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贯彻实施实行,我国高等院校中的贫特困生比例正在逞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现在在各大高校中实行的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制度则是帮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勤工助学;重要意义;现状分析;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在全国的各大高校中,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了高等学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高校学生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所知,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中,贫特困生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20%,其中特困生大约有25万,贫困生的数量则超过了60万。因此贫困生的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否能够有效地资助所有的贫困学生顺利的完成大学的学业,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也是高等教育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自强自立的意识。然而,根据笔者的了解分析,发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勤工助学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现笔者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略尽绵薄之力。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高校中贫特困生的数量随着招生的并轨、收费制度的实行而逐年的增多。这些学生主要是来自农村、边远地区、多子女上学、城市的双下岗职工、父母年老多病、单亲、父母离异、突遇天灾人祸等等家庭。在我国,往往是一个家庭为了保证孩子上大学,全家人甚至亲属、乡邻、好友等等都会被牵涉到,一旦学生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流人社会,在各种压力之下,常常成为了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所以说,高校开展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看似只帮助一个人,其实质上已经安抚了众人,稳定了一片。与此同时,这些贫特困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工作,自强自立,无论是对其自身的成长成才,还是对于整个家庭的安宁、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
(二)有利于减轻贫特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贫特困大学生通过参加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获得一定的经济资助,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顺利的完成大学学业。实践证明:这种有偿的实践活动给贫特困学生所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一些学校实行的直接给予贫特困生经济补助的方式。勤工助学工作在解困助学的同时,也达到了高校育人的目的。
(三)有利于拓展贫特困生的知识面。书本和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两大途径。而勤工助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参与实践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知识结构的优化:一所学校的课程结构再严谨,也不可能将所有内容都涵盖,在如今这个知识体系以及人类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虽然教材每年都会有所更新,但是很多最新最生动的知识还是得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获得。因此,勤工助学工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投身于丰富的现实生活,并从中得到难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的机会。二、知识领域的延伸:在高校中,无论学生得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勤工助学工作,都不得不承认这一工作一定和某一知识领域紧密相联,这将使得学生在大学生涯中不仅能够获得这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可以较之于其他同学更加的了解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三、知识层次的升华: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认识过程一般都要经历两个飞跃。大学生的第一次飞跃就是通过书本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而第二次飞跃则是参加社会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加以检验。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能够帮助贫困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实现知识由书本到实践的飞跃,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有助于帮助贫特困学生从心理上摆脱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根据笔者的了解得知:如今的各大高校的贫特困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无法想象。首先,对于贫特困的大学生来说,上大学已经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成为了全家的寄托和希望;其次,高校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这些逆境中求学的贫特困生来说,在无形中又加重了其心理负担;再次,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以及各大企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要求,都促使贫特困生不得不努力拼搏,立志成材。在家庭厚望、经济、学业和就业的多重压力下,精神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紧张,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随着不断的累计,精神压抑、焦虑和郁郁寡欢的不良心理状态在高校贫特困生中十分常见。而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能够很好的缓解这些因经济困难而造成心理贫困的学生的精神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其获得一定的经济资助,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达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境界,并依靠自强不息的努力撑起一片蓝天,冲破重重生活阻碍,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美好的未来。
二、勤工助学工作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一整套合理的贫困生资格认定机制。据笔者了解所知:目前我国对于贫困生的确认标准是,只要是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平均生活线的都可以认定为困难学生。可是由于对现行贫困生资格的判定缺乏可靠的、可核查的家庭收入指标以及资产数据,只是根据学生上交的一张认定表格和家庭所在地或者父母工作的单位开的证明作为认定依据。既没有设立相应的收入申报制度,也没有收入申报监控机制。导致学校对很多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的分配上也就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此外,就贫困生自身而言,很多人由于心理作用,不愿意将自己的贫困状况公诸于众,以致于有些应该得到帮助的学生却难以得到帮助,从而形成在学习以及生活条件上的新的不平衡,帮助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二)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比较的单一、集中,难以有效提高贫特困生的能力水平。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首先,在我国很多的高校中,勤工助学岗位数往往只占了上报贫困生总数的10%左右。从这个比率可以看出,勤工助学岗位提供过少,供不应求。其次,因为高校每年都会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入学,为了兼顾到新老贫困学生,导致他们在岗的工作时间都比较短暂。并且由于校内勤工助学工作的负担一般都比较的轻,因此工资普遍不高,处于200-300之间。最后,高校的助学岗位功能比较单一,和大学生知识型的特点不相符合。在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的设置上,高校更多的是考虑了其对贫困生的经济救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而实际上,高校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相关专业设置相应的勤工作助学岗位,这样可以在帮助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巩固其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实现专业学习——勤工助学——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勤工助学岗位真正与专业相关。