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我国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每次思想解放都有一个相对统一、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点。应当说,通过历次思想大解放,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怎样发展的问题只能说得到了部分解决;经济体制领域的深层改革越来越难。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领域的改革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大解放的重点,其基点就是科学发展观,具体立足点就是作为科学发展观之核心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 解放思想 科学发展观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3-0172-04
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继续解放思想。要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需要立足于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统一科学的基点,这样,全党同志的努力才会更易见效。
一、解放思想应当有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共同基点
我国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每次思想解放都有一个相对统一、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点。1978年第一次解放思想的切入点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伟大成果是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推进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决定,从此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可以说,以后几次的解放思想都是这一次解放思想的继续深化和推进。1992年前后第二次解放思想的切入点是关于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冲破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陈旧的教条式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定义,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关于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的新论断,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意识形态的障碍。1997年前后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切入点是关于“所有制”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公有制问题上的教条认识,提出了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主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等重要论断,从而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此后《物权法》的出台,个体私营企业主也可以入党的规定,都是这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延续和发展。上述几次思想大解放,基本着眼点都是发展,解决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涉及的主要是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领域等方面的改革。应当说,通过历次思想大解放,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怎样发展的问题只能说得到了部分解决;经济体制领域的深层改革越来越难。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者必须相互适应的逻辑,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必须改变的是生产关系;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必须调整的是上层建筑。可以说,上述几次思想解放以及由此推进的各项改革,基本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任务。因此,下一步应当变革的是上层建筑,就是说,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领域的改革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大解放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超越就发展论发展的思维方式,而要以更高的价值取向来推进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
从当前解放思想的具体实践来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层面推动开展的解放思想,往往变成了贯彻“长官意志”的手段;一些部门或特殊群体推动开展的解放思想,往往变成了谋取“特殊利益”的幌子;一些专家学者之间开展的解放思想,则往往由于可能在不同层面或针对不同命题展开争论,反倒造成思想混乱。因此,正确坚持继续解放思想必须有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统一科学的基点。实际上,中央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所以,新一轮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思想大解放将是一次影响更加深远、涉及领域更加广泛的思想大解放。但科学发展观只是为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还没有指出它具体的立足点。我认为,这个立足点就是作为科学发展观之核心的“以人为本”。
二、为什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继续解放思想的“基点”
“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彰显人的价值,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就要从“以人为本”出发,解放一切与“以人为本”相违背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举措的束缚。
第一,“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问题是俞可平同志最先提出来的,我认为对于正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是从批判“人的异化”开始的,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信条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个理想社会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第二,“以人为本”是世界文明发展形成的共同认识。我国历史上就强调,“天地万物,惟人为贵”。但在长期的封建专制体制下,人的价值、权利、意义难以得到彰显。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共同认识。我们自觉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以官为本,就是对这一世界共同文明成果的确认,是我国进一步走向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第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理解和把握好“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人总是要吃穿住行,总是要追求物质利益,顺应这个要求,就有了“第一要义:发展”。人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之后,还要追求政治的权利、文化的权利,还要享受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生态文明。而全面满足人的这些需求,就达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再者,这里的“人”不是指单个的“人”,而是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人”的集合体。我们必须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不同要求,这就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所以,只有从“以人为本”出发来理解发展问题,才能真正克服发展的片面性,真正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的全面的深刻意义,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奋斗目标。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还是解决好当前我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实难以靠传统的思 维方式、工作思路和改革举措加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始终上不去,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在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展中,三产的比重提高缓慢;在经济增长动力的构成中,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的步伐缓慢。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我们在发展实践中“见物不见人”造成的。例如,发展与社会公平,即发展成果的分配问题,包括教育、住房、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为什么迟迟未能取得令各阶层都比较满意的成果?除了“蛋糕”本身不够大,根本的原因是在决策的形成过程中缺乏民众的广泛参与。这是造成一些改革举措难以平衡各利益群体从而缺乏社会认同的深层原因。再如环境污染问题,为什么一些地方群众的意见很大,而地方政府仍敢充耳不闻?关键是缺乏民主的决策和监督机制。环境污染问题如果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单靠技术的力量、行政的力量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所以,当前发展、改革、稳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需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特别是要通过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来加以根本解决。
