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理解·评价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jy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介绍
  
  《赤壁赋》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人教版大纲教材把它安排在高中第四册第五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7篇文言文,对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字词的理解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苏轼思想的主要特点。
  
  二、切入角度
  
  欣赏古代散文要特别注意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思想情感会有一种直觉的判断,对遣词用字的妙处也会有一种直觉的感悟,这是学生深入理解和鉴赏课文的基础。本文的教学可以从诵读切入,利用诵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然后,以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为基础,细致揣摩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读一遍进一层境界,帮助学生验证或否定自己最初的感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评价,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过程
  
  (一)读明文意
  1.诵读要求
  注意节奏和声韵,用声音传递最初的感受。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诵读的时候可以做一点技术处理,重音和停顿可适度夸张。舒缓的时候像云朵慢慢展开,急促的时候像机关枪快速发射。
  2.学生诵读,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是对语句节奏、段落层次的把握。
  3.自由诵读,根据课文内容仿句,整体把握文意。
  仿写示例: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
  答案示例:托赤壁之境苏子融清风明月抒从容淡定之心曲。
  
  (二)读出情感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做标记,标记可以分为三种——似有所悟的地方用感叹号,没弄懂为什么要这样读的地方用问号,觉得可以用不同方法处理的地方画上括号。
  2.学生发表对诵读的评价,并说明原因。
  (1)第一段的情感基调是悠扬和谐的,读的时候节奏要舒缓,读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味道,节奏还可以放慢一点。第一段的结尾句应该有点“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的味道,声音可以轻快一些。
  (2)第二段要读出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让人感受到歌声之乐和箫声之悲的鲜明对比。“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中“美人”指的就是皇帝,皇帝在“天一方”,离自己很远,对于渴望建功立业的古代文人来说这是莫大的痛苦。这个句子是由乐到悲的感情过渡,读的时候可以带点苍凉、抑郁的味道,结尾的三个字一字一顿,让人们感受到其中隐含的苦楚。
  (3)第三段作者主要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感慨英名难留,第二层是叹息人生短暂,第三层是因为“超脱尘世”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失落。朗读的时候三个层次中间要有比较大的停顿,这样能把课文的思路表现得更清楚。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句可以读得苍凉一些,吾生与长江相比,一短一长,让人不禁生出人生苦短的慨叹。而且这不是客的一己之悲,而是古代文人的千古同悲,曹操有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连豪迈至极的李白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段落诵读,并陈述见解。
  (1)第三段中的“而今安在哉”,读的时候要“陡转”一下,课文先写曹操兵力的强大和他自身的英雄形象,写得非常有声势,非常气派,但这种声势和气派都是为这一句服务的,作者要表达的就是曹操这样的英雄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销声匿迹,更何况我们这些落寞的凡人。我们学过的好多诗句都可以作为“而今安在哉”这个句子的潜台词,比如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等。
  (2)关于第四段情感表现的讨论。
  观点一:读第四段的时候要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意味。
  观点二:第四段不应该读得那么消极,平淡些更好,因为苏轼已看透了人生。
  观点三:第四段要读得深刻,因为里面有苏轼深刻的人生感悟。
  观点四:第四段表现的是苏轼的旷达和超脱。
  再次诵读,学生统一了观点:第四段表现了苏轼的旷达和超脱。
  4.重点诵读第四段,体会哪些语句表现了苏轼的旷达和超脱。
  学生诵读语句并发表观点: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客只关注“变”,而苏子看到了“不变”。水与月在变,人生的境遇也在变,但“物与我皆无尽也”,对于苏轼来说,“无尽”的就是他的诗情、才名,他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自然与人事都有“变”与“不变”,我们根本无法把握,既然无法把握又何必劳心费神,何必“羡长江之无穷”呢?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客之悲在于“知不可乎骤得”,“求不得”才觉得痛苦,倘不强求,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不强求”,多么坦然,多么平和。于是历史造就了一个仕途失意的苏轼,而苏轼造就了一个旷世奇才。
  (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我们不能左右变化,能得到的我们就要好好把握。眼前能得到些什么呢?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那我们就姑且享受清风、明月吧,“何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三)读品思想
  1.默读全文。
  2.思考:苏轼的《赤壁赋》是否表现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观点:
