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途径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w897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着力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跟随教育发展新形势,将核心素养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重心。现围绕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探讨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以期推动教学创新,促进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 引言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而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对学生的教育不再单纯地指向知识层面,而更加突出健全人格的塑造,兼具私德以立身之本,公德以服务社会国家之本。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加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教育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师理应承担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容及指导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作为三维教学目标的细化与延伸,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思潮,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发展进程。概括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涉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三个层面。其中文化基础强调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内化,自主发展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想高度,而社会参与则是对学生实际行为的约束与指导。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形成由分散到整体、由浅及深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的。
  核心素养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从学生层面而言,在核心素养视域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不再单纯地强调知识与技能,将教学重点放置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代表自我意志的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更多的关注与尊重,将教学主体归还给学生,能够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教师层面而言,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影响之下,能够促使教师重新思考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定位,调整课堂教学目标维度,注重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拓展,加快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让课堂教学重焕生机。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过于依附教材,教学资源片面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由《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发展演变而来,教材经过改版,知识层面根据时代性,实例覆盖更加广泛,提升了教材的适用性、生动性与指向性,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教材的优化改革并不意味教师可以机械地照本宣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欠缺创造性,仍然沿用以考为纲,依参而教的课堂组织形式,单纯地将教材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与复述,告知学生其中蕴含的道理。上述教学内容构建形式存在明显的弊端。第一,脱离生活实际的加持,学生与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触动,导致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单纯以任务心态对待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第二,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纽带,单纯地以教材为蓝本组织课堂教学,极易造成教学资源的片面化,将课堂教学禁锢于特定的框架,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形式,滞后于时代教学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价值受到限制。由此可见,对小学生而言,道德思想与法治观念的形成单纯地依靠教材资源是远远不足的,注重教学资源拓展极为必要。
  (二)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当代小学生作为新一代数字人,视野与认知与以往大有不同,思维方式亦是悄然发生改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師对小学生成长特性的把握不到位,导致课堂构建与学生的认知需求发展失衡。小学道德与法治所采用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成为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存在明显的说教痕迹。小学道德与法治隶属于德育范畴,是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引导。受到学科特点以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说教意味。一些教师并没有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或是生活现象与理论知识的融合不够紧密,脱离案例支持的苦口婆心、相机诱导并不能够引发学生的认同感,甚至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第二,主体关系不清晰。在素质教育要求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应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但是就目前而言,师生主次地位颠倒问题普遍存在,鉴于小学生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薄弱性,教师所采取的干预过多,俨然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拐杖。此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不仅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建立,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削弱了知识的转化能力,难以实现学以致用。
  (三)学生能力薄弱,自我发展意识不足
  小学生阶段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具有天真烂漫的天性以及较强的可塑造性。与此同时,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我发展意识较为薄弱,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衍生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阻碍。具体而言,第一,学习认知的局限性。小学生对学科的主次并没有鲜明的界限,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家长与教师对待各个学科的态度有所差异,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的认知过于片面。相较之下,学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投入度明显不足,欠缺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效果自然难以保证。第二,学习方法的滞后性。小学生欠缺知识的迁移能力,以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融合转化能力最为薄弱。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书本知识,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则较为茫然,导致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与行为产生实质性的指导与约束作用。由此可见,学生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主体,思想认知与学习能力的不足限制了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影响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引导。
  四、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情境体验式教学,夯实基础素养
  知识的开端来自感官,而最为深刻的记忆同样依赖于感官。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借助教材图文并重的优势,打造情境体验式课堂教学,营造严肃与活泼并重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基础知识的传输、理解与记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公民意味着什么”教学为例,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含义建立准确、清晰的理解,能够运用法律法规分析关于公民身份的简单材料是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认知难度。针对此情况,教师通过构建教学情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内涵。首先,教师以飞机场所展示“中国公民”字眼的实际场景为切入点,引出“公民”一词,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所见或所知涉及“公民”字眼的场景,促使学生建立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图文形式展示具有不同身份的人物介绍,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具象化的形态,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中国公民”以及“国籍”的定义。其次,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情境材料,如《厉害了,我的国》展示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观看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此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你知道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谁吗?”引出公民对国家建设的意义的内容,向学生渗透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构建教学情境,打造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浓厚的教学氛围中感受、领悟道德与法治知识,夯实基础素养。
  (二)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引导自主学习
  所谓好的教育并不是教书而是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能够自由展现自我的空间。小学生的同伴意识较为强烈,为合作学习埋下了伏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强同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伴之间的共性认知优势能够促使学生快速地达成意见共识,增强知识探索的成就感,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同伴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性能够形成组内异质,引发思想的碰撞,深化合作学习效果。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自主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学会尊重”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故事分享环节。教师讲述《鲁迅教子》的故事,让学生聆听并针对故事中不同的做法展开交流,让学生在认真思考之后做出判断并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各小组相互分享身边值得尊重的人物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尊重与被尊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真感受生活,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并以此为榜样。第二,法律讲堂环节。教师向学生讲解我国关于尊重与保障人权的法律法规,将学生的感性认知上升为法律层面,促使学生建立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我权益、约束自我行为。第三,案例分析环节。教师让各小组针对刘菲的烦恼案例展开交流探讨,分析烦恼的原因、解决方法以及得到的启示,借助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以思考问题为载体,丰富道德思考
