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今年2 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具体落实到八个加快上。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努力培养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职业教育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职业教育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意味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意味着社会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创业者。劳动者素质是指一个国家中能够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的整体素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失业人员,也包括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就学人员、从事家务人员和军队服役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劳动来实现的,他们的素质状况,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正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有报道称,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况愈下,也就是说,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而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技师、技术工人等高素质技能性劳动者却又非常短缺,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因素。可以说,发展职业教育正当其时。曾几何时,社会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然而学历并不代表能力,随着近年来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观念的进步,学历在就业市场的优势越来越低,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有一家企业招收了两位新员工,一位是工作多年的技师,一位是刚毕业的硕士,经考核,前者具备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在试用期间,前者的工资4倍于后者。这样的事例说明,能力和经验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曾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改善了我国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职业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职业教育为促进就业率提升,改善民生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强调:“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各国政府都很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美国有一个政策,对兴办企业者给予减免个人所得税的奖励,奖励其为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在德国,中小企业为缓解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96年德国的中小企业职工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70%。我国政府对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采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办法。然而,就业并不只是一个有工作、有饭吃的简单概念,这里面同样牵扯着劳动者素质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就业率及从业质量,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这不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同时也要求每一个就业者在解决个人温饱的同时,都应当更多地在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个人技能及综合素质,帮助从业企业更大发展方面做出努力,这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进步,也提升了个人的就业质量和生活水平。可以说,要就业,就好业,解决之道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职业教育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职业教育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适应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的新变化,适应传统产业加速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适应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部署,职业教育应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加快新专业设计与新课程开发,加快教学方法创新和加快专业师资培养培训的步伐。适应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适应城乡统筹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的转变,要着力探讨职业教育地区统筹和城乡统筹的策略,更加关注民族自治地区农村职教发展,尽快帮助其形成独立培养本地区实用人才的能力,促进地区和城乡均衡发展。适应全国生产力地区布局规划的新变化,要着力探索职业教育实施集群式、集团式、集合式等诸多集约化的发展方式。
(二)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的症结在哪?主要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是从普通教育克隆过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上专业课;在黑板上给汽修专业的学生讲解发动机构造,在教室里给学生讲数控技术。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肯定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这样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的教育和没有社会贡献能力的教育。职业教育要想在服务、促进、推动甚至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有所作为,应该从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新机遇开始,从研究产业、行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供给的新需求入手,从调整办学方向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一定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必须尽快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从发达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结果表明,职教的办学成本是普教成本的2.64倍。因此,必须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尽快研究制定职业学(院)校的基本设置标准、质量标准和办学经费标准,这些标准要涵盖办学设备、生活经费、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内容,尽快建立起职业教育的制度性投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职业教育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职业教育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意味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意味着社会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创业者。劳动者素质是指一个国家中能够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的整体素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失业人员,也包括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就学人员、从事家务人员和军队服役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劳动来实现的,他们的素质状况,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提高劳动者素质正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有报道称,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况愈下,也就是说,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而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技师、技术工人等高素质技能性劳动者却又非常短缺,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出因素。可以说,发展职业教育正当其时。曾几何时,社会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然而学历并不代表能力,随着近年来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观念的进步,学历在就业市场的优势越来越低,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有一家企业招收了两位新员工,一位是工作多年的技师,一位是刚毕业的硕士,经考核,前者具备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在试用期间,前者的工资4倍于后者。这样的事例说明,能力和经验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曾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改善了我国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职业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职业教育为促进就业率提升,改善民生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强调:“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这使得工作成为社会和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各国政府都很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美国有一个政策,对兴办企业者给予减免个人所得税的奖励,奖励其为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在德国,中小企业为缓解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96年德国的中小企业职工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70%。我国政府对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采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办法。然而,就业并不只是一个有工作、有饭吃的简单概念,这里面同样牵扯着劳动者素质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较大,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就业率及从业质量,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这不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同时也要求每一个就业者在解决个人温饱的同时,都应当更多地在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个人技能及综合素质,帮助从业企业更大发展方面做出努力,这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进步,也提升了个人的就业质量和生活水平。可以说,要就业,就好业,解决之道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职业教育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职业教育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适应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的新变化,适应传统产业加速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适应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部署,职业教育应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加快新专业设计与新课程开发,加快教学方法创新和加快专业师资培养培训的步伐。适应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适应城乡统筹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的转变,要着力探讨职业教育地区统筹和城乡统筹的策略,更加关注民族自治地区农村职教发展,尽快帮助其形成独立培养本地区实用人才的能力,促进地区和城乡均衡发展。适应全国生产力地区布局规划的新变化,要着力探索职业教育实施集群式、集团式、集合式等诸多集约化的发展方式。
(二)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职业教育的症结在哪?主要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沿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是从普通教育克隆过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上专业课;在黑板上给汽修专业的学生讲解发动机构造,在教室里给学生讲数控技术。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肯定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这样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的教育和没有社会贡献能力的教育。职业教育要想在服务、促进、推动甚至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有所作为,应该从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新机遇开始,从研究产业、行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供给的新需求入手,从调整办学方向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一定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必须尽快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职业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从发达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结果表明,职教的办学成本是普教成本的2.64倍。因此,必须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尽快研究制定职业学(院)校的基本设置标准、质量标准和办学经费标准,这些标准要涵盖办学设备、生活经费、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内容,尽快建立起职业教育的制度性投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