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教育功能进行了明确阐述,这是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中新增的重大变化之一。而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智慧课堂建设在国内各地中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多维度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同时还能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全面提升历史智慧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试图探索在历史智慧课堂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路径,这将有助于建立优质的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教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帮助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智慧课堂;教学路径
一、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教育功能进行了明确阐述,这是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中新增的重大变化之一。而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智慧课堂建设在国内各地中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为了全面提升历史智慧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试图探索在历史智慧课堂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路径,这将有助于建立优质的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教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帮助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教育功能
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精神优秀遗产,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学本身具有多维度的时空意识、历史内容的过去性、史论的高度统一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及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等基本特征,因此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项关键要素。这五项要素相辅相成,有助于引领学生形成学习历史课程后所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法,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
以上五项关键要素是培养学生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因此,在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结构的设计、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应始终贯彻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原则。
三、 智慧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价值
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且相对僵化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成以知识贯通型为主。这种学习方式强调构建高规格、多路径及多元评价的教育教学生态。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有差异的,个性化的。基于满足多样化及个性化学习需求而构建的智慧课堂模式会更倾向于任意时间(Anytime)、任意地点(Anywhere)、任意方式(Anyway)、任意步调(Anypace)的4A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多样性以及个体差异性得以重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贯彻。
伴随着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教学创新的不断拓展,作为“互联网 ”教学改革下的产物,智慧课堂将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日益凸显。
第一,智慧课堂具有整合网络教育资源的技术优势,因此可以设计出个性化有特色的教学方案。第二,这一课堂模式还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作为知识输出的媒介,从而提高学生关注知识、参与互动、积极思考、高效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当学生在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穿插相关历史背景图片,设计互动环节,帮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参与互动,积极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在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构建高中历史智慧课堂,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运用智慧课堂的技术优势,以兴趣先导,创设历史情境,巧用历史地图,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一切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包括历史时序的观念和历史地理的观念,这两者都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意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居于基础地位。
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一《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可利用智慧课堂环境(如教学助手,学习通等软件),在教学设计中插入课堂活动,进行教学互动。学生利用平板连接,扫描课程二维码,进入教师课前设计的课程中,操作平板,填写教師设计的时间轴,并投屏展示讲解,从而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时序观念有整体的把握。另外由于这节课时间跨度较大,为了引导学生在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可通过设计学习主题活动“感悟雅典民主政治”,穿插《雅典公民帕帕迪的一天》这一历史情境,展开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平板与教师互动,教师则以问题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了解在特定历史时空下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及局限性,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养成。
又如在《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课的教学中,对于重点知识“西周分封制”的讲解,也可用相同的方式。展示《西周分封形势图》,通过平板互动,填写地图相应位置的诸侯国,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从多方面解释相关的制度,从而加深学生对“分封对象空间分布特点”的了解。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设备,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可以扩大学生学习历史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提升历史时空观培养的有效性。
(二)灵活运用智慧课堂的技术手段,在提升“史料实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自觉内化实证意识,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理性思考的良好素养
