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清照(1084 - 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前期自然清新,时有淡淡的幽怨和哀愁,后期则凄凉深沉,充满怀念和悼亡的痛楚。李清照擅长从日常口语里提炼生动晓畅的词句,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高中人教版必修四教科书中有李清照两首词,选修教材中有一首,初中已经学过三首,于是,拓展阅读范围,开展整本书阅读,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就显得势在必行。笔者在搜寻大量相关著作的基础上,推荐学生阅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词集》。这本书收集了李清照词作及后人的评论,另外还加以简单的注释,为高中生欣赏李清照词提供了较多的方便。那么,如何高效阅读这本书,把握诗人人生脉络呢?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只要拎出其中的三首词,就基本可以读出李清照的人生变化轨迹。
漫步词学长廊,众词家之作异彩纷呈,女词人李清照以其词作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独步词坛,凭借自己对词的悉心领悟与过人才华独辟蹊径,为历来学者称颂。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中,并几经家庭离散,所以生活也赋予其词作多种姿态及丰富的内容:或灵动飘逸,将浪漫纯真洒落在字里行间;或低婉缠绵,将万千愁思吐露纸上;或孤傲俏丽,将冷寂凄清倾注笔尖——皆被称为“精金粹玉之作”。对于这样一个经历复杂的女性,成婚及丧夫无疑给其生活带来了相差悬殊的起落,那么对照词人一生的这两个转捩点,在她的词中便可感受到: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词人生活境遇的变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一个渐次更迭的女性形象;而由词人经历来把握词作情感的方法对于其他词的学习有着触类旁通的作用。
一、少女形象——《如梦令》
李清照的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所在。那里有闻名的千佛山、大明湖,湖光山色,映照全城。李清照的幼年大多是在济南度过的,这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培育了她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品性,给了她不尽的创作源泉。而后,她随父亲住在京都,但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在深闺绣楼之内,而是常常忘情于游冶,寄情于山水,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到处播撒她的快乐,因而,这一时期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往往展现出少女蓬勃的青春活力。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全词清新自如,风格明丽。既是一篇记游之作,也少了许多闺阁女子的脂粉习气,表现出醉心自然风物的怀抱,少了纲常教化下女子的幽怨,呈现出绝少束缚之心灵的自由和生机。绿波荡漾的春水,摆动的舟楫,摇曳的红莲,腾飞的鸥鹭,还有那颗兴奋跳动的心,都在“动”的旋律中展示着青春的美。尤其一个“惊”字,更是一语双关:既绘出藕花深处这“一滩鸥鹭”因受惊于游人的唐突闯入而竞相飞蹿的景象,也道出了词人因“沉醉”“误入”而慌张,又被鸥鸟的突飞所加剧的紧张心情。词作虽然精短,但密集的意象以及蕴涵的浓浓诗韵,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尽管是仅有三十三个字的小令,作者却极为深入地刻画出了不谙世事的少女纯真好奇,又有些许胆怯的心隋。品味此词,文辞清新而视野开阔、情致酣畅,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人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轼)、辛(弃疾),非秦(观)、柳(永)也。”
二、少妇形象—《一剪梅》
赵明诚长李清照三岁,酷爱金石,学识广博,清照十六岁初到汴京时,其“绿肥红瘦”句就“天下称之”,她的词情才思、佳作名篇足令赵明诚朝思暮想。二人婚后闲暇时或鉴赏文物,校点书籍;或切磋才艺,畅谈志节;或弹琴下棋,陶冶性情,既有草堂斗茶的浪漫,又有写诗作文的成功,相敬相爱,生活美满幸福。然而闺房相娱的好景不长,赵明诚便外出做官,庭院深深,重门常闭,这就自然给多情的女词人带来极大的悲苦愁闷,思恋之中,自然不免要借纸笔倾吐真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起句“红藕香残”形容零落的荷花,形神兼备。这已经凋残可又还没完全枯萎的荷花,虽然色彩尚未褪尽,香气依旧残存,却被萧瑟的秋风无情地袭击着,这种景象不禁使词人联想到自己如花的美貌正在被漫长的相思折磨着,日渐憔悴;“玉簟秋”给人一种萧瑟凄清之感,烘托出少妇寂寞凄凉的感伤情绪。清人梁绍壬曾评说“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极是。“独”字让我们联想起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真切地反映了词人孤独、幽怨、形影相吊的情态。“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绘制出一幅意境深邃的妆楼凝望的图画,刻画出少妇在朦胧月光下望眼欲穿地盼望丈夫归来的动人形象。下片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两个“自”字将少妇与丈夫不愿分离却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万般无奈之情完全渗透到自然景物中。“落花”又使人联想到年华的消逝,与“红藕香残”遥相照应,再次感慨红颜易老;“流水”暗示了岁月的迁移,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这更容易激荡起少妇内心的涟漪,向往着朝夕永伴的生活。“一种相思”,却分隔“两处”,这愁情怎能排遣“消除”得了呢?它就像茧中抽丝,丝丝不断,缠绵悱恻,萦回盘绕,对景伤情后又是闺中伤心!
