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卓越创新及实践性人才培养理念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安全工程交叉学科等学科观点为基础,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标准的复合式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建设成效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改革项目:“双培计划”和“卓越计划”实施下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GYB-201502 。
一、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专业建设是高校本科教学的基础性、持续性、引领性工作。面临着对信息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不适应,工科专业建设需要进行整体的、综合的审视与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是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当前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的先进理念对于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2006年我国逐步引入这一基本理念,2008年开始在全国进行试认证。2009年安全工程专业抓住新的发展契机,将原有的教学模式和体系逐渐向国际互认靠拢,提高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新思路。2011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目的是满足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二、 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及依据
基于国际工程认证教育试验和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卓越创新及OBE工程教育模式为培养目标,以PDCA闭环管理的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标准,建立了三维的复合式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三、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内容
(一)以国家需要发展为目标,转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观
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大众化和信息化,2006年我国引入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2009年在全国开始进行初步认证,认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应当是合格毕业生的最低水平和最高水平都得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能是一个“点”(专业的地位、特色和优势),更应当使得所有学生都有权利获得公平的、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教育,这种理念比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更有利于推动人才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安全工程在2009年引入第三方进行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人才教学培养模式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七方面进行改革,并且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认证。2010年6月,教育部提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卓越人才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原则,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新的定位,目的是培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以“认证 卓越”为理念,建立复合式教学模式
2011年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坚持以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在突出实践创新的原则基础上,根据卓越标准要求提出了“3 1”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实践能力培养1年。争取每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都有所涉及(理论或者工程实践设计)。
(三)以突出“知识、素质、创新”为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认证实践前,课程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院定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比例为42∶17∶9∶16∶17,通过对照认证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整合为30∶40∶25∶5,基本满足认证标准要求,不足的是公共基础课偏高,实践必修课偏低,实践必修课只有36周。2014年在教学培养方案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模式,并将实践必修课时间增加至45周,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的“442”理论课程体系。
(四)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学质量全程监控体系
“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不仅在理念上与时俱进,而且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是教学全过程的时间维度,二是从教学培养过程、记录、落地等方面进行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和自我监督制度,是培养方案落实的保证。在学校有关教学运行的基础上,根据安全工程特点,又制定了相关制度,如“主讲教师的职责与权利”“助课教师职责”“实验课教师职责”“实习指导教师职责”等。
图2 教学质量全程监控体系
教研室制定了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如图3所示;教研室同时建立了“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监控点”。
(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改进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原有的教学方法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学习多样性要求,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形式多样、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微课堂”“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安全工程实验教学中使用事故案例视频化、图片化认识等方式。
四、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成效分析
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改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观。改变传统专业教育培养以优势、特色、地位为主的评估理念,替代以培养质量的最低水平(“木桶原理”)是否符合国家、国际工程教育标准为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其次,优化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有机融合通识、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 的人才质量标准,明确三者的比例关系和权重;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内容涵盖了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全部内容;采取“3 1”卓越培养模式,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建立了全过程人才培养的教学闭环管理及监控体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任务,而是全过程的人才培养,通过从时间维度和人才培养要素等维度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保证了在教学工作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变本科教学质量的“散点管理”为“系统保障”。最后,建立了工程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引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体系,使安全工程人才培養与国际接轨,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结构,为大学生专业与职业接轨提供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立国.工业4.0 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1):6-15.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建设成效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学改革项目:“双培计划”和“卓越计划”实施下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GYB-201502 。
一、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专业建设是高校本科教学的基础性、持续性、引领性工作。面临着对信息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不适应,工科专业建设需要进行整体的、综合的审视与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是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当前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的先进理念对于工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2006年我国逐步引入这一基本理念,2008年开始在全国进行试认证。2009年安全工程专业抓住新的发展契机,将原有的教学模式和体系逐渐向国际互认靠拢,提高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新思路。2011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目的是满足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二、 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及依据
基于国际工程认证教育试验和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卓越创新及OBE工程教育模式为培养目标,以PDCA闭环管理的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标准,建立了三维的复合式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三、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内容
(一)以国家需要发展为目标,转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观
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大众化和信息化,2006年我国引入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2009年在全国开始进行初步认证,认证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应当是合格毕业生的最低水平和最高水平都得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能是一个“点”(专业的地位、特色和优势),更应当使得所有学生都有权利获得公平的、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教育,这种理念比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更有利于推动人才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安全工程在2009年引入第三方进行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人才教学培养模式从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七方面进行改革,并且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认证。2010年6月,教育部提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卓越人才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原则,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新的定位,目的是培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以“认证 卓越”为理念,建立复合式教学模式
2011年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坚持以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在突出实践创新的原则基础上,根据卓越标准要求提出了“3 1”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实践能力培养1年。争取每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都有所涉及(理论或者工程实践设计)。
(三)以突出“知识、素质、创新”为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认证实践前,课程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院定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比例为42∶17∶9∶16∶17,通过对照认证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整合为30∶40∶25∶5,基本满足认证标准要求,不足的是公共基础课偏高,实践必修课偏低,实践必修课只有36周。2014年在教学培养方案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模式,并将实践必修课时间增加至45周,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的“442”理论课程体系。
(四)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学质量全程监控体系
“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不仅在理念上与时俱进,而且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是教学全过程的时间维度,二是从教学培养过程、记录、落地等方面进行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和自我监督制度,是培养方案落实的保证。在学校有关教学运行的基础上,根据安全工程特点,又制定了相关制度,如“主讲教师的职责与权利”“助课教师职责”“实验课教师职责”“实习指导教师职责”等。
图2 教学质量全程监控体系
教研室制定了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如图3所示;教研室同时建立了“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监控点”。
(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改进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原有的教学方法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学习多样性要求,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形式多样、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微课堂”“雨课堂”“翻转课堂”等。安全工程实验教学中使用事故案例视频化、图片化认识等方式。
四、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成效分析
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改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观。改变传统专业教育培养以优势、特色、地位为主的评估理念,替代以培养质量的最低水平(“木桶原理”)是否符合国家、国际工程教育标准为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其次,优化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有机融合通识、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 的人才质量标准,明确三者的比例关系和权重;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内容涵盖了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全部内容;采取“3 1”卓越培养模式,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建立了全过程人才培养的教学闭环管理及监控体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任务,而是全过程的人才培养,通过从时间维度和人才培养要素等维度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保证了在教学工作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变本科教学质量的“散点管理”为“系统保障”。最后,建立了工程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引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体系,使安全工程人才培養与国际接轨,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结构,为大学生专业与职业接轨提供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立国.工业4.0 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