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据分析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建活动空间和提供机会,搭建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亲历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帮助他们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体验;发展;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24-02
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促进他们统计思想及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建构智慧、高效的数学课堂。
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可能性》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抓实学生的体验过程,引导他们亲历数据采集、分析和合情推理等过程,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
一、亲历问题探究,促数据应用意识产生
新课程要求教师引领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在具体的、直观的体验活动中感悟知识,形成有效的认知建构。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感知数据、分析数据,体验到数据分析对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数据应用意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
师:请看大屏幕。这里将举办一次森林动物长跑比赛,参加的小动物有小狗、小兔、小猫和小鹿。大家猜一猜,在这次比赛中,谁可能会获得冠军?
生1:按理说,小猫不会获得冠军,因为小兔、小狗、小鹿都比它跑得快。
生2:不对,兔子有时还跑不过乌龟呢!怎么就认定小猫跑不快了?
生3:是啊!它们都有可能获得冠军。
师:你真棒!同学们,这个同学的回答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好,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吗?
生:可能。
师:那你们会用“可能”一词举个例子吗?
生4:明天可能会刮风。
生5:这次单元测试,我们班的成绩可能会比四(6)班好。
……
师:真不错!那到底“可能”是指什么意思呢?我们先做个游戏,放松一下。(拿出一个布袋)大家看一看,布袋里面都有些什么?
生:有1个黄球,1个绿球。
师:如果让你任意摸出1个球,你认为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生6: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绿球。
师:其他同学的观点呢?可能摸出红球吗?
生7:不可能,因为袋子中根本就没有红球。
生8:噢!我知道了。袋子中有的球才有可能摸出来,没有的球一定是摸不出来的。
师:很好!如果让你放入1个球,要求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些,你会怎么放球呢?(生思考后讨论交流)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生9:可以做实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放入1个黄球;另一种是放入1个绿球。
……
上述教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明白“可能”的存在,对“可能”形成初步感知。接着,教师组织学生玩猜球游戏,并引导学生讨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之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放入1个球,要求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些,你会怎么放球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聚焦到摸球实验上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获得实验数据就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探究需求,产生数据应用意识。
二、亲历数据采集,促数据分析意识激活
数据分析观念具有活动性和过程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数据采集、分析等过程,让他们在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知道数据的存在,明白数据分析的价值,进而学会“用数据说话”,对一些数学现象、生活现象进行较为合理的推理。
师:好主意!那就请各小组按照分工进行实验,摸球10次,看看最后的结论会是什么。(学生先进行人员分工,然后分组活动)
生1:我们小组放入1个黄球,摸了10次,发现5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绿球。
生2:我们小组也是放入1个黄球,摸了10次,发现7次摸出黄球,3次摸出绿球。
师:还有放入黄球的小组吗?有的话,也来说说自己组的实验情况。
生3:我们小组也是放入1个黄球,摸了10次,发现6次摸出黄球,4次摸出绿球。
……
师:听了这么多的汇报,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4:感觉摸出黄球的次数多些,但是也有相等的情况。当然,还有摸出黄球次数少的情况。
师:确实有点难以判断,是吧?那我们就增加试验的次数,做20次或30次,大家试一试。(学生再次分组进行实验,采集数据)
生5:我们小组加入1个黄球,摸了20次,發现15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绿球。
生6:我们小组也是放入1个黄球,摸了20次,发现14次摸出黄球,6次摸出绿球。
生7:我们小组也是放入1个黄球,摸了30次,发现20次摸出黄球,10次摸出绿球。
生8: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摸出黄球的次数多。
……
上述教学,教师把整个数据采集活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进行10次的试验,学生发现通过合情推理难以得出结论;第二层次,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实验,即增加试验的次数,如20次、30次等。通过大量的数据汇总,学生明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逐步推理出一个较为理性的结论,培养了他们的数据采集意识和数据分析意识。
实践证明,要切实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就得引导他们亲历数据采集的全过程,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真切的感知,得到有效的信息。同时,这样可使学生明白: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要采集最为真实的数据并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的数据分析才有根有据,而不是虚假数据下那种“纸上谈兵”式的分析。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体验;发展;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24-02
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促进他们统计思想及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建构智慧、高效的数学课堂。
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可能性》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抓实学生的体验过程,引导他们亲历数据采集、分析和合情推理等过程,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
一、亲历问题探究,促数据应用意识产生
新课程要求教师引领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在具体的、直观的体验活动中感悟知识,形成有效的认知建构。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感知数据、分析数据,体验到数据分析对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数据应用意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
师:请看大屏幕。这里将举办一次森林动物长跑比赛,参加的小动物有小狗、小兔、小猫和小鹿。大家猜一猜,在这次比赛中,谁可能会获得冠军?
