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山东省2200家企业的调查实证研究,得到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6个驱动因子,基于此将企业分成七个驱动群体,发现不同类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清晰地认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行为与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为不同类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提供支持。
关键词:社会责任;驱动因素;企业类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6-0006-06
Research on Driving Factor of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Taking Investigation of 2200 Corpor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Example
XINJie
(Business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On basis of recollecting document, we studied 2200 corpor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by the fact and get six driving factor of Chinese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wing to which we can divide Chinese corporations into seven group, each group has its notable difference. This helps us distinctly know the behavior and pattern of Chinese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vides support for different type corporations to make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y.
Key words:social responsibility; driving factor; type of corporation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CSR概念的提出
一般认为,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1923年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博文(Bowen)被认为是开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博文于1953年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提出“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后,给出了商人社会责任的最初定义:“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1]。这个定义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从此开创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领域。
1.2 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
Hillman和Keim发现,通过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帮助企业获得不可见的、有价值的资产,能够导致客户与供应者的忠诚,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以及提高企业的声誉[2]。Russo和Fouts从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实行高环境政策、强调污染控制,给企业带来两种无形资源,一是可以对顾客购买产生影响的环境控制声誉,二是企业的政治影响资产,即企业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3]。Sarre等认为,为有效地防范因不讲商业道德而导致的社会灾难、企业灾难甚至破产的发生,最有效的方式是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公司管理,发展战略性社会责任,并把运用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工具之一,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中获得的资源包括与员工的关系,与顾客的关系,在投资者与社区中的良好声誉,以及企业对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等等[4]。
莱顿斯将企业社会责任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伦理/道德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受伦理/道德的影响去完成企业的经营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一系列的企业社会责任。第二种类型,利他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之所以从事慈善事业,是为了社会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企业自身利益,不管企业的行为是否对企业盈利有贡献,企业都应该从事慈善事业,完成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三种类型,策略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进行慈善事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形象,从而使企业从经济上受益[5]。
迈瑞维柯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五层次模型,包括:第一层次,依赖趋动(compliance driven)。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义务,企业社会责任的花费仅仅被看作一种成本。第二层次,利益趋动(profit driven)。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策略,用企业社会责任创造竞争优势。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花费是一种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投资,在未来可以带给利润。第三层次,爱心趋动(driven by caring)。用企业社会责任去平衡利益、人类和地球之间的关系。企业从事社会福利,是为了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第四层次,互动的(synergistic)。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是为了从长远角度创造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被企业策略性地用来创造竞争力,以便更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的经济责任。第五层次,整体的(holistic)。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被企业策略性地用来创造企业文化,进而创造竞争力,以便更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的经济责任[6]。
这些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研究大多是对国外企业整体层面上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一方面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行为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以往的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研究没有对不同类型企业群体的行为模式做相关区分。本文将通过对山东省2200家不同类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驱动因素方面的差异。
2 研究方法与框架
本文的实证研究框架如下:首先,通过定性研究,选取影响和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的测量变量;然后,利用企业对各驱动因素测量变量的评价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基于主要驱动因子对企业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各企业细分群体进行深入阐述;最后,利用广义对应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社会责任驱动因素与不同企业类型的潜在关系。图1显示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3 实证研究
3.1 测量变量的选取
