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诗既表达了诗人真实的情感,又有美妙的语言,所以这些诗选入教材后经常会有仿写的要求。《我们爱你啊,中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后就有这样的要求:“请模仿课文的第2~6自然段的样子,写诗。”
这首诗共7节,分别写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水秀美、物产丰富、民族风情、历史悠久、民族精神等,特别是第二三自然段:“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我们爱你,龙井茶的清香,茅台酒的醇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天工巧夺。“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国秀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我想,说民族风情,也许学生了解不多;讲民族精神,也许学生还领会不到。而我国美丽的山水、丰富的物产,学生是有耳闻的。读着课文中整齐的诗句,我还特别感受到这种音韵的美能让人回味无穷。因此,我决定在学了第二三自然段后,就让学生来写一写。
【现象】:
课堂中,学生进行了诗歌的仿作。现摘录典型的几首:
1.我们爱你,茅山茶叶的清香,江南溪水的甜美;黄果树瀑布的壮观,宜兴陶瓷的巧夺天工。
2.我们爱你,黄山的恢宏气魄,太湖的云雾飘渺;天山的常年积雪,茅山的浓汝淡抹。
3.我们爱你,四川九寨沟的山清水秀,无锡太湖的水天一色;黄果树瀑布的恢宏气魄,洞庭湖的清奇俊秀。
第一首是语言运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习作,他连分类都没弄清楚。第二首是中等生的习作,他已经知道了要注意句子的整齐。第三首是优秀生的习作,但他选择的景点面不广,不能代表我国山水的各方各面。
三种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依样画出了葫芦仿出了“诗”,但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堂中学生仿作的案例主要反映了以下一些现象:
1.题材不广,都是语文课本中学过的东西才进入他们的视野。
2.特点抓不准,无论什么景点,就把刚学到的或以前学过的词语进行堆砌。而且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3.没有“诗味”。只注意堆砌资料,堆砌词语,不知道押韵,也不善于应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等从形式上来表现“诗味”,更不善于从诗歌的情感方面来把握“诗味”。
【成因分析】:
1.仿作没有给学生打开思路。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述仅仅停留在教材中学习过的几篇课文中,如鼎湖山、杭州西湖、九寨沟……而更多的秀美山川没有进入学生的视野。这些地方都千山一律、千水一面吗?也不是。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如东岳泰山天下雄、西岳华山天下险、南岳衡山天下秀……即使是五岳,也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的。而学生对这些都不了解,因此仿作的思路没有打开,“面”就显得相当狭窄。
2.对教材的品读不够透彻。学生仅仅读过了课文的二三两小节,就开始了模仿,而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意象……都没有细细地把握。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两句,句式整齐是表面现象,用词准确是其中特点,“抹、阔”的押韵是诗的要素,而读着这些句子你脑海中会出现一幅幅画面,这是诗的意境……这些都没有让学生好好体会。因此学生的仿作不美。
3.仿作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仿作——即参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来写,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让他们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
【重新设计】:
一、 课前准备
带领学生上“中国旅游网”(www.51yala.com,其他网也可以),进入旅游景点一栏,欣赏中国美景,阅读景点介绍。把最吸引你的一个景点的图片文字复制到word上,打印出来,在教室里办个“中国大好河山”图片展。
(开学初,各学科都在磨合期,有的是时间进电脑房。有了这项活动,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认识,有更多的感悟)。
二、 导入
课件出示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部分对联,让学生猜猜它是哪个省的。(既为课文学习奠下情感基调,也为仿作提供了资源,打下了基础)
三、 诗歌欣赏
1.读第二自然段。
(1)读了这些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此举引导学生想象,让图画与文字挂起钩来。想象后,教师出示该景点的相关图片,继续加深印象)
(2)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清奇俊秀,而杭州西湖却是浓汝淡抹的?这两个形容词可不可以调换一下?(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的人文典故:《桂林山水甲天下》中讲桂林的水是静清绿的,山是奇秀险的;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讲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如果我把形容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这个词换成“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气势磅礴”,行不行?(体会押韵的作用:再让学生通读全诗,找一找韵脚,读一读,感受押韵的美学作用)
(4)看着这节诗,有一个发现:它的每两行都是相互对应的,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出感觉来。(感受对称的美)
2.自由学习其他自然段。
四、 诗歌仿作
1.我们祖国壮丽的秀美的山河可太多了。你知道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上黑板,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写下来。这对仿作搜集材料有益)
2.让几个学生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并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它的特点。(跟学生互动,了解他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来概括这个景点)
3.根据你最喜欢的那一自然段的结构,仿作一首小诗。
4.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5.修改作品。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小诗。
【小结与思考】:
学生的仿作摘录如下:
1.我们爱你,洞庭湖的碧波荡漾,黄果树的雄伟壮观;天山白雪茫茫,鼎湖山优雅壮观。
2.我们爱你,两千年黄鹤的风流潇洒,八百里洞庭的烟波浩渺;江南丝竹的动听悦耳,铁观音茶的香入云霄。
重新设计后的课堂呈现了更佳的效果。第一首仍是语言运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习作,但他显然已知道了要做到水对水、山对山,要做到句式的整齐。但特点不明,词语堆砌现象仍很严重。第二首是较优秀的习作:句式整齐,选材得当。作者能打开思路,从多个角度来赞美祖国,而且能灵活地运用中央台春节晚会的对联。最后一句本为香飘两岸,为了押韵,我们进行了修改。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但如果没有教师的珍视,没有教师的指导,他们的灵感、他们的想象都会被扼杀在摇篮里。诗歌仿作重于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因此它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铺下一层层台阶,让学生们饶有兴致地拾级而上,最后达到理想的高峰。
