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之一,它在艺术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美术教育,可是有很多地方对美术课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仍和以前一样对待美术教育。老师们一提到需要经费来购置上课必备的材料,领导们纷纷摇头。
一
我从事农村美术教育工作已十三个年头,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影响美术教学。
(一)家长将一些错误信息传输给孩子。在孩子入学前,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能画画给予鼓励和奖表扬。进入小学后,家长们只看重孩子文化课的成绩,这种看法就使孩子认为学习成绩才是关键,兴趣爱好不重要,兴趣和爱好可以忽略,于是孩子的绘画天性就被这种家庭的教育扼杀在萌芽中。
(二)社会上普遍认为画画只是兴趣,文化成绩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尺度。许多家长不考虑孩子的长远的发展,只要求孩子在文化课上取得好成绩,忽视综合能力发展、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培养,采取强硬手段让孩子学文化知识,这样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生想象力、创造力,而且把孩子变为学习文化的工具,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懂,特别缺乏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造就了很多、无生存能力的群体,给社会造成了负担。
(三)学校对美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关心也是微乎其微,以应试教育为主,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来评定教师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农村学生自然也看轻美术。农村美术教师的知识水平不高,需要实实在在的培训。在上美术课时,因没有必要的教学资料,教师只能教学生临摹课本上的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兴趣。这些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无情地抹杀。
美术教育一般是通过一定的技能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同时促进学生智力和各种潜在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但这只是美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真正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因此,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而且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从而提高对世界和人类文明遗产的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更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二
据以上的现实情况,许多地方的美术工作者结合本地方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农村教材。地方性的农村美术文化因立足于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易被其它形式所同化。正规的美术教育资料能补充农村美术教育的不足,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学校可以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特色教育。例如我县的西双湖风景很美,可以用来写生,也可以用来举办水上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参与到自然中去学习;组织一些主题性的活动来教育学生注重环保,重视生态平衡,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育学生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使自己生活得更美;还有告诉学生古老的建筑和新兴的现代建筑无疑都是时代的产物,从侧面反映了美术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配套工具,拍摄录像、搜集照片和整理人文景观中的农村美术,结合农村美术教材,通过放映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计算机图形设计、文字数据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农村美术,介绍身边的物景,让学生学会发现美,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身边的美的存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开展农村美术教育。例如让学生参观黄川镇的草莓生态基地、石梁河镇的葡萄园生态基地,让学生在游玩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融入自然美景中受到熏陶和感化。教师在课前应要求学生实地搜集美术资料,写生和记日记,把亲身体会用笔记录下来,以此培养学生研究农村美术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学校还应把农村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艺术教育指导思想指出: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把农村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展览活动,如“农村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水晶之都摄影作品展”“家乡版画画展”等。还可以与其它学科联系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与历史、地理科结合,实地采集数据,然后进行演讲比赛,这样正好能结合我县的水晶的特色,形成一种以水晶为主题的文化。这样可以使学科横向联系,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
只有我们理解美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才能实现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在实际中的重视。我们要做到关注每一个喜欢美术的学生,让他们在有限的知识空间里受到美术的滋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的育人优势,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领悟其美感,更好地接受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认识世界知识的宝库。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继续进行艺术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此外,学生在学习、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过程中,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激发创作热情,形成创造能力。
一
我从事农村美术教育工作已十三个年头,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影响美术教学。
(一)家长将一些错误信息传输给孩子。在孩子入学前,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能画画给予鼓励和奖表扬。进入小学后,家长们只看重孩子文化课的成绩,这种看法就使孩子认为学习成绩才是关键,兴趣爱好不重要,兴趣和爱好可以忽略,于是孩子的绘画天性就被这种家庭的教育扼杀在萌芽中。
(二)社会上普遍认为画画只是兴趣,文化成绩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尺度。许多家长不考虑孩子的长远的发展,只要求孩子在文化课上取得好成绩,忽视综合能力发展、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培养,采取强硬手段让孩子学文化知识,这样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生想象力、创造力,而且把孩子变为学习文化的工具,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懂,特别缺乏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造就了很多、无生存能力的群体,给社会造成了负担。
(三)学校对美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关心也是微乎其微,以应试教育为主,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来评定教师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农村学生自然也看轻美术。农村美术教师的知识水平不高,需要实实在在的培训。在上美术课时,因没有必要的教学资料,教师只能教学生临摹课本上的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兴趣。这些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无情地抹杀。
美术教育一般是通过一定的技能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同时促进学生智力和各种潜在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但这只是美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真正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因此,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而且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从而提高对世界和人类文明遗产的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更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二
据以上的现实情况,许多地方的美术工作者结合本地方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农村教材。地方性的农村美术文化因立足于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易被其它形式所同化。正规的美术教育资料能补充农村美术教育的不足,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学校可以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特色教育。例如我县的西双湖风景很美,可以用来写生,也可以用来举办水上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参与到自然中去学习;组织一些主题性的活动来教育学生注重环保,重视生态平衡,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教育学生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使自己生活得更美;还有告诉学生古老的建筑和新兴的现代建筑无疑都是时代的产物,从侧面反映了美术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配套工具,拍摄录像、搜集照片和整理人文景观中的农村美术,结合农村美术教材,通过放映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计算机图形设计、文字数据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农村美术,介绍身边的物景,让学生学会发现美,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身边的美的存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开展农村美术教育。例如让学生参观黄川镇的草莓生态基地、石梁河镇的葡萄园生态基地,让学生在游玩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融入自然美景中受到熏陶和感化。教师在课前应要求学生实地搜集美术资料,写生和记日记,把亲身体会用笔记录下来,以此培养学生研究农村美术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学校还应把农村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艺术教育指导思想指出: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把农村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展览活动,如“农村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水晶之都摄影作品展”“家乡版画画展”等。还可以与其它学科联系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与历史、地理科结合,实地采集数据,然后进行演讲比赛,这样正好能结合我县的水晶的特色,形成一种以水晶为主题的文化。这样可以使学科横向联系,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
只有我们理解美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才能实现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在实际中的重视。我们要做到关注每一个喜欢美术的学生,让他们在有限的知识空间里受到美术的滋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的育人优势,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领悟其美感,更好地接受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认识世界知识的宝库。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继续进行艺术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此外,学生在学习、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过程中,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激发创作热情,形成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