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与传播:语文教育,三十年,三本书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55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人们总爱在整数关头回顾和总结历史,通过回顾和总结,历史被整数化和凝固化了,却也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
  《语文报》老报人,现任中央教科所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组长的徐同认为,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1988年,是语文教育的恢复期;第二个阶段从1989~1998年,是语文教育的勃发期:第三个阶段从1999~2008年,是语文教育的改革期。而今,在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提及的是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三个阶段分别起着重要作用的三部书。在严谨的学者眼里,这三部书也许算不上具有宏大理论体系的学术著作,然而这三部书却像一面镜子,折射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和语文教育思潮的不断演进。在众多的语文教育著述中,这三部书自成一个历史的小系统,真实地记载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活跃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第一线的一批优秀名师,记录了他们的语文实践、语文思想和语文人生,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细节和人生感悟,而恰恰是这些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建构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语文教育的辉煌史篇。这三部书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语文卷)、语文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历经了“文革”的劫难,各行各业百废待兴,语文教育界也开始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198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就适逢其时。该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领衔主编,由徐勋、陆亚松、顾振亚几位老师共同主编整理的。它共选编了于漪、陆继椿、高润华、陈钟梁等老师的44节课。由于该书出版较早,对刚刚摆脱“文革”桎梏而渴望教学革新的一线语文教师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一时成为高师院校中文系和各地重点中学图书馆、资料室的必备图书,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该书还是许多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的重点推荐书目。在它的引导下,语文教学界开始重视教学实践改革,迎来了语文教育发展的黄金十年。到了80年代中期,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喜人态势。于漪的情感教学、章熊的语言思维训练、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黎见明的“导读”教学、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观、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欧阳代娜的“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试验、宁鸿彬的“卡片”辅助教学、陆继椿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和“六步教学法”等等,都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应当说,由于这本书的出版,社会关注语文教育改革的目光聚焦到了语文教学一线的名师身上,无形中促使这些教师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语文教育改革的事业之中。
  自拨乱反正以来,语文教育作为对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拨,逐渐强调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砝码也就越来越重,考什么教什么、机械的训练、题海战术、沉重的课业负担、思想道德和审美教育的缺失……语文教育出现了新的困惑,这种现状开始招致人们的普遍不满,大家发现,过分张扬工具理性导致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流失。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了由柳斌亲任主编、马立和赵所生任副主编的大型丛书《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这是一套首次全面、系统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各学科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的大型丛书,由全国193位特级教师撰写,共16分卷,800多万字。这部著作的出版,对提高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界的各种改革探索是认真积极的,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些危害语文教育的社会性问题太严重,人们的不满情绪积蓄得太多,而语文教学质量又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提高,于是,一场社会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终于不可避免地于1997年爆发了。尽管在讨论过程中不乏偏激论调和尖刻之词,但通过讨论,语文教育界对许多重要问题形成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共识,这直接有效地推进和加快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之际,语文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了大型丛书《名师讲语文》。这套丛书由于漪和刘远先生主编,介绍了20位新生代语文教学名师,例如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广有影响的余映潮、赵谦翔、李海林、黄厚江、陈军、程红兵、蔡明等。该丛书通过反思语文人生、总结语文理念、展示语文实践、提炼教学语录的方式,和读者形成了生动有趣的语文对话场。名师们充满个性的语文实践和语文智慧,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著名语文教育史专家顾黄初先生在丛书的序言中对他们的历史使命和贡献,有过这样一段精准的评价:“选录的都是新生代的语文教学‘名师’。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力推进的历史阶段。在这新的历史阶段,必然要涌现出一批新的、在改革过程中搏浪前进并作出新贡献的教学‘名师’。对于新的课程改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根据新课改精神和新课标要求实施语文教学,许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感到无所适从,这些新生代名师会结合自身体验给他们解惑的钥匙和指路的明灯。”的确,这套反映当代语文教育界最美的收获的丛书,仿佛一幅正缓缓打开的壮丽长卷,记载着新生代语文名师的光荣和梦想,凸显了语文和人的互动和融合,是确立主体精神的最佳范本,也是张扬人文理念的实践读本,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名师讲语文》的出版,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道靓丽风景。
  
  二
  
  整体来看,这三部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不同历史阶段出版的书都属于语文名师类读物,由于这种家族相似性,这三部书构成了一条传播语文名师教学经验的历史流脉,对于这一点,顾黄初先生在《名师讲语文》丛书序言中说得更明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通过课堂教学实录传播“名师讲语文”的,当推1980年华东师大瞿葆奎教授领衔主编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出版之后,立即风行全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以“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名师”名义编辑出版的“教学实录”“教育文库”“名家丛书”等纷纷出版,与各种讲习活动和竞赛活动相配合,掀起了一股向“名师”学习的热潮,1996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丛书可为代表,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名师”读物的基本格局:因为标明是“教学思想录”,所以每位特级教师的介绍部分都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夫子自道”,详尽地讲述自己对语文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以及自己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经验;第二部分是精选一篇课堂教学实录,具体展示这位特级教 师的课堂教学实况。顾黄初先生在总结了这两本书的特点和历史发展之后,更加热情地肯定了《名师讲语文》的新的特色:选录了新生代的语文名师,体现了历史的累进性和发展性,其丰满的内容和新颖的结构,都是对前两部书的丰富和发展。从最初的上下册,只有课堂教学实录,到90年代的中学分卷和小学分卷,同时有教学思想录和课堂教学实践,到2008年的洋洋大观的20分卷,语文人生、语文理念、语文实践、教学语录的全景展示,从形制到内容,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既是三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三十年社会文化事业繁荣的标志,更是三十年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诠释。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记载和传播的语文名师教学经验,必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基础,为我国语文学科教学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次,它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来源,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第三,它开拓了语文名师研究的新天地。
