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模式的改变,护理的重心从关注疾病本身转变到了关注提升患者的文化关怀和生活质量上,临床护理人员迎来了新的挑战,同时跨文化护理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回顾大量文献,阐释跨文化护理的内涵、我国跨文化护理的现状及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可行化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护理;临床应用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各民族相互交融以及医疗模式的改变,开展跨文化护理势在必行。尤其在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推进的医療环境下,人文关怀,人性服务越来越被推崇。所以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除了需要扎实的医学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根据患者需求的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将多元文化护理理论渗透到临床护理过程中,从而使患者身体,心理及社会文化等的需求得到满足[1]。据人民日报《医患和谐是主流》报告,在2014年全国共发生医患纠纷11.5万件,比2013年低了8.7%,其中原因之一是临床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的能力提高,使人们对于医护人员信任度提高,而如果想要未来的医患纠纷越来越少,在这一方面同样需要下很大的功夫[2]。 由此可见跨文化护理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1 跨文化护理
跨文化护理理论是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护理专家莱宁格(Leininger)首先提出并开始发展的,如今已经成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3]。跨文化护理是指根据不同护理对象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患者的健康需要的护理活动。跨文化护理是一种与新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的护理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关怀保存、文化关怀调适、文化关怀重建及与文化相匹配的护理关怀[4-5]。
在国外,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orth American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NANDA)1998年批准的临床护理诊断148条中,大约有1/3的诊断与文化因素相关,说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碰撞所导致的护理问题比较多,因此实施跨文化护理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从而促进患者舒适,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理服务质量[6]。2010年美国国家文化能力中心在开发和修订的卫生执业者文化能力测评工具中,也开始将护理人员的跨文化照护能力评价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的职业要求,跨文化护理能力已成为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必备要求了[7]。
在我国,1995年首届“多元文化护理透视”国际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将多元文化护理理论正式引入国内[8]。2018年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于上海健康医学院成功举办,其主题是“慢病照护,健康促进”,不仅仅关注护理技能的提升,此次大赛更加注重护理技能与人文关怀、护理技能与人类大健康之间关系的思考。来自七个国家和地区医学院校的34支代表队同台比拼,评委看的不仅是打针打得准不准、心肺复苏动作是否标准,同时更看重选手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技巧[8]。由此可见,跨文化护理理论已经在国内外都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
2 跨文化护理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较大。有统计学表明[9],我国2015年的流动人口已高达2.47亿人,在2017年卫计委日前印发《“十三五”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规划》中指出并且预计在2020年末我国仍将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流动人口,在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也有着显著差异,为护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来提供相适应的护理服务,跨文化护理则成为了当今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10-11]因此,在国内大力发展和应用跨文化护理理论是非常必要的。跨文化护理的对象不单单是指来自不同地域的患者,还可以指单独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12]。所以护士需要对每个患者都要有跨文化护理的意识,才能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护理照护。
3 跨文化护理的临床应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进,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跨文化护理理论已逐渐应用临床工作中。通过阅读文献,笔者发现目前跨文化护理已在少数民族和外籍患者、手术室、肿瘤患者、急诊以及临终患者中得到了明显的效果。
3.1在我国少数民族和外籍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我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外籍友人在我国住院治疗会面临很大的文化差异,语言不通会成为导致护患交流障碍的直接因素,在使用非语言沟通时,也会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歧义。我国又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使得民族间的人民来往频繁,他们在习惯、语言、宗教、饮食习惯、价值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文化差异,使得少数民族患者在就医时遇到困难[13]。刘孝美[14]等人在运用跨文化理论护理381例少数民族传染病患儿时,通过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重视有效的语言/非语言沟通,理解患儿及家属面对传染疾病的紧张,焦虑及自卑等心理。依据跨文化护理理论中的“日出护理模式”对患儿及家属进行了文化评估、文化照顾保存、调整和重塑。使患儿及家长对护理照护的评价均为满意,且没有护理投诉或者纠纷发生、护理并发症发生。
3.2在手术室患者中的应用
手术室是医院救治患者重要场所,高质量的护理模式会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郭小花[15]等人研究表明多元文化护理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此外,对于全身麻醉术后的患者来说,手术本身带来的恐惧加之清醒后面对陌生的恢复室环境会使患者紧张不安,不利于麻醉恢复。在患者从手术室转移到麻醉恢复室,通过对患者使用棉垫、覆盖预热后盖垫、连接控温主机,降低了切口感染、出血、疼痛以及寒战的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传等多元文化梳理,从而使患者快速恢复,孙宗琪等人[16]研究表明,跨文化护理在全身麻醉手术病人麻醉恢复期有很好的应用效果。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实验组麻醉恢复室观察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呼吸受限、疼痛、寒战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见多元文化护理能降低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率,缩短麻醉恢复室观察时间。且运用跨文化护理干预后,实验组 SCL-90 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3.3在肿瘤方面的应用
