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 促进有效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je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数学教学是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精心设计几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板剪成大小不同的梯形,并提问:“哪一块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就能回答出来,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一些符合教学实际且具有一定探索空间的问题,让学生在有方向、有条理、有理有据的氛围中进行探索,必定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并能在探索中发现,获得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引导学生对三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进行比较:第一组等底不等高,第二组等高不等底,第三组既不等底也不等高。对第三组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时,学生一下子茫然了,陷入了困境。短暂的思考后,一个学生提出:“如果知道它们的面积具体是多少就好了。”学生们议论纷纷,我及时提问:“你有办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吗?能大胆试一试吗?”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分组研究,共同探究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或剪拼成长方形的方法……我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没有就此罢休,再一次把学生置于认识冲突之中:“你有办法知道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地的面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明白刚才的方法不行了,还必须想出“新招”。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想探索。
  
  三、巧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思维训练纳入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圆柱?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请你们分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2)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有的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卷成一个圆桶,粘贴成一个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有的用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还有的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粘贴成一个圆柱,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完全相同,侧面斜着展开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高相当于圆柱的高。然后,我问道:“通过制作圆柱,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答:“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能得到一个正方形,斜着剪开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烁。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其他文献
学生的智能是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教学不但要走出以往的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的阴影,将目标定位在学生智能的培养和开发上,而且应该改变传统的智能观,要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为根本目的。  要想让每个学生都用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学习方式来全面发展自己的智能,课堂教学的模式必须改革。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
目的:通过对中小学中年女性教师体力活动水平和身体成分测试,研究不同体力活动水平与身体成分特征。结果:中小学中年女性教师体力活动水平呈现中等体力活动水平,但整体较低。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以政治文化水平等都在飞速地发展和进步,体育事业也在此基础之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全民健身”的观念影响,加上市场经济不断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广大教师已逐步确立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觉地把这些理念渗入到平时的教学中。但由于认识与操作层面上存在着一些偏差,以至于我们的课堂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那种效果。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不断修正那些不到位的做法,那样课堂才会真正有活力、有实效。  案例: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4页。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激趣师:我们来做一个陕速取小棒的游戏,看谁能很快取出9根小棒。
要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即打造吸引学生的数学课堂。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及体会。    一、教学设计要富有联系    所谓联系,是指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相联系的。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准确地掌握教学起点,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方面整体考虑,更
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呢?下面一个真实的案
Min基因突变小鼠因其肠道多发息肉被认为是人类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理想模型,在肠道肿瘤发生机制方面备受关注,其具有典型的贫血表现,脾肿大明显,同时伴有血细胞比容的明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终端性评价,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评价应有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与大家谈谈数学学习评价的问
王安石的石牛洞题诗,过去极少引起研究者注意。本文以为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塑造了一个改革者在探索过程中苦闷、彷徨的孤独者自我形象。舒州三年,王安石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