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测试结论若干问题分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按照法定的测试程序,由专门犯罪心理测试人员根据案情或者测试对象的口供设计测试题目,操作测试仪,观察并记录测试对象在回答特定问题时的心理生理反应,分析这些生理心理参量的变化,认定测试对象有无违法犯罪事实或者特殊事件的记忆痕迹的一种结论。
  一、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的理论争议
  (一)是否达到相当高的可靠性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是通过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得来的,因此,测试结论的可靠性主要就是指测试技术的可靠性。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针对的是人类复杂的内心活动,要准确揭示测试对象的心理世界绝非易事。自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问世以来,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学者进行了许多关于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准确率的调查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由合格的受过专门培训的测试专业人员进行的犯罪心理测试,其结论的准确率大约在85%-98%之间。其中美国学者进行的一项对1909起真实测试案例的调查表明检测结果认定被测人“说真话”的结论的准确率为97%,认定被测人“说假话”的结论的准确率为98%。[1](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参与测试的500多起实际案件中,犯罪心理测试对于无辜和作案人的区分准确性可以达到98%以上。[2]
  (二)是否符合正当程序
  目前,我国心理测试的组织和实施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缺乏严格的程序性规定,这也使得许多人对于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能力抱有怀疑。但是,只要我们能制定规范的心理测试适用程序并严格遵守,就不应该因为现在程序的不规范就否定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能力。为了规范心理测试技术的使用,下列程序性规则是必不可少的:(1)建立心理测试人资格制度,必须通过司法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取得心理测试人资格证书。(2)测试必须征得被测试人的同意,不得以强制手段强迫被测试人接受测试。(3)心理测试应该按照测试规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测试,不得提侮辱被测试人人格的问题,不得提与该案无关的问题。(4)被测试人对心理测试结论不服有申诉的权利。(5)禁止以心理测试结论作为定案的惟一依据,必须有其他证据予以补强。(6)心理测试人员应当出庭接受询问并明确其例外规则。
  (三)是否违反了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强迫自证其罪,特别是刑讯逼供严重侵犯了基本人权。有人认为心理测试违背了被测人的意志,揭示了被测人不愿意说的内心隐私。但是,由于被测人有是否接受测试的选择权,在测试过程中也可以保持沉默,因此心理测试并没有违背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侦控机关最终用来作为指控根据的不是被测试者回答的内容,而是被测试者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与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并不矛盾。[3]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心理测试还有助于抑制刑讯逼供。刑讯逼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一些案件中,有少量证据说明某犯罪嫌疑人可能是罪犯,但又无法取得更有力的证据,于是就想从口供入手找证据。这时,如果我们能适当地采用心理测试技术,就能为案件找到新的突破口,为无辜者排除嫌疑,对有罪者找到新的攻击点以摧毁其防线。这样就减少了发生刑讯逼供的可能性。
  二、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的可行性分析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的可采性问题,应该从证据的判断标准,即符合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标准入手。
  1.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客观性
  证据的客观性,是指作为案件证据的客观物质痕迹和主观知觉痕迹都是已发生的案件事实的客观遗留与客观反映,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诉讼证据有自己存在的客观形式,并且这种形式能为人的认识所感知。其二,诉讼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的,是不以当事人和司法人员的意志为转移的。总之,犯罪心理痕迹无论是通过现场物质痕迹来反映,还是通过心理测试仪来显现,其内容都是客观真实的,所以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2.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合法性
  我国的《国家安全法》第10条和《人民警察法》第16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我国的侦查,主要是侦查机关为了收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查获犯罪分子,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和实施强制措施的活动。从犯罪心理测试在我国侦查阶段發挥的功能上以及就其本身的性质来看,此项技术属于技术侦查措施之一,可见我国的法律并没有禁止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使用。证据的发展过程与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心理测试技术本身的科学性是肯定的,只不过鉴于当时的实践与法律规范的空白,故为求慎重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这并不否认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合法性与证据价值。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内容就是确定被测者与案件的关系,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显示出来。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完全符合证据采纳的客观性标准、关联性标准以及合法性标准,具备证据资格,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刑事证据,纳入刑事诉讼程序之中。
  三、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的价值
  (一)反映待证事实,发现案件真相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以捕捉犯罪心理痕迹,突破有形痕迹物证欠缺的案件,犹如DNA鉴定、指纹鉴定等一样,所得出的结论可以作为鉴定结论在诉讼活动中合法运用。
  一般说来,人在经历了一个特殊的事件后,都会在记忆中留下很深的心理印记。对于犯罪分子,特别是实施了杀人、爆炸、抢劫等严重犯罪的人来说,他们对自己实施的行为的记忆是相当深刻和清晰的,而犯罪行为在其心中产生的印记是永远无法消除的,他们对自己所实施行为的整个过程的记忆是相当深刻的。为逃避法律制裁,犯罪人员在心理上对案件是极端敏感的。在犯罪心理测试中,犯罪分子对犯罪事实的心理痕迹,会在大脑记忆区恢复,这必然会引起人的生物反应,出现皮肤电、血压、呼吸、脑电波等的异常,而且这种异常是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的,不论测试对象是保持沉默,抑或回答“是”或者“不是”,作案人的反应都会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就可以通过他的反应来发现案件真相。   (二)防止刑讯逼供,保障程序正义
  笔者认为,犯罪心理测试的可以用来防止刑讯逼供。心理测试的目的不是为逼取口供,也不是验证口供的真伪。这正是杜绝刑讯逼供、保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的有效手段。因为测试时,测试对象可以选择沉默,也并不会因此而增大嫌疑。他在测试中说与不,说什么并不重要,心理测试关注的不是他的口供,而是他听了主试的提问后,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心理生理反应。根据这些特异生理反应,心理测试专家收集与犯罪有关的信息,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的刑事侦查手段,其科学性与准确性已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利用专业知识,由专业人员运用专门设备,遵循特定程序所作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具有很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比办案人员的内心揣摩更符合“看得见的正义”的要求。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证据可以有效的确定犯罪嫌疑人,及时发现案件線索,有利于案件事实的查明。同时,建立在规范、完善程序上的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也实现了程序正义基础上对事实真相的发现。
  (三)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
  公安司法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试之后,就会对其是否犯罪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为以后的诉讼活动指明方向,同时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诉讼本身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结束。法官懒懒散散,而犯人却凄苦不堪;这里,行若无事的司法官员享受着安逸和快乐,那里,伤心落泪的囚犯忍受着痛苦,还有比这更残酷的对比么?”[4](司法公正必然地内涵地包括效率的意义,效率的最大化构成正义的一个标准。我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决不能无视追求它的代价,对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效率,而且它本身就包含了对效率的追求。正如法谚上所说的“迟到的公正非正义”,审判的低效率从根本上违背了正义原则。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能够在保证不侵犯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前提下提高办案效率, 更能有助于体现法律的公正。
  注释:
  [1]何家弘.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J].中国法学,2002,(02).
