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决定其忠诚教育、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动力和源泉。它对教育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康发展,以及自身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道德 忠诚 情感 行为
The teachers ethics——Stand teach the foundation
Zhang Fang
【Abstract】Teachers occupational ethics tutelage is decided its loyal education,the love hillock professional,are a teacher by worthy example power and fountainhead.It to educates the teaching atmosphere building,the student thought personal character formation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as well as own progress has the inestimable function.
【Keywords】Occupational ethicsLoyalEmotion Behavior
教育,是一门精雕细刻的艺术。教师是教学艺术的主创和编导。教师所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面对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现实对教育教学环境的侵蚀,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1.只有具备坚定的教育观念,才能忠诚教育
师德之首,就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信念。对党的教育事业执著追求,就会为之贡献毕生精力。小平同志讲过,为什么我们能在过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辛万苦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人民教师要把共产主义信念和自己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确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摆正价值观,摒弃拜金主义。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点燃理想火花。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辛勤园丁为教育事业甘愿献身的精神和崇高道德情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有了这种精神,就会乐为人师,甘做人梯,勇于奉献。像红烛那样,照亮学生的人生道路、成才之路、奋斗之路。
教师忠诚教育,有利于维护教师形象,净化教学环境。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决定了教师群体的特殊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着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程度。因此,师德无疑是衡量教师品格情操的标尺。而这一群体的师德表现,则是检验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团体精神的重要依据。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有识之士之所以对教育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教师对人的影响以及对提高整个教育的重要作用。如果单从教学任务的观点上看,教师只不过是“经师”。而从宏观上去看待教育教学,教师只当好“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责无旁贷地以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的“人师”。因为学生的成才过程,除了从教科书上获取学科知识以外,还有着通过与人交往来了解社会和人生的愿望。应该说教师对教育对象承受着极大的信任。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其依赖性和模仿性,从时间和空间来说,教师又应该是十分重要的向导。教师有献身教育的信念,就能不为情贪所动,不以物欲所移,死心塌地坚守岗位,脚踏实地干好工作。但是不能否认在当前受高考和中考指挥棒的驱动下,某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采取了一整套“用钱牵动——有偿补课——分数高了——声誉好了——身价涨了——钱也多了——再用钱刺激‘钱出分数,分数出钱’”的恶性循环手段,导致有的教师也名正言顺地给学生补起差来,但猫腻仍是在于“钱”字。事实上,现在的教师待遇己不能与“贪”并论。只不过由于腐败的存在,有些好事者爱和为官、为商、为贪、为医、为垄断行业的职工攀比,心理上总是不平衡。如若存在这种观念,是很难当好“人师”的。不能设想,一个既舍不得这份愈来愈让人羡慕的俸禄,又眼馋别人有灰色收入,于是挤占工作时间经商,腾出精力有偿赚钱,甚至滋生势利相向学生等陋习的教师,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是何等的形象!我们不能把教师这一职业简单地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该把它视为一种信念的追求,一种受人尊敬的崇高事业。一个教研组、一个年级、一个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有了这种奉献精神,人人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爱护自己的形象,这个群体就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维护群体形象,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推动教育事业进步。
2.只有具备深厚的职业情感,才能爱岗敬业
职业情感,说到底就是爱的情感,这是一种超越任何亲情和友情的情感,是师德的基石。他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其转化和升华的结果就是主人翁责任感和义务感。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一旦形成,就会自觉地将教学目标化为自己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行动。这时教学不再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约束和限制,而是变为发自内心的执著追求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巨大力量。就会真诚地对学生期盼、关怀、鼓励、循循善诱和善意批评;就能了解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就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因势利导,呕心沥血,春风化雨,水乳交融,如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共同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学习氛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所说:“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那样赞叹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样强大的力量激发着他们上进的‘愿望’”。
