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授课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避免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切实提高科学课堂活力。
[关键词]多感官教学法科学教学
“以学定教,学为中心”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佳体现之一。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学习规律、认知水平、学习过程、学习类型、学习结果等。其中,感官偏好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新教材进行了部分改革。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多感官教学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新课导入——视听刺激,集中注意
新课导入环节包含创设教学情境和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播放动听的音乐和诗歌来刺激学生的视听神经,引发学生的积极注意,继而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如,在“ 地球上的水” 教学时,播放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的图片及募捐宣传歌曲和相关背景画面,给学生深深地震撼,吸引学生注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教师通过视频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既能活跃学生,又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习新知——多感齐动,多维理解
在学习新知时,部分教师往往采用自己讲、学生听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对部分倾听能力好的学生帮助较大,但对倾向于其它感官接受知识能力较好的学生是不利的。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多感齐动,通过听、说、看、读、触、嗅等多种方式学习。这样既能提升学习效果,又能使各类学生在该教学中学到应得的知识。
倾听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但单一的听教师讲,易引起听觉疲劳。教师讲应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穿插音乐、诗歌或录音,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机会让学生倾听同伴的意见甚至自己的争论等。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例如自动水位报警器的设计、分析“ 断路器的工作原理”等均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在“生物种群”教学中,可播放昆虫、鸟类、兽类的叫声。此外,很多著名诗词与科学有关,在教学中巧妙引入诗歌会增加课堂的美感,例如: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循环) 。这些多样化的听觉刺激加上学生自己的讨论表达定能改善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活力。
杜威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其从多感官角度去自主体验,才能从多维度深刻理解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动说结合,知识内化
好的总结,能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好学习过的内容,且对学习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结不应只是教师来进行,也是学生學习的重要环节。一是让学生画网络图或概念图进行总结;二是“说说收获”总结,这两种方式都是开启学生的感官通道,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课堂上所学知识、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画图,可以将知识系统化,有利于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例如,在“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时,可以绘制原子结构图(图2)和模型图(图一)。在动手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多维度深入理解原子的结构。
图1图2
“说说收获”总结就是以“今天我学到了…”作为引导语,每人说一句话小结所学内容,前后不重复。这种小结方式可以给每位学生以表现机会,能调动学生参与。对于小班化教学可以人人参与,对于大班化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多少选择几组参与或全班参与。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每个学生参与总结,能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印象,很好的发挥近因效应的作用。这样,课虽终,趣犹存。
四、课内外朗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新大纲要求科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朗读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其作用在于: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科学教材是专家精心编写的,每一个遣词造句都非常讲究。教材可以说是一本非常优质的科普读物。教师可以在早自习时间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或者课堂上朗读重要的概念和定义。朗读有利于改变后进生,许多差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结束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学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有大量例子能做为科学教学的素材。在科学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素材,解放学生的各种感官,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逐步达到会学,切实提高课堂的活力。
参考文献 :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刘洁民、【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3]赵瑞芬、多感官参与下的生物学教学策略、【生物学教学】、2011年(第3 6 卷)第8 期35页。
[关键词]多感官教学法科学教学
“以学定教,学为中心”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佳体现之一。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学习规律、认知水平、学习过程、学习类型、学习结果等。其中,感官偏好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新教材进行了部分改革。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多感官教学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新课导入——视听刺激,集中注意
新课导入环节包含创设教学情境和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播放动听的音乐和诗歌来刺激学生的视听神经,引发学生的积极注意,继而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如,在“ 地球上的水” 教学时,播放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的图片及募捐宣传歌曲和相关背景画面,给学生深深地震撼,吸引学生注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教师通过视频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既能活跃学生,又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习新知——多感齐动,多维理解
在学习新知时,部分教师往往采用自己讲、学生听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对部分倾听能力好的学生帮助较大,但对倾向于其它感官接受知识能力较好的学生是不利的。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多感齐动,通过听、说、看、读、触、嗅等多种方式学习。这样既能提升学习效果,又能使各类学生在该教学中学到应得的知识。
倾听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但单一的听教师讲,易引起听觉疲劳。教师讲应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穿插音乐、诗歌或录音,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机会让学生倾听同伴的意见甚至自己的争论等。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例如自动水位报警器的设计、分析“ 断路器的工作原理”等均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在“生物种群”教学中,可播放昆虫、鸟类、兽类的叫声。此外,很多著名诗词与科学有关,在教学中巧妙引入诗歌会增加课堂的美感,例如: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循环) 。这些多样化的听觉刺激加上学生自己的讨论表达定能改善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活力。
杜威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其从多感官角度去自主体验,才能从多维度深刻理解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动说结合,知识内化
好的总结,能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好学习过的内容,且对学习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结不应只是教师来进行,也是学生學习的重要环节。一是让学生画网络图或概念图进行总结;二是“说说收获”总结,这两种方式都是开启学生的感官通道,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课堂上所学知识、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画图,可以将知识系统化,有利于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例如,在“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时,可以绘制原子结构图(图2)和模型图(图一)。在动手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多维度深入理解原子的结构。
图1图2
“说说收获”总结就是以“今天我学到了…”作为引导语,每人说一句话小结所学内容,前后不重复。这种小结方式可以给每位学生以表现机会,能调动学生参与。对于小班化教学可以人人参与,对于大班化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多少选择几组参与或全班参与。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每个学生参与总结,能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印象,很好的发挥近因效应的作用。这样,课虽终,趣犹存。
四、课内外朗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新大纲要求科学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朗读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其作用在于: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科学教材是专家精心编写的,每一个遣词造句都非常讲究。教材可以说是一本非常优质的科普读物。教师可以在早自习时间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或者课堂上朗读重要的概念和定义。朗读有利于改变后进生,许多差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结束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学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有大量例子能做为科学教学的素材。在科学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素材,解放学生的各种感官,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逐步达到会学,切实提高课堂的活力。
参考文献 :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刘洁民、【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3]赵瑞芬、多感官参与下的生物学教学策略、【生物学教学】、2011年(第3 6 卷)第8 期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