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够有效、合理地融入STEAM教育课程,对引进课程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不能采用拿来主义,课程的具体设置以及相应的教学形式、教学重难点等都需要教师消化与改进,教师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有兴趣,而是要使学生做到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真正运用创造性思维、融合性知识、多元化技能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来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科学之美、文化之美。同时,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在接受新一轮挑战,各地中小学也处于寻求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命式突破的重要战略阶段。
【关键词】STEAM教育;小学美术;跨学科课程
【课题论文】课题编号:0819YXP0199;课题名称“STEAM有效教学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时间:2019年12月16日;人员名单:胡璐璐、俞萍萍、戴娟华、薛雅红、孙维。
一、STEAM理念与艺术的关联度分析
(一)STEAM教育的概界定及结构框架分析
STEAM教育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的,STEA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以及后来加上的艺术(Art)的整合学科。STEAM教育课程不是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带着项目、问题寻求多学科融合整合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世界中具体问题的最优方案,简单来说就是“以数学思维为根柢,站在艺术与工程的方位去诠释技术与科学”。艺术作为最后加入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其对全学科思维启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STEAM教育课程也给美术教学带来更多启发。小学阶段学生学龄、思维及课程相对灵活性等特点,使STEAM教育课程在我国的推广更具实践价值。
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教育理念,于2010年由美国学者格雷特·亚克曼(Georgette Yakman)首度提出了STEAM教育的教育框架,整个框架呈金字塔型排列,其教育理念一目了然。
金字塔的底层以人们所掌握的现有知识的具体学科细分,例如人文学科含有人文学、人体学、社会科学三个二类学科,再对人文学进行分解成经典艺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金字塔的第四层则是具体大类学科,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具体学科(专业划分),包括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文学科(Arts-liberal)。第三层的STEM教育的雏形阶段,这个阶段艺术还是未被纳入整个教育模式的独立学科,所以该阶段可以说是自然科学多学科的整合。第二层,也就是目前整个STEAM教育的全部形态,强调了艺术(Arts-liberal)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且对整个教育系统的走势起到了无可置疑的作用。金字塔的顶端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终极目标—一个学科融合全生涯学习,体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艺术(Arts-liberal)在STEAM教育中的重要
体现
由STEAM教育框架可以看出,在艺术(人文科学)未被纳入整个系统时,STEM教育最初的诞生是用于向科技行业输送专业人才,整个教育框架完全由自然科学支配。近年来,该教育模式由大学迅速向中小学蔓延,受众群体以及培养目标的改变,导致原有STEM框架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学龄段全面推广,因此艺术(Arts-liberal)的强势融合是水到渠成的。STEM+ART的模式是STEM教育的升级,这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交流合作形式如此多元的今天,对读写能力、语言表达、审美表现的高度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快速精准捕捉有效信息、如何做到清晰流畅地表达自我观点、如何撰写行文规范且美观大方的方案报告、如何使产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保证其美观性等,都需要艺术(人文学科)有更多的渗透。
在STEAM教育框架中ART中包含人文学、人体学、社会科学三大类学科。(1)人文学。人文学包含经典艺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相对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此类艺术语言高度贯穿于小学美术课堂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四部分主要课程内容。(2)人体学。人体学包括劳动、体育、心理学等。(3)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包括人类学、哲学、国际关系、历史、经济、政治、教育、预测科学、科技与社会等。
二、小学美术课堂对STEAM教育的“反窥”
(一)传统小学美术课堂的美育体系
目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将所有小学阶段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四版块将整个美育体系支撑起来。
“造型·表现”版块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具体课程研讨,明确“造型”基础与“表现”的承接辩证关系和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造型”“表现”对艺术素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设计·应用”版块是指以传播相关信息、改善环境、优化生活等为目的,采用相应的材料和手法去构思与践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的学习领域。“欣赏·评述”版块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自然与人文艺术等视觉表达进行赏鉴及感触体验,逐渐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完善的审美趣味及独立的审美见解。“综合·探索”版块是指运用开放性美术活动,啟发学生主观能动地发现、研讨、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学习范围。
(二)现有美术课程与STEAM教育课程契合点
当前STEAM教育模式下的课程方案往往都是将STEAM融入到特定学习阶段中去整合现有学科,以主题性研究课题为导向的课程实践,进而达到学科内并归、学科间渗透、超学科概念的目的。在现有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STEAM,在内容和授课模式上是有迹可循的。统筹小学六年十二册教材,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分别有相应课程对照STEAM能力。
