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原本不喜欢语文,进入师范学校注定当教师后,也没想当语文教师。1998年,我走上三尺讲台,领导阴差阳错地非让我教语文,这一教就是20年。
2000年8月,我进入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面对个个业务水平过硬的同事,我的心里没底:我能胜任这里的工作吗?现实是残酷的,第一次语文教研组常规听课活动,我讲的是三年级课文《“你们想错了”》。面对10多位同事和学校领导,我心里十分紧张。我觉得学生是那样不配合,课下生动鲜活的面容不见了,流利的话语没有了,课堂上仿佛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在“表演”。张校长听了一半就离开了,我真不知当时自己是怎么上完后半节课的。怎么办?上不好课,不配做一名教师,还要误人子弟。唯有奋起直追,提高自身素质。于是,听课成了我的常事,听同年级老师的课,听有经验老师的课。
一天,校长拿着一本书来到办公室:“这上面有你前段时间讲的一课,看看吧。”我拿起书飞快地读完,发现,这正是我最需要的。从此,学校图书馆里总能找到我的身影。在这里,专业书籍直接指引着我的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让我开阔了视野,了解了最新的教育动向,学到了优秀课例的教学设计方法。《好课是怎样炼成的》让我看到一线教师对名师经典课例的思考、品悟,以及名师们自身对课例的教学反思。我从书中认识了孙双金、窦桂梅等一大批全国名师。因为读书,我越发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所以,我努力要求自己一直行走在阅读的路上。
2004年12月,张校长带着我、李洁、陈慧芳陪同教育局魏明奎局长一起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参观学习。在那里,我终于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名师——孙双金校长,心情无比激动。孙校长儒雅、平静、淡定,能和这样的全国名师零距离接触可不是人人都有的机会。我们有备而来,参观完名校后,张校长想请孙校长给我们指导,孙校长欣然同意。评课时,他讲了许多,有几句话,让我永远难忘:“语文老师要教学生什么?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语言要有激情,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受到感染,得到启示。”
他的话字字珠玑,我从中明白了教好语文的真谛。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果连文本都不理解,怎么钻研教材,怎么挖掘教材,又怎么给学生讲明白?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提升文化底蕴,才能在课堂与学生的对话中游刃有余。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还很遥远,我只有努力学习。
南京之行让我学会了怎样去“读人”。我觉得,孙双金校长就像一本“大书”。孙校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但是和他接触,我丝毫没有发现他有“架子”。他的穿着是那样朴素,让人感到特别亲切;他的话语是那样谦逊,总是流露着商讨的语气……当然,在张校长的引荐下,我有幸接觸的大师不止孙校长一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洛阳市特级教师刘丽华老师、市教研室的刘津萍老师、洛阳师院的杨道临老师等等。我跟着他们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老师。
记得2006年上《满山的灯笼火把》一课时,为了提高我的读书水平,张校长联系了师范学院的杨道临老师来指导我读书。那天下着雨,路上,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因为我在工人俱乐部听过杨教授的讲座,知道他水平很高。我心里犯嘀咕:见了面怎么张口呢?没想到,刚坐上车没多久,校长开口了:“峰亮,到了那里,我们都是学生,都跟着读,以你为主,哪里不明白提出来。杨教授年龄大了,下午和他交流时间有限,咱们用MP3录下来,回来再相互学习。”啊,张校长比我想的周全多了,他早已替我考虑好了。聆听杨教授的指导更令我震撼,他逐字逐句地纠正读音,哪里停顿,哪里换气,哪里重音,哪里延长……他教我用符号标注。两小时之后,我带的课文标注得像乐谱一样。有时,杨教授听我读得不到位,还亲自范读。杨教授70多岁了,他对待事业的认真令在座的每一个人深深折服。通过学习,我对朗读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讲课成功,杨教授是帮了大忙的。
我课文朗读没什么问题了,但是试教了几次,还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教学思路。当时我的压力很大,内心焦急万分。从未失眠的我失眠了,觉睡不好,饭也吃不香,对自己几乎失去了信心。就在我感到最迷茫的时候,张校长请来教研室吉老师来学校指导我的工作,他和我一起加班,利用双休日为我听课、评课、修改教案。我们一起备课,一起说课,一起讨论课件制作,研究板书设计,设置课堂预设,反复试教,不断改进。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语言,一招一式,一言一行,甚至哪个字怎样写都精心雕琢。同事们给我鼓励,帮我减压。最终我们确定了满意的教学方案。为了把课件制作得精美,我和潘超超老师想了很多方法,一遍遍地做,一次次地改,多次熬到深夜。赛课前,为了对学情有更充分的把握,熟悉各种个性的学生,预设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不知试教了多少回,自己学校的学生上过了,就到九小试教。考虑到赛课时要用市里的学生,张校长更是通过各种途径带我到市实验小学试教。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鼓励给了我力量。在我的身后,有这么多人支持与鼓励,感谢的话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我只有把感谢埋藏在心底,一往无前,把课上成功才是对大家的回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路走来,从洛龙区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到全国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我每一次上课都投入最大的热情。在一次次备课、上课的过程中,从最初模仿名家上课到敢于自己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再到现在对语文课堂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对语文教学的思索是我最有价值的财富。