肿瘤疾病是现代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严重疾病类型之一,多数肿瘤患者需接受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治疗,受疾病和治疗的影响,肿瘤患者心理感受很差。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护理时,首先应该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据其不同的文化需求,为其提供个体化的护理,进而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保证疗效。郑儒君[17]等将跨文化护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病例,按照日出模式对患者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结构、环境背景因素进行详细评估,作出相应的护理诊断、计划实施和护理评价。为患者提供的护理照顾符合其文化背景,使患者的文化照顾期望得到了很好地满足。韩志娟[18] 探讨了临床肿瘤护理中实施跨文化护理的方式及价值,表明跨文化护理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缩短住院时间,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和满意度。
3.4在急诊工作中的应用
由于急诊患者人群年龄、地域跨度大,且病情具有突发性,严重性,病死率较高的特点。患者及其家属心理焦虑脆弱、急躁、恐惧,甚至会出现情绪休克。此时需要护理人员在迅速救治的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价值文化体系以及健康照顾系统提供相对适应的护理专业照顾,针对患者的不同文化背景提供多元化护理专业照顾。王小波[19]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急诊患者使用跨文化护理理论为指导,从患者价值观念、风俗文化、饮食习惯、语言及非语言沟通、不同心理需求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其个性化的临床护理,结果发现通过“文化关怀保持、调适和重建”3个方面的护理措施干预急诊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心理和行為,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对患者稳定急性期病情、促进康复和预后都有一定作用。
3.5临终病人中的应用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看待死亡的态度有所不同,受其思想文化决定。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死亡”是心存恐惧的,非常忌讳谈论死亡。护士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对濒死和死亡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理解他们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行为。同时通过为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跨文化照护给予患者更多尊重和支持,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面对死亡,及时走出悲伤,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0]。左敏等人[20-21]在常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多元文化护理理念,从生理、心理、心灵三个方面着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杨凤维[22]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行一对一服务,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兴趣爱好、人文情怀、宗教信仰等,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心态及精神力明显更好,更能主动配合,家属的包容性也明显强于对照组。
4 跨文化护理在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跨文化护理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有由于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4.1 护理人员人力相对与绝对不足及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进与深化,护理队伍仍然面临着护士人数短缺等问题,我国护患比较低且实施跨文化护理需要更多护理人员。由于人力相对的不足,护理人员工作繁重,在沟通方面则是删繁就简。同时临床护士学历与沟通能力参差不齐,对跨文化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很难有效地将跨文化护理理论切实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22]。
4.2 医护人员及家属对跨文化护理的重视度不够。
医生大多认为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即可,往往不愿意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很多护理人员也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及时正确地执行医嘱,额外的沟通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家属的态度是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尽快地采取医疗救护措施,而不愿与护理人员进行过多地交流[23]。
4.3护理教育的局限性。
提高护士跨文化护理的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从教育抓起,但是我国很多护理院校没有相关的课程设置,仅有少数院校将跨文化护理设置为选修课程。教师自身对多元文化教育意识薄弱,教学方法因循守旧,临床实践条件不符也是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能力水平的因素[24]。
5 未来的展望以及对临床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跨文化护理成为当今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面对新的挑战,临床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精干的护理技术,更要肩负起不断完善跨文化护理理论,将其应用于临床事业的责任,以促进国内临床护理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增加相关课程设置,提高教师多元文化的能力,创造多元文化的实践环境来加强多元文化护理的教育,来从源头上培养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的意识及能力。医院也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引导医护人员了解和学习多元文化的知识。只有这样的通力协作,才能提高临床护士的跨文化护理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国的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赵红梅,李小敏.多元文化护理在产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215-216.