1.发展观察能力与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观察与创造能力的关键节点,如何有效地从教条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摆脱出来,充分利用学科间渗透的STEAM课程理念给了现有教育环境很好的指导意义。从学龄段切入、学科间渗透、主题性选材不断进阶STEAM的驱动器,逐步实现STEAM课程内容饱满化、内在逻辑清晰化、培养目标明确化、评价方式计量化,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全部内容。“造型·表现”版块:一年级下册《船》等。“设计·应用”版块:一年级上册《让我的飞机上蓝天》、四年级上册《降落伞》、五年级上册《造型别致的椅子》、五年级下册《自制小相框》等。 2.提升团队意识,训练合作表达。
基于课题的STEAM教学设计的教学主张是STEAM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方案。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某一领域的课题或项目进行策划、编排、测试改进、最终解决问题的历程,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带来不小的挑战。“欣赏·评述”版块:六年级下册《建筑艺术的美》等。“综合·探索”版块:四年级上册《我设計的船》、四年级下册《生命之源—水》、五年级下册《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科学创造新生活》等。
三、STEAM教育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启示
(一)STEAM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激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为谁培养”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应运而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是贯彻“立德树人”工程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方案,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目标的基础。全面落实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核心素养,“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纲教学为渠道”。从内在逻辑上看,核心素养与STEAM能力培养方向是具有一致性的,STEAM教育模式是以跨学科能力为基础提升学生素养的方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
(二)融合式课程的渗透
学科知识的整合,引导学生不断深度探究事物的原理,提升学生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多方合作、共同实践,这是STEAM教育研究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应该从教育环境出发,给教育者协调打磨的空间,课程的融合要打破学科分化带来的壁垒,让学科真正“拥抱”在一起。课程的渗透在于对传统课程的把握,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发新课程,利用课程融合理念,不断创新开发多元美育课程。
对于美学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早就已经被划分为必修课程,但在应试教育氛围下,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美学教育,对于个人志趣及心理调适、社会价值、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STEAM教育中艺术的重要地位,就直接体现出现代化社会环境下的人才类型。现代化教育不仅仅需要在硬件上不断完善,同时,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才是根本要素,从身体践行与心灵疏导方面完善树人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慧臣,陆晓婷.开展STEAM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访美国STEAM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亚克门教授.开放教育研究,2016(5),5-6.
[2]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0(10),5-6.
[3]韩葵葵,胡卫平,王碧梅.国际科学教学心理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63-70.
【关键词】STEAM教育;小学美术;跨学科课程
【课题论文】课题编号:0819YXP0199;课题名称“STEAM有效教学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时间:2019年12月16日;人员名单:胡璐璐、俞萍萍、戴娟华、薛雅红、孙维。
一、STEAM理念与艺术的关联度分析
(一)STEAM教育的概界定及结构框架分析
STEAM教育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的,STEA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以及后来加上的艺术(Art)的整合学科。STEAM教育课程不是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带着项目、问题寻求多学科融合整合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世界中具体问题的最优方案,简单来说就是“以数学思维为根柢,站在艺术与工程的方位去诠释技术与科学”。艺术作为最后加入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其对全学科思维启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STEAM教育课程也给美术教学带来更多启发。小学阶段学生学龄、思维及课程相对灵活性等特点,使STEAM教育课程在我国的推广更具实践价值。
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教育理念,于2010年由美国学者格雷特·亚克曼(Georgette Yakman)首度提出了STEAM教育的教育框架,整个框架呈金字塔型排列,其教育理念一目了然。
金字塔的底层以人们所掌握的现有知识的具体学科细分,例如人文学科含有人文学、人体学、社会科学三个二类学科,再对人文学进行分解成经典艺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金字塔的第四层则是具体大类学科,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具体学科(专业划分),包括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文学科(Arts-liberal)。第三层的STEM教育的雏形阶段,这个阶段艺术还是未被纳入整个教育模式的独立学科,所以该阶段可以说是自然科学多学科的整合。第二层,也就是目前整个STEAM教育的全部形态,强调了艺术(Arts-liberal)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且对整个教育系统的走势起到了无可置疑的作用。金字塔的顶端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终极目标—一个学科融合全生涯学习,体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艺术(Arts-liberal)在STEAM教育中的重要
体现
由STEAM教育框架可以看出,在艺术(人文科学)未被纳入整个系统时,STEM教育最初的诞生是用于向科技行业输送专业人才,整个教育框架完全由自然科学支配。近年来,该教育模式由大学迅速向中小学蔓延,受众群体以及培养目标的改变,导致原有STEM框架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学龄段全面推广,因此艺术(Arts-liberal)的强势融合是水到渠成的。STEM+ART的模式是STEM教育的升级,这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交流合作形式如此多元的今天,对读写能力、语言表达、审美表现的高度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快速精准捕捉有效信息、如何做到清晰流畅地表达自我观点、如何撰写行文规范且美观大方的方案报告、如何使产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保证其美观性等,都需要艺术(人文学科)有更多的渗透。