教师爱岗敬业,能感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他们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事实证明,教师的思想品德常常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他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尊敬,正是因为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与人格在激励影响着鲁迅的工作和学习,乃至他以后的为人处事。学生的情感,多是在教师的情感感化下激发出来的。自尊和自信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教学中不乏有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品德感化后进学生,甚至是失足儿童的例子。教师主动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犹如在代沟上架起一座实现和谐教育的桥梁。教师爱学生,不仅能激发他们对教师的爱戴与尊敬,而且还能通过迁移作用,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亲密热爱。相反,如果教师体罚、挖苦、讽刺、甚而敌视学生,会使他们从小养成孤僻、冷漠、缺乏信心等不良习惯。这些都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一位教育家说过,学校无细事。意思是说,在学校里,所有与学生有关的事物和现象,都不应当作为小事而忽略。这一点,只有在那些爱岗敬业的教师身上才能体现出来。教师倾注全部心血,于唯细处发现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用慈母般的爱帮助学生进步,如此坚持不懈,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习情感这棵幼苗生长、长大,而不是萎缩。用自己严谨的教态、生动的语言、规范的书写引起学生愉悦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激情和学习方法,这是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拿备课来论,教师备课不是马马虎虎,而是“烂熟于心”和不断更新,总是不满足于老一套,而是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和社会信息,提高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得生动活泼、富有新意。同时“吃透”了重点、难点,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出发,因材施教,批改一丝不苟,板书工整清晰,这种工作态度必然给学生以很大的启发,有利于培养他们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优良的学习习惯。教学方法上着眼于教给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教给学生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获取这些东西的方法。要善于激疑,注重观察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让学生学会在探究未知中提高素质。
3.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行为,才能为人师表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素质,是思想境界、知识水平、能力方法和艺术技巧的综合反映。它表现在生活和教学的方方面面。我国古代教育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这一教育规律在今天也应奉为圭臬。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性有可能影响终身。不能低估和忽视教师对学生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光明磊落、诚实正直、谨慎谦虚、无私善良的优良品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奋工作、不计得失的精神境界;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的社会常识和人文常识;一定的文学修养和业余爱好。除此而外,还应有谈吐文雅、仪表庄重、衣着整洁、举止得体等文明习惯。并在教育教学中,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带头垂范。
教师为人师表,激励了自身进步,营造了和谐氛围。人们常把教师的工作比喻成“春蚕”和“蜡烛”,在照亮别人中毁灭自己,而毫无半点怨言。这正是千百万教师敬业精神的写照。也体现了教师的献身精神。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知识。俗话说,要使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才能更好地贡献给学生。尤其是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趋激烈。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必须锲而不舍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新的教学规律和方法,吸收新的科学信息,更新知识结构。还应有否定自己旧有模式的勇气,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努力使自己向创造型、全面型和完整型的方向发展。如此看来,这一崇高的赞誉,无疑是激励教师不断进取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师德作为处理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不仅要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调节教师与教师、与领导、与家长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依靠教师良好的职业行为,完全可以共同营造出这样一个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教师之间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干群之间互相理解,真诚合作;师生之间和风细雨,水乳交融。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状态。以师生关系为例,中外课堂心理学家曾对学生进行过“理想的教师形象”调查。学生的答案几乎一致,都喜欢“交流型”的教师。这表明,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希望被关心、被理解、被重视,有希望得到交流的情感需要。这就确定了当前提出的“和谐教育”的思路。也就决定了每个教师都应确立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依存的平等观。这是因为处在成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自尊意识尤其强烈,加之其知识的不完善,自律性也不强,当教育方法不得当时,往往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对立,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顶撞老师的尴尬局面,甚至离校出走的严重后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德之不存,何以为师。当前,尽管商品经济大潮使教育的圣洁殿堂受到了一些冲击,给师德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毕竟是微微波澜。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教育事业描绘出了光辉灿烂的前景。每位教师都应当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修师德、练师能、铸师魂。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淡泊名利、恪尽职守、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把每一座学校都办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摇篮,把每个儿童都精心塑造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
[2] 陈旭远编.《推进新课程》
【关键词】职业道德 忠诚 情感 行为
The teachers ethics——Stand teach the foundation
Zhang Fang
【Abstract】Teachers occupational ethics tutelage is decided its loyal education,the love hillock professional,are a teacher by worthy example power and fountainhead.It to educates the teaching atmosphere building,the student thought personal character formation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as well as own progress has the inestimable function.