  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研究,必须注重具体教学案例的整理和挖掘,必须注重教学现场的观察和保留,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研究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是云里雾里的空讲理论。不重视案例研究,从书本到书本地研究,必然使研究犯“不及物”的毛病,得理论空虚症和实践贫血症,这样的语文教育研究是我们必须警惕的,而这三部书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毫无疑问,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基础。其实,有许多成功案例都是从这里传播出去而脍炙人口,成为很多语文研究者争相援引的经典的,例如于漪的《春》、斯霞的《我是一棵蒲公英》、钱梦龙的《祝福》等。新出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不但内容紧随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且在许多案例后附有精彩点评和分析,结合名师教学风格,对应名师教学理念,事、理、情相融,教、学、思互证,为当下的语文学科教学论研究及时输送了较为鲜活的宝贵资料。
  我们知道,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施课程的广大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其学科理论素养的积累和课程改革理念的熏陶,另外一方面依赖于教师从事教学的实践性知识。语文名师们在教学一线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经验,这必然是我们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时,这类名师书籍也是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事实上,前两部书在各自的历史时期,确实是宣传教育改革思想的重要武器,对当时整个中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贡献。而今的《名师讲语文》丛书更是承担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使命,它将帮助广大语文教师从这些成功者的语文人生中,汲取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从宏观层面来看,语文教育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大范型:理论研究包括课程论研究、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语文教育史等,实践研究则包括课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设计等。名师成长研究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一个新的研究类型,它既有具体的、性格鲜明的研究对象——一个个经受过理论和实践检验的教学名师,又有生动活泼的教育叙事和关注现实的教学反思——名师们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当前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名师成长工程,名师成长研究正逐渐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新热点。在语文教育恢复期出版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开名师成长研究之先河,在语文教育勃发期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则把语文名师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在语文教育改革期出版的《名师讲语文》丛书将名师自我总结和研究反思纳入其中,特别是能结合语文人生谈自己的成长之路,更具有示范意义和研究价值,必将使语文名师成长研究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时代的巨潮滚滚向前,回溯历史,当年的涓涓细流今日已成大江大河,我们通过对语文名师研究这一小小历史流脉的梳理,通过对这三十年三本书的记载之功和传播之效的象征性阅读,必然能得出语文教育未来更加美好的期许和盼望,因为历史,往往总能预告未来!
其他文献
主持人的话  《孩子王》是“电影文学中的教师”课程中为数不多的一部直接以教师为主题的电影。抛开这部电影本身所蕴含的极其宝贵的文化反思性,我们也赞叹电影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教师“老杆”丰富而充满张力的内心世界。透过镜头,我们得以看见作为教师的“老杆”的自我追问。这种追问,超越时代,是一种关于教师存在的根本性追问。在功利主义的社会氛围中,尤其值得注意。  ——张华军(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教师
《陈奂生上城》(下文简称《陈》)、《守财奴》(下文简称《守》)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陈奂生的自私狭隘、葛朗台的吝啬贪婪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发现,这两篇作品有着众多精彩的相似与相异之处,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以期大方之家指教。    1.异曲同工的主题    两篇文章透析了不同时空国界的小人物的“抠门”行为,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不同的是《陈》文对陈奂生有贬亦有褒,《守》
背景介绍    《宝玉挨打》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模块四小说单元的课文。必修模块四要求学生在一定的阅读广度与深度的基础上,从“读、赏”过渡到“析”,进行研究性阅读。  必修模块四的小说单元,区别于模块三的微型小说单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说的三要素,而且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作品人物的心灵,体验丰富的情感,进一步使他们学会鉴赏,并尝试研究性阅读,使他们在阅读中提高分析作品与研究问题的能力。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发布,确定上海市和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因此,2017年的高三毕业学生成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首批考生。新高考的考试科目、志愿填报方式,都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录取学生的标准也有了很大变化。  简单来说,高校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的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依据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等级考试成绩,参考高
一、背景介绍    《赤壁赋》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人教版大纲教材把它安排在高中第四册第五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7篇文言文,对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字词的理解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苏轼思想的主要特点。    二、切入角度    欣赏古代散文要特别注意诵读,学生在诵读的
《隆中对》是历史,其根本价值是真实,历史的真实是理性的;《三国演义》是小说,其根本价值是审美,而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是与理性对立统一的。《隆中对》写刘备主动去拜访诸葛亮,完全是出于理性的考虑,为了自己的霸业宏图。关键是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样的主意、制定了什么样的战略,至于三顾的过程、情绪上有什么样的反应,是无关大体的。所以《三国志》上,只有这么一句话:“凡三往,乃见。”而对于小说来说,如果这样
编者按  在国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背景下,2017年3月22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杂志社共同举办“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有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旭东,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北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阅读、收集和处理信息、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共有四篇记叙性散文。这种文体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适当的议论和抒情,结构上有一条较明显的线索贯穿全文。《背影》与《永久的悔》为
近日从“写吧”教学网站上读到了重庆市王君老师的教学案例,题目是“大美为美——《诗词五首》的整合教学”。她用“大美为美”这种审美概念牵引初一新生试着涉足古典诗词的博大境界,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层次。她对学生说:“只有体悟了‘大美’,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中华文学的灵魂深处。”今天读到沈阳市第一中学包涛老师的《语词丛林中的探险者》和教学实录,感到他们在从各自的角度冲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片高地——追求“大美”
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上海一考生的《这道“坎”若有若无》受到关注。、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同人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我想有几个可以作为这类讨论基本前提的认识应尽量求得共识。  其一,中学语文只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母语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能比较自如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不可能用培养文学家的目标来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因此,“学校要让学生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