在正式调查研究之前,我们针对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根据该领域相关文献,结合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并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得到55个初始变量。然后,由参与者对初始变量进行重要性打分以及对这些变量进行重要性排序和筛选,剔除了8个显著不重要的变量,剩余47个变量。在对此领域有较深研究的3位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之后,经合并语义相近的变量,我们最终又剔除了4个变量,确定了本调查研究的43个测量变量。
3.2 数据描述与检验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代表山东省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城市的青岛、济南、烟台、潍坊、泰安、菏泽六个城市的企业,填写问卷者为企业副总经理以上人员,以保证问卷信息的代表性。2007年6月10日至2007年7月30日为调查执行时间。问卷回收采取企业自填问卷跟随年检材料至山东省工商局一并回收和访问员入企业访问回收两种方式,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高回收率。发放问卷2400份,回收问卷2231份,经严格复核确定有效问卷1394份。
数据的基本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除“避免贸易制裁”和“避免受到法律制裁而受到成本损失”均值在5.5分以下之外,其它测量变量的均值都在5.5分以上,表明企业认可这些变量为履行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的程度较高。所有变量中,“改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广告效应”的均值排在前三位,分值都在6.1分以上。
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作为检验标准,用来观察问卷中各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如何。经过计算,系数为0.902,表明问卷的项目非常理想。效度检验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各测量变量的共同度均在0.63以上,因此效度检验通过。
3.3 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对43个测量变量析取主成份,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为0.000,KMO值为0.967,表明非常适合于做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截取数据,本问卷的各个测量变量较好地被6个因子解释,累计贡献率达到69.71%。
在分析各个因子所包含的测量变量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焦点小组讨论和深度访谈的结果,我们对这6个因子进行命名与深入阐释。
因子1 “客户与环境利好”因子。因子1解释了最大的方差(29.506%),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驱动因素。“获得某产品的经销权”、“扩大物资供销渠道”、“与竞争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政府合同、获得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改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获得企业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改善与特殊利益集团(如残疾人协会)的关系”、“企业获得各种优惠政策(减免税收、土地优惠等)”、“避免贸易制裁”、“提高企业在行业和整个社会的话语权”、“消费者维权意识提高,避免因消费者抵制失去市场”、“获得政治地位,追求受人尊重”在因子1上有较高载荷,它们最大程度地解释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受客户和环境利好的驱动性。因子1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较务实的一面,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能改善与企业收益的来源——客户的关系,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获得企业外界环境的支持,提高话语权和获得政治地位。
因子2 “员工、文化与形象”因子。“培育良好的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忠诚度,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鼓舞员工的士气,发挥员工潜能”、“营造更好的口碑效应,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广告效应”、“招聘到良好的员工”、“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实现终极自我价值”、“谋求人类和整个社会的共同福祉”在因子2上有较高载荷。因子2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人文关怀的一面,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并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树立良好的口碑效应。
因子3 “管理创新与竞争力”因子。“改善企业/公司的组织结构”、“在公司能形成科技创新(新工艺、新技术)”、“追求可持续发展”、“提高战略规划能力”、“提高公司业绩”、“改善产品研发理念(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销售业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生产率,优化供应链管理”在因子3上有较高载荷。因子3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向性,即企业主要是从提高管理创新水平和提高企业竞争力角度考虑履行社会责任。
因子4 “和谐经济与国际社会”因子。“提高管理的和谐性”、“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绿色消费主义的盛行”、“企业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因子4上有较高载荷。因子4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追随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追求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并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国际社会和提高国际影响力。
因子5 “外部利益相关者”因子。“改善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改善社区关系,获得社区支持”、“满足供应商的要求”、“改善与行业协会(或者贸易协会)的关系”、“影响公司股价,吸引投资者”在因子5上有较高载荷。因子5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关注对除员工之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债权人、社区、供应商、行业协会、投资者等。
因子6 “风险规避”因子。“抑制额外的政府法规管理与干预”、“避免受到法律制裁的成本损失”、“避免自我良知的谴责”在因子6上有较高载荷。因子6反映了企业从规避政治、法律、心理风险的角度考虑履行社会责任。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可以由以上6个因子解释和概括,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我们同时注意到,各因子反映的驱动因素是交互存在的,这与VanMarrewik[6]等学者的结论一致。
3.4 基于驱动因子的聚类分析
我们将析取的6个因子的标准化因子得分保存为新的变量因子1~因子6,基于这6个因子对1394个有效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由于样本量较大,我们采用迭代聚类法(K-Means-Cluster)。通过设置不同的分类数(企业群体的个数)并比较分类结果,我们发现7类结果较为理想。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7个企业群体在因子1~因子6上具有显著差异(为节省篇幅,ANOVA结果省略)。我们对这7个企业群体进行命名,并对各群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特征进行深入阐述。
企业群体1 风险规避型企业。这一类型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是为了避免政府的过多干预和法律制裁,他们往往处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比较被动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而不会主动地考虑客户的需要以及为企业争取良好的经营环境。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7.24%。
企业群体2 创新趋动型企业。这一类型企业对社会责任持“工具性”观点,把履行社会责任看作是一种策略,他们希望用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水平和创造竞争优势。他们着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战略,认为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花费是一种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投资,在未来可以带来利润。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12.83%。