[2]许尔善.本科准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能力量表的初步研制[D].衡阳,南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1-90.
[3]Eun-Ok lm, Yaelim Lee.Transcultural Nursing: Current Trends in Theoretical Works[J].Asian Nursing Research,2018,12(3):157-165.
[4]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2-74.
[5]刘芹,陈静,彭幼清.高职护生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6):1861-1867. [6]吴慧瑢.跨文化护理在中国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52-54.
[7]彭幼清,姚蔓玲,张莉萍等.浦东新区外籍患者多元文化护理需求调查及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3B):16-18.
[8]杨翼,沈文敏.【人民网】2018年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举办[N/OL].(2016-11-19)[2019-809-06].https://www.sumhs.edu.cn/0b/c6/c1311a199622/page.htm.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10月19日专题发布会材料: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内容概要[EB/OL]. (2016-10-20)/[2019-09-06].https://wenku.baidu.com/view/e1707e4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5.html
[10]李舒,朱雪娇,牛丹.国内跨文化护理理论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24):28-31.
[11]Jeffreys MR. Teaching Culture Competence in Nursing and Health Care: Inquiry, Action, and Innovation [M].3rd ed. New York: Springer,2015:250-289.
[12]周琳,彭幼清,俞海萍,吕颖.临床护士多元化护理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6):282-284.
[13]Juan Li, Zhuang He, Yong Luo. Perceived Transcultural Self-Efficacy of Nurses in General Hospitals in Guangzhou, China.[J].Nurs Res, 2016,65(5):371-379.
[14]刘孝美,邱生林,朱渝,张小超.381例少数民族传染病患儿跨文化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16,10,96-98.
[15]郭小花,沈琦,刘玉姣.手术室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5):581-585.
[16]孙宗琪,符玉连,蓝慧勤.多元文化护理在全身麻醉手术病人麻醉恢复期应用效果[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4):465.
[17]郑儒君,李俊英.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护理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9):2445-2447.
[18]韩志娟.临床肿瘤护理中实施跨文化护理的方式及价值探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8,3(50):55-56.
[19]王小波.赖宁格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急诊护理中的运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2):131—133.
[20]左敏.多元文化護理理念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96-97.
[21]刘华兰,王建华.多元文化护理理念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学,2019,14(4):148-149.
[22]杨凤维.多元文化护理概念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37:57.
[23]郭洁,马向莉,李倩.赖宁格跨文化护理理论在儿童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18,16(13):1633-1635.
[24]张昕烨,孟晴,杨雪,任飞,朱蓝玉.多元文化下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 2018 ,15(7):550-55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河南郑州市450001。
作者简介:郭攀攀(1996-),女,汉族,本科在读,[email protected]。
通讯作者:段艳丹(1982-),女,汉族,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多元文化护理。E-mail:[email protected]。
项目基金:郑州大学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cxcy167)
作者简介:姓名:郭攀攀 出生年月:1996-10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省、市或县):河南省驻马店市 职务:学生 职称:学生 学历: 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护理 学校(单位):郑州大学 邮编:450001
姓名:段艳丹 出生年月:1982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省、市或县):河南省驻马店市 职务:无 职称:副教授 学历:硕士 研究方向:跨文化护理 学校(单位):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 邮编:450001
姓名:程静静 出生年月:1996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省、市或县):河南省周口市 职务:学生 职称:学生 学历: 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护理 学校(单位):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 邮编:450001
姓名:李晓晨 出生年月:1997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省、市或县):河南省焦作市 职务:学生 职称:学生 学历: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护理 学校(单位):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 邮编:450001
姓名:焦玉婷 出生年月:1998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省、市或县):河南省登封市 职务:学生 职称:学生 学历: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护理 学校(单位):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 邮编:450001
单位抬头:柘城县人民医院,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411424418547345M