符合大学生知识性特点的严重缺乏,这不仅不利于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积极性,而且阻碍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管理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对贫特困生的精神扶贫与学习扶贫跟不上其物质扶贫工作的发展。无可厚非,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同学相比,贫特困生有着发自内心的自卑、敏感、焦虑等等心理问题。可是,由于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贫特困的资助还较多的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对贫困生在精神层面上的扶贫涉及的比较少。所以导致很多的贫特困学生耻于争取助学岗位。甚至出现过学生在得到岗位后,因为受到同学的戏弄而放弃的现象。勤工助学工作效果收效甚微。另外,很多的贫特困生处于经济和学习的“双贫”状态。因为贫特困学生的中小学教育质量欠佳,虽然其学习态度非常积极,然而却缺乏一定的学习技能。所以,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贫特困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可是,勤工助学工作或多或少的都要占用他们的宝贵的学习时间,这就导致一方面学生想得到工作来减轻自己的经济压力,而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学业受到影响。
三、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解决方案
(一)建立完善的贫困生申请准入机制,设计科学的制度安排。据了解,现行的贫困生准入制度相对比较的简单,只要提交了贫困村、乡、县三级贫困证明,就可以成为贫困生。虽然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的便利,但是由于信息、资源、以及各地区贫困标准的不对称和较大的差异,再者,高校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导致了许多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也成为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准入者。对此,各大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生评定、准入以及考核机制,并借助互联网这一媒介以及生源地的街道办事机构等等,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家庭动态经济档案,及时掌握好大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促使贫困生的申请准入以及退出机制日益变得合理化和科学化。
(二)借助社会力量来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学校可以通过跟一些企业的合作来为贫特困生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就业动态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最新要求。同时,高校可以通过鼓励贫特困生创业来解决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的状况。并设立相应的创新奖来予以奖励。
(三)引导贫困生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各大高校在加强对学生的物质扶贫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其的精神扶贫。引导其将各种压力转变为人生前进的动力。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今天的贫困并不代表以后的贫困,而参与到勤工助学工作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相反正是自力更生的表现。其次,要教育贫困生不能将勤工助学工作仅仅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要认识到其对自己今后走上社会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提高。最后,要积极鼓励贫困生打开心扉,克服自我封闭心理,积极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融人到集体中去,全面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智,谈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22期
[2]姜旭萍,丁桂兰,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落实现状及对策研究 , 教育与职业 ,2009年27期
[3]谢云锋,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30期
[4]刘军军,蔡福瑞,浅谈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科学管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7期
[5] 王为,论新时期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建设,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勤工助学;重要意义;现状分析;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在全国的各大高校中,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了高等学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高校学生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所知,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中,贫特困生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20%,其中特困生大约有25万,贫困生的数量则超过了60万。因此贫困生的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否能够有效地资助所有的贫困学生顺利的完成大学的学业,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也是高等教育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自强自立的意识。然而,根据笔者的了解分析,发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勤工助学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现笔者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进一步完善略尽绵薄之力。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高校中贫特困生的数量随着招生的并轨、收费制度的实行而逐年的增多。这些学生主要是来自农村、边远地区、多子女上学、城市的双下岗职工、父母年老多病、单亲、父母离异、突遇天灾人祸等等家庭。在我国,往往是一个家庭为了保证孩子上大学,全家人甚至亲属、乡邻、好友等等都会被牵涉到,一旦学生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流人社会,在各种压力之下,常常成为了不安定的因素之一。所以说,高校开展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看似只帮助一个人,其实质上已经安抚了众人,稳定了一片。与此同时,这些贫特困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工作,自强自立,无论是对其自身的成长成才,还是对于整个家庭的安宁、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
(二)有利于减轻贫特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贫特困大学生通过参加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获得一定的经济资助,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顺利的完成大学学业。实践证明:这种有偿的实践活动给贫特困学生所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一些学校实行的直接给予贫特困生经济补助的方式。勤工助学工作在解困助学的同时,也达到了高校育人的目的。
(三)有利于拓展贫特困生的知识面。书本和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两大途径。而勤工助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参与实践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知识结构的优化:一所学校的课程结构再严谨,也不可能将所有内容都涵盖,在如今这个知识体系以及人类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虽然教材每年都会有所更新,但是很多最新最生动的知识还是得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获得。因此,勤工助学工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投身于丰富的现实生活,并从中得到难以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的机会。二、知识领域的延伸:在高校中,无论学生得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勤工助学工作,都不得不承认这一工作一定和某一知识领域紧密相联,这将使得学生在大学生涯中不仅能够获得这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可以较之于其他同学更加的了解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三、知识层次的升华: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认识过程一般都要经历两个飞跃。