三、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
立足在“以人为本”基点上的思想大解放,将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又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只有将它全面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中,才能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真正走向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重要力量。
第一,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高扬人的尊严与价值。“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价值理念。继续解放思想,首先就要在文化上高扬人的尊严与价值。从历史的经验看,文艺复兴运动对于奠定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法国大革命前夜,哲学文化界大力宣传“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等思想,奠定了整个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更是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他的最高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体现着一国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和精髓。加强文化建设,从深层看,必须从构建价值体系人手。我国的文化传统打着深深的封建专制烙印,人的尊严与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应有体现,直到现在仍然如此。由于社会大众没有普遍的“人性”自觉,人们维护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往往要付出代价,愿意为此付出代价的人也往往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出现。这在“文革”中更是暴露无遗。因此,高扬人的尊严与价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条件。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矛盾,因为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二,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们强调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前提是要尊重广大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社会各方面的智慧集中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意志凝聚起来,形成科学发展的合力。为此,我们必须真心实意地贯彻好“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思想。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保护劳动者权利,提高劳动者素质。要确立“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切实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要把教育作为立国和强国之本,加快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解放“人”,使人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自由”与“创造”是一对“孪生子”,要把保障人的自由看成是增强一个民族创造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废除各种不合理的制度性束缚。人是发展的目的。要把衡量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的GDP转变为民生GDP,真正把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的发展成果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考量依据。
第三,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体现在政治建设方面,必须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制度。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因此,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就是首先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没有这一条,以人为本是一句空话,民主政治建设也是一句空话。人有要求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有要求政治参与的权利,有要求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权利,有要求社会公平正义、环境舒适安全的权利。总之,人有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权利,这是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是促进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保障。也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最重要的领域是推进政治体制领域的改革,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在当前,有四方面制度限制着公民平等权利的落实:一是户籍制度。这造成了同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下的两个存在明显权利差别的公民等级。二是土地制度。农民对于土地所有权的“悬置”,导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土地收益分配的严重不平等,大量的土地财富转移到政府和某类权贵手上,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三是人大代表的选举产生制度。这造成人大代表结构的严重畸形,拥有最多人口的农民阶层无法表达出自己应有的政治声音。四是新闻出版舆论制度。十七大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里,最重要的是表达权,没有自由的表达权,就没有办法维护其他的一切权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解放思想首先应当解放的是人民的表达权。
第四,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体现在社会建设方面,必须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公民社会。当前,一个由各种社会组织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已经在我国迅速崛起。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团结和谐的基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国家的成熟程度与公民社会的发达程度是一致的。因此,“以人为本”思想落实到社会建设上,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培育、规范和发展公民社会。这与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对改善民生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改善民生并不是各级政府对民众的“施舍”。国家本身应当为民众服务,同时民生理所当然地包含了人民享有的多种权利,最后改善民生的主体仍然是人民自己。改善民生并不是单向的政府行为,更不是政府包办一切,关键还是要依靠人民自身。特别是在政府作出改善民生的各项决策的过程中,必须有群众的参与。要坚持“以民主促民生”,让 民主造福人民。所以说,改善民生离不开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的形成。但对于正在迅速崛起的公民社会,不少人充满疑虑甚至恐惧。主要是担心公民社会的强大将会削弱政府的权威和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控制,担心一些民间组织与政府“唱对台戏”甚至成为反政府的强大力量,造成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对此,我们要有四点认识与态度:一是要认识到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能采取简单的“封堵”办法。二是对政府自身要有的正确认识,政府是有限政府、民本政府、服务政府,对各类民间组织首先要采取信任和合作的态度,善于利用他们为政府决策和决策的实施服务,形成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实施“协商民主”的有效途径。三是对一些不规范甚至违法的组织要采取措施进行规范甚至打击。四是要转变对“稳定”的认识。稳定从来不是不发生矛盾和问题,这在民主社会不可能,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期更不可能,关键是要把它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和协商民主等办法,实现动态的稳定。
第五,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体现在党的建设方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能否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事关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中,必须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树立“民本位”的思想,贯彻“为民、清廉、务实”的要求;体现在作风建设中,必须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各项制度。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我国的民主发展进程就是一个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互促共进的过程,其中,党内民主在推进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看到,党内民主建设过程中所要彰显的“人”,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各民族的最优秀分子,有着7300多万人的一个以科学理论和严密组织武装起来的坚强战斗集体。因此,把党员主体地位真正保障好,把党员民主权利真正落实好,把全体共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发挥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取得更大的胜利。
