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情提要】河洛康家是当地有名的诗 书之家,不料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得罪了朝 廷,一夜之间,一门两进士同时毙命。 生死 存亡之际,新媳周亭兰带着遗腹子康悔文 站了出来,在风雨中力挽狂澜,使康家逐 渐走上正轨。 而年幼的悔文亦显露出异于 常人之处。 十八年后,悔文凭着勇敢才智, 破获了仓署盗粮大案,解救了师傅,为父 亲爷爷洗脱冤屈,恢复了康家声誉。 此后 悔文为开拓康家生意, 远赴秦鲁之地,等 待他的又将是怎样的危机? 他能否不负家 族企盼,重振康家? 请继续阅读长篇小说 《河洛图》。
第九章
一
遥遥地,陈麦子看见,一个七品知县,正在堂上补官服呢。
近些日子,刘知县常问的一句话是:内务府的官差到了么?
报子再一次回道:禀老爷,还没呢。
刘知县坐在后堂上,一直在撩那件绣有鸿鹄的蓝色官服。
只是如今的他,早已没有当年的“鸿鹄之志”了。
身为七品知县,官职低微,俸禄微薄,全年只有四十五两饷银。每年迎来送往的应酬如此之多,南方的父母家小尚需接济奉养,这都是要银子的。当然,即便是捉襟见肘的时候,也绝到不了置办不起官服的地步。刘知县不贪,再不济,本县范围之内,他还可以赊账。不过,寅吃卯粮,在当朝的官员中,已是不成文的惯例。
官服嘛,他有三套,本可以替换着穿。但几年的案牍劳形,其中一套的领子、袖口已磨烂了。另一套则在一次打茶围、喝花酒时,被醉酒同僚洒上酒菜污渍,洗之不净。第三套还有八成新,一直在柜子里放着。那是为皇上召见,或是接驾逢迎来往大员等重大场合预备的。提起喝花酒,他私下有些不好意思。偶尔逢场作戏,也只是应酬。
七品知县自己补官服,听来像是作秀,但确系实情。刘知县乃苏州人氏,祖上几代均为织造行的匠作,知县本人亦嗜好缝纫。况家眷不在身边,那一针一线,补的是心思,织的是惆怅。每有烦心事,他总要织补一点儿什么才会心安。
十日前,县衙接到一封内务府的密牒。说是在开封、洛阳一带的当铺,发现了两件前明王府的饰物。一件为盘龙玉镯,一件为九凤金钗。牒中严令各地,一要密查这些前明宫中物品的来龙去脉,二要密查是否还有前明漏网之余党,并特示:上方会派员密查此案,此事不得张扬。
刘知县接到密牒后,很有些紧张。大清有“连坐法”,事关前明余孽,这不由得让他心惊肉跳。他不知内务府的密探何时造访,恐有不周之处,他无论如何吃罪不起。想他十二年苦读,三年候补,熬来一个七品知县,实为不易。
刘知县还听说,河洛仓那边的仓署官员中,有人可以直达天听,有专折密奏之权。这人是谁?新来的杨侍郎?吴仓监?或是黄……刘知县摇摇头,他实在是猜不出。可这又是不能不防的。万一那人得到什么风声,抢先上奏朝廷,岂不是他的失职么?
那么,该如何是好呢?刘知县一边补着官服,一边想着心事。一针一线,拉得很长。
冬日的阳光钉在签押房的兽头上,溢出些许暖意。庭外那株蜡梅开得正好,可围着火盆独坐的刘知县心里却很凉。终于,他想起一个人来,他要请这个人吃火锅。
他要请的是河洛镇的康秀才。如今的康秀才已是当地的名儒,且不说他家中曾先后出过两个进士,在官场上有些根基,仅就他在当地的家世声望,已足以被他这个七品知县待为上宾。前任知县八抬大轿把他抬到文庙,聘为县学,可他说辞就辞了。府学一请再请,他竟坚辞不就。可见,此人不看重俗世功名。
官轿把康秀才抬来,已近午时。刘知县亲自到县衙大门迎接,一口一个“老太爷”,作揖打躬地把老人请到了官衙的后堂。
康秀才步入后堂,见花窗前的铜火锅早已摆好。炭是孙记炭薪行不冒烟的上等好炭,炭火紅腾腾的,火锅中水已煮沸,几样小菜和口外的切片羊肉都已备下。刘知县特意介绍说,酒是从家乡带来的“女儿红”。
雪后初晴,透过菱形的格子花窗,只见漫天皆白,唯有院中那株蜡梅,在一片琉璃世界中如粉雕玉琢。
两人一番寒暄,刘知县再三谦让,终还是坐了主位。待康老爷子坐下,知县大人端起酒杯说:老爷子,下官今天能把您老请出来,赏雪品酒,实乃一大快事呀。请,请。
康秀才说:承蒙知县大人抬爱,老朽谢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好雪好酒好雅兴,老朽愧领了。知县大人请。
刘知县说:您老能来,是下官的造化。正可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啊。请,请。这口外的羊肉,一点儿也不膻,您老尝尝。
三杯下肚,康秀才说:知县大人,定是要问进士及第的事吧?唉,不提了,不提了。
刘知县说:那是,那是。下官正要请教。一门两进士,康家当年可是轰动一方哪!耕读传家,书香继世。那个……啊?
康秀才慨叹道:实话说,宋代以前,中原才子数不胜数,可圈可点。不是有这一说嘛:“江南才子真才子,中原才子压三江。”可此后嘛,那就是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啰……
刘知县说:是呀,那时的开封、洛阳都还是万邦来朝嘛。哎,不管怎么说,您老一门两进士,毕竟名扬天下,给本县争了大光。
几杯酒下肚。往下,不等知县大人再问,康秀才就又把往日的故事讲了一遍:说起来,我那一儿一孙,十年寒窗,苦啊。那笔头生花之事,倒真还遇上过。那夜三更,你猜怎么着,孙子打瞌睡,那笔头伸到了油灯上,“轰”的一下竟起了火……康秀才虽然酒已上了头,飘飘忽忽,可心头并不糊涂。讲着讲着,他见知县大人“啊啊、嗯嗯”似无心听这些陈芝麻烂谷子,话到嘴边就又咽下了。他转口说:知县大人,这酒,我已喝出点味儿了。好酒,真是好酒啊。
刘知县说:雪天温黄酒,最是养心怡情。我家乡这“女儿红”,绝不伤身。老爷子,今天来个一醉方休,请。
康秀才心里有数了。他用筷子搛了一片白莲藕,细细地在嘴里嚼着,说:酒,喝得正好,只是不知大人有何见教?
刘知县说:喝酒,主要是喝酒。今天把老爷子请来,一呢,是请老爷子品酒赏雪,这二呢,本县,确有些民情方面的事体,要向老爷子讨教。 康秀才暗暗吸了口气,说:请讲。
刘知县说:我听说,您老德高望重,名声大得很哪!我的前任,原本聘您老为县学,您老辞了;后来府学又请,您老仍坚辞不就。这是为何呢?
康秀才说:不敢。那是大人们高抬老朽了。老朽不才,虽说一门出过两个进士,那也是皇恩浩荡。况且,我已衰朽,是怕误人子弟呀。
刘知县“噢”了一声,说:您老过谦了。别说是县学,就是太学,那也是当之无愧的。接着,他突然低声说:近日,内务府有人下来私访的事,老爷子,可曾听说?
康秀才说:噢?噢。——内务府?
刘知县小声说:内务府。
接下来,刘知县压低声音说:查的可是大案子。说是前明王府的什么贵重物什儿流失出来了。您老恐有耳闻吧?
康秀才一惊,吸了口气说:民间亦有风言风语……真有这等事?
刘知县说:不瞒老爷子,上边已派人下来了,正在密查。河洛镇的码头上,船来船往。难道说,老爷子一点儿消息都没有么?
康秀才说:老朽两耳不闻窗外事呀。这等事情,就是有,也到不了咱这种小地方吧?
刘知县说:不然。两河交汇之地,河上八方风云,风吹过来,落下一两片叶子,也不一定啊。您说呢?
康秀才说:那倒也是。既是前明王府里的物什儿,一般的人,也不容易见哪。
刘知县又问:仓署那边,老爷子可曾听说些什么?
康秀才道:我只是闲时跟他们下下棋。倒也没听说过什么。
这时,刘知县很知心地说:老爷子,像我这种七品小官,头皮薄呀。老爷子若是有什么消息,一定要知会下官一声。下官这边,先谢过了。
康秀才的酒这会儿全醒了。他故带醉态地说:知县大人放心,如有消息,一定告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都不容易呀。
刘知县见没问出什么端倪,有些失望,就说:吃酒,吃酒。——加炭。
二
这天,日夕时,康秀才坐着轿回来了。
一进家门,他立刻把周亭兰叫到了他的书房。然后问:兰儿,近些日子,你在镇上可曾听到什么风声?
周亭兰见爷爷神色凝重,就说:没听说什么呀?哦,码头上又贴了一张告示。
康秀才说:告示?写的什么?
周亭兰说:是通缉犯人的。新贴的这一张,说是逃出来的前明余党,还有画像呢。那头像看上去很年轻,文秀的模样,倒也不像是坏人。说是凡举报者,可奖官银百两。
康秀才“噢”了一声,说:可有名有姓?
周亭兰说:没有。上边只说了身高、年龄、长相……
康秀才长叹一声,说:唉,我有些担心哪。
周亭兰诧异地说:爷爷,您担心什么?
康秀才迟疑了片刻,说:有些话,出了门是不能说的。前些日子,念念央我出面,买了些木料,说是给悔文造船用的。当时,我问她银钱来自何处,她说是把祖上留给她的饰物当了。唉,当时我也没多想,就觉得她来康家这么久了,也是一片心意,就应下了。
周亭兰问:那木料呢?
康老爷子说:在叶岭上呢。
周亭兰迟疑了片刻,说:姑娘是好姑娘。只是这来路不明的钱……爷爷,您看呢?
康秀才摇摇头,长叹一声,说:应了,到底还是应了。
周亭兰问:什么应了?
两人刚说到这里,只见康悔文兴冲冲地走进来,他也是刚刚下船,赶着给老爷子报兰水城的喜讯。一进门,见两人神色严峻,忙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康秀才默默地说:把门关上。
关上门,康秀才很久沒有开口说话。末了,他先讲了念念托他买木料造船的事,而后沉着脸说:今天,知县大人请我吃饭,说是接朝廷密牒,在开封、洛阳两地,发现了从前明王府流出的两件皇家饰物。一为盘龙玉镯,一为九凤金钗,内务府的人正在密查。
周亭兰一脸惊诧,说:爷爷?
康悔文也吃惊不小,不会吧?哪会这么巧?
在康悔文的心里,只觉得念念不同于常人家的姑娘。念念语贵。她的话就像是药一样,当用时才用。她的衣裳虽不时兴,但穿在身上就显得与众不同。哪怕是一方小手帕,只要是她用着,那帕子就灵泛泛的。还有那双眼睛,她的眼睛里像是存了太多的水,很多的话语都藏在潭水般的眼睛里,偶尔泛一两个涟漪,你只能去猜。
很久了,康悔文还发现,念念身上总是飘着郁郁淡淡的暗香。没见她施粉,也从不戴什么饰物,但那脖颈处仿佛天然有一道环痕。那一头秀发只要在水里漂那么一下,甩出来的水滴都是带香气的。那香气似有若无,叫人怎么也想不出,那是什么熏染出来的。
念念她……
康秀才长叹一声,接着便老泪纵横。他说:咱们康家是吃过大亏的。一门两进士……苍天哪!
康悔文愣了片刻,猛然醒了似的,扑咚往地上一跪,求道:太爷爷,不能把念念交出去。念念她,她有什么罪呀?
康秀才在房里来回踱着步,迟疑着说:知县大人特意请我吃饭,难道说,他是听到了什么风声?是故意试探我?不像呀。可这件事,如果传出去半个字,就是灭门之灾。你们,可要想好了。
周亭兰想了想,说:爷爷,康家不能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况且,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要不,送她走?
康悔文说:娘,她一个姑娘家,你让她到哪里去呀?
康秀才说:不可。万万不可。这时候让她走,等于不打自招。
周亭兰说:那,让她赶快嫁人。这,总不会有人说什么吧?
到了此时,康悔文把藏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了。他跪在地上求道:娘,我们俩从小就在一起……
康秀才斟酌再三,终于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悔文,你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不要再提了。如果上天要灭康家,那就让它灭吧。如果上天不灭康家,那就是你们的福分。另外,造船的事,我看暂且先放一放吧。 周亭兰仍有些担心,说:爷爷,康家已经受不起了……
康秀才说:兰儿,这件事,是有些凶险。不过,“信义”二字还是要讲的。悔文哪,你去把念念叫来,我跟她说说话。
当念念进了康秀才书房的时候,康秀才两眼是闭着的。过了很长时间,他的眼睛才慢慢睁开。他默默地打量着念念,说:孩子,你心里有苦意呀。
念念却说:太爷爷,我已经不苦了。
康秀才说:为何?
念念说:我心中有了可以念诵的人了。
康秀才说:你喜欢悔文?
念念说:我的命是他救下的,我会一生一世对他好。
康秀才点了点头,说:那么,伯夷叔齐的故事,你听说过么?
念念说:听说过。
康秀才说:虎符的故事,你听说过么?
念念说:听说过。
康秀才又说:那,范蠡全身而退的故事呢,你知道么?
念念说:知道。
康秀才又闭上眼睛,停了片刻,说:那就好。江河横流,日月更替,这也是常有的事。人生如戏,上一场与下一场是不同的。轰轰烈烈也罢,平平淡淡也罢,凡演过去的,就不再是你的角色了。
念念说:我知道。
康秀才说:念念啊,祸从口出。若是你做了悔文的媳婦,那过去的事,就要忘得干干净净。不可说,不能说,也不必说。
念念说:太爷爷,我记下了。
康秀才又提醒说:还有一条,你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从今往后,再也不要独自出门了。
念念点点头,说:我懂了。太爷爷,放心吧。
这时,康秀才倒有些不落忍了。他叹口气说:孩子,你要是忍不住,你要是心里有苦水,就在这里倒一倒。仅此一次,出了这个门,就得烂在肚里了。
念念眼里顿时涌上了晶莹的泪珠。
外面没有人知道康秀才和念念说了些什么。康家的后人也一直守口如瓶。人们只知道,只有康秀才一人看了那个首饰匣子,匣子是宫里的式样,有龙有凤。后来,这个匣子就下落不明了。
三
康家上上下下正忙着办喜事时,一个人悄悄来到了河洛镇上。这人是兰水城的崔红。
崔红是从兰水坐船来的。路上,她特意换了男装,把自己装扮成年轻公子的模样。她先是在开封的汴河渡口下了船,顺便逛了开封的街市,买了些当地的特产,而后搭船西行,来到河洛镇上。
喜欢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自见到康悔文后,崔红心里就再也放不下这个人了。一天,当沂河码头的锣声又响起时,她坐立不安,一时心慌意乱。她立马收拾行装,决意去往河洛镇。她对自己说:只是去看看那个人,哪怕只是见上一面,她也就死心了。
然而,她万万想不到的是,她刚进开封城,就被内务府的密探盯上了。这密探盯上她是有缘由的:一是她出手阔绰,二是她长相清秀,且跟告示上通缉的嫌犯年龄相仿。就此,密探一路跟她到了巩义县城。一到县城,这姓宋的密探即刻去了县衙,拿出身上的腰牌晃了一晃,吓得知县大人马上吩咐县衙的捕快,一切听从宋爷的差遣。
这一切,崔红浑然不知。她在河洛镇的码头下了船,一路打问来到康家客店。她并没有急着打听康悔文,而是在店里先开了间客房住下。待她洗漱一番,刚刚恢复了女儿模样,就有人敲门。
这时,崔红已来不及改换男装了。她一开门,只见门口站着四个带刀的捕快。她赶忙退后一步,说:你们,这是干吗?
站在门口的四个捕快一声不吭,就那么虎视眈眈地站着。只听外边昂扬地响起了一声咳嗽,而后,一个身穿锦袍,外罩青缎马褂的男子背着手走了进来。他就是内务府的密探宋海平。虽说他仅是臬司衙门的小吏,但他的密折可以直达天听。这人站在崔红面前,嘿嘿一笑,慢声说:原来是位小姐。莫非我走错门了?失礼,失礼。
崔红瞪了他一眼,正欲关门。这时,宋海平一眼就看见了床上刚换下的男装,说:慢。原是女扮男装的小姐?你到河洛干什么来了?
崔红说:我是做布匹生意的。怎么,不能来呀?
姓宋的笑了笑,说:一个女子,跑出来做布匹生意?我还是头一次见。嘿嘿……带走。
捕快们立时拥上来,崔红大声说:敢!凭什么抓我?