企业群体3 无关型企业。这一群体在各个因子上的数值均大于0,且数值差异不大。他们对履行社会责任持不关心的态度,也无从谈起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这类企业群体的比例最高,占企业总数的30.81%,这也反映了目前尚有大量的企业在社会责任问题上比较消极和冷淡。
企业群体4 务实互动型企业。这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考虑客户的利益,通过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地与外部环境实现互动,从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考虑在经营中最大可能地规避各种风险。他们大多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认为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没有关联性,也不会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视为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的途径。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10.49%。
企业群体5 外部利益相关者驱动型企业。这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是考虑债权人、社区、供应商、行业协会、投资者、政府、客户、消费者、竞争对手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需求,而往往忽视了员工这一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12.70%。
企业群体6 大视野型企业。相比于对社会责任持“工具性”观点的企业,这一类型企业大多持“规范性”观点,在社会责任方面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他们履行社会责任是因为要追随市场经济的新趋势,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管理的和谐性和建设和谐社会。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7.17%。
企业群体7 人文关怀型企业。这类企业富有人文精神,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是考虑员工的利益,希望通过社会责任行为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和发挥员工潜能,培育良好的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并提升公司品牌形象,谋求人类和整个社会的共同福祉。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18.76%。
3.5 对应分析:企业群体与企业类型的关系
卡方检验(Chi-Square)结果表明,不同企业群体在企业类型变量(员工人数、成立时间、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长率、注册资本、所有制性质、生命周期)上具有显著差异,Asymp.Sig.值均为0.000。我们采用广义对应分析法,对7个企业群体根据企业类型特征加以描述。由于企业类型变量较多,用两张对应分析的直觉图来表达,分别是图2和图3。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7个企业群体较为显著和均匀地分布在维度1和维度2分割的二维空间内。从这两个对应分析直觉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创新驱动型企业多属于成立时间短(1年之内)、规模小(注册资本50万以内)、员工人数少(50人以下)、销售收入少(100万以下)、处于起步期或成长期的企业,他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功利心理较强,着眼于现实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希望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改善产品研发理念、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战略规划能力、提高企业业绩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等。
务实互动型企业多属于成立时间长(20年以上)、规模大(注册资本5000万以上)、员工人数多(3000人以上)、销售收入多(1亿元以上)、销售收入增长较慢(5%~10%)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他们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取得务实有效的现实效果,比如扩大物资供销渠道、改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避免因消费者抵制失去市场等,除此之外的关键原因是想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获得企业的政治利好并规避企业风险,比如获得各种优惠政策(减免税收、土地优惠等)、提高企业在行业和整个社会的话语权、获得企业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避免贸易制裁等。
人文关怀型企业多属于注册资本50~200万、成立1~3年、销售收入100~500万、销售收入增长率较高(20%~50%)、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三资企业,他们大多以企业中的人为出发点,希望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招聘到良好的员工、提高员工忠诚度、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发挥员工潜能,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导向下他们还希望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广告效应,实现企业的终极人文关怀。
大视野型企业多属于规模较大(注册资本3000~5000万)、成立时间较长(10~20年)、销售收入较高(3000万~1亿)、销售收入增长率高(50%以上)、员工人数在200~1000之间、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私营企业,这类企业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关注管理的和谐性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他们履行社会责任大多是在追随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希望不断地适应消费需求和跟上国际化的步伐。
外部利益相关者驱动型企业大多属于注册资本200~1000万、员工人数1000~3000人、成立时间3~5年、处于稳定发展期的国有企业,他们更关注对投资者、债权人、社区、供应商、行业协会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而对员工的责任则相对比较忽视。
风险规避型企业大多属于成立时间5~10年、员工人数50~200人、销售收入500~1000万、销售收入增长率10%~20%的股份制企业,这类企业的自我保护性较强,他们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抑制额外的政府法规管理与干预、避免受到法律制裁的成本损失和避免自我良知的谴责。
无关型企业大多属于销售收入增长率5%以下、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他们不关心企业社会责任,也很少考虑履行社会责任。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2200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6个驱动因子,分别是“客户与环境利好”因子、“员工、文化与形象”因子、“管理创新与竞争力”因子、“和谐经济与国际社会”因子、“外部利益相关者”因子、“风险规避”因子;基于此进行企业群体细分,得到了风险规避型企业、创新趋动型企业、无关型企业、务实互动型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驱动型企业、大视野型企业、人文关怀型企业,各细分群体有着较为鲜明的企业类型特征。本研究的结论与迈瑞维柯[6]的研究结论基本相似,但针对中国企业的制度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现状还提出了风险规避型
企业和大视野型企业,这是因为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国际化浪潮也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伴随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目前中国有一部分企业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以规避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跟上国际化的步伐并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的聚类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性质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三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文化导向,他们通过树立清晰的企业价值观和较好地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实现了较快的企业增长,而这正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欠缺的。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讲求务实的效果,他们的社会责任行为大多属于关系导向和权力导向,这与国有企业的性质有关。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具有进取精神,他们对社会责任持工具性观点,大多属于创新驱动型或大视野型,那些具有大视野型的民营企业还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有着较深刻的启发意义,比如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跟上市场经济的大趋势等。