[关键词]以人为本 解放思想 科学发展观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3-0172-04
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继续解放思想。要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需要立足于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统一科学的基点,这样,全党同志的努力才会更易见效。
一、解放思想应当有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共同基点
我国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每次思想解放都有一个相对统一、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点。1978年第一次解放思想的切入点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伟大成果是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推进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决定,从此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可以说,以后几次的解放思想都是这一次解放思想的继续深化和推进。1992年前后第二次解放思想的切入点是关于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冲破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陈旧的教条式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定义,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关于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的新论断,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意识形态的障碍。1997年前后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切入点是关于“所有制”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公有制问题上的教条认识,提出了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主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等重要论断,从而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此后《物权法》的出台,个体私营企业主也可以入党的规定,都是这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延续和发展。上述几次思想大解放,基本着眼点都是发展,解决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涉及的主要是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领域等方面的改革。应当说,通过历次思想大解放,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怎样发展的问题只能说得到了部分解决;经济体制领域的深层改革越来越难。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者必须相互适应的逻辑,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必须改变的是生产关系;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必须调整的是上层建筑。可以说,上述几次思想解放以及由此推进的各项改革,基本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任务。因此,下一步应当变革的是上层建筑,就是说,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领域的改革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大解放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超越就发展论发展的思维方式,而要以更高的价值取向来推进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
从当前解放思想的具体实践来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层面推动开展的解放思想,往往变成了贯彻“长官意志”的手段;一些部门或特殊群体推动开展的解放思想,往往变成了谋取“特殊利益”的幌子;一些专家学者之间开展的解放思想,则往往由于可能在不同层面或针对不同命题展开争论,反倒造成思想混乱。因此,正确坚持继续解放思想必须有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统一科学的基点。实际上,中央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所以,新一轮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思想大解放将是一次影响更加深远、涉及领域更加广泛的思想大解放。但科学发展观只是为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还没有指出它具体的立足点。我认为,这个立足点就是作为科学发展观之核心的“以人为本”。
二、为什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继续解放思想的“基点”
“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彰显人的价值,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就要从“以人为本”出发,解放一切与“以人为本”相违背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举措的束缚。
第一,“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问题是俞可平同志最先提出来的,我认为对于正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是从批判“人的异化”开始的,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信条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个理想社会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第二,“以人为本”是世界文明发展形成的共同认识。我国历史上就强调,“天地万物,惟人为贵”。但在长期的封建专制体制下,人的价值、权利、意义难以得到彰显。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共同认识。我们自觉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以官为本,就是对这一世界共同文明成果的确认,是我国进一步走向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第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理解和把握好“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人总是要吃穿住行,总是要追求物质利益,顺应这个要求,就有了“第一要义:发展”。人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之后,还要追求政治的权利、文化的权利,还要享受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生态文明。而全面满足人的这些需求,就达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再者,这里的“人”不是指单个的“人”,而是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人”的集合体。我们必须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不同要求,这就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所以,只有从“以人为本”出发来理解发展问题,才能真正克服发展的片面性,真正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的全面的深刻意义,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奋斗目标。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还是解决好当前我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实难以靠传统的思 维方式、工作思路和改革举措加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始终上不去,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在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展中,三产的比重提高缓慢;在经济增长动力的构成中,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的步伐缓慢。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我们在发展实践中“见物不见人”造成的。例如,发展与社会公平,即发展成果的分配问题,包括教育、住房、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为什么迟迟未能取得令各阶层都比较满意的成果?除了“蛋糕”本身不够大,根本的原因是在决策的形成过程中缺乏民众的广泛参与。这是造成一些改革举措难以平衡各利益群体从而缺乏社会认同的深层原因。再如环境污染问题,为什么一些地方群众的意见很大,而地方政府仍敢充耳不闻?关键是缺乏民主的决策和监督机制。环境污染问题如果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单靠技术的力量、行政的力量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所以,当前发展、改革、稳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需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特别是要通过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来加以根本解决。
三、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
