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文质先生在《慢教育》(第一辑)一书中说:“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的,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这与慢教育理念一致,教师要抓住教育对象的特点,发挥课程特性,契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实施慢教育。
一、“慢”符合课程教育对象的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在7~9岁。这一年龄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时期,处于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变期。孩子们从家庭中走出,进入学校;从熟悉的个人生活环境离开,进入陌生的集体学习环境;从家庭的中心地位转换为班级中的普通一员;从毫无压力的学前生活转入具有课业要求的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要求的提高、角色的变化、负担的加重,加上7~9岁处于心理不稳定状态,急剧的变化过程对孩子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提出较大考验。小学低年级所有课程和老师第一要务是引导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孩子由于个人性格、成长经历的不同,适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年龄和心理上的客观因素要求低年级教师树立“慢”的意识:等待、耐心、宽容、期待。品德与生活课程在生活引导和心理调节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老师要关注孩子在这一年龄段的生长状态和成长特性,用“慢”的心态多维引导,多侧面多层次地启发,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积极推动学生成长。如一年级上的《我上学了》一课,可以设计成说话课、活动课、展示课三个环节,把教育慢下来,丰富教育角度。说话课让孩子们把上学的感受真实地说出来,三言两语甚至一个词也行,让孩子们在说和听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老师做倾听者和引导者,适时提出表扬和鼓励;活动课中带领孩子参观校园,在熟悉校园环境、欣赏校园风貌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将“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一句中的“可爱”实质化和具体化,培养孩子热爱学校生活的情感;展示课将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将学校的课堂学习、大扫除、做操、升国旗、歌咏比赛、文艺晚会、足球队活动……一一通过图片录像展示出来,再让孩子们说说喜欢哪一样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引导孩子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
二、“慢”符合课程目标和课程特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让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品德与生活课程作用的是孩子的思想道德与行为心理层面,而不是知识层面,关注情商与健康的成长,而不是智商与知识的增加。这就决定了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为不管是思想品德还是行为心理,都无法大跃进式发展,其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品德与生活教育需要的是“慢”的艺术。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养成良好的习惯。它要求教师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克制教育浮躁,有足够的期待和足够的耐心,影响和等待孩子成长。
三、“慢”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和未来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追求效率,追求同一,农业生产必须掌握好作物生长的规律,注意阳光雨水的变化,适时施肥,适时除草,绝不能揠苗助长。这就需要教育者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做的就是那个农夫,在面对孩子成长时积极关注并恪守人成长的基本规律。
慢教育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针对各自不同的、具体的教育个体,有足够的细致、耐心与充分的教育意识。教育孩子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孩子的成长,不能有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放手旁观是必要的,鼓励尝试是必要的,耐心等待也是必要的。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中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跌下去和爬起来。这一过程需要等待,但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多角度多侧面地影响、推动,看着学生慢慢自己爬起来。如教学《和诚实交朋友》时,让孩子们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通过儿童剧的形式,把种花、献花、国王的话通过孩子们的表演活动再现,再提出国王为什么会对雄日竖起大拇指,我们怎么让别人也对我们竖起大拇指的问题,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在表演、欣赏、讨论、反思中体验到诚实的行为人人称赞,诚实的孩子更快乐的真谛,树立诚实守信的好孩子的行为准则。
教育的慢是艺术,需要平和,需要细致,需要耐心,需要宽容。师者更需要慢下来,因为我们面对的只是幼苗。风物长宜放眼量,现在我们的慢是为了夯实根基,现在我们的慢是为了孩子长大以后的快,细心呵护,耐心等待,积极影响,多元推动,我们相信,慢必将使孩子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
一、“慢”符合课程教育对象的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在7~9岁。这一年龄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时期,处于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变期。孩子们从家庭中走出,进入学校;从熟悉的个人生活环境离开,进入陌生的集体学习环境;从家庭的中心地位转换为班级中的普通一员;从毫无压力的学前生活转入具有课业要求的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要求的提高、角色的变化、负担的加重,加上7~9岁处于心理不稳定状态,急剧的变化过程对孩子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提出较大考验。小学低年级所有课程和老师第一要务是引导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孩子由于个人性格、成长经历的不同,适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年龄和心理上的客观因素要求低年级教师树立“慢”的意识:等待、耐心、宽容、期待。品德与生活课程在生活引导和心理调节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老师要关注孩子在这一年龄段的生长状态和成长特性,用“慢”的心态多维引导,多侧面多层次地启发,用潜移默化的方式积极推动学生成长。如一年级上的《我上学了》一课,可以设计成说话课、活动课、展示课三个环节,把教育慢下来,丰富教育角度。说话课让孩子们把上学的感受真实地说出来,三言两语甚至一个词也行,让孩子们在说和听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老师做倾听者和引导者,适时提出表扬和鼓励;活动课中带领孩子参观校园,在熟悉校园环境、欣赏校园风貌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将“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一句中的“可爱”实质化和具体化,培养孩子热爱学校生活的情感;展示课将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将学校的课堂学习、大扫除、做操、升国旗、歌咏比赛、文艺晚会、足球队活动……一一通过图片录像展示出来,再让孩子们说说喜欢哪一样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引导孩子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
二、“慢”符合课程目标和课程特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让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品德与生活课程作用的是孩子的思想道德与行为心理层面,而不是知识层面,关注情商与健康的成长,而不是智商与知识的增加。这就决定了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为不管是思想品德还是行为心理,都无法大跃进式发展,其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品德与生活教育需要的是“慢”的艺术。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养成良好的习惯。它要求教师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克制教育浮躁,有足够的期待和足够的耐心,影响和等待孩子成长。
三、“慢”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和未来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追求效率,追求同一,农业生产必须掌握好作物生长的规律,注意阳光雨水的变化,适时施肥,适时除草,绝不能揠苗助长。这就需要教育者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做的就是那个农夫,在面对孩子成长时积极关注并恪守人成长的基本规律。
慢教育的“慢”指的就是用人性的方式,针对各自不同的、具体的教育个体,有足够的细致、耐心与充分的教育意识。教育孩子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孩子的成长,不能有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放手旁观是必要的,鼓励尝试是必要的,耐心等待也是必要的。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中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跌下去和爬起来。这一过程需要等待,但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多角度多侧面地影响、推动,看着学生慢慢自己爬起来。如教学《和诚实交朋友》时,让孩子们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通过儿童剧的形式,把种花、献花、国王的话通过孩子们的表演活动再现,再提出国王为什么会对雄日竖起大拇指,我们怎么让别人也对我们竖起大拇指的问题,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在表演、欣赏、讨论、反思中体验到诚实的行为人人称赞,诚实的孩子更快乐的真谛,树立诚实守信的好孩子的行为准则。
教育的慢是艺术,需要平和,需要细致,需要耐心,需要宽容。师者更需要慢下来,因为我们面对的只是幼苗。风物长宜放眼量,现在我们的慢是为了夯实根基,现在我们的慢是为了孩子长大以后的快,细心呵护,耐心等待,积极影响,多元推动,我们相信,慢必将使孩子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