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具有开放性和富有创造力的特点,学习资源无处不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地开发生活中所蕴涵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活;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的全部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从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能力和人文底蕴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应该使学生获得的基本语文素养。要达到以上的目标,单凭在语文课堂这几十分钟时间老师的教学是很难实现的。
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说明书……”的确,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开放性和富有创造力的课程,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生活中蕴涵的课程资源,要达到语文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的目的指日可待。
一、一位母亲给我的顿悟
星期天,我带着闲散的心情坐车到肇庆市区游逛,途中上来了一个携着小孩的年轻母亲。一路上,凡看到广告牌或路边的标语,这位母亲都向她的孩子提问“儿子,这儿叫做什么路?”“你能读出左边那招牌上的字吗?”这孩子有答对的,也有读错的,这位母亲总是微笑着加以肯定或纠正。一路上母子间的问答不绝于耳。或许是教育职业的敏感吧。孩子充满稚趣的话语更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主动地与那对母子搭讪,谈话中,我知道了那个孩子只有四岁多,已掌握了两千多汉字,能背诵一百多首古诗,能读书看报,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数学题。一个多有灵气的孩子啊!车上的旅客都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考核他的行列。我却急忙询问他母亲成功的育儿秘诀,母亲的回答很平静“你刚才不是看见了吗?就是这样罢了。”却令我很震撼,是呀!生活中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质决定它具有明显的社会实践性。语言本身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社会现象,人是在社会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这一点与其他学科不大相同。有许多学科,是在学校内或课堂内学习的,从不知到知,听老师讲课以后就懂了。而语文则不然,每一个人,从他牙牙学语就开始在社会环境中学习语文了。准确地说,学习语文不是从中小学开始的,也不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是从小孩发声时就开始了。爸爸、妈妈,其他人在说话,小孩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千方百计地学习大人的表达方式。每个人最早的语文教师是他的父母,而且父母是最忠诚的老师,而小孩向这样的老师学习语言是很主动的,很积极的,也很有成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社会活动次数的增加,人的语言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增多,能力从而得到发展和不断提高,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不断地吸取和学习语汇及表达方式。少年儿童、青少年学生是这样学习语言的,成年人也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语文的。读报,听广播,看电视,逛书店,买东西,交谈,各种场合都不能不用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凡是在运用语言交流思想,就是在学习语文呀!
二、老师,我闻到春天的味道了
我要讲授新课《阿里山的云雾》,语文课堂上,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计划,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最高的山——象山。这时恰好春雾弥漫,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飘渺的世界,任何人置身其中,都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陈欣同学兴奋的说:“老师,我们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了。”班长也激动地对大家说:“我终于领略到了课文中写的‘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的意境了。”时间在学生的欢呼雀跃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时山里慢慢起风了。山风劲吹的时候,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朝阳染红了山林。我把孩子们领下山来,他们依然余兴未尽。班中最害羞的杨青同学拉着我的衣角说:“老师,谢谢您!我终于闻到春天的味道了。”这该是一堂多么富有情趣、生动形象、欢乐有加的语文课呀!
中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几乎无一例外的是诵读、积累和感悟。古人的方法是在记忆力旺盛的少年时光,挑选名篇,广读多背,熟能成诵,在此期间不多讲授,不求全然理解,先“吞下去”再说,日后再慢慢“反刍”消化。我教语文,却从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根据生活的实际和孩子们的兴趣,大胆的开发了新的课程资源。在大自然这个广阔的空间中,此时学生的视野已不在课堂,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景,使语文学习变得那么有吸引力。
三、在校园里与鲜花碧草耳语
育人离不开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小景,宽敞明洁的校园道路,万紫千红的绿化景观,明亮宽敞的教室、图书馆,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是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大好课堂。我曾向学生倡议:你是校园的主人,就让你来装扮校园。“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醒目的名言警句就张贴在宣传橱窗里,学校里的花草常被人践踏。学生于是在花坛旁树起“不要践踏我,我会痛的哦!”的警告牌。有一天还有一个学生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听到花开的声音了!”孩子们徜徉在桃红柳绿的校园,吟诵着古诗词、美文。他们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陶醉在曼妙的文字里。一位哲人说过:“比陆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人的思想。”此时此刻学校已经成为学生舒展心灵、放飞理想的乐土。我由衷的感叹,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如此吧!这些都体现了语文与人生、社会、人的情感相连,有极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四、让作文指导课也走进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教材,写作的源泉。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可惜当前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如何改变这种怪现状?我尝试了这样的做法。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写作素材。例如,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新鲜事,一些校园新风尚,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去写。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我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作文教学。如,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并要抓住自己家庭的特色来写;有的学生家长开了时装店,我就让他设计服装广告。如教学了《桂林山水》等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做一做小导游,练说导游词,向别人介绍肇庆市的优美风景;又如,让学生做一些课外調查,或者收集一些资料。其次,还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再也不说“作文难!作文难!一听作文就心烦!”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语文课堂以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句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把语文教学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语文课堂才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
[2]新课程校本教育研究.