姓宋的说:拿出来,让她看看。
一个捕快手一扬,那张带画像的告示,就展在崔红的面前。画像上的人也身着男装,但清秀之态犹在。粗一看,跟崔红的神态确有几分相似。
崔红说:我是从兰水来的。你们一定是弄错了。
姓宋的说:错了?你分明是前明余党,朝廷缉拿的重犯。别的且不说,女扮男装,定有图谋。有话到衙门里说去吧。
当众捕快押着崔红下楼时,崔红急了,大喊:你们弄错了!我是来找康公子康悔文的。各位乡邻替我告知一声:我是山东临沂人,我叫崔红,我是来找康悔文的。各位务必,让他来保我!
风闻官府抓人,康家店大门外,一下子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们都听到了这女子的喊声,一时议论纷纷。一个伙计慌忙跑到后院找大奶奶去了。
当周亭兰追出来时,人已经被带走了。
四
傍晚时分,康悔文刚从县城回来。
甫一进院,他就觉得气氛不对,伙计们三三两两在嘀咕些什么。一个伙计迎上前来说:少东家,赶紧吧,老爷子、大奶奶都等着你呢。
康悔文问:怎么了?
那伙计小声说:出事了。
康悔文不再问,疾步进了上房。谁知,刚一进门,就听见一声断喝:跪下。
康悔文抬头一看,太爷爷和母亲都在,且一脸的肃然。他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只好跪下了。
康秀才沉着脸说:康氏家训,你还记得么?
康悔文说:记得。
康秀才说:你马上就要大婚了,你知道么?
康悔文说:知道啊。我不是去…… 康秀才“哼”了一声说:知道?那你说说,你在山东造了什么孽?
这时候,周亭兰忍不住问:一个叫崔红的女子,你认识么?
康悔文忙说:认识啊。她还帮咱不少忙哪。怎么了?
周亭兰一脸愁容,说:如今这女子已经追过来了,说是找你的。
康悔文忽的一下站起身来,惊喜道:崔红来了,她在哪儿?
康秀才喝道:跪下。
康悔文忙跪下,把在临沂的事情一一相告,见两人谁也不吭声了,便又问:到底怎么了?
周亭兰说:悔文,不是娘埋怨你。这边正办喜事呢,那女子追来找你,还女扮男装,住进店里。如今,她被县衙的捕快抓去了。你说是保她呢,还是不保?
康悔文马上说:保。当然要保。娘,崔红不管是为啥来的,可她来了,是冲着咱来的。咱要不保她,以后咱还怎么在山东做生意呢?况且,人家还救过我。
周亭兰说:这也是个急人。抓她的时候,她大喊:我是来找康公子的!一街两行的人都知道了,闹得沸沸扬扬。
这时候,康秀才说:依我看,这女子,保是要保,但不可鲁莽。事情既然传扬出去了,虽说有碍名誉,也正可顺水推舟,解了咱念念的嫌疑。
周亭兰看了康秀才一眼,说:爷爷的意思是……
康秀才想了想说:既然这崔红不是画像上的人,这就好办了。保,立马出面去保。而且要联合众相与具保,一定要把人保出来。
康悔文马上说:好,我明天一早就去县城。
周亭兰仍有些担心,说:爷爷,不会引火烧身吧?
康秀才说:古人云“乱生于远,疑生于惑”,既来之,则安之。阴差阳错,山东女子追到这里来了,这是人人皆知的事。不瞒,比瞒着好。这是最好的解法。
周亭兰说:悔文,你去找马师傅商量一下,他毕竟做过捕快头,人熟一些。
康悔文正待轉身要走,康秀才又发话了:慢着。
康悔文扭过脸,只听康秀才说:悔文,你想过没有,若是这崔红姑娘保出来了,又当如何?
康悔文没明白太爷爷的意思。他说:既来了,就住上几天,好好玩玩。
周亭兰说:那,她要不走呢?
康悔文愣愣地,随口说:不走?不会吧……
康秀才看了他一眼,说:是呀,她执意要留下呢?这女子,一旦生了痴心,是劝不住的。
康悔文说:这……您老说该当如何?
康秀才说:为人处世,讲的是大情大义。对人家崔姑娘,自然要以礼相待。可我要你记住一条:永不纳妾。不纳妾,家中就不会生嫌隙,不会有二心。切记。
五
当康悔文见到崔红时,心里竟有些酸酸的。
康悔文是通过师傅马从龙,托了县狱的牢头,才见到崔红的。县狱的监房,设在县衙签押房旁边隔出的一个小院里,四周俱是高墙。进了监房大门后,还要过两道木栅栏,拐进窄窄的甬道后面,才是女监。
康悔文提着一个食盒,食盒里装着母亲特意做的霜糖豆腐和一些点心。进监房之前,那牢头着意提醒说:康公子,虽说是马爷的面子,但这案子是上头内务府抓的,你千万不要出什么纰漏,小的担待不起。康悔文说:你放心,不会让你吃挂落。
进了牢房,康悔文见地上有杂乱的铺草,崔红就在那堆铺草上坐着。
康悔文说:崔红,让你受苦了。
崔红见到康悔文,泪花在眼眶里转。但她还是笑着说:到底见到你了。我也就是想见你一面。没想到,牢里相见了。
康悔文说:你放心。家母正在请镇上的商家联名具保,你很快就会出来的。
崔红说:给老人家添麻烦了。
康悔文说:吃点儿东西吧,这是家母特意做的。
打开食盒,把菜肴摆上,康悔文问:你来这里,你哥知道么?
崔红摇了摇头。
一时,康悔文不知说什么好。又问:临沂那边生意如何?
崔红说:生意还好。接着,她突然问道:康公子,你不希望我来,是吧?听说,你就要大婚了?
康悔文怔了一下,说:是。
崔红眼圈一红,说:这一趟,我还是……来对了。我给哥哥道喜了。
康悔文忙说:崔红,你要是不嫌弃,从今往后,咱就兄妹相称,我认下你这个妹妹。
崔红轻声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来么?一个姑娘,女扮男装,走八百里水路,也就是为了看一看……哥哥。
康悔文说:我知道。妹妹的心意,我愧受了。
崔红说:你不知道。我在兰水,坐着坐着,先是心思飞来了,挡都挡不住。再就是我,人,也来了。你觉得我贱么?
康悔文忙说:不不不……
崔红说:我的确是投奔你来的。我说过,我只有一个哥哥,不走正路的哥哥,我不会再认哥哥了。可你放心,我不会赖在这儿的。
说到这里,崔红已泪流满面。
康悔文不知说什么才好,竟有些语无伦次:崔红,妹子……还是先出来再说吧。你于康家有恩,康家不会忘记的。
崔红说:有恩,无缘?
康悔文说:有缘。在兰水,我遇上的第一个人就是你,要不是你……
崔红说:那就是无分。若是我不要名分,你愿么?
康悔文半天无语。他虽有些心动,但太爷爷的话,一直响在他耳边。稍停片刻,他说:那霜糖豆腐,你还是尝尝吧。凉了,就不好吃了……
六
家里,康秀才也坐不住了。
一件牵涉内务府的事,总让他心里不安。虽说这位来自山东的姑娘与所谓的“前明余孽”毫无干系,但若是往下深究,万一那姓宋的盯上了康家,那可如何是好呢?
再说,人家是奔着悔文来的,又不能不救。若是不救,何以为人?只怕更会让人起了疑心。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尽快把人保出来,礼送回程,确保康家的安宁。
于是,康秀才与仓爷商量了一番,由仓爷带上他亲自执笔、众相与画了押的具保文书,让店里的伙计套车,直奔县衙。 到了县衙,经人通报,见到了刘知县。刘知县自然知道,这位人称“仓爷”的颜先生,曾一状告倒了十二名户部的官员,于是说:颜先生不是外人,不瞒你说,内务府的人下来了,神龙不见首尾,惹不起呀。
仓爷说:知县大人有所不知,此人不是从京城来的。他不过是河南都察司的一个小角色,狐假虎威罢了。
刘知县疑惑地说:是么?此人,这位宋爷,可是带着腰牌的。
仓爷说:带着腰牌不假。他毕竟是臬司的人,与内务府是有关联的。
刘知县仍不放心,问:这消息,从何得知?
仓爷说:实话相禀,是新任的仓署杨侍郎……
刘知县说:噢,明白了。下官明白了。这杨大人可还说些什么?
仓爷说:他只是说,这河洛镇虽说是水旱码头,可京城里的事,断然不会查到这种小地方来的。
刘知县站起身来,走了几步,突然说:这么说,此案有诈?不会吧,我这里确有内务府的公文哪。
仓爷说:诈,倒不一定。公文是真,但借机办一些事,倒也有可能。
刘知县说:这么说,他是打秋风来了?
仓爷说:难说。
刘知县说:要是为财而来,那也好办。就怕,他另有所图啊。
这时,仓爷才掏出了那张具保的文书,说:知县大人,这姓宋的一来,可是闹得鸡犬不宁啊。
刘知县接过保书一看,说:这又是怎么回事?
仓爷说:一个从山东来的贩布女子,刚刚在镇上住下,就被这位宋爷抓了,说怀疑她是前明余党。这不,镇上的商家联名具保,托我呈送知县大人,请大人明察。
刘知县手里捧着保书,说:一个女子,山东来的,会是前明余党?
仓爷说:是呀,一个经营布匹的小女子,人家是来做生意的。
刘知县说:人呢?
仓爷说:人,在你的大牢里押着呢。
刘知县迟疑片刻,说:那,那万一要是呢?
仓爷说:一山东女子,有名有姓,有家有址,绝对不可能是前明余孽。你想想,她才多大?
刘知县说:我是说,万一呢?
仓爷说:大人,众商家联名具保。有这么多人头,还不够砍么?她要是真有什么,你想想,这么多人都不要命了?
刘知县连声说:那是,那是。
这时候,仓爷从袖里掏出了一张银票放在桌上,说:至于其他,众商家凑了五百两银子,也好让知县大人有个交代。
刘知县有些不好意思,说:这个嘛,这个……
仓爷说:知县大人,这银子是走路的,你不要有什么顾忌。人,先放出来,要是有什么事,保人都在,你尽管放心。
然而,当刘知县陪着仓爷到牢里提人的时候,人刚出牢房的门,却又被那姓宋的拦住了。
这位宋爷不知得了谁的信儿,匆匆赶来,在县牢的门口,拦住众人,说:慢着。
刘知县一见这位宋爷,腿竟然吓得有些哆嗦。
这位宋爷厉声说:刘知县,你竟敢私放朝廷的重犯?
刘知县缓缓神才说:宋大人,按大清律,商家联名具保,是可以先放人回去的。况且,也没有证据嘛。
宋海平笑了笑,说:说得好。你给我讲大清律,很好。我现在告诉你,我有证据。
说着,宋海平伸出来手,只见他手握一串佛珠,说:我在开封府当铺让人验过,这就是前明王府里的物品。
刘知县站在那里,一时傻了一样。
这时,仓爷说:这证据,能让我看看么?
宋海平斜了他一眼:你是何人?
刘知县赶忙介绍说:此人是颜先生。就是一状告倒十二位户部官员的仓爷。
宋海平根本就没把仓爷放在眼里,他不屑地看了仓爷一眼,说:不就是一讼棍么?这证物不是谁都可以看的。
接着,宋爷喝令衙役道:带回去。
第十章
一
当“一品红”再次回到河洛镇时,一个镇子的人都沸腾了。
谁都知道,如今的“一品红”,已是声震晋、冀、鲁、豫、陕、甘六省的当红名角了。是口口相传的“豫剧皇后”。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年间她与周家的渊源。
“一品红”早年学戏,遭了很多的磨难。那时候她年龄尚小,挨骂挨打是家常便饭,更难的是,学戏必须过三关。
第一關是“背功”。那时候学戏的大多是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被送到戏班去了,没有人识字,唱词全靠师傅口口相传,死记硬背。班主为了让这些孩子记住唱词,想出了刁钻的办法,往她们睡铺的席下泼水。夜里躺下,铺席湿漉漉的,搞得人浑身发紧发痒,根本睡不着。睡不着能干啥?一边抓挠一边背词。所以,那年月,大凡学戏的,十人九疥。
第二道关是“憋功”。那时候唱戏大多是在野地搭建的土台子上,一唱就是一两个时辰。如果你在那高台上正唱着,突然想尿了怎么办?所以,你一定要夹得住这泡尿。班主用的也是土法子,就是让你练“憋功”。早上五更天起来,喝一肚子凉水,不准尿,对着河滩练发声。凡夹不住尿了的,一棍子打翻在地,半天爬不起来。
第三道关是“吊功”。夜里睡觉时,把两条腿轮番绑着吊在梁上,练腿上的功夫。
这三道关都熬过去,就有上台的指望了。
起初,“一品红”没有艺名。她只是个不知道父亲是谁的苦孩子,人们都叫她“小黄毛”。她母亲死后,被人卖到了戏班里。她六岁进班,十二岁熬煎出一头一身的疥疮。班主认定这孩子完了。一个女孩儿家,湿毒已侵入血液,疥疮爬到脸上,一张脸都毁了,谁看了谁恶心,还能登台唱戏么?
一个雨天,她发着高烧,奄奄一息,被班主扔在了河洛镇的码头上。
也是小黄毛命不该绝。她是周亭兰去赶集买鱼时,在码头碰上的。那时周亭兰也才十二三岁,看她蜷曲在码头的一个角落里,裹一条脏兮兮的破单子,抖得像只流浪狗。那唯一露在外边的小手半伸着,实在是太可怜了。周亭兰心一软,雇了辆鸿车,把她推回家了。 可是,当脚夫把她背进周家院子,揭开裹在她身上的那条破单子时,一家人都愣了。这哪儿是人?分明是个死丑死丑的无常鬼呀。她脸上、头上、身上全是疥疮结的脓痂,一层一层的痂,太吓人了。当时,周亭兰就吓得“哇”的一声哭了。
周亭兰一哭,家里人也不好再埋怨她了,一个个脸上都不好看,怎么办呢?眼看人都这样了,总不能让她死在家里呀。于是就商量着,拉张席裹上,悄悄地把她扔出去算了。
可周亭兰却一直哭,哇哇大哭。是她的哭声把“老毒药”周广田引出来的。周广田从堂屋里走出来,用力咳嗽一声,说:日死,咋了?
家里人都埋怨说,亭兰这孩子不晓事,背回来一个小鬼儿。这闺女长一身癞疮,怕是湿毒攻心,眼看不行了。咋办呢?
周广田走上前来。他倒是不怕鬼。弯下身子看了看后,他伸出手,翻开小黄毛的眼皮。这时,小黄毛眼里嘟噜流下了两行泪。周广田迟疑了一下,嘴里嘟哝说:兴许,还有个救?
在周家,周广田是个很武断的人,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先是命人把小黄毛半秃的头发给剃光了,扒光了身子,用白布裹上,而后吩咐人点火烧锅,就用那熬霜糖的大锅烧了一大锅水,倒进一口大缸里,兑上自家做的柿子醋,待水温下得去手时,竟然用那熬霜糖的法子,把小黄毛放进缸里,用笼盖罩着,蒸得她通身大汗。蒸一遍脱一层痂,而后抹上拌了蜂蜜的霜糖、细辛,干了再蒸,蒸得小黄毛哇哇直叫。就这么用了一两月时间,居然把小黄毛给治好了,倒是个周周正正的小姑娘。
小黄毛走的那天,一气儿给周广田磕了九个头,磕得地咚咚直响。她张嘴叫了一声:干爹。在戏班里,叫人“干爹”已成习惯。她含着泪说:干爹,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了您。
周广田笑了,说:看看,偏方治大病啊。
小黄毛一叫“干爹”,周亭兰的嘴噘起来了。她说,我咋这么倒霉,凭白捡回个“小姑姑”。说得一家人都笑了。
小黄毛立时哭得像个泪人,她抱着周亭兰就叫姐姐。她说:姐姐呀,我的好姐姐,我这一生一世,就你这一个姐姐。从今往后,不管千里万里,只要姐姐招呼一声,我立马回来,当牛做马,服侍干爹和姐姐。
数年前,小黄毛还回来过一次,那时她已有了“一品红”的艺名。但她是万不得已才回来的。那是个灾年,戏班的日子不好过,路上又被土匪劫了。她就那么带着一个拉弦子的老头儿,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周家还是一样待她。周广田好听戏,她就在周家唱了半个月的戏。从此,周广田就喜欢上“一品红”的戏了。
“一品红”这次回来,可就大不一样了。她已是响当当的名角,名震晋、冀、鲁、豫、陕、甘六省。中原乡村流传的顺口溜说:“当了牲口卖了套,也要听‘一品红’的《上花轿》。”如今,就算在开封府,能看上“一品红”的戏,也是一桩值得炫耀的事情。
“一品红”是带着整个戏班子回来的。身后一拉溜十二挂大车,几十号演员,浩浩荡荡的,一下子轰动了全镇。她这次回来,是专门给康悔文的新婚贺喜来了。戏班进镇当日,就放出话来,“一品红”要在这里连演三天,而且分文不取。一个镇的人奔走相告,天!这是多大的面子呀!
