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BF测试门槛低了?

来源 :电子商务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1839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大多数PC品牌在MTBF评测项中基本上都在15000小时上下浮动,而我国对MTBF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的规定是4000小时,这一指标是否有些太低了?
  MTBF是英文“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的缩写,译成中文,就是“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的意思,它是衡量计算机产品可靠性、稳定性的最重要指标。在计算机产品的质量指标中,可靠性指标是最主要的考核项目,它是对产品投入使用时无故障工作能力的度量,是对产品系统的综合质量水平的度量标准。
  3.15刚过,一篇名为《国家MTBF标准是否应该提高?》的网文又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文章反应了国产PC稳定性差、品质不好等问题,建议应该通过提升MTBF国家标准得方法来提升PC质量。文章反应的问题虽然不大,但是非常普遍,所以引起了一些PC使用者的共鸣,大家纷纷跟贴评论,一时间,“MTBF”成为了网络的又一新名词。
  近年来,本土PC在MTBF测试上取得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在2004年6月,联想启天商用PC “顺利通过了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产品可靠性MTBF测试”,首创了世界记录”——45000小时。同年9月,联想开天又将这一纪录提升到50000小时。前不久,方正的几款商用产品也紧追其后,通过了中国赛宝(总部)实验室的MTBF测试,也达到了50000小时。
  本土PC品牌在产品可靠性方面相继取得重大突破,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一直以来,某些人对于本土PC品牌存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认为较之HP、Dell等洋品牌,联想等本土品牌虽在营销、渠道、价格等层面优势明显,但在产品技术、品质、工艺等层面却犹嫌不足。然而两大本土品牌围绕MTBF的角力却证明:时至今日,中国PC品牌已然具备了全面超越洋巨头的实力,而这对于“中国制造”据守本土阵地、开辟世界疆域具有重大意义。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我们似乎也可以发出这样的质疑:在中国,现行的、针对商用PC可靠性进行而制定的MTBF国家标准的“门槛”(指标)是否真的太低呢?
  我国对MTBF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的规定是4000小时,而在联想启天、开天商用PC屡次刷新“世界纪录”之前,国内PC品牌在MTBF评测项上的表现基本是在15000小时上下浮动——即便是最顶尖的跨国PC厂商,其产品在测试中的最优表现也不过是“达到”40000小时。
  很明显,MTBF的原有规定既不符合当前内外IT应用环境的新特性,同时还难以满足商用PC客户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又脱离了厂商的技术产品发展实际,因而有着适度提升的必要。
  首先,作为一项行业标准,MTBF所评判的不是片面的、局部的计算机性能参数,而是最具决定意义的一项指标,即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商用台式PC行业,制定合理的MTBF标准,一方面将有助于厂商自勉,进而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MTBF高门槛对于树立质量标杆、营造良性竞争环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也非常有利。可以说,要在商用台式PC市场完全实现“以技术规范市场”的目标,制定契合应用现状的MTBF标准是其中的关键。
  其次,疾速蔓延的互联网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3C+E”(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 + Entertainment)的技术趋势日益明显——以PC为本位的个人/社区技术布局亦已基本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全球性体育盛会,各类国际性论坛、展会,各个新兴行业——以及金融、证券、教育、医疗、能源等垂直行业时刻都在发生着需求的渐变、进行着应用的改良。客户对商用台式PC性能(特别是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保持中国在IT应用规模和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同步,适应这种国际化需求,我国必须提高“不低于4000小时”的现行MTBF标准。
  其三,通过多年的行业技术经验积淀,国内知名PC厂商已有能力在产品品质的层面超越跨国竞争对手。MTBF指标的提升不止是某项技术的突破,同时还建立在企业全面、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技术实现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之上。因此MTBF指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所代表的是一个PC市场的整体技术高度。现今,联想和方正已先后实现了“平均故障间隔时间”50000小时,这表明其商用PC产品可以稳定可靠地连续运行6年以上,期间不会出现任何硬件故障。多年来,“售后服务越少越好”是中国消费者的一个共识,谁都明白品质优异、无须维修的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对于商用PC这种常因工作环境恶劣、应用频度密集而出现故障的产品,能够保证连续6年的“长生”时间,这不啻为用户节约了宝贵的资金与时间资源。
  总之,本土PC品牌围绕MTBF进行的开掘说明,提高我国商用台式PC的现行MTBF指标,是IT应用的新需求,是我国商用台式PC技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需要,是提高我国PC厂商综合竞争力的动力需求,同时也是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我国营造标准PC应用环境的当务之急。