2013年10月,学校加入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成立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我从一名语文教师成长为学校教导主任。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我对自身的业务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压力更大,工作更加繁重。时间长了就缺少了新鲜感,缺乏动力。有时候,我也会有抱怨:天天那么忙,疲惫不堪地穿行在备课、讲课和批改学生的作业等烦琐的劳作之中,还有学校教导处繁杂的事务,哪有自由的时间来专心发展自己的专业?在我迷惑、懈怠的时候,张校长总是站在身后鞭策、鼓励我。他总是说:“一位教师,业务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不管再忙,你还是要坚持带着语文课……”是的,教师的工作就是如此,时间被各种琐碎的事务分割,必须挤出阅读、思考和自由创造的时间。
我在学校已经工作了18年,在这里,我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一段青春时光。在张校长带领的这个集体中我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我深深懂得: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每次赛课,我都不是在单打独斗,困惑时有专家引领,如刘丽华老师、刘津萍老师、杨道临老师……他们总是高屋建瓴,给予我方向上的指导;同事们、搭班的老师也都是我的坚强后盾,消除了我的后顾之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深知,没有学校,没有大家,也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其实,并不是我的能力有多强,我只不过是很幸运地被推到台前,拥有一次又一次机遇。我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张校长的信任与栽培,感谢同事们的支持与鼓励,感谢学生对我的认可与尊重。相信大家都有实力,只要辛勤付出都能成功。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2000年8月,我进入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面对个个业务水平过硬的同事,我的心里没底:我能胜任这里的工作吗?现实是残酷的,第一次语文教研组常规听课活动,我讲的是三年级课文《“你们想错了”》。面对10多位同事和学校领导,我心里十分紧张。我觉得学生是那样不配合,课下生动鲜活的面容不见了,流利的话语没有了,课堂上仿佛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在“表演”。张校长听了一半就离开了,我真不知当时自己是怎么上完后半节课的。怎么办?上不好课,不配做一名教师,还要误人子弟。唯有奋起直追,提高自身素质。于是,听课成了我的常事,听同年级老师的课,听有经验老师的课。
一天,校长拿着一本书来到办公室:“这上面有你前段时间讲的一课,看看吧。”我拿起书飞快地读完,发现,这正是我最需要的。从此,学校图书馆里总能找到我的身影。在这里,专业书籍直接指引着我的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让我开阔了视野,了解了最新的教育动向,学到了优秀课例的教学设计方法。《好课是怎样炼成的》让我看到一线教师对名师经典课例的思考、品悟,以及名师们自身对课例的教学反思。我从书中认识了孙双金、窦桂梅等一大批全国名师。因为读书,我越发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所以,我努力要求自己一直行走在阅读的路上。
2004年12月,张校长带着我、李洁、陈慧芳陪同教育局魏明奎局长一起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参观学习。在那里,我终于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名师——孙双金校长,心情无比激动。孙校长儒雅、平静、淡定,能和这样的全国名师零距离接触可不是人人都有的机会。我们有备而来,参观完名校后,张校长想请孙校长给我们指导,孙校长欣然同意。评课时,他讲了许多,有几句话,让我永远难忘:“语文老师要教学生什么?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语言要有激情,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受到感染,得到启示。”
他的话字字珠玑,我从中明白了教好语文的真谛。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果连文本都不理解,怎么钻研教材,怎么挖掘教材,又怎么给学生讲明白?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提升文化底蕴,才能在课堂与学生的对话中游刃有余。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还很遥远,我只有努力学习。