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起步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和改善公司业绩,从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快速发展期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意识到企业中人的因素和文化的影响力,希望通过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提高公司业绩;稳定发展期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目的是搞好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持续稳定的发展环境,他们广泛参与更多的社区及社会事务以赢取公众的信任;衰退期企业基本对社会责任行为不关心。
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应互相取长补短,国有企业需学习三资企业的人文关怀精神,民营企业需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和企业与社会和谐共生思想。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互动效果。在认清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存在差异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社会责任驱动因素存在较大差异的基础上,政府要根据过渡期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确定体现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适用标准的程序,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以及激励措施等。
5 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仅对代表山东省六个城市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样本量较大但仍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企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实践正在快速发展中,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模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社会责任驱动因素或出现驱动因素的变迁还有待关注。未来可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企业调查,动态观测不同时期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模式。除此之外,各个驱动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如何以及各个驱动因素是否与企业绩效存在相关关系可以在今后进行尝试性研究。
参 考 文 献:
[1]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6,(2):34-36.
[2]Hillman, Keim.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0(6): 117-118.
[3]Russo, Fouts.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twenty five years of incomparable research[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7, 36(1): 259-263.
[4]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5,(9):25-28.
[5]Lantons G. The boundaries of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01, 18(7): 24-25.
[6]VanMarrewijk M.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of CSR and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J]. Business & Society Review, 2003, 11(3): 105-108.
收稿日期:2007-06-20
关键词:社会责任;驱动因素;企业类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6-0006-06
Research on Driving Factor of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Taking Investigation of 2200 Corpor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Example
XINJie
(Business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On basis of recollecting document, we studied 2200 corpor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by the fact and get six driving factor of Chinese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wing to which we can divide Chinese corporations into seven group, each group has its notable difference. This helps us distinctly know the behavior and pattern of Chinese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vides support for different type corporations to make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rategy.
Key words:social responsibility; driving factor; type of corporation
1 相关文献综述
1.1 CSR概念的提出
一般认为,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1923年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博文(Bowen)被认为是开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博文于1953年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提出“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后,给出了商人社会责任的最初定义:“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1]。这个定义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从此开创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领域。
1.2 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
Hillman和Keim发现,通过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帮助企业获得不可见的、有价值的资产,能够导致客户与供应者的忠诚,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以及提高企业的声誉[2]。Russo和Fouts从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实行高环境政策、强调污染控制,给企业带来两种无形资源,一是可以对顾客购买产生影响的环境控制声誉,二是企业的政治影响资产,即企业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3]。Sarre等认为,为有效地防范因不讲商业道德而导致的社会灾难、企业灾难甚至破产的发生,最有效的方式是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公司管理,发展战略性社会责任,并把运用企业社会责任作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工具之一,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中获得的资源包括与员工的关系,与顾客的关系,在投资者与社区中的良好声誉,以及企业对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等等[4]。