关键词:跨文化护理;临床应用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各民族相互交融以及医疗模式的改变,开展跨文化护理势在必行。尤其在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推进的医療环境下,人文关怀,人性服务越来越被推崇。所以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除了需要扎实的医学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根据患者需求的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将多元文化护理理论渗透到临床护理过程中,从而使患者身体,心理及社会文化等的需求得到满足[1]。据人民日报《医患和谐是主流》报告,在2014年全国共发生医患纠纷11.5万件,比2013年低了8.7%,其中原因之一是临床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的能力提高,使人们对于医护人员信任度提高,而如果想要未来的医患纠纷越来越少,在这一方面同样需要下很大的功夫[2]。 由此可见跨文化护理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1 跨文化护理
跨文化护理理论是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护理专家莱宁格(Leininger)首先提出并开始发展的,如今已经成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3]。跨文化护理是指根据不同护理对象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患者的健康需要的护理活动。跨文化护理是一种与新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的护理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关怀保存、文化关怀调适、文化关怀重建及与文化相匹配的护理关怀[4-5]。
在国外,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orth American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NANDA)1998年批准的临床护理诊断148条中,大约有1/3的诊断与文化因素相关,说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碰撞所导致的护理问题比较多,因此实施跨文化护理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从而促进患者舒适,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理服务质量[6]。2010年美国国家文化能力中心在开发和修订的卫生执业者文化能力测评工具中,也开始将护理人员的跨文化照护能力评价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的职业要求,跨文化护理能力已成为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必备要求了[7]。
在我国,1995年首届“多元文化护理透视”国际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将多元文化护理理论正式引入国内[8]。2018年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于上海健康医学院成功举办,其主题是“慢病照护,健康促进”,不仅仅关注护理技能的提升,此次大赛更加注重护理技能与人文关怀、护理技能与人类大健康之间关系的思考。来自七个国家和地区医学院校的34支代表队同台比拼,评委看的不仅是打针打得准不准、心肺复苏动作是否标准,同时更看重选手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技巧[8]。由此可见,跨文化护理理论已经在国内外都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
2 跨文化护理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较大。有统计学表明[9],我国2015年的流动人口已高达2.47亿人,在2017年卫计委日前印发《“十三五”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规划》中指出并且预计在2020年末我国仍将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流动人口,在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也有着显著差异,为护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来提供相适应的护理服务,跨文化护理则成为了当今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10-11]因此,在国内大力发展和应用跨文化护理理论是非常必要的。跨文化护理的对象不单单是指来自不同地域的患者,还可以指单独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12]。所以护士需要对每个患者都要有跨文化护理的意识,才能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护理照护。
3 跨文化护理的临床应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进,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跨文化护理理论已逐渐应用临床工作中。通过阅读文献,笔者发现目前跨文化护理已在少数民族和外籍患者、手术室、肿瘤患者、急诊以及临终患者中得到了明显的效果。
3.1在我国少数民族和外籍住院患者中的应用
我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外籍友人在我国住院治疗会面临很大的文化差异,语言不通会成为导致护患交流障碍的直接因素,在使用非语言沟通时,也会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歧义。我国又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使得民族间的人民来往频繁,他们在习惯、语言、宗教、饮食习惯、价值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文化差异,使得少数民族患者在就医时遇到困难[13]。刘孝美[14]等人在运用跨文化理论护理381例少数民族传染病患儿时,通过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重视有效的语言/非语言沟通,理解患儿及家属面对传染疾病的紧张,焦虑及自卑等心理。依据跨文化护理理论中的“日出护理模式”对患儿及家属进行了文化评估、文化照顾保存、调整和重塑。使患儿及家长对护理照护的评价均为满意,且没有护理投诉或者纠纷发生、护理并发症发生。
3.2在手术室患者中的应用
手术室是医院救治患者重要场所,高质量的护理模式会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郭小花[15]等人研究表明多元文化护理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此外,对于全身麻醉术后的患者来说,手术本身带来的恐惧加之清醒后面对陌生的恢复室环境会使患者紧张不安,不利于麻醉恢复。在患者从手术室转移到麻醉恢复室,通过对患者使用棉垫、覆盖预热后盖垫、连接控温主机,降低了切口感染、出血、疼痛以及寒战的发生率,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传等多元文化梳理,从而使患者快速恢复,孙宗琪等人[16]研究表明,跨文化护理在全身麻醉手术病人麻醉恢复期有很好的应用效果。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实验组麻醉恢复室观察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呼吸受限、疼痛、寒战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见多元文化护理能降低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率,缩短麻醉恢复室观察时间。且运用跨文化护理干预后,实验组 SCL-90 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3.3在肿瘤方面的应用