南京之行让我学会了怎样去“读人”。我觉得,孙双金校长就像一本“大书”。孙校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但是和他接触,我丝毫没有发现他有“架子”。他的穿着是那样朴素,让人感到特别亲切;他的话语是那样谦逊,总是流露着商讨的语气……当然,在张校长的引荐下,我有幸接觸的大师不止孙校长一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洛阳市特级教师刘丽华老师、市教研室的刘津萍老师、洛阳师院的杨道临老师等等。我跟着他们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老师。
记得2006年上《满山的灯笼火把》一课时,为了提高我的读书水平,张校长联系了师范学院的杨道临老师来指导我读书。那天下着雨,路上,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因为我在工人俱乐部听过杨教授的讲座,知道他水平很高。我心里犯嘀咕:见了面怎么张口呢?没想到,刚坐上车没多久,校长开口了:“峰亮,到了那里,我们都是学生,都跟着读,以你为主,哪里不明白提出来。杨教授年龄大了,下午和他交流时间有限,咱们用MP3录下来,回来再相互学习。”啊,张校长比我想的周全多了,他早已替我考虑好了。聆听杨教授的指导更令我震撼,他逐字逐句地纠正读音,哪里停顿,哪里换气,哪里重音,哪里延长……他教我用符号标注。两小时之后,我带的课文标注得像乐谱一样。有时,杨教授听我读得不到位,还亲自范读。杨教授70多岁了,他对待事业的认真令在座的每一个人深深折服。通过学习,我对朗读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讲课成功,杨教授是帮了大忙的。
我课文朗读没什么问题了,但是试教了几次,还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教学思路。当时我的压力很大,内心焦急万分。从未失眠的我失眠了,觉睡不好,饭也吃不香,对自己几乎失去了信心。就在我感到最迷茫的时候,张校长请来教研室吉老师来学校指导我的工作,他和我一起加班,利用双休日为我听课、评课、修改教案。我们一起备课,一起说课,一起讨论课件制作,研究板书设计,设置课堂预设,反复试教,不断改进。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语言,一招一式,一言一行,甚至哪个字怎样写都精心雕琢。同事们给我鼓励,帮我减压。最终我们确定了满意的教学方案。为了把课件制作得精美,我和潘超超老师想了很多方法,一遍遍地做,一次次地改,多次熬到深夜。赛课前,为了对学情有更充分的把握,熟悉各种个性的学生,预设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不知试教了多少回,自己学校的学生上过了,就到九小试教。考虑到赛课时要用市里的学生,张校长更是通过各种途径带我到市实验小学试教。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鼓励给了我力量。在我的身后,有这么多人支持与鼓励,感谢的话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我只有把感谢埋藏在心底,一往无前,把课上成功才是对大家的回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路走来,从洛龙区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到全国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我每一次上课都投入最大的热情。在一次次备课、上课的过程中,从最初模仿名家上课到敢于自己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再到现在对语文课堂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对语文教学的思索是我最有价值的财富。
2013年10月,学校加入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成立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我从一名语文教师成长为学校教导主任。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我对自身的业务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压力更大,工作更加繁重。时间长了就缺少了新鲜感,缺乏动力。有时候,我也会有抱怨:天天那么忙,疲惫不堪地穿行在备课、讲课和批改学生的作业等烦琐的劳作之中,还有学校教导处繁杂的事务,哪有自由的时间来专心发展自己的专业?在我迷惑、懈怠的时候,张校长总是站在身后鞭策、鼓励我。他总是说:“一位教师,业务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不管再忙,你还是要坚持带着语文课……”是的,教师的工作就是如此,时间被各种琐碎的事务分割,必须挤出阅读、思考和自由创造的时间。
我在学校已经工作了18年,在这里,我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一段青春时光。在张校长带领的这个集体中我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我深深懂得: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团队。每次赛课,我都不是在单打独斗,困惑时有专家引领,如刘丽华老师、刘津萍老师、杨道临老师……他们总是高屋建瓴,给予我方向上的指导;同事们、搭班的老师也都是我的坚强后盾,消除了我的后顾之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深知,没有学校,没有大家,也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其实,并不是我的能力有多强,我只不过是很幸运地被推到台前,拥有一次又一次机遇。我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张校长的信任与栽培,感谢同事们的支持与鼓励,感谢学生对我的认可与尊重。相信大家都有实力,只要辛勤付出都能成功。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