立足在“以人为本”基点上的思想大解放,将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又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只有将它全面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中,才能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真正走向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重要力量。
第一,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高扬人的尊严与价值。“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价值理念。继续解放思想,首先就要在文化上高扬人的尊严与价值。从历史的经验看,文艺复兴运动对于奠定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法国大革命前夜,哲学文化界大力宣传“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等思想,奠定了整个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更是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他的最高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体现着一国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和精髓。加强文化建设,从深层看,必须从构建价值体系人手。我国的文化传统打着深深的封建专制烙印,人的尊严与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应有体现,直到现在仍然如此。由于社会大众没有普遍的“人性”自觉,人们维护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往往要付出代价,愿意为此付出代价的人也往往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出现。这在“文革”中更是暴露无遗。因此,高扬人的尊严与价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条件。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矛盾,因为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二,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们强调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前提是要尊重广大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社会各方面的智慧集中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意志凝聚起来,形成科学发展的合力。为此,我们必须真心实意地贯彻好“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思想。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保护劳动者权利,提高劳动者素质。要确立“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切实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要把教育作为立国和强国之本,加快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解放“人”,使人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自由”与“创造”是一对“孪生子”,要把保障人的自由看成是增强一个民族创造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废除各种不合理的制度性束缚。人是发展的目的。要把衡量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的GDP转变为民生GDP,真正把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的发展成果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考量依据。
第三,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体现在政治建设方面,必须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制度。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因此,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就是首先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没有这一条,以人为本是一句空话,民主政治建设也是一句空话。人有要求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有要求政治参与的权利,有要求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权利,有要求社会公平正义、环境舒适安全的权利。总之,人有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权利,这是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是促进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保障。也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最重要的领域是推进政治体制领域的改革,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在当前,有四方面制度限制着公民平等权利的落实:一是户籍制度。这造成了同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下的两个存在明显权利差别的公民等级。二是土地制度。农民对于土地所有权的“悬置”,导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土地收益分配的严重不平等,大量的土地财富转移到政府和某类权贵手上,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三是人大代表的选举产生制度。这造成人大代表结构的严重畸形,拥有最多人口的农民阶层无法表达出自己应有的政治声音。四是新闻出版舆论制度。十七大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里,最重要的是表达权,没有自由的表达权,就没有办法维护其他的一切权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解放思想首先应当解放的是人民的表达权。
第四,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体现在社会建设方面,必须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公民社会。当前,一个由各种社会组织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已经在我国迅速崛起。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团结和谐的基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国家的成熟程度与公民社会的发达程度是一致的。因此,“以人为本”思想落实到社会建设上,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培育、规范和发展公民社会。这与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对改善民生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改善民生并不是各级政府对民众的“施舍”。国家本身应当为民众服务,同时民生理所当然地包含了人民享有的多种权利,最后改善民生的主体仍然是人民自己。改善民生并不是单向的政府行为,更不是政府包办一切,关键还是要依靠人民自身。特别是在政府作出改善民生的各项决策的过程中,必须有群众的参与。要坚持“以民主促民生”,让 民主造福人民。所以说,改善民生离不开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的形成。但对于正在迅速崛起的公民社会,不少人充满疑虑甚至恐惧。主要是担心公民社会的强大将会削弱政府的权威和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控制,担心一些民间组织与政府“唱对台戏”甚至成为反政府的强大力量,造成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对此,我们要有四点认识与态度:一是要认识到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能采取简单的“封堵”办法。二是对政府自身要有的正确认识,政府是有限政府、民本政府、服务政府,对各类民间组织首先要采取信任和合作的态度,善于利用他们为政府决策和决策的实施服务,形成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实施“协商民主”的有效途径。三是对一些不规范甚至违法的组织要采取措施进行规范甚至打击。四是要转变对“稳定”的认识。稳定从来不是不发生矛盾和问题,这在民主社会不可能,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期更不可能,关键是要把它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和协商民主等办法,实现动态的稳定。
第五,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继续解放思想,体现在党的建设方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能否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事关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中,必须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树立“民本位”的思想,贯彻“为民、清廉、务实”的要求;体现在作风建设中,必须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各项制度。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我国的民主发展进程就是一个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互促共进的过程,其中,党内民主在推进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看到,党内民主建设过程中所要彰显的“人”,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各民族的最优秀分子,有着7300多万人的一个以科学理论和严密组织武装起来的坚强战斗集体。因此,把党员主体地位真正保障好,把党员民主权利真正落实好,把全体共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发挥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取得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