莱顿斯将企业社会责任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伦理/道德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受伦理/道德的影响去完成企业的经营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一系列的企业社会责任。第二种类型,利他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之所以从事慈善事业,是为了社会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企业自身利益,不管企业的行为是否对企业盈利有贡献,企业都应该从事慈善事业,完成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三种类型,策略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进行慈善事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形象,从而使企业从经济上受益[5]。
迈瑞维柯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五层次模型,包括:第一层次,依赖趋动(compliance driven)。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义务,企业社会责任的花费仅仅被看作一种成本。第二层次,利益趋动(profit driven)。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策略,用企业社会责任创造竞争优势。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花费是一种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投资,在未来可以带给利润。第三层次,爱心趋动(driven by caring)。用企业社会责任去平衡利益、人类和地球之间的关系。企业从事社会福利,是为了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第四层次,互动的(synergistic)。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是为了从长远角度创造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被企业策略性地用来创造竞争力,以便更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的经济责任。第五层次,整体的(holistic)。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被企业策略性地用来创造企业文化,进而创造竞争力,以便更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的经济责任[6]。
这些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研究大多是对国外企业整体层面上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一方面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行为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以往的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研究没有对不同类型企业群体的行为模式做相关区分。本文将通过对山东省2200家不同类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驱动因素方面的差异。
2 研究方法与框架
本文的实证研究框架如下:首先,通过定性研究,选取影响和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的测量变量;然后,利用企业对各驱动因素测量变量的评价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驱动因子;其次,基于主要驱动因子对企业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各企业细分群体进行深入阐述;最后,利用广义对应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社会责任驱动因素与不同企业类型的潜在关系。图1显示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3 实证研究
3.1 测量变量的选取
在正式调查研究之前,我们针对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根据该领域相关文献,结合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并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得到55个初始变量。然后,由参与者对初始变量进行重要性打分以及对这些变量进行重要性排序和筛选,剔除了8个显著不重要的变量,剩余47个变量。在对此领域有较深研究的3位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之后,经合并语义相近的变量,我们最终又剔除了4个变量,确定了本调查研究的43个测量变量。
3.2 数据描述与检验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代表山东省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城市的青岛、济南、烟台、潍坊、泰安、菏泽六个城市的企业,填写问卷者为企业副总经理以上人员,以保证问卷信息的代表性。2007年6月10日至2007年7月30日为调查执行时间。问卷回收采取企业自填问卷跟随年检材料至山东省工商局一并回收和访问员入企业访问回收两种方式,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高回收率。发放问卷2400份,回收问卷2231份,经严格复核确定有效问卷1394份。
数据的基本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除“避免贸易制裁”和“避免受到法律制裁而受到成本损失”均值在5.5分以下之外,其它测量变量的均值都在5.5分以上,表明企业认可这些变量为履行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的程度较高。所有变量中,“改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广告效应”的均值排在前三位,分值都在6.1分以上。
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作为检验标准,用来观察问卷中各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如何。经过计算,系数为0.902,表明问卷的项目非常理想。效度检验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各测量变量的共同度均在0.63以上,因此效度检验通过。
3.3 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对43个测量变量析取主成份,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为0.000,KMO值为0.967,表明非常适合于做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截取数据,本问卷的各个测量变量较好地被6个因子解释,累计贡献率达到69.71%。
在分析各个因子所包含的测量变量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焦点小组讨论和深度访谈的结果,我们对这6个因子进行命名与深入阐释。
因子1 “客户与环境利好”因子。因子1解释了最大的方差(29.506%),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驱动因素。“获得某产品的经销权”、“扩大物资供销渠道”、“与竞争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政府合同、获得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改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获得企业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改善与特殊利益集团(如残疾人协会)的关系”、“企业获得各种优惠政策(减免税收、土地优惠等)”、“避免贸易制裁”、“提高企业在行业和整个社会的话语权”、“消费者维权意识提高,避免因消费者抵制失去市场”、“获得政治地位,追求受人尊重”在因子1上有较高载荷,它们最大程度地解释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受客户和环境利好的驱动性。因子1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较务实的一面,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能改善与企业收益的来源——客户的关系,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获得企业外界环境的支持,提高话语权和获得政治地位。
因子2 “员工、文化与形象”因子。“培育良好的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忠诚度,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鼓舞员工的士气,发挥员工潜能”、“营造更好的口碑效应,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广告效应”、“招聘到良好的员工”、“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实现终极自我价值”、“谋求人类和整个社会的共同福祉”在因子2上有较高载荷。因子2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人文关怀的一面,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并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树立良好的口碑效应。
