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职高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89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职业高中必修课目之一,在职高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高;数学;数学史;教育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应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之中.还进一步强调:“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对社会的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新课标改革的客观要求.
  再从职业中学学生的实际来看,职中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差,对数学没有多大的兴趣,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现在网络高速发展,职校的网络资源一般还算比较先进,学生有比较宽余的自学时间,从而也为引入数学史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引入数学史的效果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今年新生一开学的第一节课,为了提高他们学数学的兴趣,我就给他们讲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学习和钻研数学的故事,还给学生介绍了拿破仑三角形、林肯精通《几何原本》前6卷、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被“负负得正”困扰的故事.
  昆虫学家法布尔可以精通代数学,美国总统林肯可以精通几何学,拿破仑和加菲尔德可以做数学,这些历史名人的数学轶事告诉我们:数学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不是少数人的专好,而是人人可学,人人可做,尽管并非人人都有数学家的才能.
  这一节课,我发现学生没有一个开小差,都很认真地在听我讲课,精神也很集中,比起以往的开学第一节课,效果真的意想不到,令我兴奋不已.
  从这学期开始上数学课,一有时间、机会就给他们讲数学史,同时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详细了解数学史,写出学生的感受和对他们的启发,建议学生写数学史方面的小论文(只是建议,还没有试行).从“集合”开始,让学生搜集康托尔集的历史;在教“德摩根定律”时,介绍英国数学家德摩根,让学生搜集函数定义简史;在上“对数”这一节时,从对数发明的背景、对数产生的前奏,利用德国数学家史提非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上数学家也同样有遭遇困惑、挫折或失败的经历,以避免学生产生一种错觉——数学家几乎理所当然地从定理到定理,数学家能克服任何困难,培养学生在攻克难关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对数的产生——介绍纳皮尔发明对数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惊叹纳皮尔的聪明和智慧,提起了学生想了解纳皮尔的兴趣,这样避免了对数学历史人物枯燥乏味地介绍.例如在讲“数列”这一章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国际象棋棋盘的古代传说作为引例,它用涉及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麦粒数的计算问题,给学生造成一个不学本章知识就难以获得问题答案的悬念.
  2.有效利用了课堂的时间
  上学期,我曾担任三个班的课务,我作了对照比较,(1)(2)两班我坚持在课堂中渗透数学史的方法,从微观的微积分到宏观某一定理的过程,这两个班的学生上课时精神集中,对数学显出很大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3)班就没有坚持,结果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上课时显得懒洋洋的学生还是比较多.期末我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2)班学生平均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提高到20%,而对数学有兴趣的竟然占了80%,根本不想学数学的只有3%.他们现在觉得:学习数学挺有趣的,除了应付考试外,还学到了很多应用的东西;而(3)班各项指标远远低于这些数据.
  二、思考与建议
  1.课堂教学是数学史知识渗透的主阵地
  尽管现在数学新课程中,要求将数学史的内容贯穿于数学教学中,但由于时间的问题,很多教师老担心时间不够,没有坚持下去,而学生几乎都认为他们对数学史的获得主要来源于教师课堂上的介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介绍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教学在学生数学史的学习中依然是渗透数学史知识的主阵地.
  2.时间观念的改变
  其实以前笔者也尝试在数学课堂中插入数学史的有关内容,发现效果较好,可惜由于各种原因,一是担心课时不够,占用上课的时间,二是怕学生负担太重,所以,没有继续下去.
  其实,介绍数学史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可以详细讲,也可以简略介绍,增加这些内容不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只会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可读性.特别现在网络高度发达,我们不一定都在课堂上渗透,也可以布置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学习而获得,重点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前5~10分钟自己介绍,例如,对数的发明、函数定义简史、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等.
  3.数学史内容的选择
  介绍数学史的内容要注意有连续性:作为17世纪数学的三大成就,介绍对数的发明、解析几何的诞生,也就应该介绍微积分的创立.即便是对同一内容的介绍,也应遵循连续性.而且插入的数学史内容应与教材恰当地融合.还有,在课堂中穿插数学史的故事,不一定仅仅局限于数学家.事实上,历史上那些并非数学家的名人学习和钻研数学的故事对学生,特别是对那些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同样能产生一定的作用,还可以介绍一些数学符号、数学术语的起源.特别是职中,重点介绍数学家遭遇困惑、挫折或失败的经历,介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让他们学习数学家的精神来获得一些人生哲理,使他们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地探究他所攻问题的勇气,并且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感到颓丧.
  4.利用数学史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数学史为载体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通常是有完美、和谐的结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知识,以数学史为载体,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探究,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增长数学知识,促进课内的主动学习,让学生从喜欢数学史到喜欢数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成绩.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数学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很多人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这样理解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上有进步有收获.当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可能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最想得到的结果.而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如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融洽与轻松的课堂气氛,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新知识的领悟与应用,新学习方法的总结与提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也越来越被学生喜欢和接受,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以及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效,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当前,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的压力,广东部分地区通过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实施联盟标准,推动联盟标准的转化和提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主要研究了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随着学习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延伸,一些同学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情况的困境,如何帮助这些同学走出困境,在现实数学教学中是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数学学习的特点是:后面知识的学习要以前面相关知识的积累为基础,而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必须以必要的基础知识为前提,假如上述几方面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协调好,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困难,出现学困生,通过观察,这些同学在数学学习上有的表现为记忆与理解力差,对数学
2013年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颁发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计亮年。领奖后,计亮年在获奖感言中如是说:“35年前,1979年广东省科学大会授予了我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今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也是人类用于交流的工具,随着数学应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数学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时代、数学时代生存发展的必备素养,数学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数学交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为了实现数学课堂上多维度、立体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我们努力探索加强课堂数学交流的有效策略,具体做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