大学生的第一次飞跃就是通过书本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而第二次飞跃则是参加社会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加以检验。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能够帮助贫困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实现知识由书本到实践的飞跃,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有助于帮助贫特困学生从心理上摆脱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根据笔者的了解得知:如今的各大高校的贫特困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之大无法想象。首先,对于贫特困的大学生来说,上大学已经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成为了全家的寄托和希望;其次,高校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这些逆境中求学的贫特困生来说,在无形中又加重了其心理负担;再次,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以及各大企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要求,都促使贫特困生不得不努力拼搏,立志成材。在家庭厚望、经济、学业和就业的多重压力下,精神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紧张,每天都生活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随着不断的累计,精神压抑、焦虑和郁郁寡欢的不良心理状态在高校贫特困生中十分常见。而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能够很好的缓解这些因经济困难而造成心理贫困的学生的精神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其获得一定的经济资助,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达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境界,并依靠自强不息的努力撑起一片蓝天,冲破重重生活阻碍,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美好的未来。
二、勤工助学工作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一整套合理的贫困生资格认定机制。据笔者了解所知:目前我国对于贫困生的确认标准是,只要是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平均生活线的都可以认定为困难学生。可是由于对现行贫困生资格的判定缺乏可靠的、可核查的家庭收入指标以及资产数据,只是根据学生上交的一张认定表格和家庭所在地或者父母工作的单位开的证明作为认定依据。既没有设立相应的收入申报制度,也没有收入申报监控机制。导致学校对很多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的分配上也就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此外,就贫困生自身而言,很多人由于心理作用,不愿意将自己的贫困状况公诸于众,以致于有些应该得到帮助的学生却难以得到帮助,从而形成在学习以及生活条件上的新的不平衡,帮助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二)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比较的单一、集中,难以有效提高贫特困生的能力水平。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首先,在我国很多的高校中,勤工助学岗位数往往只占了上报贫困生总数的10%左右。从这个比率可以看出,勤工助学岗位提供过少,供不应求。其次,因为高校每年都会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入学,为了兼顾到新老贫困学生,导致他们在岗的工作时间都比较短暂。并且由于校内勤工助学工作的负担一般都比较的轻,因此工资普遍不高,处于200-300之间。最后,高校的助学岗位功能比较单一,和大学生知识型的特点不相符合。在勤工助学工作岗位的设置上,高校更多的是考虑了其对贫困生的经济救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而实际上,高校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相关专业设置相应的勤工作助学岗位,这样可以在帮助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巩固其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实现专业学习——勤工助学——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很多高校中的勤工助学岗位真正与专业相关。符合大学生知识性特点的严重缺乏,这不仅不利于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积极性,而且阻碍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管理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对贫特困生的精神扶贫与学习扶贫跟不上其物质扶贫工作的发展。无可厚非,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同学相比,贫特困生有着发自内心的自卑、敏感、焦虑等等心理问题。可是,由于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贫特困的资助还较多的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对贫困生在精神层面上的扶贫涉及的比较少。所以导致很多的贫特困学生耻于争取助学岗位。甚至出现过学生在得到岗位后,因为受到同学的戏弄而放弃的现象。勤工助学工作效果收效甚微。另外,很多的贫特困生处于经济和学习的“双贫”状态。因为贫特困学生的中小学教育质量欠佳,虽然其学习态度非常积极,然而却缺乏一定的学习技能。所以,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贫特困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可是,勤工助学工作或多或少的都要占用他们的宝贵的学习时间,这就导致一方面学生想得到工作来减轻自己的经济压力,而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学业受到影响。
三、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解决方案
(一)建立完善的贫困生申请准入机制,设计科学的制度安排。据了解,现行的贫困生准入制度相对比较的简单,只要提交了贫困村、乡、县三级贫困证明,就可以成为贫困生。虽然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的便利,但是由于信息、资源、以及各地区贫困标准的不对称和较大的差异,再者,高校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导致了许多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也成为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准入者。对此,各大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生评定、准入以及考核机制,并借助互联网这一媒介以及生源地的街道办事机构等等,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家庭动态经济档案,及时掌握好大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促使贫困生的申请准入以及退出机制日益变得合理化和科学化。
(二)借助社会力量来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学校可以通过跟一些企业的合作来为贫特困生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就业动态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最新要求。同时,高校可以通过鼓励贫特困生创业来解决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的状况。并设立相应的创新奖来予以奖励。
(三)引导贫困生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各大高校在加强对学生的物质扶贫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其的精神扶贫。引导其将各种压力转变为人生前进的动力。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今天的贫困并不代表以后的贫困,而参与到勤工助学工作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相反正是自力更生的表现。其次,要教育贫困生不能将勤工助学工作仅仅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要认识到其对自己今后走上社会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提高。最后,要积极鼓励贫困生打开心扉,克服自我封闭心理,积极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融人到集体中去,全面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智,谈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22期
[2]姜旭萍,丁桂兰,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落实现状及对策研究 , 教育与职业 ,2009年27期
[3]谢云锋,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30期
[4]刘军军,蔡福瑞,浅谈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科学管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7期
[5] 王为,论新时期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建设,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