“史料实证”,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孤证不立、多元互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史料的搜集展示,让学生通过史观的运用,理性分析,充分挖掘相应史实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能充分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来解决相关问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建构了合理的“历史解释”,内化了实证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技术手段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首先,史料的甄别与考证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步骤。教学中大量的史料搜集必须依靠强大的互联网资源,史料搜集的来源包括历史典籍、历史专著、历史论文等。每个学生拥有的资源不同、思维角度也不同,杂乱的史料无法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筛选、摘录。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基于史料的问题探究、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寻找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在课后延伸中,可通过历史书籍的推荐阅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实证意识,运用“唯物史观”去思考研究,从而强化学生史料实证的自觉性。
笔者在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中,开设了《“一眼千年”——国宝里的中国密码》这一校本课程,目的就是在高中历史必修课之外,通过延伸拓展,助推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能力素养的提升。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学会在历史研究时,广泛收集资料,辨别其真伪,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解读,最后能归纳概括出其背后所蕴含的规律。课前,教师可通过《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等优质纪录片的搜集,按照时空,如“新时期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进行归类,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展示,利用视频资源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每一时期的典型国宝案例进行多角度剖析,例如在介绍“陶鹰鼎”这一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塑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帮助学生对其如何被考古学家发现,以及文物造型,史料价值,先形成一个感官认知。通过教师穿插式的讲解,学生认识到六千年前中国人的生活器具中实用性与造型性已经可以达到非常美妙的融合。紧接着链接百度百科中关于仰韶文化的数字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在史料的甄别与考证中,对每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形成进一步的深刻认识。课后作业的设置,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与利用网上博物馆资源,内化史料实证的真实性,帮助学生了解历史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所具有的史学研究价值。例如为了拓展对于“仰韶文化”这一历史知识的深入了解,就可在课后布置学生进入“仰韶文化数字博物馆”。对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乡考古发掘的这一时期的石器,陶器逐一浏览,在此数字博物馆里还配有语音讲解,这样就可让学生对新石器时代典型代表的仰韶文化有一个更为全面、直观、深入的了解。
(三)运用智慧课堂中的技术优势,积极创新多样化的课堂互动模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当前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多是抽象式学习,以坐在教室内听老师讲解,或者阅读历史书籍和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为主。但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来说,这样的方式容易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认识受到记录者或讲解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加上其自身缺乏全面、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若教师没能进行合理引导,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就会带有偏激现象,进而无法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名胜古迹等,让他们有机会直观接触历史,进而形成民族认同感与正确的民族观,养成“家国情怀”。但是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受限,大部分学生缺乏近距离接触历史的机会,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恰好具备突破这一局限性的优势。当今国内的各大博物馆大多开发了网络数字资源,教师只要在课程设计中筛选与课程相关的网络链接,让学生在课后登录教师的课程,点击相关链接,进入游览,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了。
例如在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第一单元里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里很难突破教学广度,就可以在课后提供“仰韶文化博物馆”“龙山文化博物馆”“红山文化遗址”等网络资源链接,引导学生进行点击了解。学生在通过网络资源广泛了解三个遗址的相关情况之后,不难发现比红山文化更早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已发现猪龙崇拜的陶片摆放造型,仰韶文化中也有龙虎贝壳陪葬坑。地理空间相隔如此遥远的文化遗址竟不约而同地发现“龙”形文物。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被描绘为几种动物复合而成的神兽。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仿佛万物同源,这样的形态与中华多民族大融合相契合。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為龙的传人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犹如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风采。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标志性符号,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在课后,可通过包罗万象的网络资源,在教师引导下,带着所学知识,把龙在不同时代的形象演变串联起来,去追寻五千年前先人的足迹,感悟历史,民族自豪感必定油然而生。智慧课堂不拘泥于传统面对面课堂的灵活教学模式,既帮助学生拓展了相关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又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家国情怀”。
另外“学习通”“教学助手”等教学软件,可设计“主题讨论”“知识竞赛”“发送弹幕”“分组角色体验”等互动环节,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能够让学生通过丰富的互动模式,深入理解历史文本中传递的内涵,进而在体验中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当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依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选择相应的教学主题,不可本末倒置。
五、 结语
总之,在当前各省稳步推进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对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智慧课堂有效路径的探索,在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显得日益紧迫和重要。教师应脱离原本略显陈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借助现代“互联网 ”的各种技术优势,多维度地展现历史的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高度凝聚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养成“家国情怀”。只有以新课标为依据,积极进行历史智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实践,努力探索以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智慧课堂有效路径,才能确保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及历史新教材推广使用的效果,并助推历史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在教学互动中帮助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曾惠珍.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践探讨[J].新课程,2021(4).
[2]鲍亚超,程红瑞.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20(33).