【Keywords】Occupational ethicsLoyalEmotion Behavior
教育,是一门精雕细刻的艺术。教师是教学艺术的主创和编导。教师所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面对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现实对教育教学环境的侵蚀,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1.只有具备坚定的教育观念,才能忠诚教育
师德之首,就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信念。对党的教育事业执著追求,就会为之贡献毕生精力。小平同志讲过,为什么我们能在过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辛万苦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人民教师要把共产主义信念和自己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确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摆正价值观,摒弃拜金主义。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点燃理想火花。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辛勤园丁为教育事业甘愿献身的精神和崇高道德情操。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有了这种精神,就会乐为人师,甘做人梯,勇于奉献。像红烛那样,照亮学生的人生道路、成才之路、奋斗之路。
教师忠诚教育,有利于维护教师形象,净化教学环境。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决定了教师群体的特殊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着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程度。因此,师德无疑是衡量教师品格情操的标尺。而这一群体的师德表现,则是检验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团体精神的重要依据。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有识之士之所以对教育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教师对人的影响以及对提高整个教育的重要作用。如果单从教学任务的观点上看,教师只不过是“经师”。而从宏观上去看待教育教学,教师只当好“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责无旁贷地以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的“人师”。因为学生的成才过程,除了从教科书上获取学科知识以外,还有着通过与人交往来了解社会和人生的愿望。应该说教师对教育对象承受着极大的信任。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其依赖性和模仿性,从时间和空间来说,教师又应该是十分重要的向导。教师有献身教育的信念,就能不为情贪所动,不以物欲所移,死心塌地坚守岗位,脚踏实地干好工作。但是不能否认在当前受高考和中考指挥棒的驱动下,某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采取了一整套“用钱牵动——有偿补课——分数高了——声誉好了——身价涨了——钱也多了——再用钱刺激‘钱出分数,分数出钱’”的恶性循环手段,导致有的教师也名正言顺地给学生补起差来,但猫腻仍是在于“钱”字。事实上,现在的教师待遇己不能与“贪”并论。只不过由于腐败的存在,有些好事者爱和为官、为商、为贪、为医、为垄断行业的职工攀比,心理上总是不平衡。如若存在这种观念,是很难当好“人师”的。不能设想,一个既舍不得这份愈来愈让人羡慕的俸禄,又眼馋别人有灰色收入,于是挤占工作时间经商,腾出精力有偿赚钱,甚至滋生势利相向学生等陋习的教师,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是何等的形象!我们不能把教师这一职业简单地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该把它视为一种信念的追求,一种受人尊敬的崇高事业。一个教研组、一个年级、一个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有了这种奉献精神,人人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爱护自己的形象,这个群体就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维护群体形象,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推动教育事业进步。
2.只有具备深厚的职业情感,才能爱岗敬业
职业情感,说到底就是爱的情感,这是一种超越任何亲情和友情的情感,是师德的基石。他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其转化和升华的结果就是主人翁责任感和义务感。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一旦形成,就会自觉地将教学目标化为自己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行动。这时教学不再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约束和限制,而是变为发自内心的执著追求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巨大力量。就会真诚地对学生期盼、关怀、鼓励、循循善诱和善意批评;就能了解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就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因势利导,呕心沥血,春风化雨,水乳交融,如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共同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学习氛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所说:“无论什么也比不上一位聪明的、智力丰富的、诲人不倦的教师,使学生感到那样赞叹和具有吸引力,以那样强大的力量激发着他们上进的‘愿望’”。
