作品展示出来。
四、实施效果
鼓作为我校的特色,它早已不仅仅是一面鼓,而是渐变成一种文化,一种激人上进的文化,深入人心。
(一)鼓文化的确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近年来的以鼓为友,孩子们爱上了鼓,会情不自禁拍着、念着鼓的节奏,会一摸上鼓就爆发激情,会一敲打就酣畅淋漓。在笔者任教的班里,曾经有一位非常自卑、胆怯的小姑娘,但自从笔者鼓励她加入鼓乐队之后,她变得喜欢表现自己,变得喜欢交朋友了,这也是鼓乐的魅力所在。
(二)鼓文化的确立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的发展
鼓作为课堂乐器,使我校的音乐课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单一地听唱到有效地感受唱;从低趣味到学生的投入,通过和鼓的结合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游戏性、操作性。在与鼓为友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通过音乐组一起的努力,我校的音乐素养抽测情况逐年提升,经过4年的努力,从全区后三分之一挤进前三分之一。音乐组教师在以“鼓文化”为前提下编排的节目或是撰写的论文也在区里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鼓文化的确立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鼓文化育人特色活动在我校开展几年来,学校稳定了重心,更加明确了发展的方向。2016年鼓团《普天同庆》获假日杯三等奖,《新梦想》获假日杯三等奖,2017年承担了市、区、街道的大小演出十几余场,推动了学校的鼓韵特色化办学,促进了校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五、结论与思考
中华鼓音乐拓展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开发和研究,丰富的课程内容满足了小学阶段孩子喜欢敲敲打打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起到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时至今日,鼓乐无论是作为一种音乐类别或者是文化现象,它一直伴随着我国人民不断成长、繁衍与变革,现如今已深深扎根在民间音乐的沃土中,成为民间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乐、鼓韵、鼓文化应该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文化传承,相信通过中华鼓这门拓展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将给教师带来新的教学思路,给孩子们带来新的创意课程,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促进学校的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基于广西武鸣县民族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蒲享强,严昌洪.中国鼓文化史话(七)身背花鼓走四方:鼓与民间文艺[J].音乐爱好者,1992(8).
[3]郝松德.鼓乐铿锵 声声动情:关于“打击乐”欣赏的教学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1(10).
[4]伍国栋.长鼓研究:兼论细腰鼓之起源[J].中国音乐学,1987(4):27-41.
[5]何钧.西安鼓乐概述[J].中国音乐,1987(2):28-32.
[6]杜蕊.中华鼓神威 盘鼓震天地:试析开封盘鼓的表演形式与文化特征[J].黄河之声,2014(6):75.
[7]曾文婕.微型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3.
关键词: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
一、研究缘起
(一)源远流长的鼓文化
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有记载,称“中华鼓”是中国音乐史上历史悠久、用途广泛的乐器之一,它被称为“众乐之长”。笔者来到良渚之后,发现这里的人们特别喜欢利用这一乐器在一些喜庆的场合营造热闹的气氛。为更好地传承学校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校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由街道拨款,把我校列为研究“中华鼓”的基地学校,以中华鼓文化为载体,结合特色课程创建工作,努力打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二)教育传承的使命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产业进入我们的眼帘,这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
地,开展了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活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而鼓乐教学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天性,通
过开展这样一门传统课程来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可以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下去。
(三)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拓展课程
近年来,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要深化课改,我校根据课改精神及学校规划,以培育“以鼓为友 文化传承”的“鼓乐少年”为核心,致力于发展中华鼓文化的课程,根据学生发展以及教师特长,开发以中华鼓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拓展课,课程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性强。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中国鼓文化指的是基于拓展性课程的理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将各类具有学校特色的鼓文化与“鼓韵”课程等鼓文化活动结合,通过特色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国鼓的基础认识与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国鼓少年”。
(二)研究目标
开发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的拓展性课程,首先必须明确小学音乐课程的目标,从而进一步确立拓展性课程的开展模式。从课程定义上看,“铿锵鼓乐”小学音乐拓展性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之上而衍生出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时,笔者结合了音乐常规课与音乐拓展课两者的目标,再根据不同年级的学情进行整合。