  [2]许宏伟,赵可欣.试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与公正性[J].公安大学学报,2001,(04).
  [3]樊崇义,陈永生.科技证据的法定化[J] .南都学坛,2005,(02).
  [4][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作者通讯地址:丰县人民检察院,江苏 徐州 221700)
其他文献
摘要:仲裁与调解是多元化解纠机制中两种重要的非公力争议解决方式,两者均建立在当事人意思自治基础上,采取对话而非对抗的方式,具有灵活、简便、经济等特点,且两种制度之间具有较强的可兼容性。在我国,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做法,始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20世纪50年代的仲裁实践。目前,仲裁中调解为我国各仲裁机构普遍推崇并广泛适用。基于不同的法律传统,世界各国对仲裁与调解相结合模式的态度亦不相同,大致分为
期刊
本文选择变迁中的中国城市矫正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矫正工作的纵深发展。  一、制定相应的《社区矫正法》,与《监狱法》等法律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刑罚执行法法律体系  我国的《社区矫正法》应该包括立法宗旨、社区矫正定义、管理机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对象、管辖、增设非监禁刑、刑期折抵、前科消灭、法官裁定等内容。基本内容应是:一是准确界定执行主体,建议在司法部成立专门社区矫正
期刊
摘要:犯罪着手是指行为人已经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该犯罪实行行为着手的认定应根据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罪状来加以认定。对犯罪着手的认定是关系到行为人犯罪行为的罪与非罪,刑事责任轻重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我国现行刑法并没有对什么是“犯罪着手”作出具体规定。为了更好的解决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犯罪着手的认定存在的困惑,本文尝试就如何认定以及完善对“犯罪着手”的认定展开说明。  
期刊
摘要:醉酒人妨害警察执行公务有其特殊性,因警察具有预防犯罪,善待醉酒人的义务,因而应当区别对待,应予以非犯罪化。本文从刑事立法、行政立法、司法实践三个方面予以论述非犯罪化选择的合适路径。  关键词:醉酒;警察;非犯罪化;妨害公务  醉酒人妨害警察执行公务入罪会的现实弊端让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来思考非犯罪化这条路。本文的非犯罪化内容包括立法上予以除罪,行政法上的惩戒性处罚,以及在司法实践中阻止其进入司法
期刊
摘要:2013年1月1日修订后的刑诉法正式实施,由此给反贪侦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律师辩护人的提前介入、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等规定都给反贪侦查工作带来了新的影响,同时新刑诉法关于技术侦查的规定给侦查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主要从以上几方面浅述新刑诉法对反贪侦查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律师辩护人;自证其罪;技术侦查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已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本次刑诉
期刊
摘要:犯罪中的犯罪心理痕迹是相对有形痕迹而言的,无形的心理特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的有形痕迹之中,充分反映了犯罪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全面收集、捕捉犯罪心理痕跡才能更多地掌握和利用相关信息,从而为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准确刻画犯罪嫌疑人提供更多的情报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侦查破案效率。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侦查方向;确定罪犯  心理痕迹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所
期刊
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某些事实清楚、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并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刑事案件时,所适用的比普通程序简化的审判程序。简易程序的设置在当今世界各国十分普遍,而且适用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刑事案件发案率呈上升趋势。为合理分配有限的司法资源,提高审判效率,我国1996年修正刑事诉讼法时增设了简易程序,符合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2012年刑事诉讼法再次修改,进一步扩
期刊
一、“地沟油”犯罪的含义及严打必要性  (一)“地沟油”犯罪的含义  “地沟油”实质上属于餐饮垃圾和变质油脂,一般是指餐厨垃圾、废弃油脂、各类肉及肉制品加工废弃物等。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非法利益,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地沟油”非法生产“食用油”、或者销售利用“地沟油”生产的“食用油”,形成了一条利益链,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刑法规定,这些与“地沟油”有关的生产、销售行为
期刊
证据是检察机关审查逮捕中复核案件事实,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的依据,而证据合法性的审查则是审查逮捕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受传统诉讼观念、诉讼价值目标和侦查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屡禁不止,极大的妨碍了犯罪的公正追究和嫌疑人的人权保障。自2010年《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颁布以来,沙河口区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在审查逮捕工作中,紧紧围绕侦查机关移送证据材料合
期刊
检察院机关推行的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自实施以来,有效推进了司法制度改革,使检察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办案质量得到有力保证,促进了检察业务工作的良性发展,但在实践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以所在的基层检察院为角度,探讨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在实践运用中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环节。  一、 主诉检察官责任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检察院主诉检察官工作负担过重  由于编制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限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