三、孀妇形象——《声声慢》
早年深深庭院中寂寞少妇思夫时的“一寸柔肠愁千缕”叫人哀悯,可孤寂中毕竟还有夫妇相聚的希望。而今,明诚已死,流落他乡的孀妇思夫的“凄凄惨惨戚戚”之愁完全则是永生再也不见的绝望,这就足以让人肝肠寸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初读此词,就让我们感到这“愁”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在涨潮,一浪高过一浪,词人郁结在胸中的哀苦愁怨步步紧逼,终又一泻而下,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首句连用了七个叠音词,像一条丝线串起来的十四粒珍珠,节奏紧凑,构词精巧,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道出了词人徘徊不定的行为、所处的寂寞凄清的环境和悲愁哀苦的心情。凄惨,悲楚,种种人间最痛苦的感情在区区方寸之内交和着,搅动着,积聚成一股无可遏止的感情潜流;于是,接下来词人就抒写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乍暖还寒时候”,自己独特的心理反应——“最难将息”,这种在天气不如意的映衬下更加凄苦难耐的心情。饮酒御寒,借酒浇愁,却不知“举杯销愁愁更愁”!暮色渐浓,长空雁过,凄唳长鸣,词人翘首凝望,或许那雁正是自己年轻时所见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旧时相识”吧!可昔日的温情已化为今天的冷衾凉被,心中的愁苦不免日甚一日!早年的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闲适生活如今已变得“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自己无依无靠,寄人篱下,形单影只,满目凄凉,独自“守着窗儿”,肩负着愁苦的重担,“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几乎连支撑到天黑的力量也丧失殆尽了,而此时偏又秋雨纷纷,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诚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隋语”,词人饱含笔墨,反复铺陈渲染的愁情缠绵反复,逐层加浓,深深浸染着读者的心扉。这愁情仿佛一条细流,千回百轉,或露或藏,终于一下子直泻入大河中,悲痛欲绝地倾吐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声。的确,这丧夫之痛,黍离之悲,又何止是一个“愁”字所能涵盖得了的!
李清照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时而细缓,犹如从原始森林里汩汩流出的清泉;时而湍急,宛如山涧中的流水,而她的词作也似三种形态的水:少女词像一股晶莹的泉水,孕育着一个青春的年华;少妇词像一汪柔美的湖泊,潜藏着一个脱俗的灵魂;孀妇词像一条风雨中的河流,沉浮着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惨命运!任何诗文的写作离不开诗人的主观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对李清照这三首词的研读,进而把握诗人一生的命运起伏,对于其他诗作的理解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本研究为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整本书阅读方法与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号:GS[2018]GHB3525
漫步词学长廊,众词家之作异彩纷呈,女词人李清照以其词作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独步词坛,凭借自己对词的悉心领悟与过人才华独辟蹊径,为历来学者称颂。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中,并几经家庭离散,所以生活也赋予其词作多种姿态及丰富的内容:或灵动飘逸,将浪漫纯真洒落在字里行间;或低婉缠绵,将万千愁思吐露纸上;或孤傲俏丽,将冷寂凄清倾注笔尖——皆被称为“精金粹玉之作”。对于这样一个经历复杂的女性,成婚及丧夫无疑给其生活带来了相差悬殊的起落,那么对照词人一生的这两个转捩点,在她的词中便可感受到: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词人生活境遇的变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一个渐次更迭的女性形象;而由词人经历来把握词作情感的方法对于其他词的学习有着触类旁通的作用。
一、少女形象——《如梦令》
李清照的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所在。那里有闻名的千佛山、大明湖,湖光山色,映照全城。李清照的幼年大多是在济南度过的,这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培育了她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品性,给了她不尽的创作源泉。而后,她随父亲住在京都,但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在深闺绣楼之内,而是常常忘情于游冶,寄情于山水,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到处播撒她的快乐,因而,这一时期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往往展现出少女蓬勃的青春活力。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全词清新自如,风格明丽。既是一篇记游之作,也少了许多闺阁女子的脂粉习气,表现出醉心自然风物的怀抱,少了纲常教化下女子的幽怨,呈现出绝少束缚之心灵的自由和生机。绿波荡漾的春水,摆动的舟楫,摇曳的红莲,腾飞的鸥鹭,还有那颗兴奋跳动的心,都在“动”的旋律中展示着青春的美。尤其一个“惊”字,更是一语双关:既绘出藕花深处这“一滩鸥鹭”因受惊于游人的唐突闯入而竞相飞蹿的景象,也道出了词人因“沉醉”“误入”而慌张,又被鸥鸟的突飞所加剧的紧张心情。词作虽然精短,但密集的意象以及蕴涵的浓浓诗韵,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尽管是仅有三十三个字的小令,作者却极为深入地刻画出了不谙世事的少女纯真好奇,又有些许胆怯的心隋。品味此词,文辞清新而视野开阔、情致酣畅,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人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轼)、辛(弃疾),非秦(观)、柳(永)也。”