其他文献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2005年2月8日,《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由信息产业部正式颁布;  2005年3月16日,《电子签名法》和《管理办法》宣贯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小CA认证机构与会参加;  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2005年
期刊
来自政府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徐新国处长  国信办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四个工作要点  在国务院信息办电子商务方面的相关工作中,一是对“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为了贯彻落实二号文件精神,我办印发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正在按照任务分工通知要求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落实这项工作。二是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6年工作要点相关要求。按照要点要求提出制
期刊
德国亚琛大学的安全分析家日前做了一个实验,故意对三部主机名为“honeypot”的个人电脑不设防,吸引黑客们进入攻击,然后记录下黑客们所作所为的数据。记录显示,在三个月时间内曾有100多个受控网络系统登陆电脑。这些受控网络大小在几百部主机到5万部电脑不等。  根据这些数据,专家指出,即使最保守的估计,全球也有100万部个人电脑被植入了bot遥控程序,成为黑客任意摆布的傀儡电脑。这些傀儡电脑主要被黑
期刊
可以说,第三方电子认证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电子交易双方为何要第三方介入,还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双方建立自己的约定机制不行吗?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三方博弈    由于可能具有潜在的丰厚利润,或者避免较高的使用成本,企业们当然想建立自己的CA机构,但完全可以不称为CA机构,发放的证书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说法,如“电子ID”之类。这种“电子ID”只给自己的用
期刊
在近乎残酷的资本游戏规则中,从涅 中重生的互联网褪去迷人色彩,逐渐回归理性。  多年以后,人们回首2004时会发现:这一年,注定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又一分水岭:伴随携程、盛大、灵通、空中、51job、金融界、亿龙、九城集团、第九城市相继在美上市,中国互联网的后门户时代真正来临。  如果说,几年前,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纳斯达克还仅仅只是所谓的“中国概念”。如今的中国互联网已远远超越概念,成为一个逐步成熟
期刊
为什么MRP II的实施成功率低?是因为MRP II不适应现代多变的生产制造模式吗?  在我国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某某企业已经实施了ERP系统,但纵观我国企业ERP系统应用情况,传统制造业成功的比例要小于非制造业,其难点在于生产管理体系的实施,这也是MRP II原理的核心所在。  MRP II原理来源于制造业并为之服务。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实施周期短、见效快的应用是物流、财务
期刊
中小企业信息化系列报道之——   ASP没有在中国取得应用上的广泛成功,是因为它太先进了吗?    涨潮还是退潮?    一位在娱乐圈起伏多年的明星曾这样感慨:“艺人不怕挨骂,只怕被人遗忘。”从中我们多少能听出几分无奈与感伤 :挨骂至少还证明别人在关注你,而一旦被人淡忘,则意味着翻身无望,要赶快找下一个饭碗了。  IT圈没有娱乐圈那么复杂,但其中生存的道理却是一样的。如果某公司提供的信息化系统实施
期刊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内企业IT外包的出路在哪里?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杜洛克曾预言:“在十年至十五年之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    国内IT外包市场的“叫好不叫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正日益成为企业开拓市场、迎接挑战的有力武器,但IT建设却非多数企业所长,采用自主开发、自主维护的方式往往导致低水平开发、低层次技术应用,既浪费了资源,又影
期刊
面对B2B的强势和C2C的咄咄逼人,在号称电子商务年的2005年,曾经独自扛起中国电子商务大旗,让国人意识到互联网还可以电子商务的B2C,竟然有可能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相比B2B和C2C,在各大搜索引擎里,都只有少得可怜的几条B2C信息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有需要的人们去查阅!  “被误打入冷宫的皇后”,Blogger符德坤一针见血地道出了B2C的前世今生。在税收、价格战、物流、支付和C2C的多重
期刊
三国时期,西蜀刘备与东吴孙权联合抗曹的故事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而在今天看来,它却是一个典型的竞合案例。从竞争到竞合,虽只一字之变,收效却明显不同。  在商战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绝对的朋友。厂商间身份的互换没有一刻停歇过,但他们的目的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赢利”。但是,与其“两军对垒勇者胜”,倒不如“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所以竞争的厂商们最终走上了竞合之路。  有需求就一定有市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