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和高科技相结合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形态,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特征,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朝阳产业。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热潮中,一个“瓶颈”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那就是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在数量、质量以及结构上的良莠不齐。研究构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对于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结构、增加就业、推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建议
一、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特点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是从事文化产业策划、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工作人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其内因所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能不能满足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是文化产业能否按照市场规则和经济发展规律按其正确方向、稳定步伐、迅速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状况有以下特点:
(一)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而非文化产业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
(二)整体人员文化知识层次偏低;
(三)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缺乏大型文化团体的经营管理经验;
(四)熟悉国际规则、擅长媒体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高级管理人才短缺。
二、影响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因素分析
(一)我国的文化体制不适应产业人力资源的整合
我国现存的文化体制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较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变革很快,但对文化体制的改革却落后,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单位采用事业编制,隶属于各地的政府主管部门管辖,当地文化单位的负责人直接由上级指派,人员的数量、规模归为事业编制范畴,但在文化单位的经济财物方面,国家不再全权负责,不能给予全力支持。由于文化单位的人事制度按照陈旧政府管理关系,没有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文化单位不能根据市场要求,自由进行产业内人力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这样,文化单位所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这种僵化的行政人事体制,是造成文化单位内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人事制度不利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成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的从业者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发现和成长起来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结果。随着文化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要不断进行优胜劣汰,这样的流动才能有利于文化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提供了从业人员发展所必须的平台,从业者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得到发展和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加强,也促使整个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得到完善。在现有的人事制度下,文化产业的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的任用和提拔不是完全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决定的,而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的,然而这些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并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负直接责任。
(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结构问题
就我国现有文化从业人员的数量上来说,我国是文化产业大国。根据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06,我国拥有文化相关产业从业人员1912562人。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传媒业,其从业人员达到60多万,但懂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还不足1%。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同时又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高度统一。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其本质上是一批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人,对文化资源的不断再加工、重新挖掘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个领域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来运作。无论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或是文化产业的管理者的角度,都必须具备较强综合素质。
(四)我国高校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教育的问题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新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截止到2010年为止,100多所高校陆续开办了与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的专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教育部继续扩大对文化管理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但是,新开办的文化管理相关专业在现有资源的状态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文化管理专业人员培养体系不完善。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教育层次和结构上看,尚未形成高专一本科一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员层次结构,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缺口,就人才数量和质量上,不能保证社会需求,并且培养方式仍旧在摸索过程中,培养体系仍不健全,不能形成整套的、合理的培养模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新闻服务、电视、广播、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演出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代理等饮食娱乐消费场所,还有新兴的与当代文化有关的各种文化产业。面对这样一种高低不等、参差不齐、纷繁错杂的文化对象,一些高校无法对文化管理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成熟教材。师资力量匮乏是目前各高校面临的棘手问题。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师资力量不足。这种局面的出现,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产业作为新兴学科,从事研究的前人不多,而从事文化产业管理工作的人又不能完全把實践经验总结为理论。教材缺位与师资匮乏是紧密相关的,没有好的师资,就不能出好的教材,而文化产业专业的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这一特点,很难使一本教材包含众多的知识。没有良好的整合,就无法将众多种类的知识结合到一起。
三、文化产业从业者素质构建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优化人才环境
我国政府要增强对文化产业内部人员主动培养和继续教育的意识,纠正重视使用而轻视教育的错误思想,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政府应该抓紧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尤其对是位于主要岗位的从业者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媒体经济、公共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从中挖掘和培养人才。