(三)研究内容
1.目标框架研究
通过音乐课、社团课制定符合小学阶段孩子学情的目标框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
2.课程开发研究
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教材的编撰,是整个课程研究的基础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课程必须体现“以鼓为友,文化传承”的特征。
3.拓展研究
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程要求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感受”,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更丰富、有趣、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4.课程评价
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评价体系要建立在学生掌握鼓文化知识、基本敲打技能之后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能充分感受到鼓文化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研究实践
(一)课程内容制定
作为课程开发的重点,拓展性课程的内容设计需要体现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交互性及与学习者的关联性,其关键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将外在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活动。根据中华鼓音乐拓展课的课程目標,课程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出基础的节奏练习,打好基础之后再选择适合的鼓曲展开学习。
1.搜集鼓乐知识及鼓谱整理成册
为了让学生更快速全面地了解鼓乐、喜欢鼓乐,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学情特点,与学校的几位专职音乐老师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将大部分的鼓乐知识用学生喜欢易懂的方式整理成册,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对音乐的掌握情况,将适合的鼓乐曲加入册子中。上图是笔者搜集成册的部分内容,其中包括中华鼓的基本知识、中华鼓的敲击方式等。笔者将整理成册的鼓乐内容运用到鼓乐教学当中,发现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比原先更快地接受了鼓乐知识。
2.选择中华鼓教学内容的原则
根据小学音乐拓展课的特点,笔者将标准确定为以下几点:
(1)符合学情:在众多鼓乐作品中,有的节奏符合学生,如《青春》《普天同庆》等,有的节奏非常复杂,配合鼓乐的舞蹈动作难度也很大。(2)趣味性:小学期间的孩子是活泼可爱、喜欢打打闹闹的,而中华鼓就很适合小学期间的孩子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在选择合适的鼓乐作品时,既要完全掌握基础节奏,也要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可以在学习节奏的时候设计一些小游戏。
3.阶梯式教学
初级鼓乐教程:针对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孩子,教程可以分为两块,第一块以简单的话语介绍中华鼓的知识,第二块以感受简单的节奏为主,可以通过常规音乐课中学到的不同歌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节拍和基本节奏型。
中级鼓乐教程:针对中年级(三、四年级)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中华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节拍与节奏,教师可以在巩固节拍和节奏的基础上筛选一些简单短小的鼓乐作品进行学习。
注:上图为中级教材中的片段,学生在进行实战练习。
高级鼓乐教程:针对高年级(五、六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不管从对中华鼓的知识方面还是打鼓的基本功上都已经驾轻就熟,可以进行一些难度适中且较长篇幅的鼓乐曲目练习。 (二)课程实践方略
音乐拓展课程的开发不仅要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下功夫,也必须将此进行实践来检验课程效果。本课程的实践主要由“实践条件”“实践介质”“奖励机制”这三个部分组成。
1.实践条件
根据小学音乐拓展课的特点,低年级的孩子自控力较差,注意力特别容易不集中,所以拓展课时间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在常规音乐课上教师也可在课堂中加入简单的节奏练习。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上课时间可定在每周三下午的拓展课课堂,学习时间40~60分钟左右,教师必须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有效性。而高年级的学生对中华鼓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将课程分设定在周三下午和周六上午的拓展课学习课堂,60~120分钟以内比较合理。
2.实践介质
有了能够保证课程的实践条件,还需要保证能够高效地将中华鼓课程融入教学当中。从活动设置来看,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的学习时间比较充足合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奖励机制
为了让学生能够有自我练习的动力,笔者将奖励机制分为两个部分:冲关卡和等级卡。学生参与每日的中华鼓练习便可以拿到一张冲关卡,同时学生能够成功完成教师课上布置的重难点内容,也可以获得额外的一张冲关卡,冲关卡累计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等级,获得不同等级卡的学生,学习的程度也就不同。通过这种奖励机制,可以长时间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对中华鼓的兴趣。
(三)课程评价制定
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程的评价制定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拓展课程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两个板块又分别由“设计评价”“活动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四项组成。
1.课程评价