这首诗共7节,分别写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水秀美、物产丰富、民族风情、历史悠久、民族精神等,特别是第二三自然段:“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我们爱你,龙井茶的清香,茅台酒的醇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天工巧夺。“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国秀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我想,说民族风情,也许学生了解不多;讲民族精神,也许学生还领会不到。而我国美丽的山水、丰富的物产,学生是有耳闻的。读着课文中整齐的诗句,我还特别感受到这种音韵的美能让人回味无穷。因此,我决定在学了第二三自然段后,就让学生来写一写。
【现象】:
课堂中,学生进行了诗歌的仿作。现摘录典型的几首:
1.我们爱你,茅山茶叶的清香,江南溪水的甜美;黄果树瀑布的壮观,宜兴陶瓷的巧夺天工。
2.我们爱你,黄山的恢宏气魄,太湖的云雾飘渺;天山的常年积雪,茅山的浓汝淡抹。
3.我们爱你,四川九寨沟的山清水秀,无锡太湖的水天一色;黄果树瀑布的恢宏气魄,洞庭湖的清奇俊秀。
第一首是语言运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习作,他连分类都没弄清楚。第二首是中等生的习作,他已经知道了要注意句子的整齐。第三首是优秀生的习作,但他选择的景点面不广,不能代表我国山水的各方各面。
三种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依样画出了葫芦仿出了“诗”,但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堂中学生仿作的案例主要反映了以下一些现象:
1.题材不广,都是语文课本中学过的东西才进入他们的视野。
2.特点抓不准,无论什么景点,就把刚学到的或以前学过的词语进行堆砌。而且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3.没有“诗味”。只注意堆砌资料,堆砌词语,不知道押韵,也不善于应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等从形式上来表现“诗味”,更不善于从诗歌的情感方面来把握“诗味”。
【成因分析】:
1.仿作没有给学生打开思路。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述仅仅停留在教材中学习过的几篇课文中,如鼎湖山、杭州西湖、九寨沟……而更多的秀美山川没有进入学生的视野。这些地方都千山一律、千水一面吗?也不是。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如东岳泰山天下雄、西岳华山天下险、南岳衡山天下秀……即使是五岳,也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的。而学生对这些都不了解,因此仿作的思路没有打开,“面”就显得相当狭窄。
2.对教材的品读不够透彻。学生仅仅读过了课文的二三两小节,就开始了模仿,而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意象……都没有细细地把握。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两句,句式整齐是表面现象,用词准确是其中特点,“抹、阔”的押韵是诗的要素,而读着这些句子你脑海中会出现一幅幅画面,这是诗的意境……这些都没有让学生好好体会。因此学生的仿作不美。
3.仿作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仿作——即参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来写,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让他们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
【重新设计】:
一、 课前准备
带领学生上“中国旅游网”(www.51yala.com,其他网也可以),进入旅游景点一栏,欣赏中国美景,阅读景点介绍。把最吸引你的一个景点的图片文字复制到word上,打印出来,在教室里办个“中国大好河山”图片展。
(开学初,各学科都在磨合期,有的是时间进电脑房。有了这项活动,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认识,有更多的感悟)。
二、 导入
课件出示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部分对联,让学生猜猜它是哪个省的。(既为课文学习奠下情感基调,也为仿作提供了资源,打下了基础)
三、 诗歌欣赏
1.读第二自然段。
(1)读了这些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此举引导学生想象,让图画与文字挂起钩来。想象后,教师出示该景点的相关图片,继续加深印象)
(2)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清奇俊秀,而杭州西湖却是浓汝淡抹的?这两个形容词可不可以调换一下?(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的人文典故:《桂林山水甲天下》中讲桂林的水是静清绿的,山是奇秀险的;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讲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如果我把形容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这个词换成“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气势磅礴”,行不行?(体会押韵的作用:再让学生通读全诗,找一找韵脚,读一读,感受押韵的美学作用)
(4)看着这节诗,有一个发现:它的每两行都是相互对应的,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出感觉来。(感受对称的美)
2.自由学习其他自然段。
四、 诗歌仿作
1.我们祖国壮丽的秀美的山河可太多了。你知道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上黑板,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写下来。这对仿作搜集材料有益)
2.让几个学生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并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它的特点。(跟学生互动,了解他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来概括这个景点)
3.根据你最喜欢的那一自然段的结构,仿作一首小诗。
4.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5.修改作品。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小诗。
【小结与思考】:
学生的仿作摘录如下:
1.我们爱你,洞庭湖的碧波荡漾,黄果树的雄伟壮观;天山白雪茫茫,鼎湖山优雅壮观。
2.我们爱你,两千年黄鹤的风流潇洒,八百里洞庭的烟波浩渺;江南丝竹的动听悦耳,铁观音茶的香入云霄。
重新设计后的课堂呈现了更佳的效果。第一首仍是语言运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习作,但他显然已知道了要做到水对水、山对山,要做到句式的整齐。但特点不明,词语堆砌现象仍很严重。第二首是较优秀的习作:句式整齐,选材得当。作者能打开思路,从多个角度来赞美祖国,而且能灵活地运用中央台春节晚会的对联。最后一句本为香飘两岸,为了押韵,我们进行了修改。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但如果没有教师的珍视,没有教师的指导,他们的灵感、他们的想象都会被扼杀在摇篮里。诗歌仿作重于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因此它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铺下一层层台阶,让学生们饶有兴致地拾级而上,最后达到理想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