“一品红”能回来,周亭兰当然高兴。其实,她不过是让人给“一品红”捎了个口信儿,说孩子要结婚了,她这个“帮边小姨”若是有空,回来喝杯喜酒吧。就这么一个口信儿,“一品红”说回来就回来了。
“一品红”回来,先去拜望了“老毒药”周广田。她带着四色礼物,一见面就说:干爹呀,您那会儿差点儿没把我蒸死。周广田一听这话,笑得合不拢嘴。
待见到周亭兰时,“一品红”扑上去抱住她:姐姐呀,妹子想死你了。周亭兰说:小黄毛,你咋说回来就回来了?“一品红”说:姐姐呀,你的话就是圣旨,我敢不回来么?周亭兰说:那可不敢。如今你是大名角,该多忙啊。“一品红”说:姐姐呀,只要你说句话,无论千里万里,小黄毛一准儿回来。周亭兰心里一热,却正话反说:小黄毛,你真是的。这么多年了,也不回来看看姐姐。还说想我,假话。“一品红”也跟着正话反说:姐姐,其实呀,我一点儿也不想你,我是想咱家的柿饼了。你忘了,当年,你只让我吃一个,说怕伤了我的胃,我都快恨死你了。周亭兰说:你个馋嘴猫,就记着那一口。
两人正说笑着,康悔文进来了。没等康悔文上前行礼,“一品红”就扑上来了:这就是咱儿子呀?都这么大了,多齐整!快,让姨亲一口。
这一下讓康悔文闹了个大红脸。“一品红”指着他说:看看,还红脸哪,我可是当娘的,姨娘姨娘,我也是娘,咋就不能亲?
而后,她手一招,有人抬进来一大一小两个箱子,小箱里是银子,大箱里是绸缎。
周亭兰说:小黄毛,回来就是了,你这是干啥?
“一品红”说:我这小姨能是白当的么?
康悔文说:谢谢小姨。
这时,“一品红”像是看出了点儿什么,说:这孩子是咋啦?大喜的日子,一脸愁容。是谁让咱受委屈了?给姨说说。
周亭兰把山东女子崔红被押的事说了之后,“一品红”说:想不到,我这儿还挺有女人缘呀。既然人家是冲咱来的,咱说啥也得把人给救出来。不就是县衙么?一个狗官,敢这么欺负人?
周亭兰说:不光是县衙,这事牵涉上边了。说是一姓宋的,借内务府的势,硬说是……
“一品红”说:姓啥?姓宋?是不是从开封那边过来的?
康悔文说:就是他。说是臬司衙门的宋海平。
“一品红”撇了撇嘴,说:原来是他呀!这人我认识,交给我吧。这人贱不兮兮,没一点出息。有一回,跑到戏台边抠我的脚心……让我会会他。
二
“一品红”在开封演出的时候,宋海平就是她的戏迷。
那时候,“一品红”觉得他两眼贱嗖嗖的,不怎么理他。开封府的官员每每请“一品红”唱堂会,都是用轿子把她抬进府邸。宋海平官职低些,自然轮不到他往前凑。不过,他巴结奉迎的嘴脸,“一品红”是看在眼里的。这次,听说是他办的案子,她就觉得是可以说得上话的。 这天,当一顶小轿把“一品红”抬到县衙门前时,宋海平正在县衙后堂训斥刘知县呢。宋海平把那一串佛珠啪地往茶几上一拍,说:刘知县,你有几个脑袋呀,敢私放朝廷要犯?你知道连坐法么!
刘知县很委屈地说:有河洛镇几十位商家铺保,下官实在是……
宋海平又要发火,只见一个衙役匆匆走来禀报说:老爷,有人要拜见宋大人。
没等衙役把话说完,宋海平便尖着嗓子厉声说:不见!本官任何人不见。刘知县,你给我查一下,看是谁把消息给透出去的。——你,滚出去。
可一语未了,便有一阵细碎的脚步声飘进来了。“一品红”立在后堂花厅的廊前,兰花指做捻花状,细声说:哟,这么大的口气?不见就不见吧,还让人滚出去。你滚一个我看看。
这宋爷抬头一看,立时身子酥了半边。他两眼放光,喜出望外地说:哟哟哟,姑奶奶,我的姑奶奶呀,哪阵风把你刮来了?
“一品红”说:怎么,你是官,我是民,你来得,我就来不得了?
宋海平却醋醋地说:名角儿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我等小芝麻粒儿,哪会入得了红姐的法眼?
“一品红”说:呸,还小芝麻粒儿,迷眼的那是沙子。你是想让我得红眼病吧?说着,竟笑了。
宋海平觍着脸说:沙子也行啊,只要在你眼里。
刘知县实在是听不下去了,转过脸,很郑重地咳嗽一声。
宋海平这才介绍说:刘知县,这位你还不认识吧?她是红遍天下的名角“一品红”。实话告诉你,在开封城,红姐进巡抚衙门,都是八抬大轿抬进去的。
刘知县听了,仍是眼也不抬地说:下官眼拙,下官眼拙。一边作揖,一边往后退着。
宋海平说:也好。你先忙去吧。回头再说。而后喊道:看茶。
刘知县扭头便走。他气冲冲地步入后院,一边走一边嘴里嘟囔道:什么东西?堂堂县衙,成你家后院了。一个戏子,一个阉货。啊——呸!
待“一品红”坐下后,宋海平说:姐姐,你那段《西厢记》,我是百看不厌哪!“夜坐时停了针绣,我与哥哥闲讲究。月儿才上柳梢头,早已人约黄昏后……”端的是醉人哪!
“一品红”说:哟,是么?
宋海平说:别的角儿,都是在演戏。红姐你,浑身都是戏。
“一品红”望着他,竟有些吃惊:你还真懂啊?
宋海平说:红姐的戏,我每出必看。尤其是《李天保吊孝》那一出,真是好,真好!姐姐那楼梯步,“噔噔噔、噔儿——”,醉人哪。姐姐那个水袖儿,那回眸一望,天仙一般。姐姐的泪,没有一滴是假的,那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还有那段《声声慢》,撕锦裂帛,绕梁三日。他说着,禁不住哼唱起来。
“一品红”听了,心说,这个人,这个人哪。片刻,她说:宋爷,赶明儿,你得好好给我说说戏。
宋海平说:哪里,哪里。只要红姐肯赏脸,我自当登门求教。
这时,“一品红”说:你知道我为何来县衙找你么?
宋海平慢声说:我正要请教。在开封时,我多次下帖请红姐,姐姐都不肯赏脸哪。
“一品红”突然正色说:宋爷,宋大人,我这次来,是投案自首的。
宋海平一怔:这,这话从何说起?
“一品红”说:我身上藏着赃物呢。你快把我抓起来吧!说着,她从手上取下一串念珠,啪的一下放在茶桌上:看看吧,兴许是前明王府里的物什。
宋海平说:姐姐,你这是……
“一品红”说:不是凡有念珠的,都要抓起来么?我自己投案来了,抓吧。
一听这话,宋海平即刻明白了,说:姐姐可是带有藩台大人的口信儿?
“一品红”说:你可别这样说。我虽然在藩台大人家里唱过堂会,也还不至于像你一样,狐假虎威。
宋海平笑了笑:这么说,红姐是替人说情来了?
“一品红”说:不错。我一干妹妹,山东人,来这里串亲戚,被你抓起来了。有这事吧?
宋海平说:姐姐呀,要是这件事,你可就让我为难了。我是奉内务府的密牒拿人,她可是私通前明王室的要犯。
“一品红”说:你别吓我。什么要犯?证据呢?不就是一串念珠么,怎么就成了前明王府里的物什了?实话跟你说,那串念珠是我送她的。所以,你把我也抓起来吧。
宋海平说:她女扮男裝,形迹可疑。
“一品红”说:那,那是怕遇上坏人。我也扮过书生,难道我也可疑么?
宋海平说:姐姐要是这么说……
“一品红”说:怎么说呀?人,你是放不放呀?你要是放人,我欠你一个人情;你要是不放呢,就把我也关进去。那,我可要跟你打官司了。
宋海平说:看来,姐姐是真要保她?
“一品红”说:那当然。崔红是我干妹妹,有家有址有名有姓,我当然要保了。
宋海平突然说:姐姐拿什么保?
“一品红”说:我说过了,欠你一个人情,还不够么?
宋海平说:既然姐姐作保,人我可以放。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
“一品红”说:你说。
宋海平俯身过去,在“一品红”耳边低声道,就想捏捏那双走楼梯步的“金莲”。
“一品红”眼都不眨,心说,贱。这人还是贱。可她笑了笑,却说:走了一天,我腿脚正乏呢,劳你给捏捏吧。
三
“一品红”出面,虽说又费了些周折,崔红到底是被放出来了。
康悔文把崔红接回康家店时,康家老爷子带着周亭兰一众人等迎在院门前。见了这位从山东来的姑娘,康秀才竟然深施一礼,说:姑娘,康家让你无故受屈,这是康家的不是,我等在这里给你赔礼了。
崔红赶忙还礼,说:这是哪里话?老爷爷,是我给悔文哥、给康家添了麻烦了。
康老爷子意味深长地说:姑娘,你是康家的恩人,礼当如此。接着,他吩咐说:亭兰,你好好陪陪崔姑娘。 周亭兰赶忙把崔红让到她的房中,说:崔小姐,这些天让你吃苦了。水已经烧好了,你先洗洗。
崔红看康家人这么热情,老老少少出门相迎,反倒有些不安。当她换洗毕,外间的一桌菜已经摆好。
康家老爷子亲自作陪,连声说:请,请。崔小姐,听说,你不但救过悔文,康家在兰水的布匹生意,也得力于小姐打理。老朽不才,敬小姐一杯。
崔红忙站起应道:老爷爷在上,万不敢当。
这边,周亭兰亲自布菜,说:崔小姐,生意上有些急事,悔文出去了。你尝尝这个……
菜,十分丰盛,主家又如此多礼。在这客客气气的热情中,崔红感到了,康家人是有意让她和悔文远离的。这顿饭,她吃得寡淡无味。她有问必答,有一口没一口地吃着,筷子却掉地上了。周亭兰说:不妨事,不妨事。让伙计再取一双来。可是,崔红却一口也吃不下去了。
当晚,崔红一夜未眠。年关到了,她听到康家上下一片忙碌,都在张罗着办喜事。她一个姑娘家,贸然闯来,算什么呢?想到此,不由得有泪流在枕边。就这么思来想去,到了四更天,她悄悄起了床,简单收拾了一下,推门走了出去。
天还未亮,四周灰蒙蒙的。崔红走出后院大门时,却见康老爷子拄着拐杖立在寒风中。
老人咳嗽一声说:姑娘,你要走么?
崔红一怔,说:老爷爷,请您转告悔文哥,我,走了。
康秀才默默地望着她,说:也好。你不想再见见悔文么?
崔红迟疑了一下,强忍着泪水,说:不见了。
康秀才說:孩子,你帮了康家,康家不是无情无义的人。你记住,无论以后遇到啥难处,你都可以凭我这个口信儿,得到康家的帮助。
崔红苦笑一下,说:谢谢老爷爷。我想要的,只怕您给不了我。
老人长叹一声道:哦,姑娘想要的,我真给不了你。车,已给你备好了。一路小心。
上路后,崔红一路都在哭。当驴车经过黄河边那条鸿沟时,她突然说:大哥,你停一停。
驴车停下来了。崔红从车上下来,远远望去,她问:这就是传说的鸿沟吗?
赶车人说:是。姑娘。
望着那千年的沟壑,只见眼前黄沙漫漫,荒草萋萋,干裂的河床伸向远方,横无际涯。崔红想,古往今来,世道人心,果真不知有多少不能逾越的鸿沟……她渐渐收住了眼泪,说:走吧。
天大亮时,康悔文才得到消息。他骑马赶来,一直追到鸿沟。驴车早已走远,黄河滩边,杳无人迹。
四
阴历腊月二十七的晚上,镇上的人都去看戏了。那是“一品红”的戏,河洛镇万人空巷。
“断指乔”悄悄潜入了康家店,在周亭兰窗前轻轻打了声呼哨。
在中原,“断指乔”的名头越来越响。他如今已不单是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而是有几百号人马的响马首领。
那声呼哨乍一听,像是带哨音的风掠过窗纸,只有周亭兰能区分其间的细微差别。正值悔文的大喜日子,无论是谁,都不能搅了儿子的喜事。
片刻,开了门,周亭兰轻声说:外边冷,进来吧。
“断指乔”手捧一个大盒子,进了屋,他把盒子放在桌上,打开来,是一面用红绸罩着的菱花镜。
他说:人说,今天是你儿子大婚的日子。
周亭兰说:是。
他说:喜事呀。我特来道贺。
周亭兰说:谢了。
他说:有句话,还想问问你。
周亭兰说:你说。
他说:走,还是不走?
周亭兰怔了一下,说:这,我……还没想过。
他说:那你现在想。跟我走,我能给你的都给你。
周亭兰怔怔地站在那里,很久没有说话。她实在不知该怎么说。
她,一个女人,和土匪私下来往。一旦走漏风声,她不仅会颜面扫地,被所有人唾弃,还足以毁了整个家庭。在这个镇上,东有孝义里,西有仁义巷,她的名声,是康家的脸面和招牌。要是没有了脸面和招牌,她将怎么活?康家将怎么活?她知道,这个人不会放过她。可是,她有儿子,儿子是她的命。为了儿子,她甘愿抛下脸面,只身和这个人周旋。这些年来,他是隔着窗户和她说话的唯一男人。虽说此人心狠手辣,可其间并未伤害过她和家人。是啊,多少年了,她用尽心力撑着这个家,她撑得很累,很苦。有过那样的时刻,她想撂下一切一走了之。她不希图十二道贞节牌坊,但她愿意跟着走的,绝不是一个土匪……
这时,只听“断指乔”说:你信不信?我要动粗的话,早把你抢走了。
周亭兰说:我信。
“断指乔”说:女人我不缺,我缺的是一份真情。我等这么多年,只想要一份真情。
周亭兰沉默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她要和这人周旋下去,不为别的,只为她的儿子。
于是,她说:我是一个做母亲的人。
“断指乔”说:这是你的心里话?
周亭兰说:是……心里话。
“断指乔”说:如果这是你的心里话,那我告诉你,从今往后,你的儿子,就是我的仇人。
周亭兰一惊,说:这么说,我也是你的仇人?
“断指乔”说:我说的是你儿子。
周亭兰说:儿是娘的心头肉,能割得开么?
“断指乔”说:那,你就跟我走吧。
周亭兰说:你知道我为啥不愿跟你走么?
“断指乔”说:你是怕名声不好。我告诉你,在这个世上,最不值钱的,就是名声。
周亭兰摇了摇头说:也不全是。
这时候,她像是看见了满坡的柿树……枝头上亮着一枚一枚的红柿。那个眼睛亮亮柔柔的小姑娘,正蹲在柿园里,往一个土墙洞里藏红柿。一个、两个、三个……那是她给心上人留的。可她留住了么?
久久,周亭兰说:黄七,你知道么?
“断指乔”说:当然知道。 周亭兰说:黄七的女人,你知道么?
“断指乔”一怔。
周亭兰说:据说,她的针线活儿很好。可我不想做一个只会给丈夫缝脑袋的女人。
“断指乔”沉默良久,说:明白了。
周亭兰说:你,不明白。我不会跟你走。但,我要你记住,假如有那么一天,你被人……砍了,头落在地上,没有人收尸,我会去,给你缝上。
“断指乔”两眼一闭,久久。他睁开眼,重重地吐了口气,说:谢了,转身便走。
周亭兰说:慢着。我只求你,不要动我的儿子。
“断指乔”说:你让我想想。
周亭兰很决绝地说:你要敢动我儿子一指头,我哪怕是化作厉鬼,也绝不饶你!
“断指乔”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不会动他。可我告诉你,你终究,还会是我的女人。
“断指乔”走后,周亭兰一直在院子里站着。东跨院,就是儿子的新房。二更天,有脚步声响。周亭兰扭过身去,问:悔文那边,没事吧?
马从龙说:没事。
周亭兰问:他,带了多少人?
马从龙说:就他一个人。
周亭兰吃惊地说:一个人?
马从龙说:做贼的,胆子都大。东家,要不要……
周亭兰说:再等等。
五
大婚之夜,喜烛上的灯花爆了三次。
掀了盖头,念念坐在床沿。烛光映着一张粉脸,映着水漾漾的眼睛,眼中波光闪动。一个无父无母的凄楚孩子,一个身世不可与人说的孤苦女子,她想要心里有亮,身边有靠,如今,都有了。这一切,像在梦中。可为什么,她却想哭呢?