中华鼓课程评价指的是对课程的设计和课程中的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了对课程内容和整节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1)设计评价:中华鼓音乐拓展性课程的目标、内容、实践都是经过教师设定的,设定得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课程中如过分强调乐理知识,则会失去趣味性,如过分强调趣味性,音乐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有所降低。(2)活动评价:在理想状态下设计出的课程活动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知是否行得通。
2.學生发展评价
在中华鼓音乐拓展课程中,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不需要根据某一套标准来进行,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进行评价。教师评价: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生提出的三个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评价。
3.自我评价
在笔者设计的中华鼓音乐拓展课的评价结构中,评价的对象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他们可以通过表演、回答问题等来表达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自主表达,也可以在不自觉中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梳理,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课程实践研究路径
1.“参与式教学”的实施样式
不管什么类型的教学方式,前提都是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鼓乐教学也是如此。根据儿童心理学表明:小学阶段的孩子精力旺盛,好动、好奇心非常强,喜欢敲敲打打的东西,只要用对教学方法就很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比较情绪化,注意力不够集中。
2.“个性化展示”的实施样式
(1)秀“鼓艺”,展现“传统风采”
中华鼓小学音乐拓展课建设中,课程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机会,让孩子们秀出“鼓艺”,展示“传统风采”。在学校“快乐童年”的校园拓展课程展示活动中,全体鼓团成员在体艺馆中表演了《普天同庆》这首具有代表性的鼓乐作品,他们穿着鲜艳的鼓服,跟着音乐有节奏地进行敲打,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2)各类竞赛,敢“创新提升”,成“团队精神”
中华鼓这门拓展课本身就有很强的展示性和表演性,以鼓为媒的各类比赛,为普及鼓的知识、宣扬传统文化、探讨鼓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每年,学校都会举办“中华鼓知多少”的比赛,“我与传统文化的故事”征文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区及社会上举办的一些乐器比赛,短短几年时间,孩子们连续三年参加了余杭区假日杯器乐比赛。
3.“作品探究式”的实施样式
“作品探究法”是一种以鼓乐作品作为载体的实施样式,围绕着学生展开一系列教学。作品探究式的实施样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确定探究的作品,第二阶段为合作研究作品中的重难节奏型,第三阶段以表演的形式将鼓乐作品展示出来。
四、实施效果
鼓作为我校的特色,它早已不仅仅是一面鼓,而是渐变成一种文化,一种激人上进的文化,深入人心。
(一)鼓文化的确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近年来的以鼓为友,孩子们爱上了鼓,会情不自禁拍着、念着鼓的节奏,会一摸上鼓就爆发激情,会一敲打就酣畅淋漓。在笔者任教的班里,曾经有一位非常自卑、胆怯的小姑娘,但自从笔者鼓励她加入鼓乐队之后,她变得喜欢表现自己,变得喜欢交朋友了,这也是鼓乐的魅力所在。
(二)鼓文化的确立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方式的发展
鼓作为课堂乐器,使我校的音乐课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单一地听唱到有效地感受唱;从低趣味到学生的投入,通过和鼓的结合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游戏性、操作性。在与鼓为友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通过音乐组一起的努力,我校的音乐素养抽测情况逐年提升,经过4年的努力,从全区后三分之一挤进前三分之一。音乐组教师在以“鼓文化”为前提下编排的节目或是撰写的论文也在区里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鼓文化的确立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鼓文化育人特色活动在我校开展几年来,学校稳定了重心,更加明确了发展的方向。2016年鼓团《普天同庆》获假日杯三等奖,《新梦想》获假日杯三等奖,2017年承担了市、区、街道的大小演出十几余场,推动了学校的鼓韵特色化办学,促进了校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五、结论与思考
中华鼓音乐拓展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开发和研究,丰富的课程内容满足了小学阶段孩子喜欢敲敲打打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起到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时至今日,鼓乐无论是作为一种音乐类别或者是文化现象,它一直伴随着我国人民不断成长、繁衍与变革,现如今已深深扎根在民间音乐的沃土中,成为民间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乐、鼓韵、鼓文化应该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文化传承,相信通过中华鼓这门拓展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将给教师带来新的教学思路,给孩子们带来新的创意课程,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促进学校的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基于广西武鸣县民族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蒲享强,严昌洪.中国鼓文化史话(七)身背花鼓走四方:鼓与民间文艺[J].音乐爱好者,1992(8).
[3]郝松德.鼓乐铿锵 声声动情:关于“打击乐”欣赏的教学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1(10).
[4]伍国栋.长鼓研究:兼论细腰鼓之起源[J].中国音乐学,1987(4):27-41.
[5]何钧.西安鼓乐概述[J].中国音乐,1987(2):28-32.
[6]杜蕊.中华鼓神威 盘鼓震天地:试析开封盘鼓的表演形式与文化特征[J].黄河之声,2014(6):75.
[7]曾文婕.微型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