因子3 “管理创新与竞争力”因子。“改善企业/公司的组织结构”、“在公司能形成科技创新(新工艺、新技术)”、“追求可持续发展”、“提高战略规划能力”、“提高公司业绩”、“改善产品研发理念(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销售业绩”、“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生产率,优化供应链管理”在因子3上有较高载荷。因子3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向性,即企业主要是从提高管理创新水平和提高企业竞争力角度考虑履行社会责任。
因子4 “和谐经济与国际社会”因子。“提高管理的和谐性”、“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绿色消费主义的盛行”、“企业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因子4上有较高载荷。因子4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追随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追求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并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国际社会和提高国际影响力。
因子5 “外部利益相关者”因子。“改善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改善社区关系,获得社区支持”、“满足供应商的要求”、“改善与行业协会(或者贸易协会)的关系”、“影响公司股价,吸引投资者”在因子5上有较高载荷。因子5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关注对除员工之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债权人、社区、供应商、行业协会、投资者等。
因子6 “风险规避”因子。“抑制额外的政府法规管理与干预”、“避免受到法律制裁的成本损失”、“避免自我良知的谴责”在因子6上有较高载荷。因子6反映了企业从规避政治、法律、心理风险的角度考虑履行社会责任。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可以由以上6个因子解释和概括,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因素。我们同时注意到,各因子反映的驱动因素是交互存在的,这与VanMarrewik[6]等学者的结论一致。
3.4 基于驱动因子的聚类分析
我们将析取的6个因子的标准化因子得分保存为新的变量因子1~因子6,基于这6个因子对1394个有效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由于样本量较大,我们采用迭代聚类法(K-Means-Cluster)。通过设置不同的分类数(企业群体的个数)并比较分类结果,我们发现7类结果较为理想。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7个企业群体在因子1~因子6上具有显著差异(为节省篇幅,ANOVA结果省略)。我们对这7个企业群体进行命名,并对各群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特征进行深入阐述。
企业群体1 风险规避型企业。这一类型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是为了避免政府的过多干预和法律制裁,他们往往处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比较被动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而不会主动地考虑客户的需要以及为企业争取良好的经营环境。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7.24%。
企业群体2 创新趋动型企业。这一类型企业对社会责任持“工具性”观点,把履行社会责任看作是一种策略,他们希望用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管理创新水平和创造竞争优势。他们着眼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战略,认为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花费是一种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投资,在未来可以带来利润。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12.83%。
企业群体3 无关型企业。这一群体在各个因子上的数值均大于0,且数值差异不大。他们对履行社会责任持不关心的态度,也无从谈起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这类企业群体的比例最高,占企业总数的30.81%,这也反映了目前尚有大量的企业在社会责任问题上比较消极和冷淡。
企业群体4 务实互动型企业。这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考虑客户的利益,通过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地与外部环境实现互动,从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考虑在经营中最大可能地规避各种风险。他们大多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认为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没有关联性,也不会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视为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的途径。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10.49%。
企业群体5 外部利益相关者驱动型企业。这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是考虑债权人、社区、供应商、行业协会、投资者、政府、客户、消费者、竞争对手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需求,而往往忽视了员工这一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12.70%。
企业群体6 大视野型企业。相比于对社会责任持“工具性”观点的企业,这一类型企业大多持“规范性”观点,在社会责任方面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他们履行社会责任是因为要追随市场经济的新趋势,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管理的和谐性和建设和谐社会。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7.17%。
企业群体7 人文关怀型企业。这类企业富有人文精神,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是考虑员工的利益,希望通过社会责任行为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和发挥员工潜能,培育良好的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并提升公司品牌形象,谋求人类和整个社会的共同福祉。这类企业群体占企业总数的18.76%。
3.5 对应分析:企业群体与企业类型的关系
卡方检验(Chi-Square)结果表明,不同企业群体在企业类型变量(员工人数、成立时间、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增长率、注册资本、所有制性质、生命周期)上具有显著差异,Asymp.Sig.值均为0.000。我们采用广义对应分析法,对7个企业群体根据企业类型特征加以描述。由于企业类型变量较多,用两张对应分析的直觉图来表达,分别是图2和图3。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7个企业群体较为显著和均匀地分布在维度1和维度2分割的二维空间内。从这两个对应分析直觉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创新驱动型企业多属于成立时间短(1年之内)、规模小(注册资本50万以内)、员工人数少(50人以下)、销售收入少(100万以下)、处于起步期或成长期的企业,他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功利心理较强,着眼于现实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希望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改善产品研发理念、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战略规划能力、提高企业业绩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等。
务实互动型企业多属于成立时间长(20年以上)、规模大(注册资本5000万以上)、员工人数多(3000人以上)、销售收入多(1亿元以上)、销售收入增长较慢(5%~10%)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他们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取得务实有效的现实效果,比如扩大物资供销渠道、改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避免因消费者抵制失去市场等,除此之外的关键原因是想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获得企业的政治利好并规避企业风险,比如获得各种优惠政策(减免税收、土地优惠等)、提高企业在行业和整个社会的话语权、获得企业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避免贸易制裁等。