(二)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挖掘从业人员潜力
文化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划,制定长远的人才教育机制,有针对性的培养文化产业需要的从业人员。首先要着眼于激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内在潜能和创造性,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健全奖罚制度,实行合理的分配制度,同时重视物质和精神奖励的结合;其次,要不断更新观念,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人事制度,广泛吸纳人才,合理利用市场经济的特性。政府要正确的加以引导,明确稳定的政策环境。
(三)突破行业限制,调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结构
文化产业有着自己的运行管理方式,但与其他产业在运营管理等方面也并不是绝对隔绝。虽然在我国的文化产业结构中,己经具备很好的知识结构并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并不多,但是,如果能够从社会其它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吸收引起已经成熟的从业人员,再对其进行文化产业相关知识短期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很好的适应文化产业对从业者的需要。同时,把其它与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引进管理,可以带来新的思想、新的工作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现创新。国内文化企业还可以可以直接选聘海外的知名文化企业中的从业人员或与海外在文化领域有成就的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习和吸取国外成功的文化管理经验和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水平,这些办法都可以改变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通过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解决我国现有文化企业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对文化领域整个行业的整理。
(四)完善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高等教育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对于专科、高职的培养,应该着重专业从业人员的实操性和执行力方面的培养;本科培养是广泛的人员培养,应着眼于专业强、角度多、范围宽的培养模式;研究生的培养,应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强化文化产业管理理论的研究。高校应该明确专业定位,平衡专业与管理的教育。明确专业定位,一方面,效仿国外经验,有助于专业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市场接轨解决就业压力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师资力量的集中,符合实际要求。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点和文化产业专业相关的特点,设置或改制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既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管理能力的强化。同时,还要注意地区文化的发展趋势,重视比较薄弱的文化产业,平衡地区文化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应用型、经营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高校要在师资力量培养上下功夫,理论教材也要配套。好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养模式需要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地方文化产业公司挂职锻炼,或者到国外高等学府和文化产业公司进修。高等学校可加强校内合作、校校合作,教师可以利用文化行业的共性双肩挑,甚至多肩挑。
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从业人员的素质是继续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只有明确了从业人员的培养方向,引导社会和高校加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养力度,完善培养机制,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更快、更好的發展。
【参考文献】
[1]徐浩然,雷深烨.文化产业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263一283.
[2]刘书林.成功人才素质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一10.
[3]王霞霞.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问题[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6(3):
84一87.
[4]李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09,7(6):82一84.
【关键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建议
一、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特点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是从事文化产业策划、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工作人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其内因所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能不能满足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是文化产业能否按照市场规则和经济发展规律按其正确方向、稳定步伐、迅速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状况有以下特点:
(一)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而非文化产业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
(二)整体人员文化知识层次偏低;
(三)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缺乏大型文化团体的经营管理经验;
(四)熟悉国际规则、擅长媒体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高级管理人才短缺。
二、影响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因素分析
(一)我国的文化体制不适应产业人力资源的整合
我国现存的文化体制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较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变革很快,但对文化体制的改革却落后,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单位采用事业编制,隶属于各地的政府主管部门管辖,当地文化单位的负责人直接由上级指派,人员的数量、规模归为事业编制范畴,但在文化单位的经济财物方面,国家不再全权负责,不能给予全力支持。由于文化单位的人事制度按照陈旧政府管理关系,没有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文化单位不能根据市场要求,自由进行产业内人力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这样,文化单位所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这种僵化的行政人事体制,是造成文化单位内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人事制度不利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成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的从业者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发现和成长起来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结果。随着文化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要不断进行优胜劣汰,这样的流动才能有利于文化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提供了从业人员发展所必须的平台,从业者可以通过公平竞争,得到发展和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加强,也促使整个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得到完善。在现有的人事制度下,文化产业的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的任用和提拔不是完全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决定的,而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的,然而这些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并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负直接责任。
(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结构问题