一整天,康悔文忙着待客,一直没有机会和念念说话。待送走最后一拨客人,他着实有了些醉意。回到新房,面对掀开盖头的新娘,这个盛装的女子却让他感觉有点陌生。突然,他很想问一问念念的身世。可话到嘴边,他又强咽了回去。太爷爷嘱咐过,不能问。可是,一个女人,从此将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你却不清楚她的过往,心底深处,终究有些意难平。
他坐在念念身边,轻轻搂定她,说:念念,你看那灯花,还要剪么?
念念说:别剪。那叫喜花,是报喜的。
康悔文说:蜡都流泪了。
念念心里一酸,说:那,也是喜泪。
康悔文忍不住说:念念,委屈你了。
念念说:你错了。我不委屈。只是,委屈了崔姑娘。
康悔文一怔,说:你,知道了?
念念说:伙计们都在议论,是太爷爷告诉我的。崔姑娘大仁大義,你真不该让她走。
康悔文说:这事,我没告诉你,你不会怪我吧?
念念说:崔姑娘是康家的恩人,更是我的恩人。我怎么会怪你?
康悔文说:真不怪我?
念念说:这还有假?如果有机会,我定会去看她。
康悔文说:时间不早了,歇吧。
念念说:公子,把灯吹了吧。
康悔文说:吹了我就看不见你了。
念念说:我看得见。
康悔文说:你怎么就看得见?
念念说:我,心里有灯。
康悔文说:是么?你让我看看。
康悔文把红烛一盏盏熄了,屋子里一片温暖的黑淹过来,只有窗棂纸映着月色的白。
黑暗中,两人躺在床上,康悔文说:念念,你不是怕黑么?
念念说:我现在不怕了。
康悔文说:念念,你真的不委屈?
念念说:能遇上你,是我的福分。
康悔文说:那,你,过去……
念念说:我说过,我没有过去了。
康悔文说:那就好。太爷爷说,不能让你委屈了。
念念说:太爷爷是好人,婆婆也是好人。你更是我的好人。我知足了。
康悔文说:念念,将来,我一定给你盖一处大宅院,很大很大的宅院。你信么?
念念说:我信。
康悔文说:你是我的天书,是河神送来的,是上天赐给我的,我得好好读呢。
念念满脸都是泪水。她低声细语:公子,你要是想问什么,就问吧。
康悔文搂着念念,轻声说:书上有句话,叫作“两小无猜”。那就是一个“信”字。我信你,我不问了。
六
康悔文大婚后的第三天,康老爷子把他叫到了书房,说:孩子,成家立业,现在,你已是康家的顶梁柱了。
康悔文说:谨听太爷爷教诲。
康秀才又说:念念是个好孩子。她不想说的,你不要逼她。
康悔文说:放心吧,我不会的。
康秀才说:念念娘家没人,但礼数是不能少的。这样,你师傅马先生不是收她做了干女儿么,回门就到马先生家吧。你说呢?
康悔文说:一切听太爷爷安排。
这时,老人又说:生意上的事,我不会管你。但那五个字,你记住了么?
康悔文说:记住了。
老人说:康家早年的教训,很痛。我不多说了。还有一条,是我最不放心的。你会撒钱么?
康悔文怔了一下。
康秀才说:财富这东西,少了,会困顿;多了,会腐烂。会挣钱的人,要先学会撒钱,就像你小时候那样。
康悔文说:撒钱?
康秀才说:是“会”撒钱。这叫“留余”。你明白么?
康悔文一怔:留余?——这两个字,他还从来没听说过。
康秀才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既然你走上了经商这条路,这两个字十分要紧。你知道这两个字的出处么?
康悔文望着太爷爷,一时还没悟过来,只反复念叨着:留余。留余。然后说:不知道。
康秀才说:我是在家里遭了大难,痛定思痛之后,才明白了这两个字的深意——“留余”二字,出自宋朝进士王伯大。此人字幼学,号留耕道人。幼学先生的《四留铭》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接着,康秀才又解释说:大凡世间,立志不难,穷其志也不难,难在“留余”。东林学士高攀龙也是在痛定思痛之后,才叹道: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撒钱之道,就是“留余”。你明白了么?
康悔文听了,如同醍醐灌顶,他默默地点点头说:太爷爷,我记下了。
康悔文从太爷爷屋里出来,又到了母亲的房里。周亭兰望着儿子,突然间,眼里就有了泪水。她有许多话想说,可有些话,是不能告诉儿子的。好在,儿子长大成人了。
七
第二年的夏天,康家的船下水了。
冬天的时候,镇上的人都知道,康家店送柿饼的鸿车在镇上天天排着长队,那一车一车的柿饼都推到淮宁府去了。而后,再从那里装船运往南方,可以卖几倍的高价。所以,人们都说,康家是沾了周家的光,发了大财。人们还说,那鸿车去时贩柿饼,回来给仓署运粮食,钱都挣海了。不然,康家能造得起船么?
不过,只有那些脚夫们心里清楚,柿饼并没有运多少趟。只是那鸿车老在街面上排着。康家人厚道,排队也给钱。
康家这次要下水的是三艘大船。船是仿着官家漕船的尺寸造的:底长五丈二,中宽九尺五,舱深四尺五;还特意造了一艘瓜皮小船,专门作联络之用。那船一艘艘漆得黄亮亮的,上有雪白的大帆和蓝色的三角旗。
后来,康悔文才知道,茔地先生说,叶岭堆放木料的地方,竟是一块风水宝地,叫作“龙窝”。康家无意中在“龙窝”里造船,这是没有人想到的。
更让康悔文想不到的是,就在船要下水的前一天,康家来了个讨饭的叫花子。来人衣衫褴褛,满脸的疤痕,光着双黑污污的大脚板,肩上扛着旧褡裢,褡裢上竟有一个“康”字。此人就凭着这个褡裢,站在船场上,大咧咧地说:让你们东家出来,我是来要账的。
人们先还笑他,说一个要饭的,竟这么大口气,就问康家欠他什么,这人说:一天三顿大蒸馍。
正当人们取笑他的时候,康悔文从船坞上下来了。他望着这个人,迟疑了一下说:是泡爷么?
泡爷望着康悔文,说:是我。我来讨口饭吃。
康悔文说:你的腿,好了么?
泡爷说:没看见么,站得稳稳的。只是这张屌脸,让蚊子给叮坏了。
康悔文说:这样吧,泡爷,我再给你五两银子,算是走那趟船的工钱,你去柜上支吧。
泡爷一怔,说:东家啊,我几百里路赶来,给五两银子,你就把我打发了?那是棺材板钱。
康悔文说:那你想要什么?
泡爷伸手一指,说:船哪。这么好的船,難道说,你不缺人手么?
康悔文说:不缺。
泡爷说:是,我知道,人手不缺。只怕,缺的是船老大吧?
康悔文仍然说:不缺。
泡爷不服,嚷道:我的蛋哪。小爷,你不是不知道吧,我是最好的船老大。
康悔文说:我知道。可我用不起。
泡爷急了,说:我可以不要工钱,只要一天三顿大蒸馍。这还不行么?
康悔文正色说:泡爷,我知道。在这河上,没有人不知道泡爷的名头。我也知道,船家都会争着雇你。我刚才说了,我不是不想用,是用不起。
泡爷双手一拱,作了一个揖说:东家,我是个粗人。我曾经把你一竿子打到水里,你要是记恨我,我无话可说。可你大人不记小人过,我这条命,是你救的。这条腿,也是你花钱给治的。是你把我背到保生堂,保生堂的大夫说,再晚一个时辰,我这条腿怕就保不住了。临走时,你还留下了让我养伤的钱。这个装钱的褡裢,我给你带回来了。大恩不言谢。你,难道说还要我给你下跪么?
康悔文叹道:泡爷,对不住了。你赌性不改,我实在是,不敢用你呀。
泡爷说:我改,还不行么?
康悔文摇了摇头:我看,你改不了。
泡爷一咬牙,扑咚往地上一跪,说:苍天在上,我可以对天发誓:从今往后,我要是再进赌场半步,伸左脚,断我左腿;伸右脚,断我右腿。我要是再摸一下骰子,叫我双手十指齐断!
康悔文说:泡爷,此话当真?
泡爷说:你要我给你立字据么?我现在就立。
康悔文忙把泡爷扶起来说:不用了。我信你。果真如此,这三艘船,我就全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就是康氏船队的领船。
泡爷说:这还像句话。大蒸馍呢,我都饿三天了。
康悔文笑了,说:走,先吃饭。
六月初六,是康家三艘大船下水的日子,也是康家喜庆的日子。吉日吉辰,康家老小及各路匠作、船工,在康秀才的带领下,隆重地祭拜了河神。
祭拜河神时,全镇的人几乎都跑来了。康秀才领着一众家人跪在河边的码头上。这里新搭了一个祭祀河神的祭台,祭台上摆着整只的三牲、果蔬、香表。上香时,康家老爷子又一次行了二十四叩大礼。
康家老爷子行大礼、祭香表时,镇上人赞叹不已,一个个说:到底是老爷子呀,书香门第,礼仪治家。
鞭炮炸响,鼓乐喧天。二十四架法号吹奏着,船工们应着号头,由康悔文手执海斧,砍断了新船上挂了红绸的大缆。
首船自然是泡爷执舵,稳稳地驶入洛水。而后,那船一艘接一艘,从船坞轨道上徐徐滑入水中。
康家的水路生意,从此开张了。
第十一章
一
水路开通后,仓爷做了康家的第一任“大相公”。
本来,按周亭兰的意思,是希望仓爷坐镇河洛,一边署理账房事务,一边以他的人脉总揽康家水、陆两路生意。同时呢,也能为康悔文指点一二。
可仓爷自从洗清了冤屈,感念康家的大德,待他做了康氏货栈的大相公后,更念康家对他恩重如山,一心想给康家做一笔大买卖。仓爷是个要脸面的人,食人俸禄嘛,这当然也有一展平生才学的意思。一天,他专程去开封拜望了河南巡抚衙门的同乡吴师爷,自然带了厚礼。老乡见老乡,说话就随意些。两人天南地北地聊,聊着聊着,仓爷从他那里探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驻扎在河南剿匪的清兵,正准备换装……这可是商机呀! 得到这个消息后,他急忙回河洛镇与康家大掌柜商量,说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康悔文不在家,周亭兰对仓爷自然是信服的。经他一说,立马就应了。
仓爷知道,陕西泾河流域是有名的棉花产地。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原,荡荡的八百里秦川,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土质也好,种的棉花桃大绒长,可以织成上好的棉布。他又听跑船的人说,今年陕西天旱,棉花的收成尤其好。于是,这年十月,仓爷带人到了西安,决意做好自己经手的头一笔生意。
到了西安,他想先摸摸当地的行情。于是,一连几天,他都在市面上转着看。一日,当转到鼓楼西侧拐角处一家小店,吃了碗热辣辣的羊肉泡馍后,仓爷这才领教了秦人的厉害。
说起来,小店很普通。卖的不过就是一个炕出来的烧饼,再加一碗普通的羊肉汤而已。但在这里,却成了一道人人皆知的名吃。秦人把吃的过程做成了“酣畅”,是表演中的“实在”。一个面饼子,是要你用手掰的。这里有备好的脸盆、清水、毛巾、皂胰,先让你净了手,而后把饼掰成一点一点的小小碎丁,而后再沏上羊汤,撒上香葱末末儿,浇上旺旺的辣子。你吃的时候,开初还觉得肉肉糊糊、闷了吧唧,似没有什么大的品头,可用不了多大会儿,它就把你的汗给逼出来了。是啊,那馍在汤里泡了一阵儿,进嘴时,貌似浆浆汤汤、黏黏糊糊,可它却是死面做的,外面虽已泡软,内里却有“虎狼之心”,极有嚼头。待你细细地嚼了咽下,就像是走入了八百里秦川,硬是生生地能把你的牙给磨钝了。
这才只是一碗羊肉泡馍。
接下来,仓爷在西安城可以说是四处碰壁。他在市面上盘桓多日,却一直找不到下脚的地方。这里的市场大多被“日升昌”“汇丰源”“百川通”等山陕票号、商号把持,生意做得极为精到。进了商号,掌柜的个个都像是头发丝儿上可以吊元宝的主儿,哪里有他的机会?
尤其是那棉花市场,从街的这头走到那头,店铺一家一家进出,均是一口价:上好皮棉一担三两二钱;次一些的二两八钱。柜上的人满面带笑,话也说得绵善,可那笼在袖里的手捏捏咕咕,价掐得很死,分毫不让。只有那声“送客,走好”是响亮的。
日子待得更久一些,仓爷更是看出了秦人和豫人的差别。
两地一为中,一为西,原本都曾是首善之区,繁华之地。又同在朝代更替时,遭刀兵多次戕伐。坡上的草早已被鲜血染过,骨头也曾被砍断过多次。所以,两地人也都是以气做骨,那咽喉处自然就是命门了。
不同的是,秦人终究是要喊出来的。秦人走出家门,八百里秦川,一荡荡峁峁梁梁,起起伏伏。塬和塬之间,看着离得不远,却又隔着深沟大壑。人心也就有了起伏,当硬则硬,当软则软。越是人烟稀少处,越要野野地、长长地喊上两嗓子。那是给自己壮胆呢。于是这里就成了一处歌地。一代一代传下去,则为秦腔。
而豫人呢,大多居一马平川。鸡犬相闻,人烟稠密。人多言杂,言多有失,则只好咽下去。那吼声在九转回肠里闷着,一个个修成了金刚不坏的躯壳,内里却是柔软的。分明在等着一个牵象的人,而后就厮跟着他走。因那吼久闷在心里,喊出来就炸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则为豫剧。
秦人的厉害,是让人看不出来的。那模样敦厚极了,就像那八百里秦川。那塬那坡,看似钝钝吞吞,宽宽墁墁,一览无余,却又是沟壑纵横,气象万千。分明是外肉内坚,先礼后兵的。
天已有些寒意了。仓爷袖手站在棉市的街头,只见那插着小旗的鸿车一队一队滚滚而来,车上装的都是一包一包的棉花。这不正是收棉花的最好时节么,却为何把价抬得这么高呢?看来,棉市已被垄断,这西安是不能再待下去了。
仓爷徘徊踟蹰,猛然醒悟,在街头拦住那推鸿车的脚夫,问:小哥,从哪里来的?那脚夫倒也憨厚,說:泾阳嘛。一连问了几个,都说是泾阳的。再问路程,西安距泾阳不足百里。于是,仓爷眉头一皱,说:走,去泾阳。
二
泾阳临着一荡好水:泾河。
泾河也是黄河的支流。这里水面宽阔,水流湍急,主航道是可以行大船的。而且,这里物产丰富,水陆两便,是粮棉集散地,也是秦川牛、关中驴的交易集散地。
仓爷到了泾阳,先是在客栈住下。第二天起早,去了最大的集市。到了集市上,远远看去,只见招旗撩眼,棉市、粮市、牲口市人声嘈杂,到处都是白晃晃的棉花,伴着咴咴的驴叫声。
在泾阳的市面上看来看去,仓爷各处都问了价格。这里的棉价的确比西安便宜了许多,上等棉一担二两七钱,次一些的二两四钱。仓爷想,现在正是收棉花的季节,若是派人去乡下,虽辛苦些,只怕是二两三四钱就可以收到上好的棉花。于是,他当机立断,把带来的几个伙计分成几路,让他们各自雇当地人到乡下去收购棉花。
而后,仓爷又亲自登门拜访了几家客栈的掌柜,让他们代为收购存放,费用是事先谈好的,自然是不亏他们。
待一切安排妥善,仓爷那颗悬着的心才落在了肚里。于是他在集市上慢悠悠地逛着,顺便看一看当地的风情、物产。一路走来,待在市面上尝过了泾阳酿皮子、肉夹馍、臊子面,喝了几杯小酒,就微微有了些醉意。他打一饱嗝,慢慢踱出饭铺,信步来到了粮市。仓爷在仓署待了几十年,对粮食自然是有感情的。关中小麦他是见识过的,也分红麦、白麦两种。红麦粒瓷,味重,筋道;白麦肚圆,粉细,易发酵。各自的面味也是有分别的。
带着微醺的酒意,仓爷在粮市上逛着逛着,不由得兴奋起来。抬头看见一家大些的粮栈,商号叫作“金济丰”,他便信步走了进去。望着一字排开的粮柜和粮袋,忍不住伸出手,抓起一把小麦摊在手里,看看,闻闻,随口问道:啥价?