肿瘤疾病是现代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严重疾病类型之一,多数肿瘤患者需接受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治疗,受疾病和治疗的影响,肿瘤患者心理感受很差。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护理时,首先应该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据其不同的文化需求,为其提供个体化的护理,进而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保证疗效。郑儒君[17]等将跨文化护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病例,按照日出模式对患者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结构、环境背景因素进行详细评估,作出相应的护理诊断、计划实施和护理评价。为患者提供的护理照顾符合其文化背景,使患者的文化照顾期望得到了很好地满足。韩志娟[18] 探讨了临床肿瘤护理中实施跨文化护理的方式及价值,表明跨文化护理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缩短住院时间,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和满意度。
3.4在急诊工作中的应用
由于急诊患者人群年龄、地域跨度大,且病情具有突发性,严重性,病死率较高的特点。患者及其家属心理焦虑脆弱、急躁、恐惧,甚至会出现情绪休克。此时需要护理人员在迅速救治的同时,应根据患者的价值文化体系以及健康照顾系统提供相对适应的护理专业照顾,针对患者的不同文化背景提供多元化护理专业照顾。王小波[19]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急诊患者使用跨文化护理理论为指导,从患者价值观念、风俗文化、饮食习惯、语言及非语言沟通、不同心理需求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其个性化的临床护理,结果发现通过“文化关怀保持、调适和重建”3个方面的护理措施干预急诊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心理和行為,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对患者稳定急性期病情、促进康复和预后都有一定作用。
3.5临终病人中的应用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看待死亡的态度有所不同,受其思想文化决定。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死亡”是心存恐惧的,非常忌讳谈论死亡。护士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对濒死和死亡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理解他们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行为。同时通过为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跨文化照护给予患者更多尊重和支持,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面对死亡,及时走出悲伤,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0]。左敏等人[20-21]在常规临终关怀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多元文化护理理念,从生理、心理、心灵三个方面着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杨凤维[22]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行一对一服务,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兴趣爱好、人文情怀、宗教信仰等,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心态及精神力明显更好,更能主动配合,家属的包容性也明显强于对照组。
4 跨文化护理在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跨文化护理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有由于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4.1 护理人员人力相对与绝对不足及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进与深化,护理队伍仍然面临着护士人数短缺等问题,我国护患比较低且实施跨文化护理需要更多护理人员。由于人力相对的不足,护理人员工作繁重,在沟通方面则是删繁就简。同时临床护士学历与沟通能力参差不齐,对跨文化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很难有效地将跨文化护理理论切实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22]。
4.2 医护人员及家属对跨文化护理的重视度不够。
医生大多认为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即可,往往不愿意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很多护理人员也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及时正确地执行医嘱,额外的沟通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家属的态度是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尽快地采取医疗救护措施,而不愿与护理人员进行过多地交流[23]。
4.3护理教育的局限性。
提高护士跨文化护理的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从教育抓起,但是我国很多护理院校没有相关的课程设置,仅有少数院校将跨文化护理设置为选修课程。教师自身对多元文化教育意识薄弱,教学方法因循守旧,临床实践条件不符也是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能力水平的因素[24]。
5 未来的展望以及对临床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跨文化护理成为当今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面对新的挑战,临床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精干的护理技术,更要肩负起不断完善跨文化护理理论,将其应用于临床事业的责任,以促进国内临床护理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增加相关课程设置,提高教师多元文化的能力,创造多元文化的实践环境来加强多元文化护理的教育,来从源头上培养护理人员多元文化护理的意识及能力。医院也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引导医护人员了解和学习多元文化的知识。只有这样的通力协作,才能提高临床护士的跨文化护理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国的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赵红梅,李小敏.多元文化护理在产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215-216.