就我国现有文化从业人员的数量上来说,我国是文化产业大国。根据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06,我国拥有文化相关产业从业人员1912562人。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传媒业,其从业人员达到60多万,但懂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还不足1%。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同时又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高度统一。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其本质上是一批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人,对文化资源的不断再加工、重新挖掘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个领域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来运作。无论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或是文化产业的管理者的角度,都必须具备较强综合素质。
(四)我国高校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教育的问题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新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截止到2010年为止,100多所高校陆续开办了与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的专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教育部继续扩大对文化管理相关专业的招生数量,但是,新开办的文化管理相关专业在现有资源的状态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文化管理专业人员培养体系不完善。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教育层次和结构上看,尚未形成高专一本科一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员层次结构,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广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缺口,就人才数量和质量上,不能保证社会需求,并且培养方式仍旧在摸索过程中,培养体系仍不健全,不能形成整套的、合理的培养模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文化产业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新闻服务、电视、广播、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演出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代理等饮食娱乐消费场所,还有新兴的与当代文化有关的各种文化产业。面对这样一种高低不等、参差不齐、纷繁错杂的文化对象,一些高校无法对文化管理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成熟教材。师资力量匮乏是目前各高校面临的棘手问题。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师资力量不足。这种局面的出现,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产业作为新兴学科,从事研究的前人不多,而从事文化产业管理工作的人又不能完全把實践经验总结为理论。教材缺位与师资匮乏是紧密相关的,没有好的师资,就不能出好的教材,而文化产业专业的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这一特点,很难使一本教材包含众多的知识。没有良好的整合,就无法将众多种类的知识结合到一起。
三、文化产业从业者素质构建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优化人才环境
我国政府要增强对文化产业内部人员主动培养和继续教育的意识,纠正重视使用而轻视教育的错误思想,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政府应该抓紧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尤其对是位于主要岗位的从业者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媒体经济、公共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从中挖掘和培养人才。
(二)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挖掘从业人员潜力
文化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划,制定长远的人才教育机制,有针对性的培养文化产业需要的从业人员。首先要着眼于激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内在潜能和创造性,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健全奖罚制度,实行合理的分配制度,同时重视物质和精神奖励的结合;其次,要不断更新观念,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人事制度,广泛吸纳人才,合理利用市场经济的特性。政府要正确的加以引导,明确稳定的政策环境。
(三)突破行业限制,调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结构
文化产业有着自己的运行管理方式,但与其他产业在运营管理等方面也并不是绝对隔绝。虽然在我国的文化产业结构中,己经具备很好的知识结构并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并不多,但是,如果能够从社会其它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吸收引起已经成熟的从业人员,再对其进行文化产业相关知识短期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很好的适应文化产业对从业者的需要。同时,把其它与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引进管理,可以带来新的思想、新的工作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现创新。国内文化企业还可以可以直接选聘海外的知名文化企业中的从业人员或与海外在文化领域有成就的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习和吸取国外成功的文化管理经验和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水平,这些办法都可以改变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通过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解决我国现有文化企业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对文化领域整个行业的整理。
(四)完善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高等教育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对于专科、高职的培养,应该着重专业从业人员的实操性和执行力方面的培养;本科培养是广泛的人员培养,应着眼于专业强、角度多、范围宽的培养模式;研究生的培养,应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强化文化产业管理理论的研究。高校应该明确专业定位,平衡专业与管理的教育。明确专业定位,一方面,效仿国外经验,有助于专业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市场接轨解决就业压力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师资力量的集中,符合实际要求。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点和文化产业专业相关的特点,设置或改制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既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管理能力的强化。同时,还要注意地区文化的发展趋势,重视比较薄弱的文化产业,平衡地区文化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应用型、经营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高校要在师资力量培养上下功夫,理论教材也要配套。好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养模式需要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地方文化产业公司挂职锻炼,或者到国外高等学府和文化产业公司进修。高等学校可加强校内合作、校校合作,教师可以利用文化行业的共性双肩挑,甚至多肩挑。
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从业人员的素质是继续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的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只有明确了从业人员的培养方向,引导社会和高校加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养力度,完善培养机制,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更快、更好的發展。
【参考文献】
[1]徐浩然,雷深烨.文化产业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263一283.
[2]刘书林.成功人才素质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一10.
[3]王霞霞.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问题[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6(3):
84一87.
[4]李辉.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09,7(6):82一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