  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可谓是传递知识最为直观的形式,也是调动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在核心素养视域之下,思考问题应指向师生双方,促成双向课堂互动。因此,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教师应从有效课提问以及学生的质疑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独立思考与探究的能力。以“公共生活靠大家”教学为例,第一,实施有效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活跃思维。例如,在讲解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相关知识时,首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求设置问题串,如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公共秩序呢?想一想公共标志的作用,若没有了公共秩序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等,以问题形式明确教学重点。其次,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准提问对象,给予学生思维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教师可以通过精密设计问题,循序渐进地精准提出问题,因势利导地解决问题设置课堂教学,丰富学生思考角度,深化学习感知。第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我参与 我奉献”相关知识时,教师以展示活动园案例:一位居民认为《邻里公约》就是一个紧箍咒。教师转变直接向学生讲解道理的教学方式,而是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疑问,如《邻里公约》是否合理?是否必须遵守等,让学生积极发表自我观点。教师以学生提出的质疑或是看法,开展针对性教学,强化学生的思考过程,拓展学生思维。
  (四)引入现实生活现象,由认知到践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涵盖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学生道德思想品质的形成依赖于其生活感受。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生活化的学科,课堂教学的构建需要以日常生活现象为背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载体,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与感悟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形成情感的共鸣,建立源自内心的认同,促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带入生活,演变为行为向导。以“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教学为例,此单涉及课余生活的自主选择、沟通交流方式,以及杜绝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三个模块,主题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展开探討,思考如何正确面对成长中的各种挑战。例如,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是困扰学生的重要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与父母意见相左的情况,一些学生选择盲目遵从父母,而一些学生则仅以自己喜好为中心。教师以此生活实际现象为切入点,向学生渗透自主选择是每一位同学的权利,但是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从自身意愿出发,又要学会尊重并思考他人意见,为自身成长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融入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而且能够引发心灵触动,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感,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由此可见,教师借由生活现象能够促使学生由理论认知转变为实际践行,加快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地。
  (五)多维度教学评价,推动个性化成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一项思想教育活动,并不能够简单地通过分数进行量化,而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感知深浅以及消化情况。因此,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结果式评价,实施多维度的考量,深化课堂所见、所知及所感,同时向学生传递如何实现知识高效内化的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以“我们是班级的主人”教学为例,首先,实施全面化评价。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从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表现、学习方法等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采取精细化评价,既要包含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况,如正确理解班委会的职责以及班委会的选举程序,又要考量学生是否做到知行合一,如对班级建设是否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否展现责任感等。通过将教学评价渗透至课前准备、课堂学习,以及生活实践的各个环节,促进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的提升。其次,丰富评价主体。在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下,教师往往“独揽大权”,难免会融入个人情感色彩。因此,教师将学生及家长纳入评价主体,采取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肩负更高的教育使命,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核心素养教育要求。因此,教师需要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式,为学生打造和谐、自由、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庄培芳.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20,6(7):55-56.
  [2]周丽君.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4):186.
  [3]谢珊.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4):1-3.
  [4]魏军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型的思考: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9(11):24-26.
  [5]刘洪冉.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12):44-45.
  作者简介:
  翁燕丽,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相同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来看待的时候,总是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现象在历史学习过程当中最为显著,通过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观察,就不难发现有非常多的历史事件,最终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开展历史教学工作的时候,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观点和思维,引导学生以辩证思维来看待历史事件,才能够进行人类智慧与经验的更好传承。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初中阶
摘 要: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学习得更加生动有趣,感受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将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本中去解决一些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去解决课内课外的各种难题。老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中化学是一门比较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很多学生可能在学习中会有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学生要具备创新思维。老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多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的脚步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对高中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快乐地学习,高效地学习。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在课堂中添加生活元素,地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习起来学生更容易理解;深化学生人地协调的思想观念,加强学生人與自然的和谐发展意识。教师不仅要将关注点放在课本内容上,还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践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教育功能进行了明确阐述,这是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中新增的重大变化之一。而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智慧课堂建设在国内各地中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多维度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同时还能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全面提升历史智慧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
摘 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对各个阶段教育都提出一定要求。尤其是对幼儿园教育来讲,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在实际参与活动及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受多样化因素限制,难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故而,必须确保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分析、制定符合幼儿园教育的方案,实现更加有效教育的同时,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基于此,文章基于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中构建良好师幼互动关系的重要性,阐述实践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师幼互动关系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推进,初中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策略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体验式教学模式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乡土资源丰富,博大精深,具有清晰的传承脉络,丰富的资源传承和众多的文化传承,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通过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丰富中学历史教育,积累体验式学习经验,增强学生的亲身经历,使初中历史教育更加生动、积极.在实施初中历史课程中,增强历史课程资源的意识要求,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体验式教学中,对乡土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实现历史
摘要:语文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受外来思潮的影响造成其备受冷落,现阶段传统文化重新受到国家的重视。教育部也在积极构建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意在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格。文章基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的融合进行分析,结合当前传统文化渗透不足的现象,提出有效渗透与融合的措施,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由此弘扬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衍生出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教师与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师在班级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有效结合,在根本上击破了过去老式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为主讲学生为主听的方法。经过长时间地提出问题并处理问题,为学生能够真正融入知识体系中打下了坚实基础。初中历史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与成果有很大的优化影响。文章首先讲述了在初
摘要: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与情感表达、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因此,基于核心理念,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学模式,摒弃你讲我听、死记硬背、机械記忆的被动式教学,引入“先学后教”、互动提问、独立探究等新型教学形式,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摘要:语文是小学生必学的基本学科之一。如今随着中国全面教育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提倡改变原有僵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趣味识字”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对汉字中生字的学习,同时,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有重大意义,是小学教育工作的进步,也是教学工作的突破,对小学生理解汉字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趣味识字;培养;策略  一、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