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的提问是指那些能够组织学生积极回答并因此而主动参与地理学习过程的指令。随着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推广、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案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一、有效问题设计的实践探索
1、紧扣地理图表设计问题,突出以图表为主线的教学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重要的学科语言。“地理Ⅰ”中的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约占全书篇幅的25%,教学中应紧扣这些地理图表提出问题。如针对第四章第二节图4-20:“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①怎样读这幅图?②在图上指出全球按气候近5000年来两次较大的波动,并说出这两次波动的大致时间段以及与现在平均气温的差值。③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这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吗?这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说明了全球气候有什么特点?④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举例说明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样设计问题,既涵盖了教材相关内容,避免教师平铺直叙地讲授,调动学生的思维对“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进行探究,又能有效地提高图表解读这种重要的学科学习能力。
2、明确问题设计“三部曲“,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设计问题有3个重要步骤:第一步,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好主题,准确把握主题的实质。如第四章第一节中的探究活动“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其主题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二步,根据主题精选案例,呈现问题情境。如探究活动“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案例由一段介绍性文字和“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教材提出的问题是:“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综合性很强,思维跨度也比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步,当学生不能适应而出现思维阻滞现象时,老师应将问题化大为小,从以下3个角度提问来点拨学生的思维:①联系第二章有关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说一说山前冲洪积扇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山前冲洪积扇在塔里木盆地中是怎样分布的?②绿洲分布在山前冲洪积扇,为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有利条件?③从交通运输有利于城镇间的人流和物流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城镇的空间分布与交通线路之间和关系。这样来设计地理问题,就比较好地体现了启发性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紧紧地扣住了“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个实质性问题。
3、课堂教学过程中:探讨问题,迁移知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性教学,可以就某个知识点以提出多个相关联的子问题的方式,逐步递进深入,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结论;也可以就某项结论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以达到巩固知识之目的;还可以由此及彼,通过发散思维,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主动建构,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
[案例1]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人教版教材分别以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和美国的中部平原为案例进行分析。学习以上知识后,可提出相关问题: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为促进畜牧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以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有哪些有利的区位条件?
案例迁移式的问题性教学,通过呈现新的案例(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学习情况。以农业生产为例,相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对于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其区位因素亦有所变化。据此可使学生认识到,案例学习不能机械地进行知识迁移,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之目的。
二、提问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提问的问题不可数量超限
在课堂上,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3个问题时,你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的闪出10个问题时,相信你当时就晕了,当然也顿时失去了探究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种认知超载的表现。因此,我们提问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
2、提问的节奏不可紧张超限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提问现象:教师刚把问题公布出来,就立即指名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刚进和状态,老师便宣布讨论完毕,急着让学生汇报成果;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教师已匆忙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等等。这种快节奏的提问把学生鲜活的思想、灵动个性、生动的体验全然压缩掉了。所以,提问节奏一定要慢下来,起码问题提出后至少要给学生3秒钟的思考时间,要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去思考问题,整理思路,在和谐愉快的氛围里去畅所欲言,争鸣辨析。
3、提问过程善倾听
教师要善于倾听,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回答就是学习之窗,教师可以通过它进入学生的大脑,当走进这些学习之窗时,我们便会豁然开朗,就会明白学生知道了什么,了解的程度有多深入怎么看待这些想法,在窥探学生理解力的同时,我们就有机会引导他们建构高质量的回答。善于倾听的教师一定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只有敏感,在注意倾听时,才能捕捉到学生在多元互动中生成的宝贵的课程资源。否则,这些“资源”只会“昙花一现”,因为它们大部分以隐性的潜在的方式出现在课堂的对话交流中。
地理教学中有效问题性的探究实践使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积极地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问题性教学不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变得没有问题,而是希望以此问题为生长点,使学生能够提出并思考更多的问题。
一、有效问题设计的实践探索
1、紧扣地理图表设计问题,突出以图表为主线的教学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重要的学科语言。“地理Ⅰ”中的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约占全书篇幅的25%,教学中应紧扣这些地理图表提出问题。如针对第四章第二节图4-20:“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①怎样读这幅图?②在图上指出全球按气候近5000年来两次较大的波动,并说出这两次波动的大致时间段以及与现在平均气温的差值。③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这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吗?这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说明了全球气候有什么特点?④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举例说明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样设计问题,既涵盖了教材相关内容,避免教师平铺直叙地讲授,调动学生的思维对“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进行探究,又能有效地提高图表解读这种重要的学科学习能力。
2、明确问题设计“三部曲“,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设计问题有3个重要步骤:第一步,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好主题,准确把握主题的实质。如第四章第一节中的探究活动“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其主题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二步,根据主题精选案例,呈现问题情境。如探究活动“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案例由一段介绍性文字和“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教材提出的问题是:“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综合性很强,思维跨度也比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步,当学生不能适应而出现思维阻滞现象时,老师应将问题化大为小,从以下3个角度提问来点拨学生的思维:①联系第二章有关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说一说山前冲洪积扇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山前冲洪积扇在塔里木盆地中是怎样分布的?②绿洲分布在山前冲洪积扇,为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有利条件?③从交通运输有利于城镇间的人流和物流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城镇的空间分布与交通线路之间和关系。这样来设计地理问题,就比较好地体现了启发性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紧紧地扣住了“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个实质性问题。
3、课堂教学过程中:探讨问题,迁移知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性教学,可以就某个知识点以提出多个相关联的子问题的方式,逐步递进深入,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结论;也可以就某项结论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以达到巩固知识之目的;还可以由此及彼,通过发散思维,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主动建构,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
[案例1]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人教版教材分别以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和美国的中部平原为案例进行分析。学习以上知识后,可提出相关问题: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为促进畜牧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以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有哪些有利的区位条件?
案例迁移式的问题性教学,通过呈现新的案例(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学习情况。以农业生产为例,相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对于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其区位因素亦有所变化。据此可使学生认识到,案例学习不能机械地进行知识迁移,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之目的。
二、提问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提问的问题不可数量超限
在课堂上,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3个问题时,你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的闪出10个问题时,相信你当时就晕了,当然也顿时失去了探究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种认知超载的表现。因此,我们提问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
2、提问的节奏不可紧张超限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提问现象:教师刚把问题公布出来,就立即指名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刚进和状态,老师便宣布讨论完毕,急着让学生汇报成果;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教师已匆忙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等等。这种快节奏的提问把学生鲜活的思想、灵动个性、生动的体验全然压缩掉了。所以,提问节奏一定要慢下来,起码问题提出后至少要给学生3秒钟的思考时间,要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去思考问题,整理思路,在和谐愉快的氛围里去畅所欲言,争鸣辨析。
3、提问过程善倾听
教师要善于倾听,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回答就是学习之窗,教师可以通过它进入学生的大脑,当走进这些学习之窗时,我们便会豁然开朗,就会明白学生知道了什么,了解的程度有多深入怎么看待这些想法,在窥探学生理解力的同时,我们就有机会引导他们建构高质量的回答。善于倾听的教师一定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只有敏感,在注意倾听时,才能捕捉到学生在多元互动中生成的宝贵的课程资源。否则,这些“资源”只会“昙花一现”,因为它们大部分以隐性的潜在的方式出现在课堂的对话交流中。
地理教学中有效问题性的探究实践使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积极地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问题性教学不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变得没有问题,而是希望以此问题为生长点,使学生能够提出并思考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