二、少妇形象—《一剪梅》
赵明诚长李清照三岁,酷爱金石,学识广博,清照十六岁初到汴京时,其“绿肥红瘦”句就“天下称之”,她的词情才思、佳作名篇足令赵明诚朝思暮想。二人婚后闲暇时或鉴赏文物,校点书籍;或切磋才艺,畅谈志节;或弹琴下棋,陶冶性情,既有草堂斗茶的浪漫,又有写诗作文的成功,相敬相爱,生活美满幸福。然而闺房相娱的好景不长,赵明诚便外出做官,庭院深深,重门常闭,这就自然给多情的女词人带来极大的悲苦愁闷,思恋之中,自然不免要借纸笔倾吐真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起句“红藕香残”形容零落的荷花,形神兼备。这已经凋残可又还没完全枯萎的荷花,虽然色彩尚未褪尽,香气依旧残存,却被萧瑟的秋风无情地袭击着,这种景象不禁使词人联想到自己如花的美貌正在被漫长的相思折磨着,日渐憔悴;“玉簟秋”给人一种萧瑟凄清之感,烘托出少妇寂寞凄凉的感伤情绪。清人梁绍壬曾评说“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极是。“独”字让我们联想起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真切地反映了词人孤独、幽怨、形影相吊的情态。“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绘制出一幅意境深邃的妆楼凝望的图画,刻画出少妇在朦胧月光下望眼欲穿地盼望丈夫归来的动人形象。下片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两个“自”字将少妇与丈夫不愿分离却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万般无奈之情完全渗透到自然景物中。“落花”又使人联想到年华的消逝,与“红藕香残”遥相照应,再次感慨红颜易老;“流水”暗示了岁月的迁移,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这更容易激荡起少妇内心的涟漪,向往着朝夕永伴的生活。“一种相思”,却分隔“两处”,这愁情怎能排遣“消除”得了呢?它就像茧中抽丝,丝丝不断,缠绵悱恻,萦回盘绕,对景伤情后又是闺中伤心!
三、孀妇形象——《声声慢》
早年深深庭院中寂寞少妇思夫时的“一寸柔肠愁千缕”叫人哀悯,可孤寂中毕竟还有夫妇相聚的希望。而今,明诚已死,流落他乡的孀妇思夫的“凄凄惨惨戚戚”之愁完全则是永生再也不见的绝望,这就足以让人肝肠寸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初读此词,就让我们感到这“愁”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在涨潮,一浪高过一浪,词人郁结在胸中的哀苦愁怨步步紧逼,终又一泻而下,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首句连用了七个叠音词,像一条丝线串起来的十四粒珍珠,节奏紧凑,构词精巧,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道出了词人徘徊不定的行为、所处的寂寞凄清的环境和悲愁哀苦的心情。凄惨,悲楚,种种人间最痛苦的感情在区区方寸之内交和着,搅动着,积聚成一股无可遏止的感情潜流;于是,接下来词人就抒写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乍暖还寒时候”,自己独特的心理反应——“最难将息”,这种在天气不如意的映衬下更加凄苦难耐的心情。饮酒御寒,借酒浇愁,却不知“举杯销愁愁更愁”!暮色渐浓,长空雁过,凄唳长鸣,词人翘首凝望,或许那雁正是自己年轻时所见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旧时相识”吧!可昔日的温情已化为今天的冷衾凉被,心中的愁苦不免日甚一日!早年的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闲适生活如今已变得“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自己无依无靠,寄人篱下,形单影只,满目凄凉,独自“守着窗儿”,肩负着愁苦的重担,“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几乎连支撑到天黑的力量也丧失殆尽了,而此时偏又秋雨纷纷,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诚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隋语”,词人饱含笔墨,反复铺陈渲染的愁情缠绵反复,逐层加浓,深深浸染着读者的心扉。这愁情仿佛一条细流,千回百轉,或露或藏,终于一下子直泻入大河中,悲痛欲绝地倾吐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声。的确,这丧夫之痛,黍离之悲,又何止是一个“愁”字所能涵盖得了的!
李清照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时而细缓,犹如从原始森林里汩汩流出的清泉;时而湍急,宛如山涧中的流水,而她的词作也似三种形态的水:少女词像一股晶莹的泉水,孕育着一个青春的年华;少妇词像一汪柔美的湖泊,潜藏着一个脱俗的灵魂;孀妇词像一条风雨中的河流,沉浮着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惨命运!任何诗文的写作离不开诗人的主观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对李清照这三首词的研读,进而把握诗人一生的命运起伏,对于其他诗作的理解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本研究为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整本书阅读方法与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号:GS[2018]GHB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