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摘要】:学生发展理论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它是包括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类型理论、人与环境互动理论和SLI(学生的学习)理论等的综合性理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学生发展的缺失,要求高校在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发展理论的主要观念和思想对学生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一是要拓展组织结构的咨询、指导和服务等职能;二是管理制度要反映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及其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知行统一的特点;四是要建立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机制。
【关键词】:学生发展理论;高校;学生管理;改革
一、学生发展的缺失: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深层次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产生的逻辑起点是政治的需要,是伴随着社会对高校的政治要求而产生的,现有的管理职能、组织结构、管理队伍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政治需要的逻辑结果。面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等变化,我国高校为回应学生发展需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如各高校都相继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组织结构,但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然是以社会为本位,在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注重校园的稳定和安全,过多地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对个体发展重视不够;过多地强调大学生是社会成员,大学生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和道德修养,导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学生发展理论运用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理论分析
作为后发展中国家,我国高校要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和实现自己的后发性优势,就必须大胆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先进管理理论。
1.学生发展理论的内涵
学生发展理论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它是综合性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类型理论、人与环境互动理论和SLI(学生的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大学生的发展,回答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发展什么、大学生发展是如何引起的、大学环境如何影响大学生发展、大学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学生发展理论的主要观念可以概括如下:(1)大学生观方面:每个大学生都被认为是完整的人,所以要从大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使大学生在社会发展、智力发展、身体发展、情感发展、职业发展和精神发展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2)发展规律方面:不论是智力发展还是道德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发展规律,同时,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独特的人,有其发展的个性特点,所以大学生发展需要研究并遵循其发展规律;(3)合作关系方面:学术性和非学术性、课内和课外、课程和活动等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为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选择学生发展理论的缘由
选择学生发展理论来研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是因为:(1)德国和法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属于外部型的,非学术性事务主要由社会化机构来承担;日本高校主要承担直接和学校教育有关的非学术性事务管理,生活后勤方面的服务由校外的专业组织承担;英国高校还基本保留原有的导师制的学生事务管理。(2)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成果,是建立在“替代父母制”和“学生人事服务”等理论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发展进行科学研究的多种理论成果的综合。(3)学生发展理论的主要理念,如大学生观、对大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学生发展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关系等,对于思考和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深層次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3.学生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我国高校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因为:(1)学生发展理论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在“人”的认识方面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科学发展观都是社会变革理论,只是论及了人的发展问题,而学生发展理论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它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大学生发展的问题,对于思考和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学生发展理论运用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现实基础
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来看,学生发展理论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1.思想基础
近年来,我国在总结以前过于偏重经济,相对忽视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而引发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借鉴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其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理解为人的基本需要逐渐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4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以及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主体性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地运用于我国高校的教育实践中。
2.实践基础
虽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着上述的这些问题,但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为回应大学生发展需要进行着相应的改革,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是高校学生管理目标和内容不断变革。第一阶段为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拨乱反正时期。1980年4 月29 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鼓励大学生“把全部聪明才智贡献给壮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 树立服从祖国需要光荣,坚持个人主义可耻的革命风尚”。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忽视了正当的个人利益,其结果是导致大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第二阶段为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探索时期,其标志是1986 年7 月《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问题》和1987 年5 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的发布。这一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现实性有所加强,即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更要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要求的基本品质。第三阶段为高校学生管理目标逐渐体现发展规律的时期。20 世纪90 年代,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这一时期,高校学生管理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出发,注重了目标的层次性和步骤,但是内容仍然显得单薄、陈旧,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第四阶段为高校学生管理目标逐渐明确的时期。
四、学生发展理论运用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路径
首先是组织结构方面。组织结构的职能是反映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相关需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拓展组织结构的咨询、指导和服务等职能,并根据高校学生管理职能的变化,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组合,相应地设置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和学生咨询指导中心,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专业化的咨询、指导和服务。二是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的性质是反映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既要充分体现大学生参与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包括参与高校高层管理决策、参与大学生事务管理、参与教学管理和参与后勤管理等,又要体现大学生参与管理权的层次性。
参考文献:
〔1〕马超.20 世纪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方巍.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71.
