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同时,语文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学科。叶圣陶先生曾经就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的学习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所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汉字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内容的丰富性、汉语阅读的多解性,最能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最能拓展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灵性。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语言的积累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如何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人们常常会以诗书满腹、能说会道,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来衡量。诗书满腹、下笔千言就是语言积累丰富,能说会道、一挥而就是语文能力强。那么说什么,写什么?其实说的写的都是自己心中的积累。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教学,应从语言积累开始。
1重视课内积累。课文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选在课本里的文章,一般都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特色,有些篇还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往往突出表现在某一段或者几个段里。这些段能用精炼的语言文字表达深邃的含义,富有感人的表现力,成为全篇的精华段,可以作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因此,选取这些精华段作为语言教学的重点,着重对这些段的语言文字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讲解,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而又易于见效的教学方法。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一段,可用来进行用词准确的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写荷塘景色一段,可用来进行层次和用词的教学。对这些精华段,在教学中需要多用些时间,按照文章的思路边启发边讲解,有板有眼地讲,画龙点睛地讲,特别精彩的词句,甚至可以逐字逐句地讲。讲出用词造句的巧妙,讲出词句所蕴含的味道,一定要讲得学生都想听,都想记,都想学。例如在写荷塘景色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到月光,却字字句句都表现出是月光下的景色,这就是词句的巧妙味道所在,是语言教学的最好材料。
2、重视课外积累。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到
(1)勤读课外书籍。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
(2)勤做读书笔记。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以下几种方法:摘抄、摘录、做卡片、提要钩玄、写读后感。
(3)勤查词典资料。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
(4)勤于朗读背诵。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朗读人物的对话,要力求模拟出人物的心情、口吻,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听者面前。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
(5)勤于独立思考。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透的了解和认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不同含义;另一个含义就是反复阅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和奥妙。我们教师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要让学生读得书声朗朗,读得痛快淋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咬文嚼字”也是一个好方法。“咬文嚼字”要与“课文情境”紧密结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仔细阅读课文过程中“咬文嚼字”。一个从来就没有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一个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具体做法:
1、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2、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举行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3、读写结合,培养语感。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三、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能力
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二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1、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要让学生多进行生生、师生、学生与家长的口语对话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还可以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另外在学生学习文本时,也可以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中,一篇文章往往会留下许多的空白和不确定的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再造想象和表达能力。
2、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中学语文课本为中学生的书面表达提供了范本,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借鉴范文的形式,运用自己积累的素材逐渐模仿形成自己的书面语言。
可见,学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机械死板地学。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沟通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自己带着感情领悟了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感受交融了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
总之,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时刻记住语文课要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加强语言文字的教学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汉字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内容的丰富性、汉语阅读的多解性,最能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最能拓展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灵性。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语言的积累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获取,如何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人们常常会以诗书满腹、能说会道,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来衡量。诗书满腹、下笔千言就是语言积累丰富,能说会道、一挥而就是语文能力强。那么说什么,写什么?其实说的写的都是自己心中的积累。离开了积累,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教学,应从语言积累开始。
1重视课内积累。课文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选在课本里的文章,一般都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特色,有些篇还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往往突出表现在某一段或者几个段里。这些段能用精炼的语言文字表达深邃的含义,富有感人的表现力,成为全篇的精华段,可以作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因此,选取这些精华段作为语言教学的重点,着重对这些段的语言文字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讲解,是一种比较切实可行而又易于见效的教学方法。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一段,可用来进行用词准确的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写荷塘景色一段,可用来进行层次和用词的教学。对这些精华段,在教学中需要多用些时间,按照文章的思路边启发边讲解,有板有眼地讲,画龙点睛地讲,特别精彩的词句,甚至可以逐字逐句地讲。讲出用词造句的巧妙,讲出词句所蕴含的味道,一定要讲得学生都想听,都想记,都想学。例如在写荷塘景色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到月光,却字字句句都表现出是月光下的景色,这就是词句的巧妙味道所在,是语言教学的最好材料。
2、重视课外积累。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到
(1)勤读课外书籍。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
(2)勤做读书笔记。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以下几种方法:摘抄、摘录、做卡片、提要钩玄、写读后感。
(3)勤查词典资料。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
(4)勤于朗读背诵。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朗读人物的对话,要力求模拟出人物的心情、口吻,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听者面前。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
(5)勤于独立思考。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透的了解和认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多读。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不同含义;另一个含义就是反复阅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和奥妙。我们教师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要让学生读得书声朗朗,读得痛快淋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咬文嚼字”也是一个好方法。“咬文嚼字”要与“课文情境”紧密结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仔细阅读课文过程中“咬文嚼字”。一个从来就没有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一个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具体做法:
1、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2、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举行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3、读写结合,培养语感。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三、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能力
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二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1、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要让学生多进行生生、师生、学生与家长的口语对话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还可以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另外在学生学习文本时,也可以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中,一篇文章往往会留下许多的空白和不确定的因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再造想象和表达能力。
2、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中学语文课本为中学生的书面表达提供了范本,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借鉴范文的形式,运用自己积累的素材逐渐模仿形成自己的书面语言。
可见,学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机械死板地学。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沟通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自己带着感情领悟了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感受交融了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
总之,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时刻记住语文课要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加强语言文字的教学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