[3]名师谈教育.
【关键词】生活;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的全部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从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能力和人文底蕴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应该使学生获得的基本语文素养。要达到以上的目标,单凭在语文课堂这几十分钟时间老师的教学是很难实现的。
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说明书……”的确,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开放性和富有创造力的课程,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生活中蕴涵的课程资源,要达到语文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的目的指日可待。
一、一位母亲给我的顿悟
星期天,我带着闲散的心情坐车到肇庆市区游逛,途中上来了一个携着小孩的年轻母亲。一路上,凡看到广告牌或路边的标语,这位母亲都向她的孩子提问“儿子,这儿叫做什么路?”“你能读出左边那招牌上的字吗?”这孩子有答对的,也有读错的,这位母亲总是微笑着加以肯定或纠正。一路上母子间的问答不绝于耳。或许是教育职业的敏感吧。孩子充满稚趣的话语更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主动地与那对母子搭讪,谈话中,我知道了那个孩子只有四岁多,已掌握了两千多汉字,能背诵一百多首古诗,能读书看报,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数学题。一个多有灵气的孩子啊!车上的旅客都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考核他的行列。我却急忙询问他母亲成功的育儿秘诀,母亲的回答很平静“你刚才不是看见了吗?就是这样罢了。”却令我很震撼,是呀!生活中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质决定它具有明显的社会实践性。语言本身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社会现象,人是在社会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这一点与其他学科不大相同。有许多学科,是在学校内或课堂内学习的,从不知到知,听老师讲课以后就懂了。而语文则不然,每一个人,从他牙牙学语就开始在社会环境中学习语文了。准确地说,学习语文不是从中小学开始的,也不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是从小孩发声时就开始了。爸爸、妈妈,其他人在说话,小孩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千方百计地学习大人的表达方式。每个人最早的语文教师是他的父母,而且父母是最忠诚的老师,而小孩向这样的老师学习语言是很主动的,很积极的,也很有成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加社会活动次数的增加,人的语言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增多,能力从而得到发展和不断提高,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不断地吸取和学习语汇及表达方式。少年儿童、青少年学生是这样学习语言的,成年人也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语文的。读报,听广播,看电视,逛书店,买东西,交谈,各种场合都不能不用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凡是在运用语言交流思想,就是在学习语文呀!
二、老师,我闻到春天的味道了
我要讲授新课《阿里山的云雾》,语文课堂上,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计划,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最高的山——象山。这时恰好春雾弥漫,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飘渺的世界,任何人置身其中,都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陈欣同学兴奋的说:“老师,我们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了。”班长也激动地对大家说:“我终于领略到了课文中写的‘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的意境了。”时间在学生的欢呼雀跃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时山里慢慢起风了。山风劲吹的时候,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朝阳染红了山林。我把孩子们领下山来,他们依然余兴未尽。班中最害羞的杨青同学拉着我的衣角说:“老师,谢谢您!我终于闻到春天的味道了。”这该是一堂多么富有情趣、生动形象、欢乐有加的语文课呀!
中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几乎无一例外的是诵读、积累和感悟。古人的方法是在记忆力旺盛的少年时光,挑选名篇,广读多背,熟能成诵,在此期间不多讲授,不求全然理解,先“吞下去”再说,日后再慢慢“反刍”消化。我教语文,却从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根据生活的实际和孩子们的兴趣,大胆的开发了新的课程资源。在大自然这个广阔的空间中,此时学生的视野已不在课堂,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景,使语文学习变得那么有吸引力。
三、在校园里与鲜花碧草耳语
育人离不开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小景,宽敞明洁的校园道路,万紫千红的绿化景观,明亮宽敞的教室、图书馆,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是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大好课堂。我曾向学生倡议:你是校园的主人,就让你来装扮校园。“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就是力量”。醒目的名言警句就张贴在宣传橱窗里,学校里的花草常被人践踏。学生于是在花坛旁树起“不要践踏我,我会痛的哦!”的警告牌。有一天还有一个学生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听到花开的声音了!”孩子们徜徉在桃红柳绿的校园,吟诵着古诗词、美文。他们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陶醉在曼妙的文字里。一位哲人说过:“比陆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人的思想。”此时此刻学校已经成为学生舒展心灵、放飞理想的乐土。我由衷的感叹,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如此吧!这些都体现了语文与人生、社会、人的情感相连,有极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四、让作文指导课也走进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教材,写作的源泉。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可惜当前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如何改变这种怪现状?我尝试了这样的做法。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写作素材。例如,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新鲜事,一些校园新风尚,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去写。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我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作文教学。如,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并要抓住自己家庭的特色来写;有的学生家长开了时装店,我就让他设计服装广告。如教学了《桂林山水》等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做一做小导游,练说导游词,向别人介绍肇庆市的优美风景;又如,让学生做一些课外調查,或者收集一些资料。其次,还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再也不说“作文难!作文难!一听作文就心烦!”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语文课堂以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句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把语文教学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语文课堂才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
[2]新课程校本教育研究.
[3]名师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