粮栈的站柜看此人穿戴不凡,迎上来,笑着说:看来是位老客。给个价嘛。
仓爷又把手里的小麦放到鼻前闻了,说:红麦。
站柜应道:老客眼亮哇。是红麦。红麦筋道。
仓爷噢了一声,说:可惜,陈了。
那站柜的愣了片刻,说:不会吧?刚收上来的。
仓爷说:不对。头年的,七分干。
第九章
一
遥遥地,陈麦子看见,一个七品知县,正在堂上补官服呢。
近些日子,刘知县常问的一句话是:内务府的官差到了么?
报子再一次回道:禀老爷,还没呢。
刘知县坐在后堂上,一直在撩那件绣有鸿鹄的蓝色官服。
只是如今的他,早已没有当年的“鸿鹄之志”了。
身为七品知县,官职低微,俸禄微薄,全年只有四十五两饷银。每年迎来送往的应酬如此之多,南方的父母家小尚需接济奉养,这都是要银子的。当然,即便是捉襟见肘的时候,也绝到不了置办不起官服的地步。刘知县不贪,再不济,本县范围之内,他还可以赊账。不过,寅吃卯粮,在当朝的官员中,已是不成文的惯例。
官服嘛,他有三套,本可以替换着穿。但几年的案牍劳形,其中一套的领子、袖口已磨烂了。另一套则在一次打茶围、喝花酒时,被醉酒同僚洒上酒菜污渍,洗之不净。第三套还有八成新,一直在柜子里放着。那是为皇上召见,或是接驾逢迎来往大员等重大场合预备的。提起喝花酒,他私下有些不好意思。偶尔逢场作戏,也只是应酬。
七品知县自己补官服,听来像是作秀,但确系实情。刘知县乃苏州人氏,祖上几代均为织造行的匠作,知县本人亦嗜好缝纫。况家眷不在身边,那一针一线,补的是心思,织的是惆怅。每有烦心事,他总要织补一点儿什么才会心安。
十日前,县衙接到一封内务府的密牒。说是在开封、洛阳一带的当铺,发现了两件前明王府的饰物。一件为盘龙玉镯,一件为九凤金钗。牒中严令各地,一要密查这些前明宫中物品的来龙去脉,二要密查是否还有前明漏网之余党,并特示:上方会派员密查此案,此事不得张扬。
刘知县接到密牒后,很有些紧张。大清有“连坐法”,事关前明余孽,这不由得让他心惊肉跳。他不知内务府的密探何时造访,恐有不周之处,他无论如何吃罪不起。想他十二年苦读,三年候补,熬来一个七品知县,实为不易。
刘知县还听说,河洛仓那边的仓署官员中,有人可以直达天听,有专折密奏之权。这人是谁?新来的杨侍郎?吴仓监?或是黄……刘知县摇摇头,他实在是猜不出。可这又是不能不防的。万一那人得到什么风声,抢先上奏朝廷,岂不是他的失职么?
那么,该如何是好呢?刘知县一边补着官服,一边想着心事。一针一线,拉得很长。
冬日的阳光钉在签押房的兽头上,溢出些许暖意。庭外那株蜡梅开得正好,可围着火盆独坐的刘知县心里却很凉。终于,他想起一个人来,他要请这个人吃火锅。
他要请的是河洛镇的康秀才。如今的康秀才已是当地的名儒,且不说他家中曾先后出过两个进士,在官场上有些根基,仅就他在当地的家世声望,已足以被他这个七品知县待为上宾。前任知县八抬大轿把他抬到文庙,聘为县学,可他说辞就辞了。府学一请再请,他竟坚辞不就。可见,此人不看重俗世功名。
官轿把康秀才抬来,已近午时。刘知县亲自到县衙大门迎接,一口一个“老太爷”,作揖打躬地把老人请到了官衙的后堂。
康秀才步入后堂,见花窗前的铜火锅早已摆好。炭是孙记炭薪行不冒烟的上等好炭,炭火紅腾腾的,火锅中水已煮沸,几样小菜和口外的切片羊肉都已备下。刘知县特意介绍说,酒是从家乡带来的“女儿红”。
雪后初晴,透过菱形的格子花窗,只见漫天皆白,唯有院中那株蜡梅,在一片琉璃世界中如粉雕玉琢。
两人一番寒暄,刘知县再三谦让,终还是坐了主位。待康老爷子坐下,知县大人端起酒杯说:老爷子,下官今天能把您老请出来,赏雪品酒,实乃一大快事呀。请,请。
康秀才说:承蒙知县大人抬爱,老朽谢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好雪好酒好雅兴,老朽愧领了。知县大人请。
刘知县说:您老能来,是下官的造化。正可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啊。请,请。这口外的羊肉,一点儿也不膻,您老尝尝。
三杯下肚,康秀才说:知县大人,定是要问进士及第的事吧?唉,不提了,不提了。
刘知县说:那是,那是。下官正要请教。一门两进士,康家当年可是轰动一方哪!耕读传家,书香继世。那个……啊?
康秀才慨叹道:实话说,宋代以前,中原才子数不胜数,可圈可点。不是有这一说嘛:“江南才子真才子,中原才子压三江。”可此后嘛,那就是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啰……
刘知县说:是呀,那时的开封、洛阳都还是万邦来朝嘛。哎,不管怎么说,您老一门两进士,毕竟名扬天下,给本县争了大光。
几杯酒下肚。往下,不等知县大人再问,康秀才就又把往日的故事讲了一遍:说起来,我那一儿一孙,十年寒窗,苦啊。那笔头生花之事,倒真还遇上过。那夜三更,你猜怎么着,孙子打瞌睡,那笔头伸到了油灯上,“轰”的一下竟起了火……康秀才虽然酒已上了头,飘飘忽忽,可心头并不糊涂。讲着讲着,他见知县大人“啊啊、嗯嗯”似无心听这些陈芝麻烂谷子,话到嘴边就又咽下了。他转口说:知县大人,这酒,我已喝出点味儿了。好酒,真是好酒啊。
刘知县说:雪天温黄酒,最是养心怡情。我家乡这“女儿红”,绝不伤身。老爷子,今天来个一醉方休,请。
康秀才心里有数了。他用筷子搛了一片白莲藕,细细地在嘴里嚼着,说:酒,喝得正好,只是不知大人有何见教?
刘知县说:喝酒,主要是喝酒。今天把老爷子请来,一呢,是请老爷子品酒赏雪,这二呢,本县,确有些民情方面的事体,要向老爷子讨教。 康秀才暗暗吸了口气,说:请讲。
刘知县说:我听说,您老德高望重,名声大得很哪!我的前任,原本聘您老为县学,您老辞了;后来府学又请,您老仍坚辞不就。这是为何呢?
康秀才说:不敢。那是大人们高抬老朽了。老朽不才,虽说一门出过两个进士,那也是皇恩浩荡。况且,我已衰朽,是怕误人子弟呀。
刘知县“噢”了一声,说:您老过谦了。别说是县学,就是太学,那也是当之无愧的。接着,他突然低声说:近日,内务府有人下来私访的事,老爷子,可曾听说?
康秀才说:噢?噢。——内务府?
刘知县小声说:内务府。
接下来,刘知县压低声音说:查的可是大案子。说是前明王府的什么贵重物什儿流失出来了。您老恐有耳闻吧?
康秀才一惊,吸了口气说:民间亦有风言风语……真有这等事?
刘知县说:不瞒老爷子,上边已派人下来了,正在密查。河洛镇的码头上,船来船往。难道说,老爷子一点儿消息都没有么?
康秀才说:老朽两耳不闻窗外事呀。这等事情,就是有,也到不了咱这种小地方吧?
刘知县说:不然。两河交汇之地,河上八方风云,风吹过来,落下一两片叶子,也不一定啊。您说呢?
康秀才说:那倒也是。既是前明王府里的物什儿,一般的人,也不容易见哪。
刘知县又问:仓署那边,老爷子可曾听说些什么?
康秀才道:我只是闲时跟他们下下棋。倒也没听说过什么。
这时,刘知县很知心地说:老爷子,像我这种七品小官,头皮薄呀。老爷子若是有什么消息,一定要知会下官一声。下官这边,先谢过了。
康秀才的酒这会儿全醒了。他故带醉态地说:知县大人放心,如有消息,一定告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都不容易呀。
刘知县见没问出什么端倪,有些失望,就说:吃酒,吃酒。——加炭。
二
这天,日夕时,康秀才坐着轿回来了。
一进家门,他立刻把周亭兰叫到了他的书房。然后问:兰儿,近些日子,你在镇上可曾听到什么风声?
周亭兰见爷爷神色凝重,就说:没听说什么呀?哦,码头上又贴了一张告示。
康秀才说:告示?写的什么?
周亭兰说:是通缉犯人的。新贴的这一张,说是逃出来的前明余党,还有画像呢。那头像看上去很年轻,文秀的模样,倒也不像是坏人。说是凡举报者,可奖官银百两。
康秀才“噢”了一声,说:可有名有姓?
周亭兰说:没有。上边只说了身高、年龄、长相……
康秀才长叹一声,说:唉,我有些担心哪。
周亭兰诧异地说:爷爷,您担心什么?
康秀才迟疑了片刻,说:有些话,出了门是不能说的。前些日子,念念央我出面,买了些木料,说是给悔文造船用的。当时,我问她银钱来自何处,她说是把祖上留给她的饰物当了。唉,当时我也没多想,就觉得她来康家这么久了,也是一片心意,就应下了。
周亭兰问:那木料呢?
康老爷子说:在叶岭上呢。
周亭兰迟疑了片刻,说:姑娘是好姑娘。只是这来路不明的钱……爷爷,您看呢?
康秀才摇摇头,长叹一声,说:应了,到底还是应了。
周亭兰问:什么应了?
两人刚说到这里,只见康悔文兴冲冲地走进来,他也是刚刚下船,赶着给老爷子报兰水城的喜讯。一进门,见两人神色严峻,忙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康秀才默默地说:把门关上。
关上门,康秀才很久沒有开口说话。末了,他先讲了念念托他买木料造船的事,而后沉着脸说:今天,知县大人请我吃饭,说是接朝廷密牒,在开封、洛阳两地,发现了从前明王府流出的两件皇家饰物。一为盘龙玉镯,一为九凤金钗,内务府的人正在密查。
周亭兰一脸惊诧,说:爷爷?
康悔文也吃惊不小,不会吧?哪会这么巧?
在康悔文的心里,只觉得念念不同于常人家的姑娘。念念语贵。她的话就像是药一样,当用时才用。她的衣裳虽不时兴,但穿在身上就显得与众不同。哪怕是一方小手帕,只要是她用着,那帕子就灵泛泛的。还有那双眼睛,她的眼睛里像是存了太多的水,很多的话语都藏在潭水般的眼睛里,偶尔泛一两个涟漪,你只能去猜。
很久了,康悔文还发现,念念身上总是飘着郁郁淡淡的暗香。没见她施粉,也从不戴什么饰物,但那脖颈处仿佛天然有一道环痕。那一头秀发只要在水里漂那么一下,甩出来的水滴都是带香气的。那香气似有若无,叫人怎么也想不出,那是什么熏染出来的。
念念她……
康秀才长叹一声,接着便老泪纵横。他说:咱们康家是吃过大亏的。一门两进士……苍天哪!
康悔文愣了片刻,猛然醒了似的,扑咚往地上一跪,求道:太爷爷,不能把念念交出去。念念她,她有什么罪呀?
康秀才在房里来回踱着步,迟疑着说:知县大人特意请我吃饭,难道说,他是听到了什么风声?是故意试探我?不像呀。可这件事,如果传出去半个字,就是灭门之灾。你们,可要想好了。
周亭兰想了想,说:爷爷,康家不能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况且,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要不,送她走?
康悔文说:娘,她一个姑娘家,你让她到哪里去呀?
康秀才说:不可。万万不可。这时候让她走,等于不打自招。
周亭兰说:那,让她赶快嫁人。这,总不会有人说什么吧?
到了此时,康悔文把藏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了。他跪在地上求道:娘,我们俩从小就在一起……
康秀才斟酌再三,终于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悔文,你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不要再提了。如果上天要灭康家,那就让它灭吧。如果上天不灭康家,那就是你们的福分。另外,造船的事,我看暂且先放一放吧。 周亭兰仍有些担心,说:爷爷,康家已经受不起了……
康秀才说:兰儿,这件事,是有些凶险。不过,“信义”二字还是要讲的。悔文哪,你去把念念叫来,我跟她说说话。
当念念进了康秀才书房的时候,康秀才两眼是闭着的。过了很长时间,他的眼睛才慢慢睁开。他默默地打量着念念,说:孩子,你心里有苦意呀。
念念却说:太爷爷,我已经不苦了。
康秀才说:为何?
念念说:我心中有了可以念诵的人了。
康秀才说:你喜欢悔文?
念念说:我的命是他救下的,我会一生一世对他好。
康秀才点了点头,说:那么,伯夷叔齐的故事,你听说过么?
念念说:听说过。
康秀才说:虎符的故事,你听说过么?
念念说:听说过。
康秀才又说:那,范蠡全身而退的故事呢,你知道么?
念念说:知道。
康秀才又闭上眼睛,停了片刻,说:那就好。江河横流,日月更替,这也是常有的事。人生如戏,上一场与下一场是不同的。轰轰烈烈也罢,平平淡淡也罢,凡演过去的,就不再是你的角色了。
念念说:我知道。
康秀才说:念念啊,祸从口出。若是你做了悔文的媳婦,那过去的事,就要忘得干干净净。不可说,不能说,也不必说。
念念说:太爷爷,我记下了。
康秀才又提醒说:还有一条,你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从今往后,再也不要独自出门了。
念念点点头,说:我懂了。太爷爷,放心吧。
这时,康秀才倒有些不落忍了。他叹口气说:孩子,你要是忍不住,你要是心里有苦水,就在这里倒一倒。仅此一次,出了这个门,就得烂在肚里了。
念念眼里顿时涌上了晶莹的泪珠。
外面没有人知道康秀才和念念说了些什么。康家的后人也一直守口如瓶。人们只知道,只有康秀才一人看了那个首饰匣子,匣子是宫里的式样,有龙有凤。后来,这个匣子就下落不明了。
三
康家上上下下正忙着办喜事时,一个人悄悄来到了河洛镇上。这人是兰水城的崔红。
崔红是从兰水坐船来的。路上,她特意换了男装,把自己装扮成年轻公子的模样。她先是在开封的汴河渡口下了船,顺便逛了开封的街市,买了些当地的特产,而后搭船西行,来到河洛镇上。
喜欢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自见到康悔文后,崔红心里就再也放不下这个人了。一天,当沂河码头的锣声又响起时,她坐立不安,一时心慌意乱。她立马收拾行装,决意去往河洛镇。她对自己说:只是去看看那个人,哪怕只是见上一面,她也就死心了。
然而,她万万想不到的是,她刚进开封城,就被内务府的密探盯上了。这密探盯上她是有缘由的:一是她出手阔绰,二是她长相清秀,且跟告示上通缉的嫌犯年龄相仿。就此,密探一路跟她到了巩义县城。一到县城,这姓宋的密探即刻去了县衙,拿出身上的腰牌晃了一晃,吓得知县大人马上吩咐县衙的捕快,一切听从宋爷的差遣。
这一切,崔红浑然不知。她在河洛镇的码头下了船,一路打问来到康家客店。她并没有急着打听康悔文,而是在店里先开了间客房住下。待她洗漱一番,刚刚恢复了女儿模样,就有人敲门。
这时,崔红已来不及改换男装了。她一开门,只见门口站着四个带刀的捕快。她赶忙退后一步,说:你们,这是干吗?
站在门口的四个捕快一声不吭,就那么虎视眈眈地站着。只听外边昂扬地响起了一声咳嗽,而后,一个身穿锦袍,外罩青缎马褂的男子背着手走了进来。他就是内务府的密探宋海平。虽说他仅是臬司衙门的小吏,但他的密折可以直达天听。这人站在崔红面前,嘿嘿一笑,慢声说:原来是位小姐。莫非我走错门了?失礼,失礼。
崔红瞪了他一眼,正欲关门。这时,宋海平一眼就看见了床上刚换下的男装,说:慢。原是女扮男装的小姐?你到河洛干什么来了?
崔红说:我是做布匹生意的。怎么,不能来呀?
姓宋的笑了笑,说:一个女子,跑出来做布匹生意?我还是头一次见。嘿嘿……带走。
捕快们立时拥上来,崔红大声说:敢!凭什么抓我?
姓宋的说:拿出来,让她看看。
一个捕快手一扬,那张带画像的告示,就展在崔红的面前。画像上的人也身着男装,但清秀之态犹在。粗一看,跟崔红的神态确有几分相似。
崔红说:我是从兰水来的。你们一定是弄错了。
姓宋的说:错了?你分明是前明余党,朝廷缉拿的重犯。别的且不说,女扮男装,定有图谋。有话到衙门里说去吧。
当众捕快押着崔红下楼时,崔红急了,大喊:你们弄错了!我是来找康公子康悔文的。各位乡邻替我告知一声:我是山东临沂人,我叫崔红,我是来找康悔文的。各位务必,让他来保我!
