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策略分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echa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如绝美的天籁,又似千年的佳酿,徜徉其间,我们的心灵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求索中走向成熟。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认为古典诗词艰深晦涩,理解起来太难,再加上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平时没有时间诵读和研习古典诗词,体悟不到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久而久之,学生对古典诗词失去兴趣。这些,应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正确的途径和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诵读并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然后体验并领悟诗人的心灵美。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而且将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趣
  成功源于良好的发端。诗词教学中,导入新课运用得精彩,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首先教师自身须充分备课,吃透教材,然后采用新颖灵动、极富情趣的开场白,营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高高兴兴学习古诗词。
  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时,我给学生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凄楚哀怨的歌声,直抵学生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使他们初步理解了诗词的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
  多媒体电教手段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它的使用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在导入新课环节,放映一段和诗词文本内容相关的幻灯片,学生调动视听感官,欣赏有声有色的图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伸张思维的触角,捕捉到有价值的动态信息,为更好地解读诗词奠定了基础。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出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赤壁风景图,并播放相关乐曲,恢宏壮阔的画面,浑厚沉重的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赤壁古战场,与词人一起领略长江奔腾浩荡的磅礴气势,聆听惊涛拍岸的轰轰鸣响,何等惬意!
  二、反复诵读,其义自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个体朗读、自由读、分组读、学生齐读,在一节课中不妨交叉进行。教师应对学生朗读进行正确的引导,需要指出的注意事项:一是学生朗读时要心无杂念,忘我投入;二是要读出诗词的韵味,尤其是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三是把自身情感融入到诗词中,与诗人对话,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我先示范给学生读一遍,然后找两名同学分别读上下两部分,接着让学生整体齐读。下个环节是对诗歌内容的研习,经过点拨、讨论、探究等几个步骤,学生梳理了诗人的人生轨迹,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脉络。最后进行诵读,“披文而入情”,他们根据诗歌的情感踊跃吟诵,吟诵过程中大多注意到了重音、快慢、强弱,读的声情并茂,读出了几分“醉”意,几许“狂”味。
  三、分成小组,合探解疑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扮演引领者的角色,而高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应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展现自我。现在语文自主高效课堂操作流程常见的是:分成小组,合作探究。诗词教学也不妨采用这种模式。高中古诗词需要关注的几个内容板块: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内容情感。因此,在学习诗词鉴赏时,我首先把班级同学分成五个小组,让每组选择上面的其中之一,然后小组成员组内讨论疑难问题,归纳整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图。接着分小组展示讨论后的成果,其他小组补充质疑,将知识树搭建起来,提出自己解决疑难、重点知识的办法,做到资源共享。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他们就问题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从而提高了诗词鉴赏能力。
  四、知识迁移,拓宽思路
  事物之间总是有联系的。古诗词也概莫例外。所以,在关于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某一首,要实现高效的知识迁移和变式训练,以达到巩固提高、拓宽思路的目的。例如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我引入他的另一首《水龙吟》,让学生就两首词进行比较鉴赏。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找到了两者的相似点,又揣摩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借助这样的迁移比较,不仅锤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让他们更深入体味辛弃疾其人其词。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诗人陆游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比如学习了《登高》,不足以窥见杜甫全貌。我们应追寻他完整的生命履历,深入探究他的心路历程,同时结合他的诗作《旅夜书怀》《客至》《咏怀古迹》等,进一步触摸到诗人灌注诗中的情感基调,才能最终领悟诗人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其他文献
语文知识如何复习才能奏效?高考迎考复习怎样实施“少教多学”策略?这是一个对高三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效果却很不明显,学生在不断地受挫感中艰难前行,渐渐对语文复习失去兴趣和希望,于是高考语文复习就进入“多教少学”或“只教不学”等误区。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使高考语文复习变得“少教多学”呢?现以2013年高考试题为例,谈一点浅见。  
近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专家组一行在省、市语委办领导的陪同下,来江汉大学进行调研。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为:“网络语言、外语词、字母词”等语言现象在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在平面媒体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实的自我?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美国教育家华
课本剧的展演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不断地被运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本剧排演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
近百年前,为了时代的需要,人们曾对儒学进行过一次惨绝人寰的“屠戮”。儒学被认为是万恶之根本,而儒学的创始人孔子——这个两千年来保持着圣人地位的伟人,则更是遭受了不应有的不公正待遇:他的很多言论被作了断章取义的歪曲理解,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关于中庸的论述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态度等。究其原因,则是时代之所需了,这里不再赘述。  我今天要说的是《大学》,在读《大学》之前,
对于高考作文四个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感叹:深刻太困难,丰富靠积累,文采学不来,创新有危险。于是,他们抓住“丰富”这根救命稻草,拼命积累素材,各种话题都不放过,古今中外兼而备之。殊不知,仅有论据的堆叠而没有深刻的思考,没有能说服人的道理,就像一个人仅有繁丽的衣饰而没有灵魂一样,缺了灵性,只能导致肤浅和平庸。所以,深刻不可抛。  何谓深刻?在高考《考试说明》中,对
一堂好课就像一件艺术珍品,它会吸引大家集中精神,积极投入;它会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语文学科因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特点,在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方面得天独厚。况且,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教学中,只要老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今天的语文课,不单只是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更重要的
“三不知”的表义,多数词书释为“突然、意料不到”,但存在意义内容概括不全、概括程度不高等毛病。其实,元代以后,“三不知”的词义开始虚化,虚化为副词性成分。经常用在动词或动
故障现象:一辆2008年产宝来GP 1.6L轿车,新车还未销售。据销售人员报修,打开点火开关后,仪表灯全部不亮,起动时起动机可以正常运转,但是发动机不着车。
几年前,我随手在电脑上敲下一段感想,现在读却不记得是因何而发。粘贴在此:“一个诗人并非他/她的诗歌的最具说服力的诠释者;一个诗人在诗歌中所抵达的现实常常比他用散文的形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