教师爱岗敬业,能感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他们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事实证明,教师的思想品德常常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他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尊敬,正是因为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与人格在激励影响着鲁迅的工作和学习,乃至他以后的为人处事。学生的情感,多是在教师的情感感化下激发出来的。自尊和自信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教学中不乏有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品德感化后进学生,甚至是失足儿童的例子。教师主动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犹如在代沟上架起一座实现和谐教育的桥梁。教师爱学生,不仅能激发他们对教师的爱戴与尊敬,而且还能通过迁移作用,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亲密热爱。相反,如果教师体罚、挖苦、讽刺、甚而敌视学生,会使他们从小养成孤僻、冷漠、缺乏信心等不良习惯。这些都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一位教育家说过,学校无细事。意思是说,在学校里,所有与学生有关的事物和现象,都不应当作为小事而忽略。这一点,只有在那些爱岗敬业的教师身上才能体现出来。教师倾注全部心血,于唯细处发现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用慈母般的爱帮助学生进步,如此坚持不懈,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习情感这棵幼苗生长、长大,而不是萎缩。用自己严谨的教态、生动的语言、规范的书写引起学生愉悦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激情和学习方法,这是教师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拿备课来论,教师备课不是马马虎虎,而是“烂熟于心”和不断更新,总是不满足于老一套,而是不断地吸收新鲜知识和社会信息,提高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得生动活泼、富有新意。同时“吃透”了重点、难点,从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出发,因材施教,批改一丝不苟,板书工整清晰,这种工作态度必然给学生以很大的启发,有利于培养他们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优良的学习习惯。教学方法上着眼于教给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教给学生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获取这些东西的方法。要善于激疑,注重观察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让学生学会在探究未知中提高素质。
3.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行为,才能为人师表
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素质,是思想境界、知识水平、能力方法和艺术技巧的综合反映。它表现在生活和教学的方方面面。我国古代教育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这一教育规律在今天也应奉为圭臬。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教师的模仿性有可能影响终身。不能低估和忽视教师对学生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光明磊落、诚实正直、谨慎谦虚、无私善良的优良品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奋工作、不计得失的精神境界;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的社会常识和人文常识;一定的文学修养和业余爱好。除此而外,还应有谈吐文雅、仪表庄重、衣着整洁、举止得体等文明习惯。并在教育教学中,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带头垂范。
教师为人师表,激励了自身进步,营造了和谐氛围。人们常把教师的工作比喻成“春蚕”和“蜡烛”,在照亮别人中毁灭自己,而毫无半点怨言。这正是千百万教师敬业精神的写照。也体现了教师的献身精神。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知识。俗话说,要使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才能更好地贡献给学生。尤其是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趋激烈。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必须锲而不舍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新的教学规律和方法,吸收新的科学信息,更新知识结构。还应有否定自己旧有模式的勇气,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努力使自己向创造型、全面型和完整型的方向发展。如此看来,这一崇高的赞誉,无疑是激励教师不断进取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师德作为处理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不仅要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调节教师与教师、与领导、与家长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依靠教师良好的职业行为,完全可以共同营造出这样一个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教师之间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干群之间互相理解,真诚合作;师生之间和风细雨,水乳交融。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状态。以师生关系为例,中外课堂心理学家曾对学生进行过“理想的教师形象”调查。学生的答案几乎一致,都喜欢“交流型”的教师。这表明,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希望被关心、被理解、被重视,有希望得到交流的情感需要。这就确定了当前提出的“和谐教育”的思路。也就决定了每个教师都应确立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依存的平等观。这是因为处在成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自尊意识尤其强烈,加之其知识的不完善,自律性也不强,当教育方法不得当时,往往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对立,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顶撞老师的尴尬局面,甚至离校出走的严重后果,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德之不存,何以为师。当前,尽管商品经济大潮使教育的圣洁殿堂受到了一些冲击,给师德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毕竟是微微波澜。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教育事业描绘出了光辉灿烂的前景。每位教师都应当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修师德、练师能、铸师魂。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淡泊名利、恪尽职守、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把每一座学校都办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摇篮,把每个儿童都精心塑造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
[2] 陈旭远编.《推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