  课文表现的并不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而是一种在逆境中的平和心态。主客问答是赋体的一种写作形式,客的心声恐怕就是苏轼的心声,客之问与苏轼之答,表现的正是苏轼本人的心路历程。苏轼渴望建功立业,但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他也能泰然处之。他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武装部副部长,生活条件比较差,甚至没有自己的住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仍能笑着说:“我嘛,怎么都行。”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所写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逆境中的这种坦然、超然、平静、平和,总比忧心忡忡、意志消沉显得乐观旷达,显得更有生机和情趣。苏轼并非没有痛苦,只是更善于自我排解、自我解脱罢了;苏轼也并非什么都不在乎,不过是能进能退罢了。难怪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做了“减法”的课,对文言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涉及不多,着力点放在了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上。《赤壁赋》写得很美,但学生在第一次诵读结束后体会到的是意境美,并不能体会到作者思想情感的超然、旷达之美。如果把苏轼的超然、旷达简单地“灌”给学生,也许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以诵读来引领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就顺畅得多。每一遍诵读学生都有新的发现,这种发现激励着他们更深入地品味、挖掘,从而一步一步地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学生的眼神从茫然到凝重再到似有所悟,诵读引领了一个渐入佳境的读书过程,这一过程融入了理解的深度和思维的力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阅读经验的积累。
其他文献
用典是古代诗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即引用典故以表情达意。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明确指出用典的作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注释,是阅读理解作品的重要辅助手段。典故注释主要包括典源出处、典故含义、书证。高中语文课本由于注释篇幅有限,有时也是为了降低难度,注释时多将必要的字词解释、文中用典的含义列于首要地位,必要时注明典源出处,给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意、文
语文整合性教学是根据新课程教材观的“示范性”,也就是把教材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
一、艰辛成长,努力求学  1958年,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里有父母、奶奶、六个兄弟姐妹,童年生活十分清苦。  1.父亲的教导  小时候虽然生活贫穷,但回忆起那段时光还是觉得很快乐,这主要归功于我的父亲。父亲非常重视教育,他闲暇时常常给我猜字谜,讲故事,还教我写毛笔字。父亲是一位小学老师,在我们十里八村算是既有名望又有发言权的一个人,乡亲们都叫他“小诸葛”。他说话风趣幽默,可教育孩子一向严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历来为人称道。其结句“还来就菊花”中的“就”字,尤其耐人寻味。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孟集有‘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旬,刻本脱一‘就’字,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又如《增订唐诗摘抄》:“‘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无味了。”再如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通体清妙。末句‘就’字作意,而
本刊讯 2016年4月9日至11日,由中国教师报主办、湖北省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等单位协办的第二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建设博览会在武汉成功举办。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施火发、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台湾台北国语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李玉贵等出席并参加了此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近1100名校长、教师、名师工作室
《你是你的船长》作为演讲词被选入语文版初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这是语文教材的首见篇目,是我们开发的一篇新课文,其语文教育价值在于高尚价值观与巧妙演讲艺术的完美统一。    一、高尚的价值观    《你是你的船长》的意义首先在于文章所表现的崇高的价值观,那就是公平和正义。正如课文最后一段所说:“同学们,让我们逐渐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等你们长大了,从中还要发展出更重要的观念——正义的观念。一
主持人的话  《孩子王》是“电影文学中的教师”课程中为数不多的一部直接以教师为主题的电影。抛开这部电影本身所蕴含的极其宝贵的文化反思性,我们也赞叹电影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教师“老杆”丰富而充满张力的内心世界。透过镜头,我们得以看见作为教师的“老杆”的自我追问。这种追问,超越时代,是一种关于教师存在的根本性追问。在功利主义的社会氛围中,尤其值得注意。  ——张华军(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教师
《陈奂生上城》(下文简称《陈》)、《守财奴》(下文简称《守》)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陈奂生的自私狭隘、葛朗台的吝啬贪婪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发现,这两篇作品有着众多精彩的相似与相异之处,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以期大方之家指教。    1.异曲同工的主题    两篇文章透析了不同时空国界的小人物的“抠门”行为,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不同的是《陈》文对陈奂生有贬亦有褒,《守》
背景介绍    《宝玉挨打》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模块四小说单元的课文。必修模块四要求学生在一定的阅读广度与深度的基础上,从“读、赏”过渡到“析”,进行研究性阅读。  必修模块四的小说单元,区别于模块三的微型小说单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说的三要素,而且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作品人物的心灵,体验丰富的情感,进一步使他们学会鉴赏,并尝试研究性阅读,使他们在阅读中提高分析作品与研究问题的能力。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发布,确定上海市和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因此,2017年的高三毕业学生成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首批考生。新高考的考试科目、志愿填报方式,都与以往有较大的不同,录取学生的标准也有了很大变化。  简单来说,高校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的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依据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等级考试成绩,参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