在STEAM教育框架中ART中包含人文学、人体学、社会科学三大类学科。(1)人文学。人文学包含经典艺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等相对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此类艺术语言高度贯穿于小学美术课堂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四部分主要课程内容。(2)人体学。人体学包括劳动、体育、心理学等。(3)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包括人类学、哲学、国际关系、历史、经济、政治、教育、预测科学、科技与社会等。
二、小学美术课堂对STEAM教育的“反窥”
(一)传统小学美术课堂的美育体系
目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将所有小学阶段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四版块将整个美育体系支撑起来。
“造型·表现”版块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具体课程研讨,明确“造型”基础与“表现”的承接辩证关系和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造型”“表现”对艺术素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设计·应用”版块是指以传播相关信息、改善环境、优化生活等为目的,采用相应的材料和手法去构思与践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的学习领域。“欣赏·评述”版块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自然与人文艺术等视觉表达进行赏鉴及感触体验,逐渐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完善的审美趣味及独立的审美见解。“综合·探索”版块是指运用开放性美术活动,啟发学生主观能动地发现、研讨、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学习范围。
(二)现有美术课程与STEAM教育课程契合点
当前STEAM教育模式下的课程方案往往都是将STEAM融入到特定学习阶段中去整合现有学科,以主题性研究课题为导向的课程实践,进而达到学科内并归、学科间渗透、超学科概念的目的。在现有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STEAM,在内容和授课模式上是有迹可循的。统筹小学六年十二册教材,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分别有相应课程对照STEAM能力。
1.发展观察能力与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观察与创造能力的关键节点,如何有效地从教条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摆脱出来,充分利用学科间渗透的STEAM课程理念给了现有教育环境很好的指导意义。从学龄段切入、学科间渗透、主题性选材不断进阶STEAM的驱动器,逐步实现STEAM课程内容饱满化、内在逻辑清晰化、培养目标明确化、评价方式计量化,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全部内容。“造型·表现”版块:一年级下册《船》等。“设计·应用”版块:一年级上册《让我的飞机上蓝天》、四年级上册《降落伞》、五年级上册《造型别致的椅子》、五年级下册《自制小相框》等。 2.提升团队意识,训练合作表达。
基于课题的STEAM教学设计的教学主张是STEAM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方案。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某一领域的课题或项目进行策划、编排、测试改进、最终解决问题的历程,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带来不小的挑战。“欣赏·评述”版块:六年级下册《建筑艺术的美》等。“综合·探索”版块:四年级上册《我设計的船》、四年级下册《生命之源—水》、五年级下册《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科学创造新生活》等。
三、STEAM教育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启示
(一)STEAM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激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为谁培养”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应运而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是贯彻“立德树人”工程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方案,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目标的基础。全面落实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核心素养,“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纲教学为渠道”。从内在逻辑上看,核心素养与STEAM能力培养方向是具有一致性的,STEAM教育模式是以跨学科能力为基础提升学生素养的方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
(二)融合式课程的渗透
学科知识的整合,引导学生不断深度探究事物的原理,提升学生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多方合作、共同实践,这是STEAM教育研究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应该从教育环境出发,给教育者协调打磨的空间,课程的融合要打破学科分化带来的壁垒,让学科真正“拥抱”在一起。课程的渗透在于对传统课程的把握,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发新课程,利用课程融合理念,不断创新开发多元美育课程。
对于美学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早就已经被划分为必修课程,但在应试教育氛围下,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美学教育,对于个人志趣及心理调适、社会价值、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STEAM教育中艺术的重要地位,就直接体现出现代化社会环境下的人才类型。现代化教育不仅仅需要在硬件上不断完善,同时,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才是根本要素,从身体践行与心灵疏导方面完善树人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慧臣,陆晓婷.开展STEAM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访美国STEAM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亚克门教授.开放教育研究,2016(5),5-6.
[2]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0(10),5-6.
[3]韩葵葵,胡卫平,王碧梅.国际科学教学心理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