[3]沙荣珍.分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J].高考,2021(13).
作者简介:
傅卿卿,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第七中学。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智慧课堂;教学路径
一、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教育功能进行了明确阐述,这是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中新增的重大变化之一。而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智慧课堂建设在国内各地中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为了全面提升历史智慧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试图探索在历史智慧课堂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路径,这将有助于建立优质的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教育课程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帮助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教育功能
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精神优秀遗产,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学本身具有多维度的时空意识、历史内容的过去性、史论的高度统一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及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等基本特征,因此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项关键要素。这五项要素相辅相成,有助于引领学生形成学习历史课程后所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法,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
以上五项关键要素是培养学生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因此,在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结构的设计、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应始终贯彻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原则。
三、 智慧课堂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价值
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且相对僵化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成以知识贯通型为主。这种学习方式强调构建高规格、多路径及多元评价的教育教学生态。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有差异的,个性化的。基于满足多样化及个性化学习需求而构建的智慧课堂模式会更倾向于任意时间(Anytime)、任意地点(Anywhere)、任意方式(Anyway)、任意步调(Anypace)的4A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多样性以及个体差异性得以重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贯彻。
伴随着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教学创新的不断拓展,作为“互联网 ”教学改革下的产物,智慧课堂将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日益凸显。
第一,智慧课堂具有整合网络教育资源的技术优势,因此可以设计出个性化有特色的教学方案。第二,这一课堂模式还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作为知识输出的媒介,从而提高学生关注知识、参与互动、积极思考、高效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当学生在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穿插相关历史背景图片,设计互动环节,帮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参与互动,积极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在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构建高中历史智慧课堂,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运用智慧课堂的技术优势,以兴趣先导,创设历史情境,巧用历史地图,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一切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包括历史时序的观念和历史地理的观念,这两者都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意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居于基础地位。
例如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一《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可利用智慧课堂环境(如教学助手,学习通等软件),在教学设计中插入课堂活动,进行教学互动。学生利用平板连接,扫描课程二维码,进入教师课前设计的课程中,操作平板,填写教師设计的时间轴,并投屏展示讲解,从而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时序观念有整体的把握。另外由于这节课时间跨度较大,为了引导学生在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可通过设计学习主题活动“感悟雅典民主政治”,穿插《雅典公民帕帕迪的一天》这一历史情境,展开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平板与教师互动,教师则以问题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了解在特定历史时空下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及局限性,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养成。
又如在《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课的教学中,对于重点知识“西周分封制”的讲解,也可用相同的方式。展示《西周分封形势图》,通过平板互动,填写地图相应位置的诸侯国,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从多方面解释相关的制度,从而加深学生对“分封对象空间分布特点”的了解。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设备,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可以扩大学生学习历史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提升历史时空观培养的有效性。
(二)灵活运用智慧课堂的技术手段,在提升“史料实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自觉内化实证意识,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理性思考的良好素养
“史料实证”,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孤证不立、多元互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史料的搜集展示,让学生通过史观的运用,理性分析,充分挖掘相应史实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能充分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来解决相关问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建构了合理的“历史解释”,内化了实证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技术手段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首先,史料的甄别与考证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步骤。教学中大量的史料搜集必须依靠强大的互联网资源,史料搜集的来源包括历史典籍、历史专著、历史论文等。每个学生拥有的资源不同、思维角度也不同,杂乱的史料无法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筛选、摘录。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基于史料的问题探究、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寻找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在课后延伸中,可通过历史书籍的推荐阅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实证意识,运用“唯物史观”去思考研究,从而强化学生史料实证的自觉性。