风闻官府抓人,康家店大门外,一下子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们都听到了这女子的喊声,一时议论纷纷。一个伙计慌忙跑到后院找大奶奶去了。
当周亭兰追出来时,人已经被带走了。
四
傍晚时分,康悔文刚从县城回来。
甫一进院,他就觉得气氛不对,伙计们三三两两在嘀咕些什么。一个伙计迎上前来说:少东家,赶紧吧,老爷子、大奶奶都等着你呢。
康悔文问:怎么了?
那伙计小声说:出事了。
康悔文不再问,疾步进了上房。谁知,刚一进门,就听见一声断喝:跪下。
康悔文抬头一看,太爷爷和母亲都在,且一脸的肃然。他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只好跪下了。
康秀才沉着脸说:康氏家训,你还记得么?
康悔文说:记得。
康秀才说:你马上就要大婚了,你知道么?
康悔文说:知道啊。我不是去…… 康秀才“哼”了一声说:知道?那你说说,你在山东造了什么孽?
这时候,周亭兰忍不住问:一个叫崔红的女子,你认识么?
康悔文忙说:认识啊。她还帮咱不少忙哪。怎么了?
周亭兰一脸愁容,说:如今这女子已经追过来了,说是找你的。
康悔文忽的一下站起身来,惊喜道:崔红来了,她在哪儿?
康秀才喝道:跪下。
康悔文忙跪下,把在临沂的事情一一相告,见两人谁也不吭声了,便又问:到底怎么了?
周亭兰说:悔文,不是娘埋怨你。这边正办喜事呢,那女子追来找你,还女扮男装,住进店里。如今,她被县衙的捕快抓去了。你说是保她呢,还是不保?
康悔文马上说:保。当然要保。娘,崔红不管是为啥来的,可她来了,是冲着咱来的。咱要不保她,以后咱还怎么在山东做生意呢?况且,人家还救过我。
周亭兰说:这也是个急人。抓她的时候,她大喊:我是来找康公子的!一街两行的人都知道了,闹得沸沸扬扬。
这时候,康秀才说:依我看,这女子,保是要保,但不可鲁莽。事情既然传扬出去了,虽说有碍名誉,也正可顺水推舟,解了咱念念的嫌疑。
周亭兰看了康秀才一眼,说:爷爷的意思是……
康秀才想了想说:既然这崔红不是画像上的人,这就好办了。保,立马出面去保。而且要联合众相与具保,一定要把人保出来。
康悔文马上说:好,我明天一早就去县城。
周亭兰仍有些担心,说:爷爷,不会引火烧身吧?
康秀才说:古人云“乱生于远,疑生于惑”,既来之,则安之。阴差阳错,山东女子追到这里来了,这是人人皆知的事。不瞒,比瞒着好。这是最好的解法。
周亭兰说:悔文,你去找马师傅商量一下,他毕竟做过捕快头,人熟一些。
康悔文正待轉身要走,康秀才又发话了:慢着。
康悔文扭过脸,只听康秀才说:悔文,你想过没有,若是这崔红姑娘保出来了,又当如何?
康悔文没明白太爷爷的意思。他说:既来了,就住上几天,好好玩玩。
周亭兰说:那,她要不走呢?
康悔文愣愣地,随口说:不走?不会吧……
康秀才看了他一眼,说:是呀,她执意要留下呢?这女子,一旦生了痴心,是劝不住的。
康悔文说:这……您老说该当如何?
康秀才说:为人处世,讲的是大情大义。对人家崔姑娘,自然要以礼相待。可我要你记住一条:永不纳妾。不纳妾,家中就不会生嫌隙,不会有二心。切记。
五
当康悔文见到崔红时,心里竟有些酸酸的。
康悔文是通过师傅马从龙,托了县狱的牢头,才见到崔红的。县狱的监房,设在县衙签押房旁边隔出的一个小院里,四周俱是高墙。进了监房大门后,还要过两道木栅栏,拐进窄窄的甬道后面,才是女监。
康悔文提着一个食盒,食盒里装着母亲特意做的霜糖豆腐和一些点心。进监房之前,那牢头着意提醒说:康公子,虽说是马爷的面子,但这案子是上头内务府抓的,你千万不要出什么纰漏,小的担待不起。康悔文说:你放心,不会让你吃挂落。
进了牢房,康悔文见地上有杂乱的铺草,崔红就在那堆铺草上坐着。
康悔文说:崔红,让你受苦了。
崔红见到康悔文,泪花在眼眶里转。但她还是笑着说:到底见到你了。我也就是想见你一面。没想到,牢里相见了。
康悔文说:你放心。家母正在请镇上的商家联名具保,你很快就会出来的。
崔红说:给老人家添麻烦了。
康悔文说:吃点儿东西吧,这是家母特意做的。
打开食盒,把菜肴摆上,康悔文问:你来这里,你哥知道么?
崔红摇了摇头。
一时,康悔文不知说什么好。又问:临沂那边生意如何?
崔红说:生意还好。接着,她突然问道:康公子,你不希望我来,是吧?听说,你就要大婚了?
康悔文怔了一下,说:是。
崔红眼圈一红,说:这一趟,我还是……来对了。我给哥哥道喜了。
康悔文忙说:崔红,你要是不嫌弃,从今往后,咱就兄妹相称,我认下你这个妹妹。
崔红轻声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来么?一个姑娘,女扮男装,走八百里水路,也就是为了看一看……哥哥。
康悔文说:我知道。妹妹的心意,我愧受了。
崔红说:你不知道。我在兰水,坐着坐着,先是心思飞来了,挡都挡不住。再就是我,人,也来了。你觉得我贱么?
康悔文忙说:不不不……
崔红说:我的确是投奔你来的。我说过,我只有一个哥哥,不走正路的哥哥,我不会再认哥哥了。可你放心,我不会赖在这儿的。
说到这里,崔红已泪流满面。
康悔文不知说什么才好,竟有些语无伦次:崔红,妹子……还是先出来再说吧。你于康家有恩,康家不会忘记的。
崔红说:有恩,无缘?
康悔文说:有缘。在兰水,我遇上的第一个人就是你,要不是你……
崔红说:那就是无分。若是我不要名分,你愿么?
康悔文半天无语。他虽有些心动,但太爷爷的话,一直响在他耳边。稍停片刻,他说:那霜糖豆腐,你还是尝尝吧。凉了,就不好吃了……
六
家里,康秀才也坐不住了。
一件牵涉内务府的事,总让他心里不安。虽说这位来自山东的姑娘与所谓的“前明余孽”毫无干系,但若是往下深究,万一那姓宋的盯上了康家,那可如何是好呢?
再说,人家是奔着悔文来的,又不能不救。若是不救,何以为人?只怕更会让人起了疑心。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尽快把人保出来,礼送回程,确保康家的安宁。
于是,康秀才与仓爷商量了一番,由仓爷带上他亲自执笔、众相与画了押的具保文书,让店里的伙计套车,直奔县衙。 到了县衙,经人通报,见到了刘知县。刘知县自然知道,这位人称“仓爷”的颜先生,曾一状告倒了十二名户部的官员,于是说:颜先生不是外人,不瞒你说,内务府的人下来了,神龙不见首尾,惹不起呀。
仓爷说:知县大人有所不知,此人不是从京城来的。他不过是河南都察司的一个小角色,狐假虎威罢了。
刘知县疑惑地说:是么?此人,这位宋爷,可是带着腰牌的。
仓爷说:带着腰牌不假。他毕竟是臬司的人,与内务府是有关联的。
刘知县仍不放心,问:这消息,从何得知?
仓爷说:实话相禀,是新任的仓署杨侍郎……
刘知县说:噢,明白了。下官明白了。这杨大人可还说些什么?
仓爷说:他只是说,这河洛镇虽说是水旱码头,可京城里的事,断然不会查到这种小地方来的。
刘知县站起身来,走了几步,突然说:这么说,此案有诈?不会吧,我这里确有内务府的公文哪。
仓爷说:诈,倒不一定。公文是真,但借机办一些事,倒也有可能。
刘知县说:这么说,他是打秋风来了?
仓爷说:难说。
刘知县说:要是为财而来,那也好办。就怕,他另有所图啊。
这时,仓爷才掏出了那张具保的文书,说:知县大人,这姓宋的一来,可是闹得鸡犬不宁啊。
刘知县接过保书一看,说:这又是怎么回事?
仓爷说:一个从山东来的贩布女子,刚刚在镇上住下,就被这位宋爷抓了,说怀疑她是前明余党。这不,镇上的商家联名具保,托我呈送知县大人,请大人明察。
刘知县手里捧着保书,说:一个女子,山东来的,会是前明余党?
仓爷说:是呀,一个经营布匹的小女子,人家是来做生意的。
刘知县说:人呢?
仓爷说:人,在你的大牢里押着呢。
刘知县迟疑片刻,说:那,那万一要是呢?
仓爷说:一山东女子,有名有姓,有家有址,绝对不可能是前明余孽。你想想,她才多大?
刘知县说:我是说,万一呢?
仓爷说:大人,众商家联名具保。有这么多人头,还不够砍么?她要是真有什么,你想想,这么多人都不要命了?
刘知县连声说:那是,那是。
这时候,仓爷从袖里掏出了一张银票放在桌上,说:至于其他,众商家凑了五百两银子,也好让知县大人有个交代。
刘知县有些不好意思,说:这个嘛,这个……
仓爷说:知县大人,这银子是走路的,你不要有什么顾忌。人,先放出来,要是有什么事,保人都在,你尽管放心。
然而,当刘知县陪着仓爷到牢里提人的时候,人刚出牢房的门,却又被那姓宋的拦住了。
这位宋爷不知得了谁的信儿,匆匆赶来,在县牢的门口,拦住众人,说:慢着。
刘知县一见这位宋爷,腿竟然吓得有些哆嗦。
这位宋爷厉声说:刘知县,你竟敢私放朝廷的重犯?
刘知县缓缓神才说:宋大人,按大清律,商家联名具保,是可以先放人回去的。况且,也没有证据嘛。
宋海平笑了笑,说:说得好。你给我讲大清律,很好。我现在告诉你,我有证据。
说着,宋海平伸出来手,只见他手握一串佛珠,说:我在开封府当铺让人验过,这就是前明王府里的物品。
刘知县站在那里,一时傻了一样。
这时,仓爷说:这证据,能让我看看么?
宋海平斜了他一眼:你是何人?
刘知县赶忙介绍说:此人是颜先生。就是一状告倒十二位户部官员的仓爷。
宋海平根本就没把仓爷放在眼里,他不屑地看了仓爷一眼,说:不就是一讼棍么?这证物不是谁都可以看的。
接着,宋爷喝令衙役道:带回去。
第十章
一
当“一品红”再次回到河洛镇时,一个镇子的人都沸腾了。
谁都知道,如今的“一品红”,已是声震晋、冀、鲁、豫、陕、甘六省的当红名角了。是口口相传的“豫剧皇后”。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年间她与周家的渊源。
“一品红”早年学戏,遭了很多的磨难。那时候她年龄尚小,挨骂挨打是家常便饭,更难的是,学戏必须过三关。
第一關是“背功”。那时候学戏的大多是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被送到戏班去了,没有人识字,唱词全靠师傅口口相传,死记硬背。班主为了让这些孩子记住唱词,想出了刁钻的办法,往她们睡铺的席下泼水。夜里躺下,铺席湿漉漉的,搞得人浑身发紧发痒,根本睡不着。睡不着能干啥?一边抓挠一边背词。所以,那年月,大凡学戏的,十人九疥。
第二道关是“憋功”。那时候唱戏大多是在野地搭建的土台子上,一唱就是一两个时辰。如果你在那高台上正唱着,突然想尿了怎么办?所以,你一定要夹得住这泡尿。班主用的也是土法子,就是让你练“憋功”。早上五更天起来,喝一肚子凉水,不准尿,对着河滩练发声。凡夹不住尿了的,一棍子打翻在地,半天爬不起来。
第三道关是“吊功”。夜里睡觉时,把两条腿轮番绑着吊在梁上,练腿上的功夫。
这三道关都熬过去,就有上台的指望了。
起初,“一品红”没有艺名。她只是个不知道父亲是谁的苦孩子,人们都叫她“小黄毛”。她母亲死后,被人卖到了戏班里。她六岁进班,十二岁熬煎出一头一身的疥疮。班主认定这孩子完了。一个女孩儿家,湿毒已侵入血液,疥疮爬到脸上,一张脸都毁了,谁看了谁恶心,还能登台唱戏么?
一个雨天,她发着高烧,奄奄一息,被班主扔在了河洛镇的码头上。
也是小黄毛命不该绝。她是周亭兰去赶集买鱼时,在码头碰上的。那时周亭兰也才十二三岁,看她蜷曲在码头的一个角落里,裹一条脏兮兮的破单子,抖得像只流浪狗。那唯一露在外边的小手半伸着,实在是太可怜了。周亭兰心一软,雇了辆鸿车,把她推回家了。 可是,当脚夫把她背进周家院子,揭开裹在她身上的那条破单子时,一家人都愣了。这哪儿是人?分明是个死丑死丑的无常鬼呀。她脸上、头上、身上全是疥疮结的脓痂,一层一层的痂,太吓人了。当时,周亭兰就吓得“哇”的一声哭了。
周亭兰一哭,家里人也不好再埋怨她了,一个个脸上都不好看,怎么办呢?眼看人都这样了,总不能让她死在家里呀。于是就商量着,拉张席裹上,悄悄地把她扔出去算了。
可周亭兰却一直哭,哇哇大哭。是她的哭声把“老毒药”周广田引出来的。周广田从堂屋里走出来,用力咳嗽一声,说:日死,咋了?
家里人都埋怨说,亭兰这孩子不晓事,背回来一个小鬼儿。这闺女长一身癞疮,怕是湿毒攻心,眼看不行了。咋办呢?
周广田走上前来。他倒是不怕鬼。弯下身子看了看后,他伸出手,翻开小黄毛的眼皮。这时,小黄毛眼里嘟噜流下了两行泪。周广田迟疑了一下,嘴里嘟哝说:兴许,还有个救?
在周家,周广田是个很武断的人,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先是命人把小黄毛半秃的头发给剃光了,扒光了身子,用白布裹上,而后吩咐人点火烧锅,就用那熬霜糖的大锅烧了一大锅水,倒进一口大缸里,兑上自家做的柿子醋,待水温下得去手时,竟然用那熬霜糖的法子,把小黄毛放进缸里,用笼盖罩着,蒸得她通身大汗。蒸一遍脱一层痂,而后抹上拌了蜂蜜的霜糖、细辛,干了再蒸,蒸得小黄毛哇哇直叫。就这么用了一两月时间,居然把小黄毛给治好了,倒是个周周正正的小姑娘。
小黄毛走的那天,一气儿给周广田磕了九个头,磕得地咚咚直响。她张嘴叫了一声:干爹。在戏班里,叫人“干爹”已成习惯。她含着泪说:干爹,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了您。
周广田笑了,说:看看,偏方治大病啊。
小黄毛一叫“干爹”,周亭兰的嘴噘起来了。她说,我咋这么倒霉,凭白捡回个“小姑姑”。说得一家人都笑了。
小黄毛立时哭得像个泪人,她抱着周亭兰就叫姐姐。她说:姐姐呀,我的好姐姐,我这一生一世,就你这一个姐姐。从今往后,不管千里万里,只要姐姐招呼一声,我立马回来,当牛做马,服侍干爹和姐姐。
数年前,小黄毛还回来过一次,那时她已有了“一品红”的艺名。但她是万不得已才回来的。那是个灾年,戏班的日子不好过,路上又被土匪劫了。她就那么带着一个拉弦子的老头儿,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周家还是一样待她。周广田好听戏,她就在周家唱了半个月的戏。从此,周广田就喜欢上“一品红”的戏了。
“一品红”这次回来,可就大不一样了。她已是响当当的名角,名震晋、冀、鲁、豫、陕、甘六省。中原乡村流传的顺口溜说:“当了牲口卖了套,也要听‘一品红’的《上花轿》。”如今,就算在开封府,能看上“一品红”的戏,也是一桩值得炫耀的事情。
“一品红”是带着整个戏班子回来的。身后一拉溜十二挂大车,几十号演员,浩浩荡荡的,一下子轰动了全镇。她这次回来,是专门给康悔文的新婚贺喜来了。戏班进镇当日,就放出话来,“一品红”要在这里连演三天,而且分文不取。一个镇的人奔走相告,天!这是多大的面子呀!
