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婚姻与家庭价值日益削弱,主要表现在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形成留守家庭。在这些特殊家庭的影响下,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主观幸福感缺失,对儿童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6-0005-02
一、相关概述界定
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基础上表现出良好个性、处事能力、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在建立心理健康标准时包括两种原则:一是众数原则,与多数人员的常态行为相同,如果偏离常态则视为异常。二是精英原则,以人本质力量、潜能实现程度、功能充分发挥者视为正常;主观幸福感由两个基本成分构成,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认知成分针对的是个体生活满意度,包括整体满意度与具体满意度。情感成分针对的是个体情感体验,包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情感;特殊家庭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与常态普通家庭具有差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特殊。
二、特殊家庭兒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特征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父母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角色,并且缺一不可。儿童在遇到不愉快或者挫折时,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并采取正确的行为。而在特殊家庭中的儿童,无法得到完整的父爱与母爱,心理问题表现出:自我控制力、自我成熟度较差。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及尊重别人的需求,经常处于矛盾与冲突的状态下。在遇到挫折时,无法采用正确的方式解决,表现出过分自责、拒绝自我、否定自我的态度,导致自卑心、焦虑、仿徨、抑郁等症状产生。
三、影响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经过调查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关系失调。家庭关系失调不只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还会带来精神压力与痛苦,特别是对家庭成员中的儿童具有较大的消极影响。在儿童感情上,对父亲、母亲的爱是相同的,缺失任何一种爱都会给儿童带来较大的痛苦。另外,对于丧偶式家庭中的儿童来讲,虽然未经历父母离异的困扰,但是却品尝了生离死别,痛苦更是难以言喻的。在这种父母共同关爱转变成单一关爱的家庭生活中,巨大落差使儿童心理产生了阴影,并且家庭教育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
二是支持力度减少。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压力,需要亲人鼓励自己、支持自己,儿童也同样适用。在正常家庭环境中,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信任度极高,在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能够通过与父母沟通而获得支持。在特殊家庭中,由于家庭成员减少,鼓励与支持力度减少,导致儿童的情绪会产生焦虑感,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发生心理问题。
三是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如果是父母离异的特殊家庭,单亲母亲或者单亲父亲会榨劲由交多的压力,比如经济压力、儿童监管压力等。而在经济压力与儿童监管压力中,会首选降低经济压力的措施,导致儿童教养方式缺乏,造成儿童发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不利于自身的行为。
四、提升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方式
一是学校应加强重视。学校建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具备较好的道德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的培养。在培养时,需要以学生心理健康为核心,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会具备积极的心态、阳光的性格。学校应注重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针对因素制定有效的培养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中,特殊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度较大,因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力度最大。学校要做好道德素养的培养,需要掌握校内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创建不同类型的集体活动,并要求教师针对这类学生加强关爱,在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弥补家庭环境缺乏的关爱,促进学生心理逐渐健康。
二是教师应加强特殊家庭儿童的管理。教师应了解班内每位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于具有特殊家庭特点的学生加强管理,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活管理。教师应密切关注特殊家庭学生在校时的一举一动,分析学生举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心理管理方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解决自己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其次,学习管理。特殊家庭的学生经常会表现出否定自己的特征,即使能够准确解决学习问题,也会导致解决效果不佳。教师应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原因,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障碍开展不同的鼓励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三是与家长加强沟通。即使学校、教师对特殊家庭学生关爱得再多,也无法代替家庭成员对学生的关爱。教师应注重与特殊家庭学生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对学生发展实际存在的思想意只,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丧偶家庭,要与去世者的父母做好沟通,加强关爱学生,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失的关爱。经过研究,特殊家庭中的学生能得到较多的积极性关爱,与正常家庭中的儿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未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充足的关爱,才能保证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并且产生较高的幸福感。学校、教师、家庭成员应注重儿童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及正常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陆峥荣.浅析特殊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J].才智,2019(05).
(责编 吴娟)
【关键词】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6-0005-02
一、相关概述界定
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基础上表现出良好个性、处事能力、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在建立心理健康标准时包括两种原则:一是众数原则,与多数人员的常态行为相同,如果偏离常态则视为异常。二是精英原则,以人本质力量、潜能实现程度、功能充分发挥者视为正常;主观幸福感由两个基本成分构成,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认知成分针对的是个体生活满意度,包括整体满意度与具体满意度。情感成分针对的是个体情感体验,包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情感;特殊家庭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与常态普通家庭具有差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特殊。
二、特殊家庭兒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特征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父母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角色,并且缺一不可。儿童在遇到不愉快或者挫折时,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并采取正确的行为。而在特殊家庭中的儿童,无法得到完整的父爱与母爱,心理问题表现出:自我控制力、自我成熟度较差。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及尊重别人的需求,经常处于矛盾与冲突的状态下。在遇到挫折时,无法采用正确的方式解决,表现出过分自责、拒绝自我、否定自我的态度,导致自卑心、焦虑、仿徨、抑郁等症状产生。
三、影响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经过调查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关系失调。家庭关系失调不只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还会带来精神压力与痛苦,特别是对家庭成员中的儿童具有较大的消极影响。在儿童感情上,对父亲、母亲的爱是相同的,缺失任何一种爱都会给儿童带来较大的痛苦。另外,对于丧偶式家庭中的儿童来讲,虽然未经历父母离异的困扰,但是却品尝了生离死别,痛苦更是难以言喻的。在这种父母共同关爱转变成单一关爱的家庭生活中,巨大落差使儿童心理产生了阴影,并且家庭教育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
二是支持力度减少。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压力,需要亲人鼓励自己、支持自己,儿童也同样适用。在正常家庭环境中,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信任度极高,在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能够通过与父母沟通而获得支持。在特殊家庭中,由于家庭成员减少,鼓励与支持力度减少,导致儿童的情绪会产生焦虑感,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发生心理问题。
三是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如果是父母离异的特殊家庭,单亲母亲或者单亲父亲会榨劲由交多的压力,比如经济压力、儿童监管压力等。而在经济压力与儿童监管压力中,会首选降低经济压力的措施,导致儿童教养方式缺乏,造成儿童发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不利于自身的行为。
四、提升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方式
一是学校应加强重视。学校建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具备较好的道德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的培养。在培养时,需要以学生心理健康为核心,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会具备积极的心态、阳光的性格。学校应注重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针对因素制定有效的培养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中,特殊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度较大,因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力度最大。学校要做好道德素养的培养,需要掌握校内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创建不同类型的集体活动,并要求教师针对这类学生加强关爱,在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弥补家庭环境缺乏的关爱,促进学生心理逐渐健康。
二是教师应加强特殊家庭儿童的管理。教师应了解班内每位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于具有特殊家庭特点的学生加强管理,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活管理。教师应密切关注特殊家庭学生在校时的一举一动,分析学生举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心理管理方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解决自己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其次,学习管理。特殊家庭的学生经常会表现出否定自己的特征,即使能够准确解决学习问题,也会导致解决效果不佳。教师应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原因,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障碍开展不同的鼓励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
三是与家长加强沟通。即使学校、教师对特殊家庭学生关爱得再多,也无法代替家庭成员对学生的关爱。教师应注重与特殊家庭学生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对学生发展实际存在的思想意只,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丧偶家庭,要与去世者的父母做好沟通,加强关爱学生,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失的关爱。经过研究,特殊家庭中的学生能得到较多的积极性关爱,与正常家庭中的儿童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未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充足的关爱,才能保证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并且产生较高的幸福感。学校、教师、家庭成员应注重儿童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及正常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陆峥荣.浅析特殊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J].才智,2019(05).
(责编 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