人文关怀型企业多属于注册资本50~200万、成立1~3年、销售收入100~500万、销售收入增长率较高(20%~50%)、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三资企业,他们大多以企业中的人为出发点,希望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招聘到良好的员工、提高员工忠诚度、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发挥员工潜能,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导向下他们还希望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广告效应,实现企业的终极人文关怀。
大视野型企业多属于规模较大(注册资本3000~5000万)、成立时间较长(10~20年)、销售收入较高(3000万~1亿)、销售收入增长率高(50%以上)、员工人数在200~1000之间、处于快速发展期的私营企业,这类企业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关注管理的和谐性和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他们履行社会责任大多是在追随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希望不断地适应消费需求和跟上国际化的步伐。
外部利益相关者驱动型企业大多属于注册资本200~1000万、员工人数1000~3000人、成立时间3~5年、处于稳定发展期的国有企业,他们更关注对投资者、债权人、社区、供应商、行业协会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而对员工的责任则相对比较忽视。
风险规避型企业大多属于成立时间5~10年、员工人数50~200人、销售收入500~1000万、销售收入增长率10%~20%的股份制企业,这类企业的自我保护性较强,他们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抑制额外的政府法规管理与干预、避免受到法律制裁的成本损失和避免自我良知的谴责。
无关型企业大多属于销售收入增长率5%以下、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他们不关心企业社会责任,也很少考虑履行社会责任。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2200家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6个驱动因子,分别是“客户与环境利好”因子、“员工、文化与形象”因子、“管理创新与竞争力”因子、“和谐经济与国际社会”因子、“外部利益相关者”因子、“风险规避”因子;基于此进行企业群体细分,得到了风险规避型企业、创新趋动型企业、无关型企业、务实互动型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驱动型企业、大视野型企业、人文关怀型企业,各细分群体有着较为鲜明的企业类型特征。本研究的结论与迈瑞维柯[6]的研究结论基本相似,但针对中国企业的制度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现状还提出了风险规避型
企业和大视野型企业,这是因为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国际化浪潮也成为很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伴随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目前中国有一部分企业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以规避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跟上国际化的步伐并实现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的聚类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性质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三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文化导向,他们通过树立清晰的企业价值观和较好地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实现了较快的企业增长,而这正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欠缺的。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讲求务实的效果,他们的社会责任行为大多属于关系导向和权力导向,这与国有企业的性质有关。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具有进取精神,他们对社会责任持工具性观点,大多属于创新驱动型或大视野型,那些具有大视野型的民营企业还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有着较深刻的启发意义,比如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跟上市场经济的大趋势等。
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起步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和改善公司业绩,从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快速发展期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意识到企业中人的因素和文化的影响力,希望通过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提高公司业绩;稳定发展期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目的是搞好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持续稳定的发展环境,他们广泛参与更多的社区及社会事务以赢取公众的信任;衰退期企业基本对社会责任行为不关心。
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应互相取长补短,国有企业需学习三资企业的人文关怀精神,民营企业需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和企业与社会和谐共生思想。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互动效果。在认清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存在差异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社会责任驱动因素存在较大差异的基础上,政府要根据过渡期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确定体现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适用标准的程序,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以及激励措施等。
5 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仅对代表山东省六个城市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样本量较大但仍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企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实践正在快速发展中,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模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社会责任驱动因素或出现驱动因素的变迁还有待关注。未来可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企业调查,动态观测不同时期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驱动模式。除此之外,各个驱动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如何以及各个驱动因素是否与企业绩效存在相关关系可以在今后进行尝试性研究。
参 考 文 献:
[1]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6,(2):34-36.
[2]Hillman, Keim.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0(6): 117-118.
[3]Russo, Fouts.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debate:twenty five years of incomparable research[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7, 36(1): 259-263.
[4]张志强,王春香.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及其体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5,(9):25-28.
[5]Lantons G. The boundaries of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01, 18(7): 24-25.
[6]VanMarrewijk M.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of CSR and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J]. Business & Society Review, 2003, 11(3): 105-108.
收稿日期:200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