生1:按理说,小猫不会获得冠军,因为小兔、小狗、小鹿都比它跑得快。
生2:不对,兔子有时还跑不过乌龟呢!怎么就认定小猫跑不快了?
生3:是啊!它们都有可能获得冠军。
师:你真棒!同学们,这个同学的回答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好,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吗?
生:可能。
师:那你们会用“可能”一词举个例子吗?
生4:明天可能会刮风。
生5:这次单元测试,我们班的成绩可能会比四(6)班好。
……
师:真不错!那到底“可能”是指什么意思呢?我们先做个游戏,放松一下。(拿出一个布袋)大家看一看,布袋里面都有些什么?
生:有1个黄球,1个绿球。
师:如果让你任意摸出1个球,你认为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生6: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绿球。
师:其他同学的观点呢?可能摸出红球吗?
生7:不可能,因为袋子中根本就没有红球。
生8:噢!我知道了。袋子中有的球才有可能摸出来,没有的球一定是摸不出来的。
师:很好!如果让你放入1个球,要求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些,你会怎么放球呢?(生思考后讨论交流)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生9:可以做实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放入1个黄球;另一种是放入1个绿球。
……
上述教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明白“可能”的存在,对“可能”形成初步感知。接着,教师组织学生玩猜球游戏,并引导学生讨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之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放入1个球,要求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些,你会怎么放球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聚焦到摸球实验上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获得实验数据就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探究需求,产生数据应用意识。
二、亲历数据采集,促数据分析意识激活
数据分析观念具有活动性和过程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数据采集、分析等过程,让他们在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知道数据的存在,明白数据分析的价值,进而学会“用数据说话”,对一些数学现象、生活现象进行较为合理的推理。
师:好主意!那就请各小组按照分工进行实验,摸球10次,看看最后的结论会是什么。(学生先进行人员分工,然后分组活动)
生1:我们小组放入1个黄球,摸了10次,发现5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绿球。
生2:我们小组也是放入1个黄球,摸了10次,发现7次摸出黄球,3次摸出绿球。
师:还有放入黄球的小组吗?有的话,也来说说自己组的实验情况。
生3:我们小组也是放入1个黄球,摸了10次,发现6次摸出黄球,4次摸出绿球。
……
师:听了这么多的汇报,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4:感觉摸出黄球的次数多些,但是也有相等的情况。当然,还有摸出黄球次数少的情况。
师:确实有点难以判断,是吧?那我们就增加试验的次数,做20次或30次,大家试一试。(学生再次分组进行实验,采集数据)
生5:我们小组加入1个黄球,摸了20次,發现15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绿球。
生6:我们小组也是放入1个黄球,摸了20次,发现14次摸出黄球,6次摸出绿球。
生7:我们小组也是放入1个黄球,摸了30次,发现20次摸出黄球,10次摸出绿球。
生8: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摸出黄球的次数多。
……
上述教学,教师把整个数据采集活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进行10次的试验,学生发现通过合情推理难以得出结论;第二层次,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实验,即增加试验的次数,如20次、30次等。通过大量的数据汇总,学生明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逐步推理出一个较为理性的结论,培养了他们的数据采集意识和数据分析意识。
实践证明,要切实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就得引导他们亲历数据采集的全过程,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真切的感知,得到有效的信息。同时,这样可使学生明白: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要采集最为真实的数据并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的数据分析才有根有据,而不是虚假数据下那种“纸上谈兵”式的分析。