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學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中化学知识比较零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其实,教材里面前后的知识是有关联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利用探究实验是将知识系统化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展示
在此,以初中化学活动探究课“生活中的二氧化碳”为例,上课伊始,教师可这样引入:观察雪碧的标签,并将关键点标注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标签中寻找信息的能力。
【活动探究一】打开雪碧的瓶盖,观察现象。很多学生因为非常兴奋,缺少了以往喝碳酸饮料打开瓶盖时的那种小心翼翼,所以当瓶盖一打开时便冒出了大量的气泡,甚至出现了汽水溢出来的现象。这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118页内容“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并让学生思考得出“压强变大,气体的溶解能力变大”的结论。同时,教师提出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问题:喝了汽水后为什么会打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气体的溶解能力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结论。这样,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加以引导,使得第九单元中“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的知识点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探究二】利用设计方案证明雪碧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对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学生都能掌握“用澄清石灰水”的方法,但要完成这个实验,学生必须知道不能将雪碧滴入澄清石灰水里面,而是要完成取样后再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里。这就需要学生选择适合的仪器,进行实验。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对物质检验进行总结:取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这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规范作答。接着,教师再设置“设计方案证明你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的环节,进一步巩固二氧化碳检验的方法,并总结出该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可以使墙壁变白变硬”“将新鲜鸡蛋用石灰水浸泡后取出,可以起到保鲜的作用”“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会出现一层白膜”。这样,就会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化学就在生活中以及化学对生活的影响。
【活动探究三】继续不断地往探究二的试管中吹气,直到有现象变化时才停止吹气。这使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浑浊的液体又变澄清了。趁着学生还在思考原因的时候,教师再让学生加热试管中的液体,这时发现澄清的液体又变浑浊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再出示石笋和石钟乳的形成资料,让学生阅读提取信息,解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样,一个新的知识点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活动探究四】此环节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第一组学生做“将雪碧中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的实验,第二组学生做“取少量雪碧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的实验。在两组学生都观察到了“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现象时,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如果将试管中的液体加热,你预测会出现什么现象”。很多学生脱口而出“红色液体变成紫色”,根据所学知识,他们认为这个答案绝对正确。这时,教师趁机强调“实验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并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经过实验,不同的现象出现了:第一组学生看到了预期的结果,第二组学生看到的却是红色的液体。教师提出“重新阅读标签,找出第二组同学实验现象的原因”。学生在第二次看标签的时候发现了雪碧里面还含有柠檬酸的信息,而且也进一步了解了“柠檬酸比碳酸稳定,受热不易分解”的信息。这时,教师再提醒学生:在阅读信息的时候,要养成全面完整和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阅读的习惯。最后,以展示“神奇的干冰”结束整节课的教学。
二、案例分析
在这节活动课里,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成功地将初中化学中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溶洞的形成等内容。更重要的是,整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内容选取、情境创设和实验探究拉近了化学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养成了在生活中关注常见的化学现象、多进行思考的习惯。课堂设计将一系列知识通过探究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掌握,培养了学生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运用的能力。
从课堂氛围看,因为取材于学生熟悉和喜欢的饮料,所以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期待走进课堂。探究实验的设置满足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向往,简单的实验操作不仅达到了预期效果,还让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反思
初中化学知识比较零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使其更易于识记,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实验使知识系统化是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实践,笔者对利用探究实验促进知识系统化的教学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一是好奇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课堂设计能够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践,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设计拉近了化学和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二是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中,以实际问题为探究驱动,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思考、讨论中将知识系统化,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被动听和记的局面,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表面上看,教师得以“解放”,实际上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科学完整地掌握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还应明确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促进其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课堂设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这节课里,学生在动手实验中表现出了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就必须设计好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为达到探究实验促进知识系统化的目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探究实验教学程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一、案例展示
在此,以初中化学活动探究课“生活中的二氧化碳”为例,上课伊始,教师可这样引入:观察雪碧的标签,并将关键点标注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标签中寻找信息的能力。
【活动探究一】打开雪碧的瓶盖,观察现象。很多学生因为非常兴奋,缺少了以往喝碳酸饮料打开瓶盖时的那种小心翼翼,所以当瓶盖一打开时便冒出了大量的气泡,甚至出现了汽水溢出来的现象。这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118页内容“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并让学生思考得出“压强变大,气体的溶解能力变大”的结论。同时,教师提出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问题:喝了汽水后为什么会打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气体的溶解能力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结论。这样,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加以引导,使得第九单元中“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的知识点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探究二】利用设计方案证明雪碧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对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学生都能掌握“用澄清石灰水”的方法,但要完成这个实验,学生必须知道不能将雪碧滴入澄清石灰水里面,而是要完成取样后再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里。这就需要学生选择适合的仪器,进行实验。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对物质检验进行总结:取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这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规范作答。接着,教师再设置“设计方案证明你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的环节,进一步巩固二氧化碳检验的方法,并总结出该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可以使墙壁变白变硬”“将新鲜鸡蛋用石灰水浸泡后取出,可以起到保鲜的作用”“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会出现一层白膜”。这样,就会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化学就在生活中以及化学对生活的影响。
【活动探究三】继续不断地往探究二的试管中吹气,直到有现象变化时才停止吹气。这使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浑浊的液体又变澄清了。趁着学生还在思考原因的时候,教师再让学生加热试管中的液体,这时发现澄清的液体又变浑浊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再出示石笋和石钟乳的形成资料,让学生阅读提取信息,解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样,一个新的知识点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活动探究四】此环节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第一组学生做“将雪碧中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的实验,第二组学生做“取少量雪碧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的实验。在两组学生都观察到了“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现象时,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如果将试管中的液体加热,你预测会出现什么现象”。很多学生脱口而出“红色液体变成紫色”,根据所学知识,他们认为这个答案绝对正确。这时,教师趁机强调“实验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并要求学生进行实验。经过实验,不同的现象出现了:第一组学生看到了预期的结果,第二组学生看到的却是红色的液体。教师提出“重新阅读标签,找出第二组同学实验现象的原因”。学生在第二次看标签的时候发现了雪碧里面还含有柠檬酸的信息,而且也进一步了解了“柠檬酸比碳酸稳定,受热不易分解”的信息。这时,教师再提醒学生:在阅读信息的时候,要养成全面完整和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阅读的习惯。最后,以展示“神奇的干冰”结束整节课的教学。
二、案例分析
在这节活动课里,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成功地将初中化学中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溶洞的形成等内容。更重要的是,整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内容选取、情境创设和实验探究拉近了化学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养成了在生活中关注常见的化学现象、多进行思考的习惯。课堂设计将一系列知识通过探究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化掌握,培养了学生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运用的能力。
从课堂氛围看,因为取材于学生熟悉和喜欢的饮料,所以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期待走进课堂。探究实验的设置满足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向往,简单的实验操作不仅达到了预期效果,还让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反思
初中化学知识比较零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使其更易于识记,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实验使知识系统化是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实践,笔者对利用探究实验促进知识系统化的教学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一是好奇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课堂设计能够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践,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设计拉近了化学和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二是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中,以实际问题为探究驱动,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思考、讨论中将知识系统化,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被动听和记的局面,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表面上看,教师得以“解放”,实际上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科学完整地掌握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还应明确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促进其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课堂设计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在这节课里,学生在动手实验中表现出了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就必须设计好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为达到探究实验促进知识系统化的目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探究实验教学程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