“一品红”能回来,周亭兰当然高兴。其实,她不过是让人给“一品红”捎了个口信儿,说孩子要结婚了,她这个“帮边小姨”若是有空,回来喝杯喜酒吧。就这么一个口信儿,“一品红”说回来就回来了。
“一品红”回来,先去拜望了“老毒药”周广田。她带着四色礼物,一见面就说:干爹呀,您那会儿差点儿没把我蒸死。周广田一听这话,笑得合不拢嘴。
待见到周亭兰时,“一品红”扑上去抱住她:姐姐呀,妹子想死你了。周亭兰说:小黄毛,你咋说回来就回来了?“一品红”说:姐姐呀,你的话就是圣旨,我敢不回来么?周亭兰说:那可不敢。如今你是大名角,该多忙啊。“一品红”说:姐姐呀,只要你说句话,无论千里万里,小黄毛一准儿回来。周亭兰心里一热,却正话反说:小黄毛,你真是的。这么多年了,也不回来看看姐姐。还说想我,假话。“一品红”也跟着正话反说:姐姐,其实呀,我一点儿也不想你,我是想咱家的柿饼了。你忘了,当年,你只让我吃一个,说怕伤了我的胃,我都快恨死你了。周亭兰说:你个馋嘴猫,就记着那一口。
两人正说笑着,康悔文进来了。没等康悔文上前行礼,“一品红”就扑上来了:这就是咱儿子呀?都这么大了,多齐整!快,让姨亲一口。
这一下讓康悔文闹了个大红脸。“一品红”指着他说:看看,还红脸哪,我可是当娘的,姨娘姨娘,我也是娘,咋就不能亲?
而后,她手一招,有人抬进来一大一小两个箱子,小箱里是银子,大箱里是绸缎。
周亭兰说:小黄毛,回来就是了,你这是干啥?
“一品红”说:我这小姨能是白当的么?
康悔文说:谢谢小姨。
这时,“一品红”像是看出了点儿什么,说:这孩子是咋啦?大喜的日子,一脸愁容。是谁让咱受委屈了?给姨说说。
周亭兰把山东女子崔红被押的事说了之后,“一品红”说:想不到,我这儿还挺有女人缘呀。既然人家是冲咱来的,咱说啥也得把人给救出来。不就是县衙么?一个狗官,敢这么欺负人?
周亭兰说:不光是县衙,这事牵涉上边了。说是一姓宋的,借内务府的势,硬说是……
“一品红”说:姓啥?姓宋?是不是从开封那边过来的?
康悔文说:就是他。说是臬司衙门的宋海平。
“一品红”撇了撇嘴,说:原来是他呀!这人我认识,交给我吧。这人贱不兮兮,没一点出息。有一回,跑到戏台边抠我的脚心……让我会会他。
二
“一品红”在开封演出的时候,宋海平就是她的戏迷。
那时候,“一品红”觉得他两眼贱嗖嗖的,不怎么理他。开封府的官员每每请“一品红”唱堂会,都是用轿子把她抬进府邸。宋海平官职低些,自然轮不到他往前凑。不过,他巴结奉迎的嘴脸,“一品红”是看在眼里的。这次,听说是他办的案子,她就觉得是可以说得上话的。 这天,当一顶小轿把“一品红”抬到县衙门前时,宋海平正在县衙后堂训斥刘知县呢。宋海平把那一串佛珠啪地往茶几上一拍,说:刘知县,你有几个脑袋呀,敢私放朝廷要犯?你知道连坐法么!
刘知县很委屈地说:有河洛镇几十位商家铺保,下官实在是……
宋海平又要发火,只见一个衙役匆匆走来禀报说:老爷,有人要拜见宋大人。
没等衙役把话说完,宋海平便尖着嗓子厉声说:不见!本官任何人不见。刘知县,你给我查一下,看是谁把消息给透出去的。——你,滚出去。
可一语未了,便有一阵细碎的脚步声飘进来了。“一品红”立在后堂花厅的廊前,兰花指做捻花状,细声说:哟,这么大的口气?不见就不见吧,还让人滚出去。你滚一个我看看。
这宋爷抬头一看,立时身子酥了半边。他两眼放光,喜出望外地说:哟哟哟,姑奶奶,我的姑奶奶呀,哪阵风把你刮来了?
“一品红”说:怎么,你是官,我是民,你来得,我就来不得了?
宋海平却醋醋地说:名角儿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我等小芝麻粒儿,哪会入得了红姐的法眼?
“一品红”说:呸,还小芝麻粒儿,迷眼的那是沙子。你是想让我得红眼病吧?说着,竟笑了。
宋海平觍着脸说:沙子也行啊,只要在你眼里。
刘知县实在是听不下去了,转过脸,很郑重地咳嗽一声。
宋海平这才介绍说:刘知县,这位你还不认识吧?她是红遍天下的名角“一品红”。实话告诉你,在开封城,红姐进巡抚衙门,都是八抬大轿抬进去的。
刘知县听了,仍是眼也不抬地说:下官眼拙,下官眼拙。一边作揖,一边往后退着。
宋海平说:也好。你先忙去吧。回头再说。而后喊道:看茶。
刘知县扭头便走。他气冲冲地步入后院,一边走一边嘴里嘟囔道:什么东西?堂堂县衙,成你家后院了。一个戏子,一个阉货。啊——呸!
待“一品红”坐下后,宋海平说:姐姐,你那段《西厢记》,我是百看不厌哪!“夜坐时停了针绣,我与哥哥闲讲究。月儿才上柳梢头,早已人约黄昏后……”端的是醉人哪!
“一品红”说:哟,是么?
宋海平说:别的角儿,都是在演戏。红姐你,浑身都是戏。
“一品红”望着他,竟有些吃惊:你还真懂啊?
宋海平说:红姐的戏,我每出必看。尤其是《李天保吊孝》那一出,真是好,真好!姐姐那楼梯步,“噔噔噔、噔儿——”,醉人哪。姐姐那个水袖儿,那回眸一望,天仙一般。姐姐的泪,没有一滴是假的,那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还有那段《声声慢》,撕锦裂帛,绕梁三日。他说着,禁不住哼唱起来。
“一品红”听了,心说,这个人,这个人哪。片刻,她说:宋爷,赶明儿,你得好好给我说说戏。
宋海平说:哪里,哪里。只要红姐肯赏脸,我自当登门求教。
这时,“一品红”说:你知道我为何来县衙找你么?
宋海平慢声说:我正要请教。在开封时,我多次下帖请红姐,姐姐都不肯赏脸哪。
“一品红”突然正色说:宋爷,宋大人,我这次来,是投案自首的。
宋海平一怔:这,这话从何说起?
“一品红”说:我身上藏着赃物呢。你快把我抓起来吧!说着,她从手上取下一串念珠,啪的一下放在茶桌上:看看吧,兴许是前明王府里的物什。
宋海平说:姐姐,你这是……
“一品红”说:不是凡有念珠的,都要抓起来么?我自己投案来了,抓吧。
一听这话,宋海平即刻明白了,说:姐姐可是带有藩台大人的口信儿?
“一品红”说:你可别这样说。我虽然在藩台大人家里唱过堂会,也还不至于像你一样,狐假虎威。
宋海平笑了笑:这么说,红姐是替人说情来了?
“一品红”说:不错。我一干妹妹,山东人,来这里串亲戚,被你抓起来了。有这事吧?
宋海平说:姐姐呀,要是这件事,你可就让我为难了。我是奉内务府的密牒拿人,她可是私通前明王室的要犯。
“一品红”说:你别吓我。什么要犯?证据呢?不就是一串念珠么,怎么就成了前明王府里的物什了?实话跟你说,那串念珠是我送她的。所以,你把我也抓起来吧。
宋海平说:她女扮男裝,形迹可疑。
“一品红”说:那,那是怕遇上坏人。我也扮过书生,难道我也可疑么?
宋海平说:姐姐要是这么说……
“一品红”说:怎么说呀?人,你是放不放呀?你要是放人,我欠你一个人情;你要是不放呢,就把我也关进去。那,我可要跟你打官司了。
宋海平说:看来,姐姐是真要保她?
“一品红”说:那当然。崔红是我干妹妹,有家有址有名有姓,我当然要保了。
宋海平突然说:姐姐拿什么保?
“一品红”说:我说过了,欠你一个人情,还不够么?
宋海平说:既然姐姐作保,人我可以放。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
“一品红”说:你说。
宋海平俯身过去,在“一品红”耳边低声道,就想捏捏那双走楼梯步的“金莲”。
“一品红”眼都不眨,心说,贱。这人还是贱。可她笑了笑,却说:走了一天,我腿脚正乏呢,劳你给捏捏吧。
三
“一品红”出面,虽说又费了些周折,崔红到底是被放出来了。
康悔文把崔红接回康家店时,康家老爷子带着周亭兰一众人等迎在院门前。见了这位从山东来的姑娘,康秀才竟然深施一礼,说:姑娘,康家让你无故受屈,这是康家的不是,我等在这里给你赔礼了。
崔红赶忙还礼,说:这是哪里话?老爷爷,是我给悔文哥、给康家添了麻烦了。
康老爷子意味深长地说:姑娘,你是康家的恩人,礼当如此。接着,他吩咐说:亭兰,你好好陪陪崔姑娘。 周亭兰赶忙把崔红让到她的房中,说:崔小姐,这些天让你吃苦了。水已经烧好了,你先洗洗。
崔红看康家人这么热情,老老少少出门相迎,反倒有些不安。当她换洗毕,外间的一桌菜已经摆好。
康家老爷子亲自作陪,连声说:请,请。崔小姐,听说,你不但救过悔文,康家在兰水的布匹生意,也得力于小姐打理。老朽不才,敬小姐一杯。
崔红忙站起应道:老爷爷在上,万不敢当。
这边,周亭兰亲自布菜,说:崔小姐,生意上有些急事,悔文出去了。你尝尝这个……
菜,十分丰盛,主家又如此多礼。在这客客气气的热情中,崔红感到了,康家人是有意让她和悔文远离的。这顿饭,她吃得寡淡无味。她有问必答,有一口没一口地吃着,筷子却掉地上了。周亭兰说:不妨事,不妨事。让伙计再取一双来。可是,崔红却一口也吃不下去了。
当晚,崔红一夜未眠。年关到了,她听到康家上下一片忙碌,都在张罗着办喜事。她一个姑娘家,贸然闯来,算什么呢?想到此,不由得有泪流在枕边。就这么思来想去,到了四更天,她悄悄起了床,简单收拾了一下,推门走了出去。
天还未亮,四周灰蒙蒙的。崔红走出后院大门时,却见康老爷子拄着拐杖立在寒风中。
老人咳嗽一声说:姑娘,你要走么?
崔红一怔,说:老爷爷,请您转告悔文哥,我,走了。
康秀才默默地望着她,说:也好。你不想再见见悔文么?
崔红迟疑了一下,强忍着泪水,说:不见了。
康秀才說:孩子,你帮了康家,康家不是无情无义的人。你记住,无论以后遇到啥难处,你都可以凭我这个口信儿,得到康家的帮助。
崔红苦笑一下,说:谢谢老爷爷。我想要的,只怕您给不了我。
老人长叹一声道:哦,姑娘想要的,我真给不了你。车,已给你备好了。一路小心。
上路后,崔红一路都在哭。当驴车经过黄河边那条鸿沟时,她突然说:大哥,你停一停。
驴车停下来了。崔红从车上下来,远远望去,她问:这就是传说的鸿沟吗?
赶车人说:是。姑娘。
望着那千年的沟壑,只见眼前黄沙漫漫,荒草萋萋,干裂的河床伸向远方,横无际涯。崔红想,古往今来,世道人心,果真不知有多少不能逾越的鸿沟……她渐渐收住了眼泪,说:走吧。
天大亮时,康悔文才得到消息。他骑马赶来,一直追到鸿沟。驴车早已走远,黄河滩边,杳无人迹。
四
阴历腊月二十七的晚上,镇上的人都去看戏了。那是“一品红”的戏,河洛镇万人空巷。
“断指乔”悄悄潜入了康家店,在周亭兰窗前轻轻打了声呼哨。
在中原,“断指乔”的名头越来越响。他如今已不单是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而是有几百号人马的响马首领。
那声呼哨乍一听,像是带哨音的风掠过窗纸,只有周亭兰能区分其间的细微差别。正值悔文的大喜日子,无论是谁,都不能搅了儿子的喜事。
片刻,开了门,周亭兰轻声说:外边冷,进来吧。
“断指乔”手捧一个大盒子,进了屋,他把盒子放在桌上,打开来,是一面用红绸罩着的菱花镜。
他说:人说,今天是你儿子大婚的日子。
周亭兰说:是。
他说:喜事呀。我特来道贺。
周亭兰说:谢了。
他说:有句话,还想问问你。
周亭兰说:你说。
他说:走,还是不走?
周亭兰怔了一下,说:这,我……还没想过。
他说:那你现在想。跟我走,我能给你的都给你。
周亭兰怔怔地站在那里,很久没有说话。她实在不知该怎么说。
她,一个女人,和土匪私下来往。一旦走漏风声,她不仅会颜面扫地,被所有人唾弃,还足以毁了整个家庭。在这个镇上,东有孝义里,西有仁义巷,她的名声,是康家的脸面和招牌。要是没有了脸面和招牌,她将怎么活?康家将怎么活?她知道,这个人不会放过她。可是,她有儿子,儿子是她的命。为了儿子,她甘愿抛下脸面,只身和这个人周旋。这些年来,他是隔着窗户和她说话的唯一男人。虽说此人心狠手辣,可其间并未伤害过她和家人。是啊,多少年了,她用尽心力撑着这个家,她撑得很累,很苦。有过那样的时刻,她想撂下一切一走了之。她不希图十二道贞节牌坊,但她愿意跟着走的,绝不是一个土匪……
这时,只听“断指乔”说:你信不信?我要动粗的话,早把你抢走了。
周亭兰说:我信。
“断指乔”说:女人我不缺,我缺的是一份真情。我等这么多年,只想要一份真情。
周亭兰沉默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她要和这人周旋下去,不为别的,只为她的儿子。
于是,她说:我是一个做母亲的人。
“断指乔”说:这是你的心里话?
周亭兰说:是……心里话。
“断指乔”说:如果这是你的心里话,那我告诉你,从今往后,你的儿子,就是我的仇人。
周亭兰一惊,说:这么说,我也是你的仇人?
“断指乔”说:我说的是你儿子。
周亭兰说:儿是娘的心头肉,能割得开么?
“断指乔”说:那,你就跟我走吧。
周亭兰说:你知道我为啥不愿跟你走么?
“断指乔”说:你是怕名声不好。我告诉你,在这个世上,最不值钱的,就是名声。
周亭兰摇了摇头说:也不全是。
这时候,她像是看见了满坡的柿树……枝头上亮着一枚一枚的红柿。那个眼睛亮亮柔柔的小姑娘,正蹲在柿园里,往一个土墙洞里藏红柿。一个、两个、三个……那是她给心上人留的。可她留住了么?
久久,周亭兰说:黄七,你知道么?
“断指乔”说:当然知道。 周亭兰说:黄七的女人,你知道么?
“断指乔”一怔。
周亭兰说:据说,她的针线活儿很好。可我不想做一个只会给丈夫缝脑袋的女人。
“断指乔”沉默良久,说:明白了。
周亭兰说:你,不明白。我不会跟你走。但,我要你记住,假如有那么一天,你被人……砍了,头落在地上,没有人收尸,我会去,给你缝上。
“断指乔”两眼一闭,久久。他睁开眼,重重地吐了口气,说:谢了,转身便走。
周亭兰说:慢着。我只求你,不要动我的儿子。
“断指乔”说:你让我想想。
周亭兰很决绝地说:你要敢动我儿子一指头,我哪怕是化作厉鬼,也绝不饶你!
“断指乔”说:好吧,我答应你,我不会动他。可我告诉你,你终究,还会是我的女人。
“断指乔”走后,周亭兰一直在院子里站着。东跨院,就是儿子的新房。二更天,有脚步声响。周亭兰扭过身去,问:悔文那边,没事吧?
马从龙说:没事。
周亭兰问:他,带了多少人?
马从龙说:就他一个人。
周亭兰吃惊地说:一个人?
马从龙说:做贼的,胆子都大。东家,要不要……
周亭兰说:再等等。
五
大婚之夜,喜烛上的灯花爆了三次。
掀了盖头,念念坐在床沿。烛光映着一张粉脸,映着水漾漾的眼睛,眼中波光闪动。一个无父无母的凄楚孩子,一个身世不可与人说的孤苦女子,她想要心里有亮,身边有靠,如今,都有了。这一切,像在梦中。可为什么,她却想哭呢?
