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中小学机器人活动主要是局限在学校兴趣小组、科技站、少年宫里进行,且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比赛。实际上,机器人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让机器人教学走进课堂,对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机器人活动; 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097-001
通小师生一直努力在机器人普及教育的路上。在这条与“人”同行的路上,我们渐入佳境,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能与大家分享共勉。
一、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简易机器人搭建、编程、创意等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状况,破除了学生对机器人的神秘感
首先让学生了解机器人这个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状况,了解什么是机器人,它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是什么,破除中小学生对机器人的神秘感,为进一步学习机器人技术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其次使学生理解程序是智能机器人的灵魂,了解顺序、循环、选择结构程序的编写思想,学会子程序的创建和引用。通过编写控制机器人程序,学会了周密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协作能力
2.1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搭建各种机器人,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使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思路,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教师要全力支持,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2应变能力的培养。由于机器人的运行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制作机器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特别是竞赛机器人(如足球、灭火机器人、海洋探险等)的制作,要求我们选手能够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现场搭建、编程、调试,完成规定的竞赛项目,具备临场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2.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一个成功团队中的每个队员必须具有合作精神,而机器人竞赛中的足球比赛就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最佳平台,活动要求两台机器人并肩作战,共同对抗对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战胜对方,取得胜利。
二、竞赛入手,逐步迈入普及教育。
二十一世纪初,在计算机快速普及的背景下,我校尝试开展编程兴趣小组活动。虽然学的是最初级Q-basic语言,但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2007年,我校有4名选手组队参加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最终获得了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团体11名的好成绩。
由于我校一直注重科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所以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很快就在学校开展了起来。从2009年开始至今,我们从最初2台简易机器人到建成标准的机器人活动教室,从最初的小组活动到今天每位学生的参与,从课外活动到校本课程的建设,我们通小的机器人科技教育走在了南长区、无锡市的前列,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普及的科技教育特色之路。
2009年到2011年三年之间,我校陆续添置了一批教育机器人,在四五年级学生中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竞赛中积累,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孩子们那激动、着迷的眼神告诉我们:这是一项深受孩子们欢迎的科技活动。三年来,我们共添置了十余套教育机器人,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热爱科技的学生,举办了多次全校观摩活动,当然也取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2011年我校2支参赛队双双获得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两个项目的冠军,代表江苏参加了全国比赛,取得了一枚银牌。
三、建立课程,普及教育渐入佳境
2011年下半年,为了让机器人科技教育更深入、更普及地开展下去,校领导提出了开设机器人校本课程的设想。同年年底,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我校配备了25套乐高机器人套装,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机器人活动教室。2012年,我校科技组老师在乐高活动材料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一套校本教材,并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开设课程。课程受到了学生和家长普遍的欢迎,在每个学期末,我们还举办一次校园机器人竞赛,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和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前来观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机器人校本课程已经开展了2年,两批学生,400余人次完成了课程学习。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为了量化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我们还建立了较完善的评价体系:
1.教师观察:科技(机器人)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据此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教学指导。
2.与学生谈话:科技课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或想法。
杰出表现记录:教师和学生对科技(机器人)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
3.测验与考试:测验与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在科学课程的评价中有两种用法:一是在学习开始前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摸底;二是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针对不同的要求,可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业法:即教师提供一项作业任务,从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
5.评议法:涉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指标,除上述方法外,还需采用评议法,即先由学生按指标要求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考试与作业情况,做出综合评定。
6.比赛评价:让学生有组织的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机器人)的比赛,在比赛中让参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又是对科技课(机器人)的考核评价。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谓之特色,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我们将继续把机器人科技教育特色传承和发展下去,让每一个通小的孩子都感受到机器人的魅力,科技的魅力……让我们在与“人”同行的路上越走越好!
关键词:机器人活动; 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097-001
通小师生一直努力在机器人普及教育的路上。在这条与“人”同行的路上,我们渐入佳境,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能与大家分享共勉。
一、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简易机器人搭建、编程、创意等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状况,破除了学生对机器人的神秘感
首先让学生了解机器人这个信息技术前沿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状况,了解什么是机器人,它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是什么,破除中小学生对机器人的神秘感,为进一步学习机器人技术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其次使学生理解程序是智能机器人的灵魂,了解顺序、循环、选择结构程序的编写思想,学会子程序的创建和引用。通过编写控制机器人程序,学会了周密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协作能力
2.1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搭建各种机器人,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使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思路,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教师要全力支持,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2应变能力的培养。由于机器人的运行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制作机器人时要考虑很多因素。特别是竞赛机器人(如足球、灭火机器人、海洋探险等)的制作,要求我们选手能够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现场搭建、编程、调试,完成规定的竞赛项目,具备临场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2.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一个成功团队中的每个队员必须具有合作精神,而机器人竞赛中的足球比赛就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最佳平台,活动要求两台机器人并肩作战,共同对抗对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战胜对方,取得胜利。
二、竞赛入手,逐步迈入普及教育。
二十一世纪初,在计算机快速普及的背景下,我校尝试开展编程兴趣小组活动。虽然学的是最初级Q-basic语言,但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2007年,我校有4名选手组队参加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最终获得了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团体11名的好成绩。
由于我校一直注重科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所以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很快就在学校开展了起来。从2009年开始至今,我们从最初2台简易机器人到建成标准的机器人活动教室,从最初的小组活动到今天每位学生的参与,从课外活动到校本课程的建设,我们通小的机器人科技教育走在了南长区、无锡市的前列,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普及的科技教育特色之路。
2009年到2011年三年之间,我校陆续添置了一批教育机器人,在四五年级学生中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竞赛中积累,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孩子们那激动、着迷的眼神告诉我们:这是一项深受孩子们欢迎的科技活动。三年来,我们共添置了十余套教育机器人,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热爱科技的学生,举办了多次全校观摩活动,当然也取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2011年我校2支参赛队双双获得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两个项目的冠军,代表江苏参加了全国比赛,取得了一枚银牌。
三、建立课程,普及教育渐入佳境
2011年下半年,为了让机器人科技教育更深入、更普及地开展下去,校领导提出了开设机器人校本课程的设想。同年年底,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我校配备了25套乐高机器人套装,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机器人活动教室。2012年,我校科技组老师在乐高活动材料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一套校本教材,并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开设课程。课程受到了学生和家长普遍的欢迎,在每个学期末,我们还举办一次校园机器人竞赛,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和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前来观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机器人校本课程已经开展了2年,两批学生,400余人次完成了课程学习。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为了量化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我们还建立了较完善的评价体系:
1.教师观察:科技(机器人)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据此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教学指导。
2.与学生谈话:科技课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或想法。
杰出表现记录:教师和学生对科技(机器人)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
3.测验与考试:测验与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在科学课程的评价中有两种用法:一是在学习开始前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摸底;二是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针对不同的要求,可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业法:即教师提供一项作业任务,从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
5.评议法:涉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指标,除上述方法外,还需采用评议法,即先由学生按指标要求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考试与作业情况,做出综合评定。
6.比赛评价:让学生有组织的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机器人)的比赛,在比赛中让参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又是对科技课(机器人)的考核评价。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谓之特色,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下,我们将继续把机器人科技教育特色传承和发展下去,让每一个通小的孩子都感受到机器人的魅力,科技的魅力……让我们在与“人”同行的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