笔者在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中,开设了《“一眼千年”——国宝里的中国密码》这一校本课程,目的就是在高中历史必修课之外,通过延伸拓展,助推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能力素养的提升。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学会在历史研究时,广泛收集资料,辨别其真伪,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解读,最后能归纳概括出其背后所蕴含的规律。课前,教师可通过《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等优质纪录片的搜集,按照时空,如“新时期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进行归类,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展示,利用视频资源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每一时期的典型国宝案例进行多角度剖析,例如在介绍“陶鹰鼎”这一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塑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帮助学生对其如何被考古学家发现,以及文物造型,史料价值,先形成一个感官认知。通过教师穿插式的讲解,学生认识到六千年前中国人的生活器具中实用性与造型性已经可以达到非常美妙的融合。紧接着链接百度百科中关于仰韶文化的数字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在史料的甄别与考证中,对每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形成进一步的深刻认识。课后作业的设置,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与利用网上博物馆资源,内化史料实证的真实性,帮助学生了解历史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所具有的史学研究价值。例如为了拓展对于“仰韶文化”这一历史知识的深入了解,就可在课后布置学生进入“仰韶文化数字博物馆”。对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乡考古发掘的这一时期的石器,陶器逐一浏览,在此数字博物馆里还配有语音讲解,这样就可让学生对新石器时代典型代表的仰韶文化有一个更为全面、直观、深入的了解。
(三)运用智慧课堂中的技术优势,积极创新多样化的课堂互动模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当前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多是抽象式学习,以坐在教室内听老师讲解,或者阅读历史书籍和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为主。但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来说,这样的方式容易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认识受到记录者或讲解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加上其自身缺乏全面、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若教师没能进行合理引导,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就会带有偏激现象,进而无法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名胜古迹等,让他们有机会直观接触历史,进而形成民族认同感与正确的民族观,养成“家国情怀”。但是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受限,大部分学生缺乏近距离接触历史的机会,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恰好具备突破这一局限性的优势。当今国内的各大博物馆大多开发了网络数字资源,教师只要在课程设计中筛选与课程相关的网络链接,让学生在课后登录教师的课程,点击相关链接,进入游览,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了。
例如在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第一单元里讲到“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里很难突破教学广度,就可以在课后提供“仰韶文化博物馆”“龙山文化博物馆”“红山文化遗址”等网络资源链接,引导学生进行点击了解。学生在通过网络资源广泛了解三个遗址的相关情况之后,不难发现比红山文化更早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已发现猪龙崇拜的陶片摆放造型,仰韶文化中也有龙虎贝壳陪葬坑。地理空间相隔如此遥远的文化遗址竟不约而同地发现“龙”形文物。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被描绘为几种动物复合而成的神兽。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仿佛万物同源,这样的形态与中华多民族大融合相契合。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為龙的传人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犹如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风采。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标志性符号,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在课后,可通过包罗万象的网络资源,在教师引导下,带着所学知识,把龙在不同时代的形象演变串联起来,去追寻五千年前先人的足迹,感悟历史,民族自豪感必定油然而生。智慧课堂不拘泥于传统面对面课堂的灵活教学模式,既帮助学生拓展了相关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又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家国情怀”。
另外“学习通”“教学助手”等教学软件,可设计“主题讨论”“知识竞赛”“发送弹幕”“分组角色体验”等互动环节,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能够让学生通过丰富的互动模式,深入理解历史文本中传递的内涵,进而在体验中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当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依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选择相应的教学主题,不可本末倒置。
五、 结语
总之,在当前各省稳步推进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对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智慧课堂有效路径的探索,在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显得日益紧迫和重要。教师应脱离原本略显陈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借助现代“互联网 ”的各种技术优势,多维度地展现历史的学科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高度凝聚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养成“家国情怀”。只有以新课标为依据,积极进行历史智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实践,努力探索以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智慧课堂有效路径,才能确保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及历史新教材推广使用的效果,并助推历史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在教学互动中帮助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曾惠珍.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实践探讨[J].新课程,2021(4).
[2]鲍亚超,程红瑞.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20(33).
[3]沙荣珍.分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J].高考,2021(13).
作者简介:
傅卿卿,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