【摘要】:学生发展理论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它是包括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类型理论、人与环境互动理论和SLI(学生的学习)理论等的综合性理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学生发展的缺失,要求高校在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发展理论的主要观念和思想对学生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一是要拓展组织结构的咨询、指导和服务等职能;二是管理制度要反映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及其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知行统一的特点;四是要建立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机制。
【关键词】:学生发展理论;高校;学生管理;改革
一、学生发展的缺失: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深层次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产生的逻辑起点是政治的需要,是伴随着社会对高校的政治要求而产生的,现有的管理职能、组织结构、管理队伍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政治需要的逻辑结果。面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等变化,我国高校为回应学生发展需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如各高校都相继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组织结构,但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然是以社会为本位,在实践中更多地表现为注重校园的稳定和安全,过多地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对个体发展重视不够;过多地强调大学生是社会成员,大学生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和道德修养,导致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学生发展理论运用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理论分析
作为后发展中国家,我国高校要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和实现自己的后发性优势,就必须大胆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先进管理理论。
1.学生发展理论的内涵
学生发展理论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它是综合性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类型理论、人与环境互动理论和SLI(学生的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大学生的发展,回答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发展什么、大学生发展是如何引起的、大学环境如何影响大学生发展、大学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学生发展理论的主要观念可以概括如下:(1)大学生观方面:每个大学生都被认为是完整的人,所以要从大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使大学生在社会发展、智力发展、身体发展、情感发展、职业发展和精神发展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完善;(2)发展规律方面:不论是智力发展还是道德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发展规律,同时,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独特的人,有其发展的个性特点,所以大学生发展需要研究并遵循其发展规律;(3)合作关系方面:学术性和非学术性、课内和课外、课程和活动等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为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选择学生发展理论的缘由
选择学生发展理论来研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是因为:(1)德国和法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属于外部型的,非学术性事务主要由社会化机构来承担;日本高校主要承担直接和学校教育有关的非学术性事务管理,生活后勤方面的服务由校外的专业组织承担;英国高校还基本保留原有的导师制的学生事务管理。(2)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理论成果,是建立在“替代父母制”和“学生人事服务”等理论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发展进行科学研究的多种理论成果的综合。(3)学生发展理论的主要理念,如大学生观、对大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学生发展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关系等,对于思考和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深層次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3.学生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我国高校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因为:(1)学生发展理论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在“人”的认识方面与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科学发展观都是社会变革理论,只是论及了人的发展问题,而学生发展理论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它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大学生发展的问题,对于思考和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学生发展理论运用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现实基础
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来看,学生发展理论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1.思想基础
近年来,我国在总结以前过于偏重经济,相对忽视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而引发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借鉴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其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理解为人的基本需要逐渐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4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以及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主体性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地运用于我国高校的教育实践中。
2.实践基础
虽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着上述的这些问题,但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为回应大学生发展需要进行着相应的改革,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是高校学生管理目标和内容不断变革。第一阶段为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拨乱反正时期。1980年4 月29 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鼓励大学生“把全部聪明才智贡献给壮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 树立服从祖国需要光荣,坚持个人主义可耻的革命风尚”。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忽视了正当的个人利益,其结果是导致大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第二阶段为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探索时期,其标志是1986 年7 月《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问题》和1987 年5 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的发布。这一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现实性有所加强,即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更要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要求的基本品质。第三阶段为高校学生管理目标逐渐体现发展规律的时期。20 世纪90 年代,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这一时期,高校学生管理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出发,注重了目标的层次性和步骤,但是内容仍然显得单薄、陈旧,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第四阶段为高校学生管理目标逐渐明确的时期。
四、学生发展理论运用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路径
首先是组织结构方面。组织结构的职能是反映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相关需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拓展组织结构的咨询、指导和服务等职能,并根据高校学生管理职能的变化,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组合,相应地设置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学生生活服务中心和学生咨询指导中心,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专业化的咨询、指导和服务。二是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的性质是反映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既要充分体现大学生参与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包括参与高校高层管理决策、参与大学生事务管理、参与教学管理和参与后勤管理等,又要体现大学生参与管理权的层次性。
参考文献:
〔1〕马超.20 世纪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方巍.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