一整天,康悔文忙着待客,一直没有机会和念念说话。待送走最后一拨客人,他着实有了些醉意。回到新房,面对掀开盖头的新娘,这个盛装的女子却让他感觉有点陌生。突然,他很想问一问念念的身世。可话到嘴边,他又强咽了回去。太爷爷嘱咐过,不能问。可是,一个女人,从此将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你却不清楚她的过往,心底深处,终究有些意难平。
他坐在念念身边,轻轻搂定她,说:念念,你看那灯花,还要剪么?
念念说:别剪。那叫喜花,是报喜的。
康悔文说:蜡都流泪了。
念念心里一酸,说:那,也是喜泪。
康悔文忍不住说:念念,委屈你了。
念念说:你错了。我不委屈。只是,委屈了崔姑娘。
康悔文一怔,说:你,知道了?
念念说:伙计们都在议论,是太爷爷告诉我的。崔姑娘大仁大義,你真不该让她走。
康悔文说:这事,我没告诉你,你不会怪我吧?
念念说:崔姑娘是康家的恩人,更是我的恩人。我怎么会怪你?
康悔文说:真不怪我?
念念说:这还有假?如果有机会,我定会去看她。
康悔文说:时间不早了,歇吧。
念念说:公子,把灯吹了吧。
康悔文说:吹了我就看不见你了。
念念说:我看得见。
康悔文说:你怎么就看得见?
念念说:我,心里有灯。
康悔文说:是么?你让我看看。
康悔文把红烛一盏盏熄了,屋子里一片温暖的黑淹过来,只有窗棂纸映着月色的白。
黑暗中,两人躺在床上,康悔文说:念念,你不是怕黑么?
念念说:我现在不怕了。
康悔文说:念念,你真的不委屈?
念念说:能遇上你,是我的福分。
康悔文说:那,你,过去……
念念说:我说过,我没有过去了。
康悔文说:那就好。太爷爷说,不能让你委屈了。
念念说:太爷爷是好人,婆婆也是好人。你更是我的好人。我知足了。
康悔文说:念念,将来,我一定给你盖一处大宅院,很大很大的宅院。你信么?
念念说:我信。
康悔文说:你是我的天书,是河神送来的,是上天赐给我的,我得好好读呢。
念念满脸都是泪水。她低声细语:公子,你要是想问什么,就问吧。
康悔文搂着念念,轻声说:书上有句话,叫作“两小无猜”。那就是一个“信”字。我信你,我不问了。
六
康悔文大婚后的第三天,康老爷子把他叫到了书房,说:孩子,成家立业,现在,你已是康家的顶梁柱了。
康悔文说:谨听太爷爷教诲。
康秀才又说:念念是个好孩子。她不想说的,你不要逼她。
康悔文说:放心吧,我不会的。
康秀才说:念念娘家没人,但礼数是不能少的。这样,你师傅马先生不是收她做了干女儿么,回门就到马先生家吧。你说呢?
康悔文说:一切听太爷爷安排。
这时,老人又说:生意上的事,我不会管你。但那五个字,你记住了么?
康悔文说:记住了。
老人说:康家早年的教训,很痛。我不多说了。还有一条,是我最不放心的。你会撒钱么?
康悔文怔了一下。
康秀才说:财富这东西,少了,会困顿;多了,会腐烂。会挣钱的人,要先学会撒钱,就像你小时候那样。
康悔文说:撒钱?
康秀才说:是“会”撒钱。这叫“留余”。你明白么?
康悔文一怔:留余?——这两个字,他还从来没听说过。
康秀才郑重地点了点头,说:既然你走上了经商这条路,这两个字十分要紧。你知道这两个字的出处么?
康悔文望着太爷爷,一时还没悟过来,只反复念叨着:留余。留余。然后说:不知道。
康秀才说:我是在家里遭了大难,痛定思痛之后,才明白了这两个字的深意——“留余”二字,出自宋朝进士王伯大。此人字幼学,号留耕道人。幼学先生的《四留铭》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接着,康秀才又解释说:大凡世间,立志不难,穷其志也不难,难在“留余”。东林学士高攀龙也是在痛定思痛之后,才叹道: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撒钱之道,就是“留余”。你明白了么?
康悔文听了,如同醍醐灌顶,他默默地点点头说:太爷爷,我记下了。
康悔文从太爷爷屋里出来,又到了母亲的房里。周亭兰望着儿子,突然间,眼里就有了泪水。她有许多话想说,可有些话,是不能告诉儿子的。好在,儿子长大成人了。
七
第二年的夏天,康家的船下水了。
冬天的时候,镇上的人都知道,康家店送柿饼的鸿车在镇上天天排着长队,那一车一车的柿饼都推到淮宁府去了。而后,再从那里装船运往南方,可以卖几倍的高价。所以,人们都说,康家是沾了周家的光,发了大财。人们还说,那鸿车去时贩柿饼,回来给仓署运粮食,钱都挣海了。不然,康家能造得起船么?
不过,只有那些脚夫们心里清楚,柿饼并没有运多少趟。只是那鸿车老在街面上排着。康家人厚道,排队也给钱。
康家这次要下水的是三艘大船。船是仿着官家漕船的尺寸造的:底长五丈二,中宽九尺五,舱深四尺五;还特意造了一艘瓜皮小船,专门作联络之用。那船一艘艘漆得黄亮亮的,上有雪白的大帆和蓝色的三角旗。
后来,康悔文才知道,茔地先生说,叶岭堆放木料的地方,竟是一块风水宝地,叫作“龙窝”。康家无意中在“龙窝”里造船,这是没有人想到的。
更让康悔文想不到的是,就在船要下水的前一天,康家来了个讨饭的叫花子。来人衣衫褴褛,满脸的疤痕,光着双黑污污的大脚板,肩上扛着旧褡裢,褡裢上竟有一个“康”字。此人就凭着这个褡裢,站在船场上,大咧咧地说:让你们东家出来,我是来要账的。
人们先还笑他,说一个要饭的,竟这么大口气,就问康家欠他什么,这人说:一天三顿大蒸馍。
正当人们取笑他的时候,康悔文从船坞上下来了。他望着这个人,迟疑了一下说:是泡爷么?
泡爷望着康悔文,说:是我。我来讨口饭吃。
康悔文说:你的腿,好了么?
泡爷说:没看见么,站得稳稳的。只是这张屌脸,让蚊子给叮坏了。
康悔文说:这样吧,泡爷,我再给你五两银子,算是走那趟船的工钱,你去柜上支吧。
泡爷一怔,说:东家啊,我几百里路赶来,给五两银子,你就把我打发了?那是棺材板钱。
康悔文说:那你想要什么?
泡爷伸手一指,说:船哪。这么好的船,難道说,你不缺人手么?
康悔文说:不缺。
泡爷说:是,我知道,人手不缺。只怕,缺的是船老大吧?
康悔文仍然说:不缺。
泡爷不服,嚷道:我的蛋哪。小爷,你不是不知道吧,我是最好的船老大。
康悔文说:我知道。可我用不起。
泡爷急了,说:我可以不要工钱,只要一天三顿大蒸馍。这还不行么?
康悔文正色说:泡爷,我知道。在这河上,没有人不知道泡爷的名头。我也知道,船家都会争着雇你。我刚才说了,我不是不想用,是用不起。
泡爷双手一拱,作了一个揖说:东家,我是个粗人。我曾经把你一竿子打到水里,你要是记恨我,我无话可说。可你大人不记小人过,我这条命,是你救的。这条腿,也是你花钱给治的。是你把我背到保生堂,保生堂的大夫说,再晚一个时辰,我这条腿怕就保不住了。临走时,你还留下了让我养伤的钱。这个装钱的褡裢,我给你带回来了。大恩不言谢。你,难道说还要我给你下跪么?
康悔文叹道:泡爷,对不住了。你赌性不改,我实在是,不敢用你呀。
泡爷说:我改,还不行么?
康悔文摇了摇头:我看,你改不了。
泡爷一咬牙,扑咚往地上一跪,说:苍天在上,我可以对天发誓:从今往后,我要是再进赌场半步,伸左脚,断我左腿;伸右脚,断我右腿。我要是再摸一下骰子,叫我双手十指齐断!
康悔文说:泡爷,此话当真?
泡爷说:你要我给你立字据么?我现在就立。
康悔文忙把泡爷扶起来说:不用了。我信你。果真如此,这三艘船,我就全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就是康氏船队的领船。
泡爷说:这还像句话。大蒸馍呢,我都饿三天了。
康悔文笑了,说:走,先吃饭。
六月初六,是康家三艘大船下水的日子,也是康家喜庆的日子。吉日吉辰,康家老小及各路匠作、船工,在康秀才的带领下,隆重地祭拜了河神。
祭拜河神时,全镇的人几乎都跑来了。康秀才领着一众家人跪在河边的码头上。这里新搭了一个祭祀河神的祭台,祭台上摆着整只的三牲、果蔬、香表。上香时,康家老爷子又一次行了二十四叩大礼。
康家老爷子行大礼、祭香表时,镇上人赞叹不已,一个个说:到底是老爷子呀,书香门第,礼仪治家。
鞭炮炸响,鼓乐喧天。二十四架法号吹奏着,船工们应着号头,由康悔文手执海斧,砍断了新船上挂了红绸的大缆。
首船自然是泡爷执舵,稳稳地驶入洛水。而后,那船一艘接一艘,从船坞轨道上徐徐滑入水中。
康家的水路生意,从此开张了。
第十一章
一
水路开通后,仓爷做了康家的第一任“大相公”。
本来,按周亭兰的意思,是希望仓爷坐镇河洛,一边署理账房事务,一边以他的人脉总揽康家水、陆两路生意。同时呢,也能为康悔文指点一二。
可仓爷自从洗清了冤屈,感念康家的大德,待他做了康氏货栈的大相公后,更念康家对他恩重如山,一心想给康家做一笔大买卖。仓爷是个要脸面的人,食人俸禄嘛,这当然也有一展平生才学的意思。一天,他专程去开封拜望了河南巡抚衙门的同乡吴师爷,自然带了厚礼。老乡见老乡,说话就随意些。两人天南地北地聊,聊着聊着,仓爷从他那里探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驻扎在河南剿匪的清兵,正准备换装……这可是商机呀! 得到这个消息后,他急忙回河洛镇与康家大掌柜商量,说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康悔文不在家,周亭兰对仓爷自然是信服的。经他一说,立马就应了。
仓爷知道,陕西泾河流域是有名的棉花产地。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原,荡荡的八百里秦川,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土质也好,种的棉花桃大绒长,可以织成上好的棉布。他又听跑船的人说,今年陕西天旱,棉花的收成尤其好。于是,这年十月,仓爷带人到了西安,决意做好自己经手的头一笔生意。
到了西安,他想先摸摸当地的行情。于是,一连几天,他都在市面上转着看。一日,当转到鼓楼西侧拐角处一家小店,吃了碗热辣辣的羊肉泡馍后,仓爷这才领教了秦人的厉害。
说起来,小店很普通。卖的不过就是一个炕出来的烧饼,再加一碗普通的羊肉汤而已。但在这里,却成了一道人人皆知的名吃。秦人把吃的过程做成了“酣畅”,是表演中的“实在”。一个面饼子,是要你用手掰的。这里有备好的脸盆、清水、毛巾、皂胰,先让你净了手,而后把饼掰成一点一点的小小碎丁,而后再沏上羊汤,撒上香葱末末儿,浇上旺旺的辣子。你吃的时候,开初还觉得肉肉糊糊、闷了吧唧,似没有什么大的品头,可用不了多大会儿,它就把你的汗给逼出来了。是啊,那馍在汤里泡了一阵儿,进嘴时,貌似浆浆汤汤、黏黏糊糊,可它却是死面做的,外面虽已泡软,内里却有“虎狼之心”,极有嚼头。待你细细地嚼了咽下,就像是走入了八百里秦川,硬是生生地能把你的牙给磨钝了。
这才只是一碗羊肉泡馍。
接下来,仓爷在西安城可以说是四处碰壁。他在市面上盘桓多日,却一直找不到下脚的地方。这里的市场大多被“日升昌”“汇丰源”“百川通”等山陕票号、商号把持,生意做得极为精到。进了商号,掌柜的个个都像是头发丝儿上可以吊元宝的主儿,哪里有他的机会?
尤其是那棉花市场,从街的这头走到那头,店铺一家一家进出,均是一口价:上好皮棉一担三两二钱;次一些的二两八钱。柜上的人满面带笑,话也说得绵善,可那笼在袖里的手捏捏咕咕,价掐得很死,分毫不让。只有那声“送客,走好”是响亮的。
日子待得更久一些,仓爷更是看出了秦人和豫人的差别。
两地一为中,一为西,原本都曾是首善之区,繁华之地。又同在朝代更替时,遭刀兵多次戕伐。坡上的草早已被鲜血染过,骨头也曾被砍断过多次。所以,两地人也都是以气做骨,那咽喉处自然就是命门了。
不同的是,秦人终究是要喊出来的。秦人走出家门,八百里秦川,一荡荡峁峁梁梁,起起伏伏。塬和塬之间,看着离得不远,却又隔着深沟大壑。人心也就有了起伏,当硬则硬,当软则软。越是人烟稀少处,越要野野地、长长地喊上两嗓子。那是给自己壮胆呢。于是这里就成了一处歌地。一代一代传下去,则为秦腔。
而豫人呢,大多居一马平川。鸡犬相闻,人烟稠密。人多言杂,言多有失,则只好咽下去。那吼声在九转回肠里闷着,一个个修成了金刚不坏的躯壳,内里却是柔软的。分明在等着一个牵象的人,而后就厮跟着他走。因那吼久闷在心里,喊出来就炸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则为豫剧。
秦人的厉害,是让人看不出来的。那模样敦厚极了,就像那八百里秦川。那塬那坡,看似钝钝吞吞,宽宽墁墁,一览无余,却又是沟壑纵横,气象万千。分明是外肉内坚,先礼后兵的。
天已有些寒意了。仓爷袖手站在棉市的街头,只见那插着小旗的鸿车一队一队滚滚而来,车上装的都是一包一包的棉花。这不正是收棉花的最好时节么,却为何把价抬得这么高呢?看来,棉市已被垄断,这西安是不能再待下去了。
仓爷徘徊踟蹰,猛然醒悟,在街头拦住那推鸿车的脚夫,问:小哥,从哪里来的?那脚夫倒也憨厚,說:泾阳嘛。一连问了几个,都说是泾阳的。再问路程,西安距泾阳不足百里。于是,仓爷眉头一皱,说:走,去泾阳。
二
泾阳临着一荡好水:泾河。
泾河也是黄河的支流。这里水面宽阔,水流湍急,主航道是可以行大船的。而且,这里物产丰富,水陆两便,是粮棉集散地,也是秦川牛、关中驴的交易集散地。
仓爷到了泾阳,先是在客栈住下。第二天起早,去了最大的集市。到了集市上,远远看去,只见招旗撩眼,棉市、粮市、牲口市人声嘈杂,到处都是白晃晃的棉花,伴着咴咴的驴叫声。
在泾阳的市面上看来看去,仓爷各处都问了价格。这里的棉价的确比西安便宜了许多,上等棉一担二两七钱,次一些的二两四钱。仓爷想,现在正是收棉花的季节,若是派人去乡下,虽辛苦些,只怕是二两三四钱就可以收到上好的棉花。于是,他当机立断,把带来的几个伙计分成几路,让他们各自雇当地人到乡下去收购棉花。
而后,仓爷又亲自登门拜访了几家客栈的掌柜,让他们代为收购存放,费用是事先谈好的,自然是不亏他们。
待一切安排妥善,仓爷那颗悬着的心才落在了肚里。于是他在集市上慢悠悠地逛着,顺便看一看当地的风情、物产。一路走来,待在市面上尝过了泾阳酿皮子、肉夹馍、臊子面,喝了几杯小酒,就微微有了些醉意。他打一饱嗝,慢慢踱出饭铺,信步来到了粮市。仓爷在仓署待了几十年,对粮食自然是有感情的。关中小麦他是见识过的,也分红麦、白麦两种。红麦粒瓷,味重,筋道;白麦肚圆,粉细,易发酵。各自的面味也是有分别的。
带着微醺的酒意,仓爷在粮市上逛着逛着,不由得兴奋起来。抬头看见一家大些的粮栈,商号叫作“金济丰”,他便信步走了进去。望着一字排开的粮柜和粮袋,忍不住伸出手,抓起一把小麦摊在手里,看看,闻闻,随口问道:啥价?
粮栈的站柜看此人穿戴不凡,迎上来,笑着说:看来是位老客。给个价嘛。
仓爷又把手里的小麦放到鼻前闻了,说:红麦。
站柜应道:老客眼亮哇。是红麦。红麦筋道。
仓爷噢了一声,说:可惜,陈了。
那站柜的愣了片刻,说:不会吧?刚收上来的。
仓爷说:不对。头年的,七分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