[2]许尔善.本科准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能力量表的初步研制[D].衡阳,南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1-90.
[3]Eun-Ok lm, Yaelim Lee.Transcultural Nursing: Current Trends in Theoretical Works[J].Asian Nursing Research,2018,12(3):157-165.
[4]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2-74.
[5]刘芹,陈静,彭幼清.高职护生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6):1861-1867. [6]吴慧瑢.跨文化护理在中国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52-54.
[7]彭幼清,姚蔓玲,张莉萍等.浦东新区外籍患者多元文化护理需求调查及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3B):16-18.
[8]杨翼,沈文敏.【人民网】2018年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举办[N/OL].(2016-11-19)[2019-809-06].https://www.sumhs.edu.cn/0b/c6/c1311a199622/page.htm.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10月19日专题发布会材料: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内容概要[EB/OL]. (2016-10-20)/[2019-09-06].https://wenku.baidu.com/view/e1707e4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5.html
[10]李舒,朱雪娇,牛丹.国内跨文化护理理论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24):28-31.
[11]Jeffreys MR. Teaching Culture Competence in Nursing and Health Care: Inquiry, Action, and Innovation [M].3rd ed. New York: Springer,2015:250-289.
[12]周琳,彭幼清,俞海萍,吕颖.临床护士多元化护理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6):282-284.
[13]Juan Li, Zhuang He, Yong Luo. Perceived Transcultural Self-Efficacy of Nurses in General Hospitals in Guangzhou, China.[J].Nurs Res, 2016,65(5):371-379.
[14]刘孝美,邱生林,朱渝,张小超.381例少数民族传染病患儿跨文化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16,10,96-98.
[15]郭小花,沈琦,刘玉姣.手术室护士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5):581-585.
[16]孙宗琪,符玉连,蓝慧勤.多元文化护理在全身麻醉手术病人麻醉恢复期应用效果[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4):465.
[17]郑儒君,李俊英.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护理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9):2445-2447.
[18]韩志娟.临床肿瘤护理中实施跨文化护理的方式及价值探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8,3(50):55-56.
[19]王小波.赖宁格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急诊护理中的运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2):131—133.
[20]左敏.多元文化護理理念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96-97.
[21]刘华兰,王建华.多元文化护理理念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学,2019,14(4):148-149.
[22]杨凤维.多元文化护理概念在肿瘤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37:57.
[23]郭洁,马向莉,李倩.赖宁格跨文化护理理论在儿童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18,16(13):1633-1635.
[24]张昕烨,孟晴,杨雪,任飞,朱蓝玉.多元文化下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 2018 ,15(7):550-55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河南郑州市450001。
作者简介:郭攀攀(1996-),女,汉族,本科在读,[email protected]。
通讯作者:段艳丹(1982-),女,汉族,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多元文化护理。E-mail:[email protected]。
项目基金:郑州大学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cxcy167)
作者简介:姓名:郭攀攀 出生年月:1996-10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省、市或县):河南省驻马店市 职务:学生 职称:学生 学历: 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护理 学校(单位):郑州大学 邮编:450001
姓名:段艳丹 出生年月:1982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省、市或县):河南省驻马店市 职务:无 职称:副教授 学历:硕士 研究方向:跨文化护理 学校(单位):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 邮编:450001
姓名:程静静 出生年月:1996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省、市或县):河南省周口市 职务:学生 职称:学生 学历: 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护理 学校(单位):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 邮编:450001
姓名:李晓晨 出生年月:1997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省、市或县):河南省焦作市 职务:学生 职称:学生 学历: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护理 学校(单位):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 邮编:450001
姓名:焦玉婷 出生年月:1998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省、市或县):河南省登封市 职务:学生 职称:学生 学历: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护理 学校(单位):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 邮编:450001
单位抬头:柘城县人民医院,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41142441854734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