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位老师想到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l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随意翻了翻几篇旧文,不经意间,又看到了几个老生常谈的教师形象:第一个是鲁迅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第二个是魏巍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第三个是鲁迅留学日本时的老师藤野先生。
  看了文中的几位先生,想想一线教师的辛苦与尴尬的现状,不由深思,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表象上“放”
  这几位先生都能做到宽以待人,能够放过学生的小的缺点错误,在工作形式上表现为“放”。寿先生“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蔡先生“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宽以待人,不轻易或严厉地处罚学生,既是给学生以改正的机会,又是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不是机器,其成长的过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你怎么知道他今后会不会犯更大的错误呢?小的错误,从严处罚,那今后可能出现的大问题,怎么办?我有个工作很认真的同事,做班主任时,专门有一个记事本,每次学生不做作业、迟到、和同学闹意见、和老师顶嘴等,都要记上一笔,十分详细,并且作了详细的规定,几次错误做什么样的处罚,执行起来一丝不苟,言必信,行必果,俨然法家代表商鞅。刚开始效果的确不错,但后来终于闹到学生齐聚校长室,要求撤换班主任。教师处理学生的根本目的不是处罚学生,使其今后不敢做,而是使学生认识到所做的事是错误的,今后不再做、不愿做,这样就足够了。当然表象上“放”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那就是不负责任。如藤野先生就很严谨,不仅为鲁迅先生修改了下臂的血管图的错误,连文法上的错误也不放过。
  二、表现为“爱”
  这几位先生都表现了对学生深深的爱心。苏霍姆林斯基是在用灵魂诠释“爱的教育”,他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巴尔扎克说:“真正的爱能不断地产生奇迹。”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无数的教育者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看看藤野先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一个“担心”,一个“总算放心”,字里行间饱含着先生对学生的多么深挚的爱。正因为蔡老师“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才有了学生对她的发自肺腑,甚至潜意识(梦)的爱的回报,“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回,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有了爱,才有了“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不由得”、“默默地”、“急于模仿”,爱的力量多么伟大啊。“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爱的影响多么深远。
  三、本质是“真”
  三位老师对学生都是出自真诚,在这里,教育没有索取,没有不情愿,没有虚伪与做作,只是真心和真心的交换。寿先生是“我”早就知道的本城中极为“质朴”的人。藤野先生在当时日本国内那样的情形之下真诚地善待一位“劣等民族”、“弱国”的异国他乡的“萍水相逢之客”,极为认真地为鲁迅改着讲义,“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现在有的学生表现出“世故”的一面,有的教师的确有某些功利色彩,有些学生(尤其是私立学校、升学班更为明显)确确实实认为老师的辛苦努力、严格要求是为了拿奖金,评职称,升职,出名。我有一位同事,工作敬业、做事严谨、待人热情、做人低调。这样的人心里没有爱吗?有。她把自己的孩子送回老家,对学生却嘘寒问暖;她把自己的大房子空着,却搬到学校蜗居一角;她生病也不下讲台。可是,当学生的作业一旦做不好,她就会责怪学生,说学生不知道感恩图报,枉费自己那么爱他们;当学生的考试失败了的时候,她会气得大骂学生,说学生都是忘恩负义之辈,亏自己平时对学生比对自己孩子还亲。学生开始都低头受训,心里惭愧无比,可是久了,他们也看出道道来了,慢慢地有学生就说:哪里是爱我们,分明就是爱她自己,她这样做,无非就是想出名。这位同事听到学生“不知好歹”的话,气得瘦了好大一圈,愤愤不平地说自己遇到了一群白眼狼。结果,这位同事不但没把所谓的“差生”转化过来,连那些比较好的孩子也因为讨厌她而走下坡路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这么说来,教育要有效,前提是受教育者本身要有良心和羞耻心。”我认为这里的“良心和羞耻心”就是真心、诚心,不含任何功利之心。
  四、利器是“威”
  打铁需要自身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固然必须是平等的,但在知识与能力上却往往需要一个很大的落差,甚至要像纪念碑一样,有一种“须仰视才见”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服你才能信你,信你才能学你”。孔子为什么会成为大教育家,会有学生三千,贤者七十二呢?那是因为其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那是因为其行,“循循善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是因为其学,“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想一想,一个逝世后,大批弟子主动地、不约而同地为其守孝三年的老师,其生前的人格魅力应该是什么样子,他的学生能不信服他,从而效仿他吗?所以,当我们看到藤野先生的教育效果:“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藤野先生是用行动感动行动,良知感染良知,人格感化人格。
  当今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教育改革不断推陈出新,但我更想大声呼唤,我们应努力寻找教育更本质、更内在、更质朴的规律,发现它、顺应它,才能使教育者不再那么辛苦,不再那么尴尬,才能使教育像庖丁那样“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认同,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将发生重大改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它对我国目前的高中生物课程的改革来说既是一个新的理念,又是近20年中学生物教学改革所一直推崇的教学思想。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应考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
摘 要: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德育的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学校德育教育 学生个性 培养    1.引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成
时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有人甚至把它视为新课程改革最大的成果。但我作为一名长期处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农村初中教师,对此却极不乐观。  对于研究性学习,议论或著述颇多,可谓见仁见智。但总体上有这样一个共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
摘 要: 成长档案袋评价是一种新兴的质性评价方法,本文对成长档案袋在教学评价中的优势进行了分析,阐述和说明了《人际沟通》实践教学中建立成长档案袋的目的、内容、评价表设计等。  关键词: 《人际沟通》实践教学 成长档案袋 学生评价    《人际沟通》作为护理专业开设的人文类课程,与以往同类课程相比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淡化了纯理论的讲解,增加了“实践活动”模块,并与理论知识相呼应,意在使学习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之一,它在艺术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美术教育,可是有很多地方对美术课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仍和以前一样对待美术教育。老师们一提到需要经费来购置上课必备的材料,领导们纷纷摇头。  一  我从事农村美术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它能使课堂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因此,教师要开启高效的课堂,应以问题式教学为驱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  1.创设问题情境,使于新课开端处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设疑在新课的开头处,能让学生带着质疑进入课堂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职业学校教育的使命。而目前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在育人时,并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情况多数是成绩不好,文化素质不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往往因为恨铁不成钢,在教育学生时,有时态度粗暴,言语过激,使得师生关系紧张,教育效果并不好。中职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更应引起教师的关注。学生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